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183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9 月 21 日 佛历2564年
མདོ་ཕལ་པོ་ཆེ་ལས།འོན་ཀྱང་བྱམས་དང་སྙིང་རྗེ་སྨོན་ལམ་གྱིས།།དེ་ལ་ཕྱོགས་ཙམ་རིམ་པའི་ཚུལ་བཞིན་དུ།།སྤྱད་པར་བྱ་སྟེ་སེམས་ཀྱི་སྤྱོད་ཡུལ་མིན།།ཡེ་ཤེས་ཚུལ་གྱིས་རྫོགས་པར་བྱ་བའོ།།ཞེས་གསུངས།
《华严经 》:
是事虽为难,发愿行慈悲,
渐次具诸地,智者所能及。
以前,我遇到过很多修行人,内心真正想帮助别人的并不多。
但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都不是在口头上说,也并不是为了获得奖章,即使自己受到误解、轻蔑、诋毁也不要紧,只要众生得到快乐就心甘情愿付出。
我们很多发心人员,在发心过程中,即使遇到家人的误解,身边人的排斥,乃至在人力、财力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也觉得大乘佛教徒应该有长远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一个众生的暂时安乐,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
但在弘扬大乘佛法的同时,也不能让佛教被社会同化,在信心、修行、仪轨等方面都应原汁原味地保持。
当然,也应主动让佛教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让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根发芽,让更多现代人接受佛教的利他精神。如果利他精神真正被众生接受,空性等佛教甚深道理,自然而然就会获得。
因此,佛教徒也不能在自己品尝到佛法美味时,一直安住在自己的境界,而应精勤利益众生,因为还有很多众生非常痛苦。可以说,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责任
比如,如果我们身边有很多年轻知识分子,就应跟他们辩论,虽然有时会失败,但为了佛法失败多少次也不要紧,慢慢他们就会了解佛法。如果遇到一些老年人,也要再三以净土法门、观音法门等来度化他们。
如果遇到一些孩童,也要让他们相续中生起正知正见,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再过几十年,整个社会都要由他们掌管。如果一个人影响一个小孩,一百个人就会影响一百个孩子。而且从小的影响非常深刻,因为人在一到十七岁之间吸收能力非常强,任何一种经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所以,哪怕我们给他们讲一个佛教的故事,他们长大之后也不会排斥佛法。另外,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可怜人,一定要有帮助的心。
如果我们佛教徒,乃至所有社会上的人,从来不管他人,只顾自己,那身边发生任何一件事情,恐怕都看不到。如果我们有这个意识,有这个意向,就会经常觉察到身边有什么样的人,并在因缘成熟时用适当的方法来点化他们。
因此,在人类群体当中,推广大乘佛法的市场相当大,这需要每一位佛教徒都付出努力。甚至动物界、整个自然,也需要大家以佛教的理念来维护。因为,在佛教里面,所有善良的精神和理论无不包括,只要佛教徒在生活当中把它用上就可以了。
我常讲:人生很短暂,即生遇到佛法不容易,自己应该认真修行;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就像生活离不开行住坐卧一样,闻思修行、弘法利生这两点也不能离开。
作为一位负责任的佛教徒,对自己的宗教应该有一种使命,要想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传承上师,为了弘扬佛法,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时间。
虽然我们不能像高僧大德那样,所有精力全部用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上,但对身边的人起到一点好的作用,也未尝不可。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心,其光芒就能遣除重重黑暗,这样佛教的未来也会有希望的明天。否则,大家都处于不知方向的盲目状态,未来的佛教也会一片茫然。
因此,从现在开始,每一位佛教徒都要发愿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因为,弘法利生是我们的家务,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