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第三十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华智仁波切造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是大圆满正行的前行,要修好大圆满必须要修好前行,因为前行是类似于阶梯一样的基础。要达到究竟证悟大圆满的状态或者要修行大圆满的法,前面加行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前期的修行使我们的心逐渐成熟,当我们的心逐渐成熟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可以修持这样殊胜的法要。就好像修菩提心一样,需要在内心中真实观修菩提心,如果一下子从非常严重的自私自利的世间心态,到达菩提心的完全无私利他的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很困难呢?因为中间缺少一个台阶。如果要修好菩提心,在出离心的高度上来修菩提心的话就比较容易修持。所以,首先要通过出离心把耽著轮回的很多念头消灭,然后在出离心的高度上再修菩提心。因为出离心和菩提心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个高度上修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在菩提心的高度上再修持空性也比较容易。
如果我们要修一切无所执、一切无所缘的究竟心性的大圆满法,从现在耽著轮回的心态要去观大圆满,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中间隔得太远了。所以要通过前行把我们的心一步一步的提高到某个阶段,只有当前面这个阶段达到了才可以顺利进入第二个阶段。就好像从一楼上六楼,必须要从一楼到二楼,然后从二楼再到三楼,逐渐到六楼,有一个缓冲、有一个方便就可以达到。大圆满法超越因果和寻伺,是完全以无勤的方式现前心相续,现前心的实相的一种法。如果没有通过前面的法让我们的心达到一个高度,没有站在这个高度上修大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知道怎么修,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当我们的心从共同外前行到不共内加行,比如皈依、发心、积资净障、上师瑜伽等,通过这一系列修法的引导使我们的心趋向成熟。在这个基础之上再修大圆满,通过上师瑜伽,通过观察大圆满实相的方式来进行安住、观修。因为有了前期非常好的基础准备,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再修大圆满就容易了。
为什么有道友们说修空性、生圆次第、大圆满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基本上还处在庸俗的世间状态中。而要修的法是完全超越我们凡夫人分别心好几个档次的大圆满、生圆次第,当然修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有了前期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或者对如来藏的一种认知,并在这个基础上告诉我们密法的话,我们便可以了知。
就像我最早去学院学习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基本上是不间断地在传密法。大恩上师第二天就翻译出来。法王如意宝今天讲课,第二天早上大恩上师就会在八点钟的时候把昨天法王的课,通过口述的方式再给我们讲。当时也只有通过笔记的方式来学习,感觉不到密法殊胜,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也听不懂。学习密法之前大家都在说这个是最高的法、最殊胜的法,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是我们相续中都有的,觉得自己学了一个最高的法不得了了。但真正要学的时候没感觉到这么殊胜,除了名称上和自己的心态上觉得我在学最高的法的虚荣心之外,找不到真实的感觉。后来通过大恩上师在九二年开始讲最早版本的前行,学了一些基础的课程,比如加行、空性、学如来藏等。学了这些之后,有一次上师在讲密法的时候一下子就知道这个法是非常殊胜的。不是说已经生起了密法的那种感觉,而是在这个高度上理解了密宗的不共之处。
