苦乐道用14 | 痛苦来了?太欢喜了!修行的机会来了!
第十四课
堪布传讲
在寂静处,刚才的染污、散乱这些都是没有的,因此心非常澄清,由此心容易使唤。你在寂静的地方没有散乱,心也是很清净的。这个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在有些愦闹的环境当中的话,好像怎么样修、怎么样念诵,一点受益也是没有的,如果到一些寂静的地方,尤其像前辈的高僧大德,像莲花生大士、传承祖师们加持过的地方,到了那里以后心自然而然静下来。就像《佛子行》中所说:“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静处佛子行。”在寂静的地方,烦恼自然灭,善自然增长,心也是清净,让我们远离散乱佛子行。所以,如果到了这样一个非常寂静的地方,心自然而然会堪能。
像以前很多宁玛巴大德的传统,刚开始修加行,然后修寂止,寂止修四到五年,心基本上能调整。这时候,心达到一定的堪能,才可以给你讲大圆满的直断、任运自成这样的教言。但是现在有些地方有的大师们的行为与前辈上师的传统也有所不同吧。加行都不用修,然后灌顶都不用,直接给你讲一个大圆满的直断要诀。刚开始可能徒弟也比较舒服一点,直接观着前面,一切的烦恼直接斩断!然后上师自己也觉得:“我直接有传大圆满的资格,我好了不起啊!”两个人都在这样的气氛当中完成了正行。但是因为前行不稳固的原因,可能过一段时间,弟子产生烦恼,然后金刚上师也被不同的因缘摆动,有这个可能性的。
所以我们最好是按照密宗的做法,特别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加行。因为反反复复地修行的话,你的基础稳固了,基础稳固了,那在这上面建筑很结实的;如果没有这样,冰上建筑的话,暂时看来好像非常有意义的,但实际是不坚实的。这里也讲了,如果到了寂静的地方心很容易使唤。
这个原因在下面讲了,讲的什么呢?
本来修断法是一个很高深的一种禁行法,大家也知道,但是修断法那么高的法,刚开始的时候,也不适合在人群当中修。他们为了什么呢?为了践踏痛苦和烦恼,修这样的作意的时候,
因为一开始如果你的敌人、人群的损害的话,作为修断法者,可能修行不是很成功的。
比较而言,可能人群的危害对修断法者来讲很难转为道用的;比较而言,你到尸陀林去,你到一些凶险的地方,有一些凶地、凶水、凶山,有凶神兴风作浪的那些地方,比较而言也好一点,寂静的地方。
所以修断法那么高境界的修行人还是需要先去寂静的地方。像印度以前包括莲花生大士等密宗持明者,他们到一定的的时候,到八大尸陀林去禁行。先远离人群,禁行成功以后,鬼神都能降伏以后,再到人群当中,因为人群实际有同样的烦恼:异性的贪心、同性的嗔恨心,有各种烦恼会出现的,而对鬼神来讲,可能也稍微好一点。所以修断法者到寂静的地方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里讲到尸陀林。以前有些道友经常去尸陀林,但我建议不要随便去尸陀林。不然有些修行不太好的,因为尸陀林还是有一些晦气、有一些染污,自己真正要想践踏痛苦的话,没有一定的修行境界、没有修过断法、没有一定的护身能力的话,去是可以去,但你是以好奇的心,“以前莲师去过八大尸陀林,我也准备去八大尸陀林”的话,你不要说八大尸陀林,一个尸陀林完成的时候你可能会不会生病啊?有这个可能。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修得稳固一点,再去可能好一点。
再加上包括我们喇荣的天葬尸陀林,很多人觉得是个旅游的地方,这种看法和想法是不对的。听说有一次来了很多旅游的人拿着相机,在那里排队一直等着。后来,别人把尸体扛过来的时候,他们大家都鼓掌,那些旅行者有一些基本的规则和道理都不懂吧。其实不管是藏地的天葬,还是汉地的殡仪馆,也是非常沉重的一个地方,很多的家人离开了,送尸体的人的心理的这种痛苦也应该非常不一般的。我们自己送亲人的时候(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我亲自送到尸陀林,但是那一天和平时我去尸陀林的感觉完全是不相同的),如果这个时候有人鼓掌、拍照,其实这是很不尊重的一种行为。汉地也经常说“逝者为大”,对死人应该尊重,从文化角度来讲是这样的,从信仰层面来讲更是那样的。
所以我们不愿意天葬开放,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没有什么摄像的,没有什么拍照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很多电影、电视里面都看过,最好的美女帅哥变成尸体的时候确实也是很可怕的。
米拉日巴尊者也说(上师念藏文教证),所谓的尸体,原本是我们现在的身体。尸体没有什么可稀有的吧?
