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81 | 有缘与无缘的慈心如何修?详详细细学一遍 返回

大圆满心性休息81 | 有缘与无缘的慈心如何修?详详细细学一遍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18


传讲时间:2015. 8 .20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现在正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四无量心品,前面讲了舍无量心。为什么先讲舍无量心呢?因为我们首先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对敌人有特别强烈的嗔恨心,也不要对亲人有特别强烈的贪心。在心比较平静的时候,我们要对众生生起慈心,即愿众生获得快乐的心。而获得快乐的来源是离开痛苦,因此就讲到了悲无量心。愿众生具足快乐并永远都不要失去,就要讲到喜无量心。


所以整个修行次第就是,先让心平静下来,然后愿众生快乐,要获得这样的快乐就要离开一切痛苦,再愿这种快乐永远不要消失、永远存在,这就是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


乙二(修慈无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缘境;三、慈心之证相;四、无缘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


丙一、增上慈心: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我们先对所有众生修了平等心——在舍无量心当中修了亲怨平等。修完以后,我们应该想,愿自己的母亲获得暂时、究竟的快乐——除了极个别特别不孝顺的人以外,每一个人都会这样想的。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同样的道理,就像愿自己的母亲获得安乐那样,愿一切有情也得到安乐。


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想:“让我的家人快乐,让我的父母快乐,让我的子女快乐……”这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刚开始我们可能观不了“愿一切有情获得安乐”,但是到最后真正生起慈无量心的时候,无论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会这样观想。


当然,实际上很多人不一定修得成这种慈心,尤其是没有大乘根基和大乘修行因缘的人,一讲起自己的时候就很关心,一讲起别人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讲过,有一次,他手上拿着一点土,对众比丘等弟子们说:“是大地土多,还是我手上的土多?”很多弟子说:“您手上的土非常非常稀少。”然后佛陀就以这个比喻说,在芸芸众生当中,哪怕是在短短的时间里修慈心的人,跟整个世间的人相比也是非常稀少的。


拓展内容

《杂阿含经》:尔时,世尊以爪抄土,告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上土多,为大地土多?”比丘白佛:“世尊,爪上土甚少少耳,其大地土无量无数,不可为比。”佛告诸比丘:“如是,众生能数数下至弹指顷,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甲上土耳;其诸众生不能数数下至如弹指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者,如大地土。是故,诸比丘,常当数数,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


比如说,现在世界上有七十多亿人口,这些人口相当于大地的尘土数,而修大乘慈无量心的人数,就像一个人从大地上拿一点尘土的数量一样,非常非常少,这是佛陀在世时所说的比喻。不管怎么样,如果能真正修行的话,慈无量心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利益。


《般若八万颂》当中也说过:“当修不为声闻、缘觉所动之慈心。”为声闻缘觉所动的心是什么呢?就是自私自利,可以说他们有一种想自己获得解脱的心。而我们要修的应该是没有自私自利的心,愿所有众生获得快乐。其实这样的心也能让我们自己获得快乐,这是一种缘起力。


现在世间人特别强调讲快乐和幸福,每次我去外面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出“如何快乐”“如何幸福”的题目。但是你没有造善业的话,我讲得再好也没有用的,没办法通过一两次的演讲,让你内心当中彻底获得幸福。但是,如果有人真正能修持像慈心那样的心,一定会有这方面因缘的。


《大般涅槃经》中也讲过:“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如果我们日日夜夜对众生修慈心,以这个因缘,会常常获得快乐,而且不为他人所恼。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修慈心的话,我们即生当中就会利益众生,而且不害任何众生,这样众生也不会来害我们,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快乐的来源,大多数跟别人有关系——我今天为什么不快乐?因为看不惯这个人,跟他的关系不好,可他在我面前一直出现,我从这边来的时候,他就从这边出来了,我不愿意看见他,就往那边去,结果他又跑到那边去了,又在我面前显现。我吃饭的时候,他也在某个地方看着我,我睡觉的时候也经常梦到这个坏人。所以,让我们不快乐的因,既有他人的损害,也与对他人慈心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以后,如果PPT上面有一些教证,你们也可以用手机、Pad把它拍下来,这样可能方便一点,现在世间的很多演讲当中都是这样的。我们也不能一直只用着古老的笔,这个世界都已经变成这样了,我们不跟随也可能没办法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散乱。