我们要对大圆满产生一个真实不虚的信心,不是说法的名称很大是最高的法,现在已经学到了,得到了最高的灌顶,不是这种信心。而是通过前期的学习和修行,在内心中真实的对于大圆满的结构内容有所了解,心态已经成熟到某个高度,发自内心的知道这个法殊胜。因为有了前期非常好的准备并在这个高度上修生圆次第,修密法,所以知道应该怎么修,也可以产生一些不同的觉受。前行引导文中的加行对修行后面的法要是必须的也是非常殊胜的。共同前行是让我们相续成熟的一种方法,换句话来讲有些大德说前行的修法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成为法器。要修持正法首先我们自己的心要成为法器,成为可以容纳正法甘露的容器。如果我们自己心相续不是法器,即便是最好的法也没办法接受,没办法在相续中产生觉受。只有首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把我们的身心打造成一个真实的堪能的法器,之后才可以接受才可以修行。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慢慢变的非常可靠,修行佛法才可以稳步向前。不是今天想修这个明天想修那个,没有次第没有目标,似乎每天都在修,但是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目标。
藏传佛教当中有一个比较殊胜的体系和次第,这个次第的修行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虽然有很好的次第,但往往我们总是会通过自己以前的习气来高估自己的根基。觉得前行我不需要修,闻思不需要修,能不能直接传一个最好的法呢?我只要精进努力去修应该可以成就。但是佛陀还有大德祖师们给我们安排的次第,对于普遍根基的我们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法这么高,但是你心那么低,怎么可能去相应呢?法很殊胜但是我们的心也必须达到能够和这个法相应的程度才可以去修行,不是说完全一样的,完全一样也没必要修了。虽然我的心还没达到大圆满的高度,但是我已经到达可以接受、可以修行的阶段,这种高度来自于前期前行的准备。所以要通过一个一个的修行,让我们的心成为法器。当我们的心成熟之后再修后面的菩提心空正见等就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前期的准备不管是四加行、内加行、五加行,这些对于我们相续的成熟和成为法器方面至关重要。后面修得成修不成,关键就看前期有没有通过认真的修行将自己的身心打造成一个法器。如果前期的修行中很认真的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法器,后面大圆满的正法倒进来之后马上就可以与之相应。如果没有花工夫把我们的相续打造成一个法器,即便遇到了大圆满法,因为我们不是法器的缘故也没办法相应,这个法对我们来讲还是用不上的。会让自己产生虚荣心,认为我已经学习了,也得到了最高的大圆满的灌顶,得到了大宝伏藏了。这种名称是得到了,但是内心中会不会因为得到这些而马上改变是不确定的。前期这种准备对我们普通人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讲,至关重要的就是前面加行的观修。这个道理以前讲了,今天我们也讲了一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原文,下面我们学习的是寿命无常的一种教授。寿命无常前面我们讲到了为了求法暂时经历苦行,但是后面会是非常的快乐,是先苦而后甜。反过来讲,世间人通过造罪获得一些暂时的受用是先甜而后苦。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缘故,暂时得到一些安乐,但是从长远来讲还是会感受痛苦的。所以苦和乐是无常的。
有些人通过造罪而积累受用,虽然暂时获得了快乐,但终究会感受漫无边际的痛苦。
有些人通过造罪积累了一些受用。众生都喜欢通过得到受用的方式来享受安乐,但有些是通过一些正确的途径,有些是通过造罪的途径而得到了受用。虽然得到受用之后可以暂时的得到一些安乐,但是这个安乐是很短暂的,终究会感受漫无边际的痛苦。因为获得受用的途径是错误的,所以通过错误的因不可能获得安乐的果,因此只是暂时获得了快乐。为什么说众生愚痴呢?他用非常惨痛的代价来换取一个暂时的、很少的安乐。放在世间中来讲,我们用一个很少的痛苦为代价换取长远的安乐和用一点点的安乐换取长远的痛苦。如果让我们做这个判断题,我们都会选前面的先苦而后甜,而且这个苦它是一点点的苦,得到的却是很长远的快乐。
但是我们一旦到了要做因果取舍的时候就迷失了。这方面我们要反复的观察思维,慢慢在观察过程中定解和决心就会产生,我们的心就会因此而改变。不是让我们知道这些道理,而是在知道道理之后就要在座上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进行认真地观察和观修。把前因后果反复去观察反复去衡量,观察很多次后就能够在这里面找到一个方向,下定一个决心。我们应该以短暂的痛苦为代价而得到长远快乐,千万不要以一点点的安乐来换取长远的痛苦。
