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道用20 | 愿这部妙法,常伴你我今后的人生
第二十课
堪布传讲
下面讲了一个比喻,其实这样的修行也是很好。
它毕竟是个矿物,里面的一些泥沙各种石料都可以净化,去除一些染污,还用水反反复复地洗涤。
铁匠是这样的,金匠银匠也是这样的。又要火,又要水,一方面变成有点柔和,不会那么钢、马上就要断了,不会这样的。通过不同的火水这些因缘,让它变得比较柔软、柔和。
同样的道理,心也是一样的。当你快乐的时候,快乐转为道用,快乐的心态不会过分傲慢,可以调柔;当你痛苦的时候,也可以痛苦转为道用,心变成清净,不会造业、嗔恨,不会这样的。
菩萨的一些禅定中,有轻安等持。
轻安等持是什么样呢?什么都可以,你的心是容易堪能的,轻而易举。如果苦也可以转为道用,乐也可以转为道用的话,那他的修行,包括寂止里面的这种禅定——《俱舍论》中专门对轻安禅定、轻安等持有阐述——所以身心都非常堪能。心如果向外散乱的话,也没有什么问题;心专注到什么地方,它特别听话。
不像我们现在的心,我们现在的心是什么样的呢?让它安住的时候,就不安住,跑出去了,让它跑出去的时候,又回来了,像特别调皮的小孩子一样,让他做作业他不做,让他出去玩不行,我在这里要看ipad。如果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轻安等持,心随时都是堪能。安住时心像山王一样安住,放射时像放箭到达目的地,能轻而易举地成就这样的轻安等持。
还有,苦乐转为道用有什么样的功德呢?
也就是说,我们一切善根的根本就是戒律——别解脱戒律也好,菩萨戒律也好,这样的戒律要圆满,需要一个窍诀,就是苦乐转为道用。如果苦乐转为道用好的话,他肯定能变成一个清净戒律的修行人。
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
因为通过乐转为道用,所以对快乐不会贪,觉得太快乐没有什么用的,就把快乐看成痛苦、看成假相、看成无常、看成不常有、空性,能这样观的话,出家戒能守持得很好。所以,乐转为道用,实际上是出家戒律也好、居士戒律也好、别解脱戒的根本。
因为很多破戒的人,他可能乐没办法转为道用,他以为有实相的乐而破戒。
不畏惧痛苦是苦转为道用,戒律也得以清净。
其实乐转为道用,是戒律的根本;苦转为道用,他会圆满的。也就是,我们的出离心其实也是苦乐转为道最好的一种修行方法。
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布施肯定是戒律的基础。布施是我们要没有贪心的、以乐转为道用的,你有财富的时候,要舍得,愿意抛出去、愿意舍给别人,是这样的;苦转为道用能安忍,安忍能清净戒律。
佛经中经常讲,布施是持戒的根本,它是乐转为道用的一种方法;持戒的果是安忍,圆满清净的话需要安忍,安忍是苦转为道用。苦很多人是没办法转为道用,产生嗔恨心,是这样的。所以佛经中的这个道理,也是即刻了知了。
《经庄严论》中讲,“悟法皆如幻,生如入乐园,”真正是获得空性的这些人,他用智慧证悟万法,就像胜义当中是空性的,世俗当中如梦如幻一样的;然后用大悲心转生到任何的地方,就像入花园一样,不会有畏惧心的。
这种人,具有大悲心,度化众生如入花园一样,到众生当中去。具有智慧的人,了悟一切万法如梦如幻,那么,无论兴盛还是衰败,人生当中出现什么,一切都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畏惧的。
(上师念藏文)这个偈颂是很重要的,你们应该能背吧?能背这个颂词的有多少?我在课堂上引用了无数次,如果还是不能背的话,说明是不好好闻思的人。能背的人多少?能背诵的人举手,我让你来背一背。你举手是吧?来,背。好,两个人,只有两个人。开玩笑,可以。
这个还是很重要,意思是什么呢?苦乐转为道用,虽然这个是境界比较高的,《经庄严论》注释当中讲,一般来说是一地菩萨的境界,但是得到一定的总相的证悟空性,基本是与他相似的境界。所以,真正苦转为道用的话,一切法证悟了如梦如幻,然后到轮回当中,不管到哪里去,“今天我去城市里,你给我加持一下,我害怕,有点担心,你给我加持,”不会这样的,就像入乐园一样,入花园的话,没有一点的担忧。
今天我会到城市里面去,有艾滋病的地方也好,有传染病的地方也好,有什么比较严重的重灾区,一点都不害怕,一点都不畏惧。那样的菩萨,自己兴盛还是衰败,不会特别担忧,菩萨的这种境界是非常羡慕的。我们现在的人是怎么样呢?每天都是担心,一直患得患失,有希望,有担忧……一辈子都是这样,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你的担心和希望还没有了,最后一口气出来,还在担心当中。人世间,确实是如果证悟空性的话,多潇洒、多自在,对吧?
下面结合佛陀的传记来讲,转为道用。
佛陀在证得菩提之前,也会有苦乐转为道用。什么样呢?
