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三)
姚秦三藏 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7月22日
仁波切开示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师念传承】
好,下面我们讲《维摩诘经》,中间一段时间没有讲,就因为我中间出去看看病,同时也去了一些地方,讲讲课。
然后今天继续学习《维摩诘经》的后面部分。
《维摩诘经》我们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讲得比较圆满。然后后面好象也不太多,希望大家还是应该认真地听完吧,做一件事情 ,发一个心也不容易 。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有障碍违缘,但都有办法驱除。
今天紧跟着上面的,十品以上主要讲,维摩诘居士示现生病,诸声闻大德来看望。他住在家里,可能是示现生病住院吧。
到了十一品,维摩诘居士和声闻众和香积来的菩萨到释迦牟尼佛处,中间以神变化现,从香积世界得到美食。佛陀说,美味也有做佛事的事情 。
上节课讲了十三种佛事,妙衣呀,各种微妙的显现,包括不同的佛的显象来度众生。
很多人以为佛事是做佛事——超度念经等,实际是通过佛的不同的方便方法来度化众生的行为和事业。
所以我们平时看来,佛度化众生的事,都是比较正面的,对治烦恼的,直接能接受的现象叫佛事,但实际上,此《维摩诘经》说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烦恼魔众,也是度化众生,也是我们自己获得成就的现象。所以我们遇到烦恼、麻烦时,依此方式,可以得到更多、更深、更微妙的境界。
今天接着讲佛事。
按有些大德来讲,佛事有正行和利行。包括前面的语言文字梦幻泡影等,来做佛事。我们应该懂得佛教中的甚深意义。
因为我们大多人以为传统上的教义,真正的教义很多人不明白,所以特别需要闻思,通过闻思通达 佛真正的意义。
我们不敢说多少,但多少有所了解。可是我们确实很不了解,佛教的道理,只是我们所受的教育和观念 上的教育,更深的一些奇妙的道理差得很远。
今天讲利行方面的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肇曰】三毒等分此四,烦恼之根也。因一根生二万一千烦恼,合八万四千,因八万四千,出无量尘垢,故名门也。
佛告诉阿难有四种魔和八万四千烦恼,诸佛以此法,以八万四千烦恼和四种魔做佛事。入于一切诸佛法门,很多人难以想象,我们很多人认为贪嗔痴三毒所摄八万四千法门必须要对治的,这个对治的话,僧肇大师讲这种毒以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
今天考试,一进去考场有一种香气,我自己觉得是否到了香积世界,烦恼的话《贤劫经》当中讲:对治贪心说二万一千法门,对嗔心,一切烦恼都分别宣说了二万一千法门,好象维摩诘经很多引用了这个教证。
这里说法有点不同,按鸠摩罗什讲四种,善有十三种佛事,不仅仅是善,可以用善,无记的佛事尤如虚空,密法里观空而证悟,恶的佛事呢,这里讲到的烦恼,八万四千烦恼产生的时候就是度众生的方法,真正通达烦恼的本体也是以毒攻毒,也是一种智慧,也是维摩诘译书里讲的,依贪心断贪心,依嗔恨断嗔恨,依毒药断毒药。
【什曰】佛事有三种:
一以善作佛事,光明神力说法等是也;
二无记虚空是也;
三以不善八万四千烦恼是也。
譬如药师或以良药,或以毒药治人病也。佛亦如是,以烦恼,如佛以爱度难陀也。瞋恚化恶龙比也。
以欲除欲 以嗔除嗔
犹良医以毒除毒
——《维摩经义疏》
世间规律很难接受,但是有些良医有这个允许真正通达 、烦恼的本体时,以毒攻毒,也是一种佛事。但对于良医来说也是允许的。
《宗镜录》中运用了一个《仁王经》的教证,即使是烦恼,也是成为菩提的。
众生未成佛 菩提为烦恼
众生若成佛 烦恼为菩提
——《仁王经》
下面用了狭义,药也变成毒。有的医生药没有用好,杀死很多人。反而将有些病人命终杀掉了。有些医生,即使是毒药 ,也能将之变成药。
修行也是一样的,如果修行好,即使烦恼也会成为修行的因。如果境界很差劲低劣,即使是上等菩提的妙法,对他而言,也是堕落地狱的因。
有些人修大乘佛法,不仅对他不利,反而成为堕落恶趣的因。有的人反而将烦恼转为道用,成为解脱 的因。
这里讲得很清楚。要好好思考 。
尤其刚刚讲了,贪嗔痴 的说法,是传统的说法,需要对治,如果出现,应该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
有些经典中,对治不同的烦恼,以三百五十乘以六,成为……以四大和六境,这样有二千一百个功德,有这种算法。有些经典中有这样的。