例如,从前尼洪国家,最初七日天降粮食雨,接着降了七天的衣服雨,之后又在七天中降下珍宝雨,最后降下土雨使所有的人葬身土下,死后转生到恶趣。
这个也是佛经中的一个公案,尼洪是以前印度的一个国家,这里面没有把前因后果讲得非常清楚。尼洪国家的这些人以前造过罪业,尤其是国王。佛经中讲,国王的父亲老国王因为佛陀的加持,对于轮回产生了厌离,对解脱产生了兴趣,就把王位给了他儿子自己出家了。出家之后便证得阿罗汉,因观察到有一个因缘要了,就回来想要利益国家的人民。但是国王的儿子听到他父王要回来了,就觉得是父亲要回来抢夺王位,便派了一个杀手想要把父亲杀死。杀手在僻静处遇到了成为阿罗汉的老国王,当时这个杀手也很为难,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一个很寂静调柔的出家人,但是如果不杀回去又交待不了。最后阿罗汉就悲悯他说,你可以把我杀了回去交差,但是要带句话给儿子让他知道,他即杀了父亲也杀了阿罗汉,已造了五无间罪。杀手杀死了老国王之后便回去交差,国王问任务完成的怎么样,父亲带了多少人?杀手说任务完成了但老国王就一个人,身上也只有袈裟、钵盂、锡杖,其他什么都没有。而且他让我带话告诉你,由于你对王位的耽著,既杀了父亲也杀了阿罗汉,这个果报是很重的,让你忏悔。国王很震惊,可能也来不及忏悔这么重的罪业,后面就开始慢慢成熟恶业的果报。虽然表面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坚固住了王位,消除了所谓的心头大患,但是却造了很重的罪业。
在后面成熟果报时,刚一开始天上降七天的粮食雨,接着降了七天的衣服雨,然后再七天降了珍宝雨,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殊胜。最后人们很耽著,觉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东西降下来?第一次是粮食,第二次是衣服,第三次是珍宝,还会降什么?都很期待。最后降下来的是土,所有的土从天而降,把所有人都埋到地上。很多人想逃跑但各个门都被罗刹堵住了而没办法逃跑。
从因上来讲好像是一个国王杀了他的父亲,但是这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因。因为以前造了一些罪业而成熟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葬身土下。死后通过他们自己的罪业转生到恶趣中。这个在佛经当中也有类似的公案,以前虽然造业得到一些快乐的受用,但是果报会非常的漫长。连续七天降粮食雨,连续七天降衣服雨,再降珍宝雨这些是他们以前福报的成熟。这些福报如果按照常规的方式它会慢慢成熟的,但是通过造了罪业之后,便迅速成熟。在佛法当中有一种术语叫重报轻受,我们在讲重报轻受的时候都是理解成所造的罪业在今生当中重报来轻受了,下一世就不用堕恶趣,也不用感受更大的痛苦了。善业其实也有重报轻受,这是业因果的一个规律。本身造了很重的罪后世要堕恶趣。就像《金刚经》说所讲的一样,今生中由于非常精进的观修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本来在后世要堕恶趣的业提前在今生当中通过别人打你、骂你、诽谤你的方式就把业消掉了。重报轻受,不用在后世堕地狱了。
反过来讲,本身你自己相续当中有很强大的善法,这个善法在后世可能要升天,可能要连续地成熟很多世的安乐,就因为在今生当中拼命地造恶业,导致后世的善法重报却在今生当中轻受。看起来好像发大财了,又赚了几百万,几千万,像这里面一样,连续七天降粮食雨可能七辈子都吃不完,可能最后都操心堆在哪里?衣服也降了七天,珍宝也降了七天,似乎是得到了很大的快乐。本来在后世还要享更大的快乐,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你提前感受,感受完之后相续中剩余的善业完全穷尽,然后恶业就成熟了。
有的时候恶业也可以重报轻受,通过今生中的头痛等一些疾病,损失一些财产,但前提是你在造大善法,在修加行,在修大善法,这个时候罪业清净了,本来很重的在后世要成熟的罪业今生当中稍微感受一点痛苦就消灭了。善法安乐也是一样。本来在后世感受很强大很长期的快乐,由于今生当中造了强大的恶业,提前通过一点点的福报成熟完之后,干干净净地堕恶趣了。这是一种因果规律,重报轻受,不单单指恶业,善法也会有。
我们造善法的同时不要造很多罪业。造很大罪业的话,有可能本身很大的善,成熟一点之后就堕恶趣。因此从某个侧面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造大罪业反而感受快乐,有些人造善法修法很精进,反而经常遇到不顺的情况。我们身体不好,事业不顺,年复一年,其实是把自己后世中很多世的恶业,提前在今生中成熟。短暂地成熟完之后就可以往生净土,罪障清净之后就获得解脱等等,从这个方面都是可以安立的。