但很多旅行者,认为喇荣的尸陀林很出名,一定要去看,拍个照片。其实尸陀林的建造,这是一种文化,是对死者庄严的一种表示吧,可以这么说吧。并不是当作旅游风景区,当作大家很欢喜的、把它当作一个很稀有的,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这是对传统不尊重。我们从来不可能到殡仪馆拿着很多照相机,“啊,这个尸体怎么好看,”中间拍的话,可能包括他的家人都会非常得不高兴。
当然现在由于疫情,尸陀林不能开放,这样也比较好一点。我昨前天从炉霍过来的时候,经过色尔坝,关卡管得还是非常严,外来的所有的车也好、人也好全部都是让他们返回去,都不让进来。这在疫情期间也是很好的,一般来讲我们也愿意这样的。但长期来讲,如果把尸陀林的开放,当作旅游的地方,我个人是不太赞同的。但其他人我不太清楚,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总而言之,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吧。所有的恶缘痛苦不但对你的心没有危害,而且能引发出一种快乐和欢喜的话,我们都要学会什么呢?要学会遮止、消除所有内在的疾病也好,外在的这些鬼神,这些不想要的想法,这个要制止、消除;所有内在的疾病也好,外在的鬼神、怨敌也好,都要成为想要的、悦意的、对他们欢喜的,这样的情景一定要学会这样。
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们如果真的转为道用的话,不管是内在的也好、外在的也好,以前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我不喜欢、我不要;但我们现在不要排除它。而且当它们出现的时候,你心里就想,“哦,机会来了。”
比如说你病了,“很好,现在我学法的机会来了。”然后当出现了你怨恨的敌人,“哦,很好,我很悦意很开心。”然后一旦出现了鬼神也好,或者别人对你恶语的刺伤,那你很高兴、很开心。如果修行好一点的话,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平时平平淡淡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一旦有一个比较激烈的刺激你的时候,你就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感是很难得的。平时,你自己觉得修行很好的,但是别人说“你偷我的东西,你特别难看,”这样直接刺伤你心的时候,你马上有一个心的反应。那时,修行稍微好一点的话,你能冲过去,直接转为道用。如果修行不好,本来你就没有什么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什么样的细微的语言对你的刺伤、伤害也是很大的。
心理学当中有一种人有富裕感,别人跟我说对我没有什么,就像《宝性论》里面所讲的一样,我们不是有如来藏嘛,如来藏佛性有的话,别人说,“你很难看。”没什么的,那我不难看,我长得那么好看;别人说你如何如何诽谤你的话,你也会觉得,这个语言对我没有什么的。但如果我们本身是一种贫瘠感,自己觉得心里没有什么安全感、没有什么信心,本身就特别的孤独、很自卑的,这种人虽然不是给你说的,是给别人说的,你也会觉得,“这是对我说的,我一切都完了。”因为本身就特别的孤独,没有安全感。
所以关键是什么呢?我们自己的心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这种人很容易受伤,很容易自己倒下去;如果我们真的有一些富裕感,那不管怎么样,哪怕是非常大的痛苦降临到你头上的话,你想,“哦,真的修行的机会来了。”
一般的修行人比如在丰衣足食、什么都因缘具足、样样齐全的时候,“哦,现在我修行的机会来了。”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好的修行人,什么都不行的时候,你就觉得,“这个时候修行的机会来了。”这个差距很大的。
普通的修行人,“哦,我今天生活费也发了,钱也有了,现在房子也不漏了,什么都好,啊,我现在开始修行应该顺缘具足。”这是一般的修行人,觉得“我现在身体健康,禅修应该很好的,今天我应该好好修一下,阳光也不错。”但是如果修行更好一点的话,“哦,今天什么也不顺,什么都很倒霉,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因为祸不单行,好多都积聚在一起,哦,现在修行的机会来了,”那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修行人的行为。