刚开始,我在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也特别排斥出家人带手机,但是后来,好像修行好的人即使有手机,影响也不是很大,修行不好的人,怎么样制止,有时候也没办法。


现在在任何演讲场合当中,也有人用手机拍照,但是太多了不一定很好,过一段时间我也可能遮止(众笑),看情况吧。


丙二、慈心之所缘境: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其实这里讲四无量心确实讲得非常细致,我很希望,大家很认真地把《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的这些金刚语,不但要学好,而且要修好。世间当中其他乱七八糟的书,还有这个“上师”、那个“上师”各种各样分别念的语言都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就是真正的大成就者所说的非常公认的金刚语言,这个是很重要的。


现在人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引用金刚语的人很少,很多人经常以一些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对佛法断章取义,这并不是很好的。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慈无量心的对境是什么呢?愿所有的众生暂时获得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佛陀的安乐。


我们不是讲,慈无量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吗?那获得什么样的快乐呢?


人间也有各种快乐,有吃的、有穿的……这属于人天乘的快乐。其实现在很多宗教提倡慈善,我们大乘佛教也不能排斥,因为他们也是强调一些人天的快乐。


但光让众生获得人天的快乐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不是长久的快乐、永远的快乐。最究竟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获得永远灭尽自相续当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菩提果位,要获得这样的快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这样的慈心,先从一个众生开始修。比如,观想关系平等的一个众生,愿他暂时获得人天的快乐,究竟获得佛陀的安乐。然后,像前面的舍无量心一样,修行的范围逐渐逐渐扩大,最后扩大到无边众生,对所有的众生也这样观修。这是四无量心的基本修法。


所以,愿不具安乐的众生具足安乐,从慈和悲来理解的话,就有不同的反体或侧面。如果我们没有细心的话,慈和悲之间也容易搞错,爱和信心之间也会搞错。


以前有一个大德,在他的论典当中也讲过,爱和信心这两者应该有四种分类:是信心而不是爱,即对轮回、因果确信不疑,这个是信心,但不是爱;是爱而不是信心,即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属、子女特别爱,但这个不叫信心;又是爱又是信心,即对上师、佛陀、三宝的功德特别喜欢,有爱的心,同时也有信心,这个是既有爱又有信心;这两者都不是的话,就是我们平时生起的嗔恨心等心态。同样,悲心和慈心也有不同的反体。


凡是想要众生获得快乐,就一定要行持慈悲心。《毗婆沙论》当中说,有一次,佛陀看见房舍里面有一个比丘,病得非常严重,生活都没办法自理,而且不净粪都在自己的周围,衣服也全部弄脏了。


佛陀看到他的时候,他说:“我是无依无靠的,周围没有慈心者。”佛陀问他:“你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有没有照顾过别人?”他说:“没有。”佛陀就呵斥说:“你健康的时候没有照顾过别人的话,你现在生病也不会有人来照顾你。”


后来,佛陀亲手把他衣服上所有不干净的东西都洗掉,还亲自把他周围的不净粪全部清理掉。然后,佛陀用具足百般功德的妙手给他加持,后来他的病也好了。


拓展内容

《毗婆沙论》:“如所说。世尊游诸房到一房舍。世尊见彼房中有一比丘。遇患苦痛独自无伴。眠大小便中不能起居。世尊知而问比丘。何以故遇此患独自无伴。病比丘质直白世尊曰。唯世尊。我窳惰不能看视他。他亦不看视我。唯世尊我无所依。唯善逝我无所怙。世尊告曰。比丘。汝不为我故出家学道作沙门耶。比丘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世尊告曰。比丘。我是汝所依及天世间。彼时世尊于彼卧处徐徐扶起。将出外安徐令卧。彼时世尊还入房中。出彼荐席除大小便。泥治卧屋更布新荐席。洗浴病比丘已。更着新衣浣濯故衣。还将入房。徐徐卧新床褥上。以手摩身世尊告曰。比丘。若汝不增勤修不到欲到不获欲获不证欲证者。比丘但更遭重患复甚于此。如世尊以手摩病比丘。所苦即除便得乐痛。得乐痛已。世尊随顺为说妙法。比丘闻说法已。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佛陀又说:所依处其实是具有慈心的善报,依靠善报的能力,面临痛苦的人也可以获得快乐。获得快乐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只不过我们可能没有去争取。


