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二十二| 尽孝等不得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苦才是人生》
作者:索达吉堪布
01:尽孝等不得
很多人从小对父母的态度比较随意,一直以为父母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父母由于宠溺孩子, 也不多加指责。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子女,等到想报答父母恩德时,父母可能已离开了人间,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以前孔子带弟子出游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悲切的哭声。孔子说:“快走,前面有贤人。”他们走到前面一看,原来是杲鱼,他穿着粗布衣服,拥着镰镐在道路旁哭泣。孔子问:“你又没什么丧事,为何哭得这么悲伤?”杲鱼说:“我有三个过失啊!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而把父母放在次位,这是第一个错误;为了我的理想,整天侍奉君主,没有很好地侍奉双亲,这是第二个错误;与朋友交情深厚,稍微疏远了亲人,这是第三个错误。如今我想报答父母之恩,可父母却不在了,所以内心悔恨不已,才失声痛哭起来。”
孔子听后,对弟子说:“你们要以此为戒啊!”对每个人来说,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德,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我可怜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
❤所以,趁父母还健在时,子女一定要多尽孝,好好报答他们,千万别等他们不在了,才悔恨得失声痛哭。
02:孝顺并非只是给钱
有些人在父母年老后,每个月寄一点钱,就认为自己很孝顺。其实这并不是“孝”。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认为“孝”就是养活父母,让父母吃好穿好,而没有用心恭敬他们,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何区别呢?那么,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孝”呢?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闻名。他 9 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席子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像黄香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根据不同的季节,给予不同的关怀,才是子女应当做的。但我们有没有这样呢?
每个人不妨想一想。子女用钱孝养父母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作为父母,晚年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始终觉得自己遭人嫌弃、没人理睬,因此,子女平时要多加安慰,让他们开心。其实这也合情合理。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会吃饭、不会穿衣、不会走路,而父母牺牲一切,悉心照顾我们长大,之后又关心我们读书、工作、成家---到了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而父母的身体已经苍老、体力已经衰退,这时候,如果对他们一点都不关心,那真是没有良心的表现。
有些人对父母关心很不够,好像从降生以来,父母从未关心过自己一样。当然,这也与父母的教育有关,包括一家人共同吃饭时,因为对孩子的宠爱,菜往往先夹在他碗里:“你是宝贝,最可爱的。”其实不应该这样,吃饭时,应让孩子先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有种恭敬的表示。这样点点滴滴教,渐渐地,他就会对长辈有尊重之心。
子女长大之后,若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不能只用物质来回报,因为当年父母对你的养育, 并非只付出了物质,更付出了满腔的爱。所以,若想回报这种深恩,就要真正关心他们,常常想着他们,就像父母始终牵挂自己一样。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 6 岁那年,一次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端出蜜橘招待他。他没有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时,怀里滚出了三个蜜橘。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这么好的蜜橘,我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一个 6 岁孩子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也应该像小陆绩一样,时时都把父母挂在心上。
03:要把父母的话当菩萨语
有些人有了一点学问就傲气冲天,每当父母给他讲道理,就摆出一副不屑的神色:“拜托,你读的书都没有我多,还教我?”甚至大发脾气:“唠唠叨叨,讲什么呀?烦不烦!” 这无疑会伤了父母的心。即使父母再没文化,他们的人生阅历也比你丰富,所说的话一定是为你着想。所以,子女要好好听父母教导。
古时候有个人叫杨甫,小时候父母十分疼爱他,可是,随着他一天天长大,父母一天天衰老,父母的话,他再也不爱听了,反觉得他们啰嗦。一日,他觉得每天这样过日子,挺乏味的,便有了出家的念头。他听人家说,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就决定辞别双亲,一个人去访师求道。他找到无际大师,说:“我想拜在您的门下,学习佛法。”大师告诉他:“你不如直接去找佛菩萨学习好。”杨甫问:“我是很想见佛,但不知佛在哪里?”
大师告诉他说:“很简单,你赶快回家去,当你看到肩上披着棉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个人,就是佛的化身。”杨甫听完大师的话,一心一意想要见佛,就赶快回家了。他到家后,已经是半夜。他敲着家中的大门,呼唤着母亲,请她来开门。母亲听到儿子回来了,高兴地从床上起来,来不及穿衣服,就把棉被披在肩上,有因为很急着想见儿子,鞋子也倒穿了,急忙跑来开门。杨甫看到母亲的样子,“肩上披着棉被、脚上倒穿鞋子” ,突然想起了法师的话。母亲从以前到现在,对自己的教诲和包容,一点一滴,都浮现在脑海中。原来父母就是家中的活菩萨!
领悟到这点,他顿时哭了起来,抱着父母说:“孩儿不孝,居然不了解您们对我的用心,从今以后,我一定听二老的吩咐。”自此之后,杨甫便待双亲如同菩萨一般。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出于真心,平时的教导必然有价值,子女不要轻易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尤其是,父母因你做了错事而加以谴责时,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你一定要虚心听受,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就像孟子,他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次不愿读书,从私塾逃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么能成才呢?”孟子如梦初醒,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敢旷课了。后来他学识渊博,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此外,还有一个故事:晋朝有位将军叫陶侃,他小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母亲对他管教甚严, 有什么过错,从不轻易放过。他二十几岁时,在县里当小官,专门监管渔场。一次,他派人将一坛腌鱼送给母亲品尝。母亲推知是公家的东西,不但没享用,还令差役把它带回去,并附了一封信说:“你做官,随便拿公家的东西给我,不但没有叫我高兴,反而叫我替你担忧。”陶侃见信后,羞愧万分,从此终生不忘母亲的教诲,成了晋朝著名的清官。所以,对父母长辈有益的责备,应乐于听受。
常言道:“老人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老人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别看有些父母没文化,但他们吃的苦很多,懂得为人处世的分寸、接人待物的道理,这是比“纸上谈兵”更有价值的财富。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时,应经常请教父母。他们的教导与指点,对自己会有很大帮助。
☁佛教的《善生经》中也说:“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凡是想要做的事情,首先应呈白父母,看能不能做。听了父母的建议,就可避免走许多弯路;否则,不经父母同意便去做,很容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