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阅读参考|《佛子行》第6课 返回

阅读参考|《佛子行》第6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一、归摄:修胜义菩提心。

(一)胜义菩提心:是入定时远离四边八戏、或照见远离四边八戏本体的智慧;在胜义菩提心中,没有缘佛成佛、缘众生度化众生的作意,佛和众生的本体都是离戏的。


(二)修胜义菩提心,首先要万法观为唯识,然后再把心识观为离戏,断除二取、不作意。

即上座入定修胜义菩提心,观察万法皆空,没有一切执著和所缘的境界;在出定之后,在世俗谛中可得,对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


二、总说遇贪境断除实执。

起座出定后、在后得位遇到悦意的对境,应该将其观为夏天的彩虹,虽然显现上非常美妙,但是本性没有任何实有。因无实有,所以没有必要去贪执。遇到贪境的时候,能够断除对贪境的实执,这就是佛子行。

(一)遣疑:修二菩提心都有入定和出定,是否重复?

解惑:

1、世俗菩提心:入定修世俗菩提心,利益众生自他相换;后得出定时,也相应于入定的修法,自己承受苦难,调伏烦恼转为道用。

2、胜义菩提心:入定修持的是离戏空性,相应在后得时,用观察现而无自性的方式来断除对贪嗔的对境的执著,而不是世俗菩提心后得转为道用的方法。

这方面就是前后的入定、后得最关键的区别。


(二)悦意对境与贪心的关联。

遇到非常让自己欢喜、一下子就能让人产生贪欲心的对境时,普通众生就会产生贪心。对于贪境,心就会执著不舍,贪欲心引发的烦恼层出不穷,也就会层出不穷地引发种种恶业。一般的凡夫人,对于贪境无法断除实执,跟随贪心随境而转,会产生无穷过患。


(三)彩虹看似很美然无实。

1、表:夏日彩虹色彩绚丽、看似很美但不实有;它只是通过因缘和合而暂时出现的一种现象,如果去执著它,想要拥有它、追求它,注定失败。

2、理:很多东西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美妙,虽然可以满足人的一些感受,但是当真正去追求时,其结果是不乐观的。轮回中的任何事情,只要是通过我执烦恼、有漏之心引发的,就像夏季彩虹一样,所有的悦意对境,不管是什么,都是显而无实有。

3、喻: 同样的道理,一般所谓成熟的世俗人,对于悦意的对境,并不了解它幻化的本性,对待一切悦意对境的心智,相当于小孩子追求彩虹。

4、别:

(1)世间人:拼命地追求世俗法,希望拥有更多的钱财、地位;称意的爱侣、美满的生活……等世间所有的悦意对境,想要永远拥有。

(2)修行人,对于悦意对境,知道它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才显现的,非常短暂,知道如果以此追求世俗法,注定失败。

5、修:入定时观离戏空,下座后把一切悦意对境看成无实有,断除对悦意对境的贪执。


(四)人生短暂何为实义。

在短暂的人生里,悦意对境虽然非常好,但是就像夏季的彩虹一样,没有任何实义!有实义的东西就是解脱道,如果善法修得越多,暂时的增上生、究竟的决定胜,都可以获得。


三、总说遇嗔境断除实执。

在世间法中,遇到一切引发嗔心痛苦的对境,犹如在梦中自己的儿子被杀死一样,本性也是无自性的;把梦中迷乱的显现执为实有,去取舍、生嗔、报复,就像梦中实执一样;把现实当中一些迷乱的显现执为实有,也会让众生倍感疲惫。当遭遇各种各样的违缘时,都应该将其视为幻相,这就是佛子行。


(一)诸苦引嗔心  流转轮回因。

1、诸苦引嗔心:在后得生活、工作等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对境。比如遇到自己不喜欢的怨敌、病魔、邪魔、外道的干扰等等,诸苦是引发嗔心直接的因缘,只要有苦之后就很容易产生嗔心。

2、流转轮回:世间人不了解痛苦如梦如幻的缘故,把痛苦执为实有,当遭遇嗔境时,会不自觉地产生嗔恨心,随着嗔境力度的强弱,嗔心也有强弱,进而造种种业……这就是世人流转轮回的因缘之一。