佛经中还有一个类似的公案,佛陀在世时有位比丘到处弘法。在一个城市当中讲杀生的过患和不杀的功德。主要介绍的是不杀的功德,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不杀生,市场上没人卖肉人们也没办法吃肉。但是有一个屠夫却自告奋勇地说:”我来做这个杀生的事情。”国王就很奇怪,大家都不杀生,为什么他还自告奋勇地承包这种杀生的事情?屠夫说他有宿命通,知道杀生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他就是因为杀生,得到了大安乐大福报。他说:“我第一次杀生,死了之后转生到四大天王天感受很大的快乐,死后又回到人间杀生,死了之后又转生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福报享完之后,又回来到人间,杀完生之后,又继续升到夜摩天。这样反复转生在人天道中,所以我知道杀生是我升天的因,我要来承办这个杀生的事情。”国王当然不相信,他是佛弟子,听佛陀讲了杀生有很大的过失。而且一个屠夫自称有宿命通,可以看到自己的前世和前因后果不太可能。于是国王去附近的佛陀面前一问究竟。佛陀说他能够回忆前世的情况属实,但是他只能知道一些比较浅的因缘,不知道深层次的因缘。反复转生人天其实是在很早以前他通过善心供养过一位缘觉,供养独觉的善根很强大,因为要感受供养独觉的果,所以杀生的果没有成熟。第二世还是善根继续成熟,这样连续成熟他就以为是杀生才升天的,却不知道这是以前供养独觉的果,现在在他造业的过程当中连续成熟。他不断地杀生消耗了不少福报,在最后一世享乐完之后就会堕恶趣,很长时间没办法出来。所以通过造罪没办法获得快乐,为了得到短暂的受用而造罪业,换来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这方面必须要了解。
因此,对于无常的苦乐,我们不要患得患失,而应当将此生尘世的一切幸福受用弃如唾液,为了正法甘心情愿地承受身体的苦行及精神的磨难,追随佛陀及前辈大德们的足迹。
因此我们现在的修行者,在座上要观修、要观想苦乐无常。有些人上半生快乐下半生痛苦;有些人上半生痛苦下半生快乐。有些为了求法暂时经历苦行,后面就得到无上的安乐,这也是无常的。有些人上半生快乐,然而死后却长期痛苦,这也是无常的。虽然在整个轮回中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快乐躲避痛苦,但是如果不解脱,总会这样轮回。苦乐不断交替没有一个终结的时候,所以对于无常的苦乐不要再执著。为了离开为了躲避痛苦要去奋发,不要为了得到一些短暂的快乐去追求,要看破要看淡,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对无常的苦乐应该以智慧来摄持。
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我们应该把这一世中所有的幸福、受用弃如唾液。【弃如唾液】并不是让我们学习佛法之后什么都放下。一般的众生喜欢走极端,以前拼命地追求,现在听了这个教言马上所有的都放下,一心一意地修行,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让我们的内心对整个轮回的现象、苦乐的现象,要知道它的本性。不用把所有的时间一味地去追求世间的幸福快乐,该做的事情、责任、义务都要去做。做的时候应该有种无常观,知道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最究竟来讲只有解脱才是最有利益的。除了解脱之外暂时的安乐的确没有可靠的,做的时候有这个心态,就不会贪得无厌,而是用知足少欲的心态去摄持、去追求。
我们应该为了正法去甘心情愿地去承受,只有修行正法才是自己暂时和究竟安乐的泉源,才是真实自他二利正确的途径。我们内心中占第一位的就是修行正法。为此身体要承受苦行,比如顶礼、磕头很辛苦很累,为了听法要跑远的路等等,这些身体上的苦行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去承受。就像我们在世间赚钱起早摸黑,非常劳累,我们也能够承受。比世间的幸福、安乐还要殊胜无数倍的修行正法,我们为什么不能承受一点身体上的苦行和精神上的磨难呢?精神上的磨难无外乎就是修法修不动了,或者这段时间修法比较低迷,再或者修行的时候以前和现在的两种习气的冲突等等,和这种磨难相比,世间中不修行的还要多得多。说修行太苦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也受不了,好像认为停止了修法这些痛苦就会自动消失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停止了佛法的修行,世间中的精神折磨更多。