(又跳到前面了,今天它很不听话)
【肇曰】众生皆以烦恼为病,而诸佛即以之为药。如淫女以欲为患,更极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龙以瞋为患,更增其忿恚,然后受化。此以欲除欲,以瞋除瞋,犹良医以毒除毒,斯佛事之无方也。
【生曰】若投药失所,则药反为毒矣,苟曰得愈,毒为药也。是以大圣为心病之医王,触事皆是法之良药。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菩萨入此法门,如果看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因为依靠烦恼和魔也为佛事,这样的话,象极乐世界一样的刹土,也不以为喜,不贪执。
不像我们看到特别美好的环境,哇,觉得特别欢喜 。不是这样的。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如果看见一切不清净的象非洲的,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也不会有损失损害。
这些菩萨对所有的,不管是清净的不清净的,都是平等对待。这引起菩萨对佛产生非常坚定的清净的信心和欢喜 的恭敬心。这些也是未曾有的欢喜 心和恭敬心。
【顗曰】心若忧喜,不名调伏,无忧无喜,是调伏相。
“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菩萨懂得了入一切法门的佛事,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诸佛如来功德平等,有些说,诸佛如来通达 一切平等心。包括唐译藏译。
所有这些,这是我们讲的菩萨,懂得了烦恼做佛事入了这个境界入一切法门的菩萨,这些原因是什么呢?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已经通达一切诸法本来是平等的,因为这样的原因,成熟众生度化众生,有些清净的刹土,不清净的刹土。
比如说七佛,象伽叶佛,身体高大,七个佛的身高又有不同,只不过是度众生的方式方法,实际没有贤妙差别,本体清净上净和不净本体没有差别。
我看到《大智度化》中有讲,阿弥陀佛也有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释迦牟尼佛一样。这可能是大家没有想到的。
释迦文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
阿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
迦文佛国
——《大智度论》
智者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在西方有清净的无生刹土,也有其他的刹土。在不同的地方转法轮。
在真正的本体上,我们认为这是清净的,这是不清净的,其实只是对个别众生的思想而言是确实性的,但从广义上讲,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我看到有些注释中,说在净而净,在秽而秽。,美恶自彼,于佛无二。在佛的境界是没有美丑。
这可能是难以理解 的,可能打破了我们平常的一些观念 。我们平常烦恼就是烦恼……实际 上打破这种观念 之后,清净不清净在某种意义上是相等的。如果我们的分别 念没有的话,是比较相同的吧。在我们的世界中,清不清净是比较相同的。
前一段时间回来,到了家乡,有一个小时候的故事。我小时候可能是成为一个伏藏小师父吧,本来是比较保密 的,讲起来比较难听,不想讲,但是特殊的因缘下,今天给大家讲一下。
一个是我的家乡,三十多年,从八五年离开,本来我生活的一个村子里,一个叫拉伯村,地盘挺大,记得的名字就有二十多个山谷,现在大约有一百六十多户。以前是天天放牛的地方,这次村里的人耍坝子让我去一下,我本来不想去,但三十多年没去,就去了。想起来了一些小时候关于伏藏方面的故事。
我们村里有一个湖,湖里取伏藏的故事,呆会给大家讲一下,先看这个小视频 。
【放小视频】
耍坝子就在这个湖旁边 ,叫干湖,夏天下雨混浊,不下雨特别清彻,全部的山看得清清楚楚,夏天开得花特别美,那个时候有些放牧的小孩玩儿,有些穿衣服,有些不穿,现在想起来跟现在有些不同,夏天开着各种鲜花,特别美。
大概四五六岁时,我跟一些放牧的孩子一起玩,可能有时候衣服也不穿。当时经常在玩,采花唱歌 打架……这次去,很多故事想起来了。
去年国外的人采访 ,我没有想起来什么故事,这次如同《入行论》中所说,依靠对境想起来一些。
有一次在湖边和小伙伴玩,然后去湖里沐浴,摸来摸去,找到了一个比较扁的好看的宝瓶,我特别欢喜 ,叫小朋友们……