转轮王有几种不同的,他是大势力转轮王。也就是说,其实当时净饭王也不是真正的转轮王,他可能是一种名称上的转轮王。本来没有做佛的话,会变成转轮王,相师也有这样的授记。
佛陀当时乐转为道用,就是把这个国家的王位像草芥一般舍弃,这是乐转为道用。
苦转为道用的话,是在尼莲禅河畔,住了六年的苦行,一滴水,一粒米,这样住的。
结果证悟了自利的空性。
这是佛陀在没有成道之前,实际上我们也可以。
有些道友以前的名声、地位、财富很多都放弃了,学佛很不容易的,这是你的乐转为道用。
苦转为道用,在某个地方,闭关也好,修行也好,每天都是自己提水,自己炒菜,这也是苦转为道用。虽然没有像佛陀一样每天一粒米,有时可能还多一点,一大碗,三顿饭,但是也不像世间一样,每天浪费时间,这也是没有成道前的苦乐转为道用的方法。
得道、证得菩提以后,也有苦乐转为道用的情况。
这是乐转为道用吧,佛陀受到了所有的人世间和天界的供养和恭敬顶礼。
这是乐转为道用。
我们说的马麦子等等,这应该是佛陀成就以后苦转为道用吧。后面的部分是苦转为道用。
就像须弥山不会被风吹动一样,佛陀也不会被赞毁动摇,平等利益众生。
前面比较好懂,这个不用讲。证悟之前,大家也知道,佛陀的传记中,确实也是苦转为道用和乐转为道用都有。证得菩提以后,从供养方面和恭敬顶戴方面,大家也很清楚。
从苦转为道用方面,佛陀遭到了婆罗门毕陵伽婆蹉——《大智度论》讲到这个婆罗门特别坏,刚开始他找五百个事,整天通过各种方式诋毁佛陀,佛陀也没有因此对他产生嗔恨心。后来他又转变一种方法,用五百个事继续赞叹,用各种各样的功德来赞叹,但佛陀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赞叹产生贪心、欢喜心。
其实我们虽然没有到达佛陀那样的境界,但是世间当中有人对你赞叹也会有的,你也不要特别去在意;有人可能谩骂你、诽谤你,尤其是现在网络时代,今天赞叹,明天诽谤,稍微有点名气能力的人,更是这样的。这个时候,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别人赞叹的话,“不一定是这样吧,他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功德”;别人诽谤的话,“也许可能有其他的目的,不一定的。”其他人也应该尽量这样想。
个人也是一样的,网络上,你的言辞稍微不当的话,有成千上万的人开始谩骂你;如果你的行为和言辞稍微适合别人的心意,又开始不断地吹捧赞叹,但这些并不是实有的东西,应该不被赞毁所动摇,这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这个婆罗门女,以前我们好像也是讲过,当时有一个外道的婆罗门女,当时好像佛陀在一个地方讲经说法还是什么,她把个木盆贴在肚子上,在大庭当中说“佛陀对我有不清净的行为,我已经怀孕了。”帝释天特别受不了,变成一个老鼠悄悄入到她的身体里面,把贴木盆的绳索咬掉了,木盆当场掉在地上,大家一看,原来不是怀孕,是她自己把自己怀孕了。但这个时候,佛陀也并没有因此而怎么样。这也是诋毁的。
还有《广传》当中有好几个诽谤佛陀的一些事迹,还有《秘密大方便经》中也有一些这方面的故事,你们方便的话,那个经不是很多,这里面也有。还有一个教火施国王,《毗奈耶经》中是火授,这个故事在《毗奈耶经要事》当中有。《广传》中有没有?应该是有吧。当时是怎怎么样呢?佛陀受到了很多邻居国王的邀请,火施国王觉得如果不邀请佛陀的话,好像别人在面前不是很好,当时都在请,所以他去请了。他去把佛陀和五百个眷属都邀请到他那里去,安居三个月供斋,佛陀当时答应了。火施国王回到自己的国家给所有的老百姓下命令,说这次我要邀请佛陀来我们国家应供三个月,但是在这个期间,我国王负责美味佳肴全部给他供养,但是老百姓任何都不可以供养,如果谁要供养的话我要砍头惩罚。老百姓肯定谁都不敢动了。他去请了以后,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整个过程有白色的帐子围绕着。他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这个梦预示着什么。第二天他问了看相的婆罗门,这个婆罗门知道这个梦是非常吉祥的,供养佛是非常吉祥的,但是因为宗派的原因,对佛教不满。他故意说,这个梦是非常不吉祥,你如果没有躲避三个月,国王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或者你的王位会失去的。这样说了以后国王比较担心,为了保命,开始闭关了。因为国王没有处理王宫的一些事情,释迦佛应供的事情没有处理,这个时候,佛陀带着五个百眷属来了这个国家,来了以后因为王宫里面谁都没有交待,谁也没有供养,到老百姓那里去乞食的时候,谁都不敢供养。在这个时候又到了安居的时候了不得不安居,这时确实是比较难。这时,有一个大臣是外国人,他有五百匹马,有很多马料粮食,他对佛陀有信仰,在三个月佛陀和僧众安居的时候,他就供养这些马没有吃的马料,最好的马料没有供养,供养了比较腐烂的。
