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因明丨狮子奋迅 ——论《现观庄严论》中两种三摩地 返回

因明丨狮子奋迅 ——论《现观庄严论》中两种三摩地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11-06

文|释圆预


《现观庄严论》中第五品顶加行,其中见道顶加行正行修法及修道顶加行正行修法分别为狮子奋迅三摩地及超越三摩地,两种三摩地其体性、界限及具体修法,以及作用目的及其在大乘修道中的地位如何,作为大乘菩萨在真实道位中如何去实修,等等,将在本文予以阐述。


关键词: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超越三摩地;现观庄严论;大般若经


顶礼文殊师利菩萨!


01

概述

1

教证

大乘菩萨所修习的禅定,被称为“三摩地”、“三摩钵底”或“三昧”。在《瑜伽师地论》六十三卷中云:“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又,“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圆觉经》中说:“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大乘菩萨的修行境界具有无量种三摩地,《华严经·入法界品》云:“云何种种三昧?所谓:普庄严法界三昧,普照一切三世无碍境界三昧,……观察一切如来解脱处狮子频申三昧……菩萨以如是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三昧,入毗卢遮那如来念念充满一切法界三昧神变海。”这里提到有狮子频申(有说即是狮子奋迅三昧)。在《大波若经》初分劝学品第八中讲了诸多三摩地,“菩萨摩诃萨欲得觉支三摩地,狮子游戏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狮子频申三摩地,狮子欠呿三摩地,健行三摩地,……大智慧炬三摩地,出生十力三摩地,菩萨摩诃萨欲得如是等无量百千三摩地门,当学般若波罗密多”。


2

略说大小乘禅定差别

虽然在大小乘中,禅定、静虑、等持、三昧、三摩地等名词相同,但在入定的加行、发心、正行、意义等方面有诸多差别,尤其在大乘三清净地后完全是任运无功用、任意出入定。又比如在入灭尽定时,所缘境界上显然不同,大乘菩萨是具足胜观、远离边戏的真正的根本慧定,小乘行者仅堕入一种寂灭边,因此小乘禅定是较偏狭的。


在《现观庄严论》第五品顶加行品中讲道:“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间,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对这两颂所说之两种三摩地,可以认为是整个大乘见修二道中,作为大乘菩萨的正行所修,其体性、界限、如何修行、修行之必要和意义。二者区别等,本文将给予论述。


02

详论两种三摩地

1

狮子奋迅三摩地

1. 释词及定义

《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六》有言:“今明师子奋迅三昧者,如般若经中说,……譬如狮子奋迅之时,非但能前进奋迅而去,亦能却行奋迅而归,一切诸兽所不能尔,行者入此法门亦复如是,非但能心心次第,从于初禅直至灭受,亦能从灭受想定却入非想,入至初禅,此则义同狮子奋迅,上来诸禅所不能尔,故说此定为狮子奋迅三。


《大般若经》第二分相摄品第六十七:“是菩萨摩诃萨于八解脱九次第定顺逆入出,善成熟已能入狮子奋迅等持。云何狮子奋迅等持?善现,谓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次第乃至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复从灭想受定起,还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次第乃至入初静虑,是为狮子奋迅等持”。


如上经论,以狮子奋迅喻,犹如狮子无畏群兽,如是一旦位登见道顶加行等持狮子奋迅三摩地,则全然无所畏于见所断,于道的断德能获得自在。


2. 体性与界限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注疏》中说:“在获证见道之后,再次入定于法性当中,与作为其他殊胜三摩地的修道顶加行,以及紧接着见道而产生的解脱道三者,便称之为狮子奋迅三摩地”。哦巴活佛在《现观庄严论疏》中所述也基本同上,并明确给予三种分类,即见道解脱道狮子奋迅三摩地、再度入定的胜进道狮子奋迅三摩地以及成为上道加行的加行狮子奋迅三摩地。因此,据二位尊者的定义,自宗可以承许该三摩地的界限是为见修二道,资粮、加行道没有,并且主修是在见道顶加行,而在修道顶加行中只是作为超越三摩地的加行而已。为什么?据《二万颂光明释》之说法,第五品正说的见道顶加行即是狮子奋迅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即是顶加行,因为如果在见道顶加行之外还有所谓狮子奋迅三摩地,则应有经文如是宣说,但却没有在见道顶加行之外还有另予宣说狮子奋迅三摩地的经文。


