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回顾】《入_行_论》030
癸三、遣除争论:
以上讲了千万不能舍弃菩提心,否则必定堕入三恶趣,这时有人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因为从佛教的历史上看,有个别尊者虽然舍弃过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恶趣,而且获得了解脱,所以这种道理不成立。
对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有关经典和论典当中,的确是有这样的公案。比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记载:舍利子曾于六十大劫中行持大乘菩萨道,一次有个非常可怜的乞丐向他索要一只眼睛,当时他发了大乘菩提心,心甘情愿地将一只眼睛挖出来给他,没想到那个乞丐不但不高兴,反而非常不满意地说:“你的眼珠太脏了!”边说边弃于地上,用脚踩破了。见此情景,舍利子心想:既然你不需要的话,为什么让我忍受这么大痛苦而挖眼睛呢?众生实在无法满足,我连眼睛都挖给他了,他还以这种态度来对我。最后他心灰意冷,退失了菩提心。
经典中的说法与此略有不同:舍利子转生为月光国王的时候,有一次魔王波旬化作婆罗门的形象,来向他索要右手。国王自断右手后,以左手递给他,那个婆罗门非常不高兴地说:“你为什么以不恭敬的态度来给我东西?”当时国王心想:“我仅剩左手,不得不如此,众生怎么这样难以满足呢?”于是心生厌烦,退失了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的大成就者,从他的经历来看,虽然舍弃了菩提心,但并没有堕入三恶趣,反而获得了解脱的果位。另外,由华智仁波切宣讲、堪布根霍记录的《入菩萨行论》注释中也有一个金色国王传,其中就记载了一个人舍弃菩提心后,不但没有堕落,反而获得了独觉果位。由此,对方就找到一些理由反驳道:这么多的公案中,不管是舍利子也好,其他尊者也罢,都是舍弃了菩提心后还获得了解脱,如此一来,这不是与佛经中所说的“舍弃愿菩提心必定堕入恶趣”相违了吗?如果这都不相违,世间上还有什么相违的东西呢?
这时候,寂天论师站在大乘角度上来进行回答,怎么回答的呢?“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也就是说,这种业力不可思议,唯有遍知佛陀才能完全了知,一般的凡夫人,甚至阿罗汉和得地菩萨对这些细微甚深的因果道理也不太明白。
壬二、失毁利他行为(如果失去了菩提心,则将失毁利他的行为):
舍弃菩提心是菩萨戒堕罪中最严重的,无论是十八种堕罪也好,四种根本罪也好,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它的。我们有时候自赞毁他,或以吝啬心不给众生法施、财施,这些堕罪相对而言虽然严重,但舍弃菩提心的果报更为可怕。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舍弃了菩提心,产生了“我从此以后不再饶益众生,不学大乘佛法了”的恶分别念,势必直接或间接损害饶益有情的行为。
在修学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先明白舍弃菩提心的严重后果,如果触犯了这种罪业,自己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般若摄颂》中说:“纵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后发了欲求缘觉阿罗汉的小乘心,这种罪业远远胜过破小乘四种或八种别解脱戒的根本罪。”要知道,倘若破了比丘或沙弥的四大根本戒,将来必定堕入地狱,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然而,有些人入了大乘后又舍弃菩提心,这种罪过远远超过了前者。
当然,舍弃菩提心并不是永远不理众生,如果改发小乘的心,也属于舍弃菩提心。我们有些人会不会有这样,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因为学习大乘佛法,自己比较愚痴的话,就会无意之间造下重罪。但若有智慧的话,一般来讲是不会退的,因为他知道菩提心就像如意宝一样珍贵,真正有智慧、有见识的人是不会随便舍弃的。但那些没有智慧、孤陋寡闻或者业力深重的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仅凭自己的感觉和分别念,认为“我不想学习大乘佛法了,现在把它全部舍弃,从此以后进入小乘,做一点小乘的慈善事业就可以了”,如果你发了这样的心,那比犯了根本戒还严重。
有些释论中还说,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没有舍弃菩提心,照样能够饶益众生,做无量的功德事业。所以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万不能放弃菩提心,佛陀在《善巧方便经》中也说:“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舍弃菩提心的界限,我前面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了,在修学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违缘、什么困难,最根本的就是不能舍弃菩提心。即使你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身体、财产、地位、名声等遭到了无法忍受的侵损,内心也应当明白:我以前受过菩萨戒,不管怎么样,在短暂的人生中,这个菩提心永远也不能舍。假如始终都有这样的心态,白天想晚上想,那么做梦的时候,不舍菩提心的意念自然也会出现的。我们若能在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困难的时候经常这样想,那当你真正遇到了困难,也会想起当初的承诺和誓言的。
下面用教证、理证来宣说它的合理性。首先是教证:
不要说长期作损害,哪怕是在非常短暂的一刹那中,制造违缘障碍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其下场也会堕入无有尽头的恶趣中感受煎熬。
为什么对他人行善制造障碍有如是大的罪过,需要堕入恶趣感受无数劫的痛苦呢?原因是这样的:我们损害一个有情的快乐,果报就相当的严重,如《正法念住经》云:“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一中劫当中堕入地狱。”或者说,杀害一个有情需要偿还五百次命债。损害一个众生的快乐,都要感受如是的痛苦,假如对菩萨行善制造违缘,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安乐的根本因——菩提心,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壬三、阻碍解脱:
有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菩萨戒不同于别解脱戒,受菩萨戒者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菩萨戒不要紧,马上忏悔再受就可以了,这也不是特别的麻烦。
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如果你犯了菩萨戒,相续就被严重的罪恶所染污,再受持菩萨戒,相续中又有了受戒的善法功德,每一次犯戒的堕罪力牵引你堕入恶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牵引你上升善趣,由于堕罪与功德两种力量轮番交替起作用,结果将使你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别说是佛陀的果位,就连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也要拖延很长时间。犹如两个力气相等的人,一个往前面拉,一个往后面拉,最后自己始终也达不到目的地。
敬摘录讲记037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记忆卡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