(二)视为幻相断实执。

1、幻相犹如“梦子死”。

在做梦的时候,认为这一切是真实的,犹如梦中所谓的儿子、儿子被杀死、自己对怨敌的嗔恨和疯狂的报复,这一系列都是假的,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如果能够知道自己现在正在做梦,这样就会从痛苦、嗔境当中解脱出来,就犹如梦子死一样。

2、不为所转断实执。

(1)作为一个修行者,遇到诸苦的时候,不要像世间人一样,把痛苦执为实有。

(2)当遭遇违缘时,应把一切的痛苦、嗔境都视为幻相;如果把它看为迷现,看成梦中的违缘、景象,就不会被嗔境所转,不因嗔境的现前而产生嗔恨心。

(3)上座时观空性,下座时视幻相。如果在上座的时候,空性没有修得那么好,但也要刻意观想:一切都是幻相,执著这些东西没有任何实义,所以把这一切视为幻相,为佛子应行之行为。


四、缘菩提果的布施。

发了菩提心的人,若想要利益众生,获得菩提“身尚舍”,就不能有丝毫耽著和追求的东西。

(一)从获菩提果分析。

1、如所有智角度:

完完全全现前一切的空性,没有任何可以耽著的东西。

2、尽所有智角度:

完全通达万法的因果规律,了解了如是因、如是果,即了解佛陀最为圆满的智慧,内心中是一切无执的。

3、修菩提道,因果须相应:

在修菩提道的过程中,如果对于身体、财富,其他的东西非常耽著,因安住在耽著的状态,而想要追求的果是一切不执著的状态,因和果之间就不是相应的关系。

4、成就佛果安住菩萨道:

所有的果法都不可能无因无缘,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菩提,必须要放舍一切,什么都不要耽执。

真正要成就最为殊胜的佛果,必须要安住菩萨道。

例证:《白莲花论》里,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财富国家、妻子儿女、头目手足、身体等,有时在一棵树下连续布施了一千次,后登初地菩萨。


(二)从舍与得分析。

1、如果我们对于财富、身体、受用方面的执着逐渐放松,相应于放松的程度,我们在修道当中相应的功德也会得到;放弃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2、如果我们对于世间的家庭、受用等所有东西非常执著,执著的越多,得到的越少,这就是一种因果规律和缘起规律。

3、如果真正想要证悟初地、获得菩提,必须要舍弃包括身体在内的一切。


(三)慷慨布施中要 “不图报异熟果”。

有两层意义:第一是不图报,第二是不图异熟果。

1、不图报:就是不图别人的报答。

我们做布施时,如果有想要得到回报的想法,就会失坏很大的资粮。布施的善根可大可小,如果布施的时候心量很小,以狭隘的心去做布施,得到的果也会很小。

2、“图异熟”:图报是今世的,异熟果是后世的。如果布施的时候,心量只是放在追求后世异熟上面,最终也只能在后世成熟一点点异熟果而已。

3、劝诫:

(1)慷慨布施无条件利益众生:布施如果被图报、图异熟的狭隘心染污、就没办法变得很广大。如果想要通过慷慨布施成就菩提,千万注意不要图回报和异熟果,而是无条件为利益众生而布施。

(2)心量大,果就大。我们要成就的广大的佛果、菩萨果,绝不能受到狭隘分别心的局限,所以既不能图今世的回报,也不能图后世的异熟果,在此基础上,通过菩提心的摄受,慷慨布施佛子行。


五、总说戒律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修行者没有守护清净的戒律,连自利都没有办法成办;如果连自利都不能成办,却说要去成办广大的利他事业,是非常可笑的。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可以解决别人的问题呢?应该在对整个三界轮回没有任何希求心的状态下,守护清净的戒律,这就是佛子行。

(一)无戒不能成自利。

1、所谓自利就是善趣的果位;如果没有戒律,善趣的果位也不会得到。

2、如果想要往生善趣,必须要受五戒或者修持十善。如果连戒律都没有,或者没有守护清净戒律,不要说善趣,就是超越轮回获得殊胜解脱都不可能。


(二)无自利谈何成他利。

1、在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发愿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成就广大的利益众生之事业;但是,自利都没办法成就,怎么样去成就他利呢?