此即是狮子奋迅三摩地的体性与界限。


3. 狮子奋迅三摩地的修法

《现观庄严论》颂词:“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


《大般若经》中云:“安住六波罗密多菩萨摩诃萨于九次第定顺逆入出,善成熟已,能入狮子奋迅三摩地等持,住此处定已,于缘十二支能顺逆寻思”。就是说,在见道后,于解脱道位或此后重新入于法性定中,对九次第定修行顺逆入出,由初禅入二禅、三禅、四禅,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至灭尽定,此为顺入。反之,再由灭尽定至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等次第返回初禅,此为逆出。如是如狮子奋迅般进退自如地反复不断修炼,直至纯熟。


4. 如此修炼之作用或目的

① 如上经文“于缘十二支能顺逆寻思”。

《现观庄严论》云:“次由入狮子,奋迅三摩地,观察诸缘起,随顺及回逆。”就是说,以等至狮子奋迅三摩地之力摄持,观察思维他方众生的流转门与还灭门的十二缘起。由于圣者菩萨已无轮回,所以在此必是观察思维他方众生的轮回实况,凡此,都是见道顶加行的作业,后得时,能无贪无执地为他众宣讲脱离痛苦之法。所谓“为他示菩提”,即能为他众彰显教法与证法。


② 以三摩地之入定智慧,能断除相应于见道所断的烦恼、所知二障的遍计分别。


③ 如是反复修炼,乃是为于修道顶加行中,菩萨能顺利入于超越三摩地修炼加行,由纯熟修炼之三摩地,顺逆自在于九次第定,从而在修道位能自在超越。


由此可知,主修并得狮子奋迅三摩地是大乘见道初地诸多重要功德之一。


2

超越三摩地

1. 释词及定义

《大般若经》第二分相摄品第六十七:“云何菩萨超越等持?谓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次第乃至入灭想受定,从灭想受定起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入第二静虑,从第二静虑起入灭受想定,……从不定心入第二静虑,从第二静虑起住不定心,从不定心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住不定心,是为菩萨超越等持”。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现观注疏中,“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作为加行之狮子奋迅三摩地),“后以欲界摄,非定心为间,超越入诸定,超一二三四,及五六七八,至灭定不同”(作为正行之超越三摩地)。


根据上面经论,直接而言,所谓超越三摩地,就是指不按次第而由欲界心,或灭受想定而擸等间杂入定的大乘圣者道为本质的定慧同俱心所。亦如《心要庄严疏》云:“超越自性者,是于所杂处四禅四无色定,以能杂法灭定杂而修之以九次第定为所杂处时,能杂法及欲心故,如是杂已能入定者,即能圆满三摩地法。


2. 体性与界限

超越三摩地又名入超越定,与超越入定又不是一回事。入超越定在大乘修道第二地以上才有,而超越入定则是指能得法流三摩地的增上缘的极究竟三摩地或名为极边际三摩地。此从大乘上品资粮道开始即能如是起修,故二者不同。因此,其界限是为大乘二地至十地,其加行是为一地时修习纯熟的狮子奋迅三摩地,主修阶段是二到七地。《心要庄严疏》云:“此于先未入劣乘者,当于六地以上获得。”就是说,六地菩萨能获得,七地纯熟(此亦正如月称论师于《入中论》中“彼至远行慧亦胜”之意同,远行地菩萨以自之慧力能纯熟起入甚深灭定)。而三清净地菩萨,于等至超越三摩地已得自在,速能出入定,所以无需再刻意串修超越三摩地,堪能无间如是现起。


3. 释疑

如是,则有人会问,既然八地菩萨已得出入定自在,为什么经中(《十地经》)还说需要佛陀从定中唤醒菩萨?《入中论》亦云:“诸佛劝导起灭定”?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说,假设佛陀于彼菩萨不作劝导,彼菩萨亦会起定作饶益众生的广大事业,因为一地、二地等大菩萨本具度化众生之力,无疑在八地时仍作饶益众生的事业。若谓既然如是,佛陀亦不必作是劝导。《十地经经》及《入中论》中说诸佛劝导菩萨原因为何?此乃佛陀对八地菩萨不共功德而示以特殊赞叹,因彼相续中具有极其深细的清净智慧,此智达到恒时安住不动的境界,是仅从以无漏智慧安住法界本性的这一反体上而作劝导的,故以此必要示以种种方便劝请,从而在后得圆满、成熟、修炼,完成圆满断证功德。


4. 大小乘能修超越定之区别

小乘有没有超越三摩地?在《俱舍论》分别定品中,也讲到超越定,或者有漏,或者无漏,或者有漏无漏混杂,但中间只能超越一个。如此入定之所依身份唯是智慧敏锐者,补特伽罗唯是无烦恼、自在等持的不动法阿罗汉,因此要求是极高的。凡夫,没门;有学道圣者,不行;钝根阿罗汉,修不成;唯有不待时解脱之利根阿罗汉才可修超越定。