我们藏文里面说是青稞马料,可能作者丹毕尼玛没有去过印度吧,印度几乎没有青稞,原来法王去的时候,很想吃糌粑,但是一直吃不到糌粑。我们从藏地带过去的糌粑全部到了南珠佛学院的时候都不行了,后来喇嘛特别舍不得,有四层楼的南珠佛学院上面,他就扔到后面的田野里面去了,他说“我们藏地那么好的糌粑,现在变成就象泥土一样。”他自己吃一吃,“唉,这个像泥巴一样一点味道也没有。”我们从这里带的糌粑全部都是扔到佛学院后面的田野里,是老百姓的麦田。这个故事不讲了,刚才讲得太多了。
刚才讲到马料,当时有目犍连和舍利子,目犍连好象有风湿,不能吃马料,他去一个山顶上,舍利子陪他去,后来他们得到了帝释天的供养,佛陀都没有得到。其他的人不算佛陀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在三个月中过得很不好。后来,阿难觉得,佛陀已经成就了,为什么吃这么脏的东西?后来佛陀把钵盂里面的一个马料给阿难吃了,结果是特别的美味,“原来佛陀跟我们的境界还是不同的。”其实佛经中讲,以前也是佛陀的一个前世,当时五百弟子一起去,他看到一个佛陀,对佛陀不满、诽谤:“这个沙门应该吃马料”等等,以这样的业果,在成佛的时候显现上也是受报的,也有这样的说法。
佛陀不管是以染心诽谤也好,或者三个月当中吃马料也好,这些都是,佛陀的心一边没有因为天人、人间所有赞叹而高兴;一边三个月佛显现在身体上肉刺荆棘、头痛各种因果的一些显相,但这些,佛陀因为证悟的原因,或者自他平等、万法平等的等持的原因,没有动摇,象须弥山一样,同等地利益无量的众生,这个道理应该可以这么讲。
这以上应该是全文所有的内容——初善、中善和末善当中,初善和中善已经讲完了。最后的末善——也就是最后结尾的教言:
其实上面的这些苦乐转为道用这样修行的教言,很多嘎当派大德有这样的境界——苦的时候不会叫苦连天,“我好痛苦,我好伤心啊”,跟什么样的人都讲“我最近心情不好,我家里出事了,最近房子漏水了,我最近不敢出门啊,我最近消化不好啊,我最近天天做恶梦啊,我最近好象吃的太辣了、太咸了、太腻了,心情不舒服……”等等,反正苦的时候,我们凡夫人经常去说一些不好的事情,到处去说。
但一般噶当派的修行人,苦的时候,这些恶语不会往外传出的。当他乐的时候,我们快乐的时候可能又受不了了,就傲慢、懒惰……但这些大德们乐的时候,他也觉得一切万法、一切轮回的法没有什么可乐的,更加生强烈的厌离心,对整个三界轮回犹如草芥般这种快乐都不存在,我们怎么还有贪执。所以大德们苦的时候不会那么脆弱,乐的时候不会那么乐滋滋。对吗?美滋滋,还有什么?美滋滋、乐呵呵、哈哈大笑,还有什么?笑哈哈,苦的时候笑哈哈,娃哈哈……乐的时候娃哈哈,苦的时候香飘飘……呵呵(众笑)
这里说,这样的教言,应该具有苦乐平等的这些噶当派的修行人的境界,他们如果传的话,别人看来也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议,他们自己应该也是有把握的。
作者很谦虚的,他说像我这样的人来讲解,苦转为道用、乐转为道用,自己的舌头也会耻笑的。因为舌头是最了解自己的,他都不敢吐口,这个人一点境界没有,怎么会还敢说这么多的大话。
不用说别人,连自己最亲的舌头可能都会讥笑我,它都是有点不好意思的。这是一种修饰方法,藏传佛教当中经常有这样的,本来舌头它也没有嘴怎么能笑呢?没办法的。但是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就连自己的舌头都会笑我的,有时我们汉文中应该也会有的。
如果这些大德们讲的话,那自他都应该是可以的。
可能我也是这样的,如果你们当中有些修行人讲,大家都觉得应该是很好的;我这样讲的话,一点都不修,苦乐道用都没有的话,可能我自己的舌头,但是好像舌头,我没有听到它在笑,可能它还是接受吧。
为什么造这个论典呢?
这是一个目的,尽量听,我们去学、阅读,这样的话,自己的世间八法可能能平息,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种植善根习气,因为这样的目的,我们汉地经常说是“贫僧”,藏地经常说“老乞人”,丹毕尼玛,写于百鸟林苑。百鸟林苑应该是法王降生的那个附近有一些圣地,现在那里也有一些修行闭关者,可能是在那个地方,丹毕尼玛在法王降生的青海的那个地方,他在那里的百鸟林苑,在那里造的。
那天也讲了,我是在疫情期间翻译的,这也是苦乐转为道用的一种精神吧。这个法就已经圆满了。
小编提示:善始善终,打卡回向,写出收获,送出礼物。(文字未定稿,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