2、想要成就自利、成办他利,必须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如果没有清净的菩萨戒,既不可能有自利,也不可能有他利。


(三)劝请佛子应持戒。

1、断除救畏与善愿。

(1)如果守戒是怕堕恶趣,叫做救畏戒:如果守戒是为了生天,叫做善愿戒。我们守持戒律,不要成为救畏戒和善愿戒。

(2)应以出离心摄受,不是用追求三有、后世人天的心去守戒,我们守戒一定是为了解脱,这种戒律的戒体,叫做别解脱戒,它真正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解脱。

2、守戒应无希求。

(1)我们守戒,不是为了追求后世三有当中的快乐。虽然持戒可以得到生天或者善趣,但是现在我们守戒应无希求。

(2)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对整个三有没有任何的执著,能守、所守和守戒的作业,三轮都是无实执的。

3、行戒心戒均清净。

《入中论》中,将戒律分为:行戒和心戒。

(1)行戒:对于自己所受的戒条:比如五戒、比丘戒等,会严格地去遵守,守护得也很清净,这叫行戒。行戒守持清净比较容易。

(2)心戒:安住三轮体空的方式来守戒,护戒的心没有我执,这样心戒才清净。

(3)教证:

《宝积经》中,有些比丘认为自己的戒律非常清净,任何戒条都没有犯,但内心当中具有我执,佛陀说这是似善持戒,虽然像在守护很清净的戒律,但是他是个破戒者。

4、应行持戒。

(1)对于处在守戒初级阶段的修行者来说,守持行戒是很重要的,到一定境界才能逐渐趋入到守护心戒。

(2)现在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守持行戒,小乘的戒律、菩萨的戒律等等,行为上面的戒律应该守护得比较清净。这方面很重要,所以佛陀、很多大德都在经论当中赞叹守持清净的戒律。


总之,戒律就像大地一样,如果有了大地,万物就可以生长。有了戒律,一切的功德就可以累积;没有戒律,什么功德都无法累积。


六、修安忍之重要。

(一)安忍与菩提道之关系。

安忍的修法是菩萨关键的殊胜修法,因为安忍和菩提道有直接的联系。安忍的对立面就是嗔恨,而嗔恨和菩提心是矛盾的。嗔恨有情就会失坏菩提心,所以通过安忍的修法来泯灭嗔恨心,这是整个大乘当中比较重要的修法。


(二)佛子如何面对损害。

对于发了菩提心、追求菩提妙果的佛子,面对一切的损害,应该有一种比较善妙的如理作意。

1、如遇宝藏生欢喜:面对损害,在不生嗔心的基础上,如贫穷者遇到宝藏产生欢喜心一样;追求菩提妙果的佛子对于一切的损害,内心应该安住在值遇大宝藏的状态中。

2、修持安忍功德大:

(1)安忍可以清净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的很多罪业,引发后续的很多功德。

(2)安忍可以让我们的心成熟。因为菩萨是成熟的心,所以无论众生怎么样给他伤害,都不会起任何的波澜,而是通过慈爱心去观待对方,永远不会舍弃利益对方的心。

(3)菩萨把损害自己的众生看成宝藏,而不会看成怨敌和打击的对象,把其看成一个非常欢喜、能够帮助自己修行的最好助缘,这是一个成就的前兆。


(三)劝修安忍。

1、修持安忍的时候,应该“于诸众无怨恨”,在没有任何怨恨的情况下,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别人不能忍的,自己要安忍,不是强制性的忍,而是真正不产生嗔恨心。

2、内心当中尽量通过学习到的正知正念去平复嗔恨心。当内心无嗔的状态修得比较纯熟了,比如三地菩萨的安忍波罗蜜多到达彼岸,安忍度已达到非常圆满。


(四)辨别世间与佛法之安忍。

世间所认知的安忍,和佛法当中有不一样的地方,对此要认真进行辨别:

1、佛法以不生嗔心为安忍,世间以不爆发为安忍。

2、世间人不爆发,不等于他在安忍。菩萨内心中没有嗔恨心,就是安住在安忍。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阅读参考|《佛子行》第5课

阅读参考|《佛子行》第4课

阅读参考|《佛子行》第3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