我想佛教当中,有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道理,在其他世间的一些调整心理的方法当中不一定是有的。那天好像也讲了,现在西方的很多学者在心理发生一些变化的时候,他们马上要找一些心理老师。其实心理老师自己也是没有安全感,也是很痛苦的,但是他还是以盲导盲,给别人讲一些道理。也许我们不是特别的专业,但确实我也问过一些西方的心理引导师,他们从传承开始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比如,现在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的传承祖师是普贤王如来寻找的时候,像弗洛伊德、荣格,还有阿德勒这些人,基本上是大的学派都是这样,但这些还不到一百年,那个时候,那之前真正的心灵科学还是一个空白,没有一个真正的传承。
他们是什么样呢?像阿德勒,他们的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比较正面的、积极的,对每个人心理产生一些痛苦、抑郁、焦虑,这个时候他一直有一种积极的、有希望的、应该能实现自己梦想的这样的理念去灌输,从这方面来讲应该是很好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很多人觉得心灵的这种引导是非常不错的,也有很多人信仰的。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上比如阿德勒,他自己从小的经历也是非常悲观的。他有一本出名的书《自卑与超越》,从整个他自己经历看,他小时候非常自卑,后来在生活当中也是发生各种各样的障碍,心里一直是没有自信。后来他拼命地去超越,最后他自己以为是一种超越,就给别人展示。展示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很不错的。但是从佛教真正的境界和开悟的道理比较起来的话,应该有一定的差距吧。
阿德勒和荣格应该是弗洛伊德的大弟子。刚开始弗洛伊德特别重视荣格,他觉得自己真正的接班人就是荣格,因为荣格在神学和解梦方面有一定的特色。而弗洛伊德有《梦的解析》,这是很出名的书。这里面主要讲梦的创作、梦的来源,包括我们现在的这些梦,有一部分是以前的习气,有一部分是生活的经历,有一部分与个人平时白天的行为也有关系等等,但他真正的传承,刚开始是以荣格来解释的,当时国际心理分析的大的组织让荣格一定要当它的主席。但后来他们两位在思想上的一些冲突吧,因为弗洛伊德从小对性关系非常的重视,他觉得所有心灵知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与性有关系,所以他在剖析的过程当中,一直包括人类对母恋也好、对异性的贪欲也好,很多方面,他觉得人类社会最关键的是性,但荣格可能受到神学方面的一些影响,后来不承认,他们两个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分歧。
后来有一本书叫《荣格与藏传佛教》,这本书也是引用了荣格的一些思想。虽然荣格说,《西藏度亡经》对他的影响还是蛮深的,他自己也说:“这本书一直陪着我,很多的我的发现和思想,还有我的具有建设性的洞察的见解,都来源于这本书。”他在书本上直接赞同《西藏度亡经》,对这个书是非常赞同的。但我看了荣格他自己的包括一些神学,包括他对梦的解析,他对未来的预知的道理,有些地方学得不是很深的,只不过是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不管怎么样,到了后来荣格的见解与弗洛伊德说法还是不同的。他觉得性的关系虽然在人类社会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并不是最全部的,所以后来在弗洛伊德晚年时他特别的失望。阿德勒与他的思想不同,因为弗洛伊德认为很多现象,包括梦的解析是以前的习气导致到现在,许多事情与以前的不管是基因也好,与以往的习气有关系的;但是阿德勒觉得与将来有关系,因为他自己是很自卑的人,他将来自己有自信、有积极、有奋斗的话,最后他原来的自卑会有所改变。所以他们两个在有些观点上面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一些变化吧。