以前听过道钦朗巴和贝美朗巴取过伏藏,我当时想是不是真的取来了伏藏,很开心,想拿来给大家灌顶 。
当时佛教不象现在一样,比较……但经常听到喇嘛闻解脱 的灌顶,我就用湖水,当时比较浊的湖水,给很多孩子灌顶 ,孩子很开心,我也是自己也喝,他们也喝。
后来去了……人可以老,当时的玩伴,现在已经老得不象样子了。呵呵堪布说不象样子了。不象样子也不是,没有那么严重。
当时有些牧童,到旁边去喝澄清的水,我说,现在用伏藏品灌顶 ,这次用甘露水,我自己喝大家也喝,大家也开心。过一会儿下大雨,当时孩子们没有雨伞,有些拿着草帽花做的帽子,我将宝瓶放在头顶,我说我不用雨伞,天晚时我们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我们那里有个龙珠喇嘛找我父亲,他不敢穿出家衣服,我们帐篷都在附近的地方。一家一家地来找,说他们前一段时间,按照牧民的做法,冬天一个地方,夏天搬到另一个地方,路上将东西放在耗牛上,过路时,牛不小心滑到湖里,东西掉了,他们好不容易 。一般牛身上的东西翻了,是很麻烦的,要全部松下来,拴上去,重新恢复。
他们说家具拖着,翻了,继续赶路。到了发现老奶奶的尿罐不在了,她和我们孩子的关系不太好,因为经常告状父母,父母经常打我们。
她说你们在附近玩,你们得到了。所以我刚才得到的宝瓶就是它,不太好,我们也用来喝了水……密法里清净不清净……这是我小时候的一因缘吧。哈哈
不过,这是我那天想到的, 方便时再讲其他的故事。
当时我们不执着吧,孩童没有想到老奶奶不清净,只不过后来,孩子中的其他同伴经常说我们那一群人是不是喝了什么……
那天我们在现场,有一个女的,那时一起的,刚嘎,我问她记得吗?她说记得,但是不敢说。
我问了其他的包括我弟弟,都忘记了。也许是因为很小。我还是记得。
我想回忆前世是不是也会是这样的,呵呵……也许不太好听,但也是事实。
【肇曰】佛无定所,应物而现,在净而净,在秽而秽,美恶自彼,于佛无二,曷为自生忧喜于其间哉。
【基赞曰】十方诸佛,功德皆同,由得真如平等性故。又初地上得三平等,一佛,二菩萨,三一切有情。
佛身功德均,菩萨二行均,众生大悲均,空无实我均故。
又得十种平等性故,一证得诸法增上喜爱,二违离异相非相,三领受一切缘起,四弘济大慈,五无待大悲,六随诸众生所乐示现,七一切有情敬受所说,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九世间苦乐皆同一味,十修殖无量功德究竟。
由证真如及三十平等,故佛功德一切平等,勿生忧喜贪嗔违顺,但为众生,现土净秽,非法不平,土有好恶,本同末异故。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看到诸佛国土,地有若干,有高有低,但虚空无若干也;如是一样,好如果见诸佛色身有不同形状颜色,但佛的智慧是无碍的,因为在法界是一味一体的。“诸佛在全体中无有高下。
【唐译】如是,当知诸佛世尊为欲成熟诸有情故,虽现种种色身不同而无障碍,福德智慧究竟圆满都无差别。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佛告诉阿难!诸佛的色、身、光、威严、相(各种妙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无漏五蕴、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之法等,为内在的佛的功德。
下面,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其他加上威仪身道等)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各种各样的佛法,都是相等的,三世诸佛在内证功德上是相等的。
我们常说十八不共法等都是相等的,在众生前的行住威仪等,包括在世间中,内部有一些不同,但大多数住世的时间是相同的,度化众生、清净佛土地都是相同的,所以叫三藐三佛陀。
为什么叫佛陀?与世间人不同,戒定慧,五力十八不共法没有不同,我们凡夫可能 贪嗔方面相同,佛陀在功德方面相同,所以叫三藐三佛陀,
叫作多陀阿伽度,也叫作佛陀。有三个名称。
三藐三佛陀经常说叫正遍知,正知正觉。
邪与正是分开的,佛陀的功德完全是正的,不会产生邪道。
遍是世俗谛和胜义谛完全通达 。通达 了一切二谛的万法,在通达 万法方面,叫三藐三佛陀。
第二个特点,是多陀阿伽度——是如来的意思 。意思 是如法而如是行。一切万法的实相是怎么样?佛陀完全知道,一切法如实通达 ,所以的三世诸佛都是这样的,叫如来。
佛陀,就是正觉,觉悟的意思 。藏文是桑洁,桑是断除烦恼障,洁是证悟一切万法的智慧。实际 佛有这样的名称。这种名称也有甚深的意义。