如果在生起佛法的知见、智慧和慈悲之后,很多世间方面大的精神折磨就不会有了,剩下的就是修行佛法方面必须承受的一些小的精神磨难。修行可以对治世间的磨难,也是精神获得永远解脱的一种前因方便。不是说今日受了世间的磨难就会获得解脱了,这是不可能的。为了修行佛法而承受身体的苦行和精神的磨难,以后会完完全全成为自主解脱的正因,这两种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在修行过程中,哪个人身体上不会受到问题?哪个人心态不会波动、心不会有退失、不会有疑惑?这些都算是一种精神上的磨难,但是我们要坚持。因为佛陀、大德们以前也遇到过这些身体和精神上的磨难,他们坚持了所以他们已经成功了。现在作为追随佛陀、前辈足迹的后学的我们,也要有个心理准备。以往的前辈是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心的磨难成就、成佛的,我们现在想要成功也必须是一样的。我们的根基绝对没办法和前辈大德们相比,他们那么好的根基都要经受如此的磨难,对我们来说经受磨难更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这样的磨难我们的心才会成熟,才会真正的发现解脱道,最后成就解脱道。这个方面在观修的时候必须要了解。
对于上述道理,我们要真心真意地思维、观修。
对于上面的道理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思维,把这个内容思维透,认认真真的去观修,把这个意义完全融入到内心中去。让这个意义完全变成心的一部分,全部融入呼吸、血液、骨髓中,如此就知道这一切世间的苦乐的确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就不必将毕生的精力、时间和所有资源都用在追求世间的福报上面。即便用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最后还是无常的。
如果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解脱呢?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如果还没有出家修行,在家人该做的事情还要做。当内心有了无常的观念之后做事情的心态就不一样了。站在一个很高、已经升华了的心态上去看待这个事情,做的时候质量也会更高,不会再患得患失,不会有再多的束缚。有了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没有了贪得无厌的因素之后,对问题的看待和抉择会更清楚。什么时候该放就放了,什么时候该做就做了,思维会更加的敏锐,对取舍之道会更加的清晰。所以说有了佛法的智慧和慈悲以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就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质量,这里的更高质量不一定就是钱越来越多。当智慧和慈悲生起来的时候,用这样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中的一切,我们的内心会更容易满足、更容易具足幸福感。所以上师就教导我们一定要好好去观修,这些也是座上观修的内容。
下面我们再看一组好与坏的无常。
好与坏同样是无常的。
前面是苦乐无常,下面讲好坏也是无常的。
从世间法方面来说,能言善辩、知识渊博、机智勇敢的人们,也有一败涂地的时候。此时往昔积累的福德已经耗尽,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受人挖苦而暗自神伤,常常遭到别人欺侮,以前仅有的少分功德似乎全部荡尽,已是一无所有。
这个是从好转为坏的方面,一切的好坏都是世间有漏的善和恶引发的,现在的人道众生基本上都属于杂业众生,相续中的善恶业都是夹杂的,成熟的时候善恶业也是夹杂成熟的。苦乐变化无常是非常的正常。从世间法方面来讲这些有为法都是因缘法,善的因缘灭尽了恶的因缘就会成熟;恶的因缘灭尽了善的因缘就会成熟。所以从总的原则来讲,它是无常的,是好坏无常的一种基础。