因此发了菩提心的人,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在周围看见一些病人的时候,去照顾他们是很有必要的。你现在很健康,你照顾了别人,一旦你自己生病的时候,有良心的人也会来照顾你。别人病的时候你去照顾他,但是你病的时候别人一点都不理睬,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世间基本的规律也要懂得,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即使你再有功德、再了不起,看到身边不具足快乐的人,也应该想办法帮助他。像佛陀那样具足功德的人,在整个世界上都是没有的,但佛陀还是亲自去帮助别人。因此,我们作为凡夫人也确实应该这样去做。昨天我去一个洗手间,可能有些人水平比较低吧,把里面弄得特别特别脏。我自己也发了大心,就开始冲冲冲,虽然洗手间已经干净了,但是回来以后我就不想吃饭了(众笑),没办法。所以凡夫人有时候发心也痛苦。


丙三、慈心之证相: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生起慈无量心的界限是什么呢?对所有的众生,虫类也好、飞禽也好、鱼类也好、人类也好,当我们看到他们非常可怜、不具足安乐的时候,生起极其强烈的慈悲心。而且这种慈心并不是相似的,“噢,这个很可怜”,好像心里没有什么触动,没有什么感觉,不是这样的,应该是胜过一个慈爱的母亲对自己的独子所生起的慈心,这个是很有感受的。


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也感觉到,将来的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是独生子女的父母,那个时候人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佛陀应该知道。


如果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如果遇到痛苦或生病的时候,我们都看得到,很多父母是非常心疼、非常关注的。那么,我们的慈心到了一定境界的时候,的确对所有众生都能这样观修,这也是修行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


这样修慈心其实很重要。可能有些人经常供养、布施,对这些很重视,但是真正修慈心的话,功德远远超过这些。以前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里面也说过:“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在每天三顿饭当中,每顿布施三百罐饮食给很多众生,一天就有九百罐,这样的供养和布施,不如一瞬间观修慈心的福德大。


有些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如果你有福报、因缘,也可以重视布施;但是,如果因为布施而对佛法生起各种各样邪见的话,财布施就没有必要了,你应该在寂静的地方好好修慈心和悲心,这个功德远远超过财布施。


佛法是一种高尚的教育


现在有一些居士、出家人,经常以学院的名义化缘。我们是非常反对化缘的,希望大家还是不要以学院的名义来供什么万僧斋、百僧斋、十万僧斋、供十万盏灯、修各种建筑……现在网络上经常有人以学院的各种名义来化缘,这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如还是自己修一些悲心。否则,也许将来会有很多人对这个道场产生各种各样的邪见。


我们如果把佛法当作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来弘扬,就不会有任何的危害——对弘扬者个人也没有任何危害,对他人包括一些信众也没有任何危害;如果把学佛当作一种赚钱的途径,那在这些人当中,有些是心清净的,有些不一定心清净,背后有各种目的。


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以学院的名义来建医院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希望各个地方的道友们很认真地去观察。否则,可能信士的金钱也已经浪费了,同时,很多人也对我们清净的道场退失了信心,甚至生起邪见,而这些都不是我们的意愿。


我们弘扬佛法,是把它当作一个非常高尚的教育和转化人心的方法,而且很多福德和修行也是依靠自身修慈心、修悲心等来完成的。这样修行一瞬间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就像《中观宝鬘论》中所讲:每日三时当中布施、供养三百罐饮食,不如一须臾间修慈心的功德大。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也应该想一想。