【唐译】汝今当知一切如来悉皆平等,所谓最上周圆无极,形色或光,诸相随好族姓尊贵,清净尸罗,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力无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利益安乐,威仪所行,正行寿量,说法度脱成熟有情,清净佛土悉皆平等。以诸如来一切佛法悉皆平等,最上周圆究竟无尽。
是故,皆同名正等觉,名为如来,名为佛陀。
【肇曰】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而来,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亦名如去。
【什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今言三藐三佛陀,言正遍觉也。见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也。出生死梦,故言觉也。
【什曰】多陀阿伽度,秦言如来亦言如去,如法知,如法说,故名如也。诸佛以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隐去,此佛亦如是去也。佛陀,秦言觉也,凡得道名为觉。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佛告诉阿难!如果我广说此三句义,佛陀、菩提,正觉,从功德方面分也叫布达,如果对三句加以宣说,你即使获得了一个劫的寿命,也不能听受完。
【唐译】汝今当知设令我欲分别广说此三句义,汝经劫住无间听受,穷其寿量亦不能尽。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
其实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就像变成你多闻第一的尊者一样,同样,受到数劫的寿命,也不能全部接受。
【唐译】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有情之类,皆如阿难得念揔持多闻第一,咸经劫住无间听受,穷其寿量亦不能尽。
此正等觉、如来、佛陀三句妙义,无能究竟宣扬决择,惟除诸佛。
如是,当知诸佛菩提功德无量,无滞妙辩不可思议。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所以佛陀告诉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有限量的,孔子老子柏拉图比较相同,也许佛的密义无法了解,仅看一个凡夫人,非常出名的人,也没有懂得佛的意义。
佛陀的智慧、辩才都是不可思议的。
佛陀在《光明经》和《最深王经》中也说:
如来智海无边际 一切人天共测量
假使千万亿劫中 不能得知其少分
——《金光明最胜王经》
也许我们会讲,真的会有这样的功德吗?也许慢慢想,包括现有的科学家,在有限的测量中,对宇宙只有百分之九十七没有了知,难以测度。如来的这些现象,也许通过学习会比较明白。
人工智能到了2045年与人类的智慧总集,超越了十亿倍。当然有这样的说法,也许真的是这样的。
因为它在一秒中算出了无数的数据,其积累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人脑是很难与之相比的。当然是有限的数据 存在有限当中也能是这样的。包括自性的本体,空性的教义,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展也无法测度,很多人学习了中观庄严论和根本慧论,可能部分人会知道。
先学空性法门,才能对如来的世界的智慧的量才能清楚。这里讲到了如来的不可思议的智慧。这一点我们可能没有很好闻思时,很难以通达 如来的大慧和智慧,如果真正学习,到一定时候可能会明白,那时会对如来产生感恩之心。
有时我们说,弟子对上师的信心,主要从法义方面,依靠法本得到利益的话,得到的信心才不可退转。因为依靠上师的直指、引导 ,明白了万法的实相时,其他任何东西不可替代,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想,依靠佛法和上师的恩德已经了达了万法的实相,否则 会沉落于轮回中无有止境。
所以有人会因此感恩诸佛菩萨。因为内心中得到了。
有些时候,佛法与弟子之间,上师与弟子之间,主要看佛法有没有融入心。不管别人说不说都是会明白的。
最近翻译法王的教言,他们藏编组做了一些法王教言,当时是多少周年做的纪念品。我翻译完了你们看看,法王对托嘎如意宝的信心,可以看到弟子与上师的关系,主要是认识自心方面有一些差别。可能现在说不出来,但这果一个特殊的缘起。世间一般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是知识的层面,佛教中认识心的本性,就是不可思议吧,很难说。