首先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讲(后面还要讲出世间法),有些人最初的时候【能言善辩】,思路非常清晰、能辨别、知识渊博。从性格来讲非常机智、非常勇敢的人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方方面面显现的是一种高素质,可以获得一些赞叹和好的口碑或者好的生活环境等等。但是即便具有这些美好东西的人们,也有一败涂地的时候,因为这是无常的。当以前成熟的善根已经耗尽、力量微薄的时候,逐渐开始衰败乃至于一败涂地。【此时往昔积累的福德已经耗尽】,以前积累的福德已经耗尽了,这个时候就开始变了,以前思维是敏捷的现在开始颠倒了。一般来讲,低级错误本来是不会犯的,到这时候就开始频频的犯一些低级错误。投资的人也是一样的,本来以前方方面面看得很准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后面福德耗尽,思维开始混乱,明明不能进去的就进去了,明明不该投钱的就投钱了。为什么这样做?别人觉得想不通。当时也觉得是对的,等后来想清楚了才觉得自己当时为什么去做这样的抉择呢?当福报很强劲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非常容易承办;当福报耗尽的时候,就会出现思维颠倒万事不顺的情况,做什么事情都开始不顺利了。
以前受人尊敬现在是受人挖苦。【受人挖苦】,世间当中的一种观念,当你倒霉、走背运,衰败的时候墙倒众人推,很多人就开始孤立你。一方面是因为世间人的心态就是这样的,另一方面就是深层次的原因,你的福报耗尽了。受人尊敬是以前的福报支撑,现在这方面的福报耗尽了,当然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挖苦。内心中再让别人赞叹、恭敬的因素没有了,所以就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挖苦,这个方面也是很正常的。【暗自神伤】,内心中没有自信心就会很沮丧,外面也容易受到别人的侮辱。以前所有的功德、风光,似乎现在已经是一无所有了。这方面的人物、事件,不管是东西方也好,现代古代也好,这样的事情特别多,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出现过。只不过事情有大有小,历史人物可能名气大,所做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得很清楚,发生在我们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单位和学校里面。读书的时候,是大队长、班长,慢慢就倒霉了,所有的人都看不起自己、孤立自己了。可能在小范围中有,单位中也有,甚至可能在佛教团体中也有。
不管怎么样,修行人应该有一种承受力,知道这是无常的。如果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就好好做。尤其当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时,千万要避免得意忘形,因为这时有很大的资源和很多的人脉,所以很容易随随便便乱来,而乱来有时就是让自己损失福报的因。当我们在这个位置的时候,一方面好的时候知道这是无常的,对什么时候下台什么时候衰败心里有准备,因为它的确是无常的。通过上座观修要把这个问题观修得非常清楚、确信,思想要深入到骨髓中去,反复观修之后就知道这是无常的:哪天由好变坏这很正常,由坏变好也很正常。当这个观念牢牢地植入心里时,就会有心理准备。
当事情发生时虽然还是不舒服,但自己早就准备好了,内心中是准备承受的,这就不一样了。有些事情突然爆发时,就像别人吓唬自己时,什么准备都没有的话吓一下就非常恐怖。但是知道他肯定会吓我,怎么吓我都有准备就不会有吓一跳的感觉。我们修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早就准备好接受,这件事情不外乎就是早来晚来而已,我的心是准备好了的。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就不会颓废、沮丧、做很多出格的事,也不会怨天尤人或者报复社会等,心理承受力很大。既不让自己过度的悲伤,也不把这种悲伤的情绪渲染给家人和周围的人,也不会把悲伤的情绪带到社会上去危害社会。无常看起来好像是消极的,但真正来说,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无常对自他都是非常积极的,能抵御这种风险。
现在我们在社会上压力很大,好坏变幻无常,越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越知道无常的道理。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把负面的东西传染给自己和家人。当你在外面非常不高兴或者遇到什么事情,回来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个气氛渲染给家人。家人本来很好,一看你不对,你的情绪一传染大家都不舒服。然后这个家庭传染那个家庭,看起来是小事情,但慢慢对整个社会都会有影响。如果你有这样的准备力,即便出现了也有心理准备,无所谓。所以修行佛法的人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