龙猛菩萨于《大智度论》卷八十一中也如是说:“问曰:超越三昧,不得超二,又不从散心而入灭尽定,此中何以如是说?答曰:大小乘法异。不超二者,小乘法中说”。那么为什么阿罗汉等小乘行者无有菩萨的这种能力?因为“菩萨无量福德智慧,深入禅定力故,能随意超越,如人力士踔踯,不过丈数,若以天力士踔之,无广远之难”。


5. 分类及修法

超越三摩地的分类有哪些?全知麦彭仁波切注疏中分三类:


① 下品超越等持,为了修炼正行三摩地,顺次入于九次第定,因为依靠九次第定,就能使心圆满入定。此亦可视为加行。


② 中品超越等持,是从第一静虑开始的八种等持依次轮番往返于灭尽定,然后加上返回有顶定的小退,共有十七个阶段。


③ 上品超越等持,是以九次第定与不定心(欲界心)依次往返,以超越的方式入于诸定,即从不定心入灭尽定,再从灭尽定入不定心,之后舍弃一个灭尽定而超越前往有顶定,又从有顶定入于不定心,之后超越灭尽定与有顶定二者,而从不定心入于无所有处定,又从无所有处定入于不定心,……同样,又超越三四五六七八,而往返于第一静虑与不定心之间,此是下行,上行也同样如此。


而在《心要庄严疏》等其他论中如是分加行、正行、结行三种。加行,基本等同于全知的下品超越等持,也如颂词“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正行又分二:1. 往再往;2. 还复还,往再往又可分,灭不间杂及间杂二种。结行是为摄义,即,如是从舍一等持,入灭定之间不同门分,往还不同,安住如是超越等持,若能证自在相,即是修道。


6. 为何需要修习等至超越三摩地?其作用与目的为何?


①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现观注疏》中说,通过修持超越三摩地,就可以断尽所断分别念。依此殊胜入定智慧可彻底断尽修道位一切俱生分别,诸如所取法之分别、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等三十六种分别。


② 大乘修道菩萨为了在后得位时能方便善巧利他、累积广大福德资粮、圆满大乘定学,故需依于超越三摩地,练习在安住等持中最微细的灭尽定,以此能令心不耽著于定乐,练习出定、入定自在的超越三摩地之技,这样才不至于由执著定乐而障碍利他。因为大乘菩萨道并非如声闻行人那样以入定修持为主而最终趋于寂灭边,大乘菩萨主要以后得修行为主,行六度四摄利益无量有情。以要言之,依于超越三摩地反复串修。其意义重大之处便是,经由不断串习往上顺行、往下逆行等至三摩地的方便,便能令心于出入定获得自在,不再耽著三昧,永断一切神变障碍,能令一切所断、所证现前,依此而得方便善巧广行利他。


③ 需知,见道无间道与修道无间道是不可能现行超越三摩地的,为何?因为超越三摩地必须变化不同所缘行相,以及必须遮止一切粗分受想心所,所以如果现行亲证空性的见道与修道无间道,就不可能现行超越三摩地。


福称大师在《般若显明灯》中引《经庄严论》赞云:“超越最稀有,慧释超越定,诸求超越者,快速得超越。”


03

摄义

综上所述,怙主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仅用三个颂词宣说这两个三摩地,但其重要意义却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该论也仅有二百七十多个颂词,却无余开显了本师六百卷大般若经中、佛陀二转无相法轮的空性隐义,亦即现证修行次第,而这两个三摩地正是大乘菩萨在道位时见、修道中两个极为重要的修法。正如狮子贤论师在《显明义疏》中说:“如是现证庄严论者,是大般若经之根本经体,修行对治之道,种种一切现观现证所摄之果,即是大般若经全部圆满之教,其义同于大经佛说,是学行之人应作顶敬受持修行之教也。”由于这两种三摩地甚深难测、难修,作为凡夫人只能以之作为发愿与向往的对境;而资粮、加行道菩萨也只能相似修狮子奋迅三摩地,作为其远加行而已,超越三摩地是根本无法修的。故末学不揣愚陋,管窥蠡测,战兢惕厉,依传承祖师们的论著,稍作整理叙述,若有错解圣意,在上师三宝前忏悔!若有点滴善法功德,愿回向无边老母有情,共趋极乐刹土,速证无上菩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