最后,弗洛伊德晚年的时候,虽然他的两个高足都没有继续继承他的传统,两个都有不同的这种思想,然后他自己单独创作。当然弗洛伊德在某种意义上,对西方的心理学界还是非常有创意的。
我们从某种意义上看,确实他们觉得,很多思想并不是完全通过证悟、实修、了悟万法的真相或者心的本性而知道的,而是与很多今生癫狂者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经历分析这样而得到的。所以他们有一个比较著名的学说——“世间上所有的人都是有精神病的,只不过是症状不同而已。”这种意义上当然跟佛教的“有烦恼疾病的、痴狂满天下”这个说法也许是比较相同的,但他们可能没有从那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佛教徒,既不站在别的心理学派上,也不站在佛教的学派上,只是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去体验和修行的话,也许你真正知道佛教里面所讲的,不管是分别念的打扰也好,很多方面还是有比较新的发现吧。
我看到《首楞严经》中讲:“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你要先觉知,不入轮回。迷惑不止的话,堕无间地狱。所以,如果我们用智慧分析、觉知的话,“汝当先觉,不入轮回,”我们不会入于轮回的;如果我们一直迷惑不知的话,那即生当中许多颠倒的外境、思想让你没有获得自由,来世很可能会堕入无间地狱,有这个可能性,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一下它的必要。
如果我们要到达这样的境界,把疾病不用不想要,它是很开心、很喜欢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的话,我们尽可能遮止“把损害方面当作是过患”;然后这些损害,不管是疾病也好、怨敌也好,这些看成功德,这个很重要的。
如果真的要达到这样的话,你生病也好,别人的恶语也好,别人对你的危害也好,这些是看作这样是很好的,“对我来讲是很好的;不要把它看作损害,“这个对我很不好的”,不要看作这样的。
为什么呢?
到底这些是可爱还是不可爱,实际上,是你心里的执著方式。如果你觉得可爱就是可爱,如果你觉得不可爱就是不可爱,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外境。这一点,确实是我们心理串习的一个方法。
下面讲一个比喻:
我们有些人是不愿意人群多,不愿意福德、财富,这样的话,把愦闹看成是过患,看成过患的话你有了钱就觉得很痛苦,来了一些人心里也很烦,然后生意好的话也很不开心的,人多的时候也很不开心的,这样的。本来是一个外境,但是你不喜欢愦闹的话,反正有了受用、眷属、名声这些的时候你心里特别的烦,“我现在有了名声了,有了钱了,怎么办呢?”这样的。
这些也是,不管是名声、财富、荣华富贵的话,这个是很好的话那大家都觉得是这样的。我现在接触的世间的一些领导,他们特别羡慕“某个人有钱、某个人当了副局长、某个人开了豪华的车,多好啊这样。”但是一个修行人来看,这些名声、地位、财富,对他来讲特别的看不起,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是一个外境,比如名声、豪华的车、豪华的房子,这些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如果把它当作是有功德的人来看,对他来讲,“哇,太开心了,我现在开车,我现在有这样的眷属特别开心。”如果一个修行人来看,同样的外境,把它当作一种过患。
同样的道理,我们这个疾病的话呢,修行转为道用的人来讲的话呢,“啊,我现在生病了,多开心啊,挺好的挺好的!”“我现在别人诽谤我,多好啊”他会这样想的。如果心理脆弱的人来讲,“我现在生病了,我怎么办?我这次会不会死了?我不敢看医院。”
有一个喇嘛说:“每次化验的时候,我根本不敢看医院,因为这些医院是很坏的,万一他们诊断我是一个癌症晚期的话,那我特别害怕,我受不了了,我每次根本不敢去看医院。”如果是修行比较好的话,癌症晚期有什么呢?癌症晚期也许是很好的,结束我的生命的时候我可以好好地发愿等等。
所以,同样的一个对境,但是你接受的程度和接受的方法是完全不相同的。今天讲到这里!
今天传承没有念,好吧,现在念吧,今天只有一点点传承。
上师念藏文传承。
小编提示:善始善终,打卡回向,写出收获,送出礼物。(文字未定稿,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