我们学院当中也有个别的人不好好闻思,在闻思过程当中,从来都看不到他背一部论典,背诵也好、笔考也好、讲考也好,在考试当中根本看不到这些人。而在其他的事情上面经常有他,要么带这样那样的人,要么……现在的消息比较灵通,以前这些工具不是很多的时候,我虽然没有天耳通,但是也经常在学院当中听到一些道友的过失、功德。


我对学院确实比较执著,特别希望大家很好地保护学院、其他的佛教道场和修行人。因为现在的修行环境一方面很好,有各方面的因缘,但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邪魔外道,他们想趁此机会毁坏佛教,大家也应该能感觉到。


慈无量心的证相是这样的,下面讲无缘的慈心。


丙四、无缘之慈心: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无缘广大之慈心,”我们前面也讲了,修舍无量心到最后要跟空性结合起来,修慈无量心也是这样的。前面修有缘的慈心时观一切众生,这是有执著的慈心。修了之后,对所有的众生和诸法都没有任何所缘、能缘,没有任何有相的执著,在这种境界当中入定。


入什么样的定呢?就是修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就像《中观宝鬘论》和佛经当中所讲的一样,暂时在显现上,所谓的众生好像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很多因缘组成的,但是你真正去剖析的话,就像阳焰水、芭蕉树一样,都没有任何的实质。


拓展内容

《宝鬘论》:“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士六界聚故,非为真实有,如是一一界,聚故真性非。蕴非我无彼,蕴我非互依。


所以,一切万法就像《三摩地王经》里面所讲的一样,剖析芭蕉树的时候,内外都没有任何实质。同样的,如果里里外外观察,众生从来都没有成立过,这就是众生的空性。可是这些众生对此根本没有懂得,因此我们对他们生起一个非常强烈的慈悲心。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三摩地王经》中云:“如人剥开湿芭蕉,欲从中得实有果,然而内外皆无实,当知诸法亦如是。”


“慈空双运为验相。”慈心和空性实际上是双运的、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二者是互为缘起的。如何互为缘起呢?一旦我们进入了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当中,就会在后得位对众生生起特别强烈的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的时候,逐渐也可以进入到最深层的空性当中。


因此可以这么讲,我们修行一切万法等性的时候,会有无缘广大的慈心。很多人可能也会感觉到吧?稍微听过一些中观和般若空性的人,你用智慧来分析的时候就感到,每天看见的这么多人特别可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耽著的东西全是空性的,可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了解到,而且一直漂泊在轮回当中,所以特别可怜!你一旦有了这样的空性见解,就会对众生生起这种悲心。包括自身安住在诸法无实相的状态当中时,完全可以进入一种空的状态。而且这种空的状态,也并不是本来不空的东西非要把它观为空性,不是这样的,诸法的本性就是这样。


我们经常讲“慈空双运”或者“智悲双运”,这两者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包括做一些慈善、办一些学校,都是用“智悲”两个字。“智悲”的涵义,如果从显现上讲很简单,就是智慧和悲心,这是人人都需要的,慈悲和智慧永远是新鲜的话题,是很重要的;如果再讲深一点的话,那么慈悲的本体是显现分,智慧的本体是空性,“智悲”即现空双运;诸法的道理再进一步,就讲到如来藏的本面,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有时候讲“智悲”,有时候讲“慈慧”,完全是“智悲”的话有时候担心……所以“慈慧”也是同一个意思。


这里也讲到,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而且这样的空性,最后抉择的时候也是不成立的。因此,按照《三摩地王经》里面所讲:“……当知诸法亦如是。”这样来理解以及观空性很重要。




颂词背诵打卡



若于众人皆平等,如愿自母得安乐,

当于一切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维。

祈愿慈心所缘境,所有一切诸众生,

暂时获得人天乐,究竟获得菩提乐,

从一乃至无边数,一切众生而观修。

生起周遍之慈心,胜过慈爱独子母。

修习有缘慈心后,诸法等性中入定,

无缘广大之慈心,慈空双运为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