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他也不能接受,科学家也是一样。比如一个牧童,他的观念 全部在大海耗牛上,谈话时就是哪里有草,牛如何……如果我对他们讲人工智能,我也变成科学家了。
那个村子里,一百六十多家,一个大学生也没有,一个领导也没有。我建学校,他们还是没有改变。我在想,哇,我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讲人工智能,是没 办法的。
所以有的人一点没有学习,说空性也是不懂的,是不是杯子里没有水是空性?经常里没有人,哇,我证悟空性了……
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里讲马没有脚谁都知道,印藏大师不会用稀有的词来赞叹。所以不知道刚才说到哪里了。
屋子里没有人就是证悟空性的话,所有的人都能证悟空性了。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阿难白佛言:“我从现在开始,不敢自以为自己是多闻的了。”太不可思议了,太不好意思 了,太自不量力了。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
佛告阿难:“不要生起退意!为什么呢?我说你是多闻第一,是指你在声闻中为最多闻,但没有说你在菩萨中是多闻的。”
我们说阿难多闻第一,只是在声闻中第一,就象大学生在某些群体中是大学生、博士生,但在全局来讲,你可能还不是大学生,你可能连小学生也不如。
你在声闻乘中比较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佛告诉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测度菩萨。因为测度是很的,智慧和悲心都很难。
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的禅定智慧和总持、辩才,一切功德是不可衡量也。利益众生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议的。
《华严经》中说:
菩萨行无量 一切莫能知
示现一切行 欲度众生故
——《华严经》
佛陀在不同的众生面前有不同的示现,所以菩萨的行为不可思议,就像大海的深度也许可以测度。包括现在的科学家也很难对大海测度,所以禅定智慧难测量。
【远曰】上来一段净彼新来菩萨之心,下次净彼庵罗薗中声闻之心,令于维摩起深敬意,于中先明维摩智德,声闻不量;后彰维摩所有神通,二乘不作。先中初言且止阿难,止其前言,亦可止其测度之心,故曰且止。
“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阿难!你们最好不要测量菩萨。
你虽然是多闻第一,在声闻乘中很了不起,但要放下测度菩萨。为什么呢?
就像维摩诘居士短短的时间中,展现的神通,你们一切声闻辟支佛在百千劫中尽力变化所不能做到的。
就象从香积世界带来的饭有那么多人享用,在他家里,一会儿人多一会儿人少,所以诸佛菩萨的示现不可思议,法门、行为、大悲都是不可思议,对不同众生示现不同的行为。
所以不要衡量菩萨的行为。
【唐译】汝等声闻置诸菩萨所行境界不应思惟,于一食前是无垢称示现变化所作神通,一切声闻及诸独觉百千大劫示现变化神力所作,亦不能及。
以上主要讲对声闻心要清净。下面讲有为无为的法轮,所以声闻的心要清净,这些声闻有一些实有的执著,依靠维摩诘的神变断除他们的傲慢心。不然没有办法饶益他们。
另一方面,对香积菩萨世界的心也要清净,这样的话,正行的法才可以传授。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
正在这个时候,众香世界菩萨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刚来这里时,产生了一些下劣的想法——人那么矮,不清净的食物,众生的食物下劣,非常看不起,但现在非常后悔。
菩萨也一样,先产生了一些下劣想,通过佛陀讲之后,信心更加坚定。
“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
为什么?要在你们面前忏悔,放下。因为诸佛的方便不可思议。
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
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不同的国土。
我看到一个经典中讲到佛陀度众生时,有十二个浊——烦恼浊、刹土浊等十二个浊,一般我们认为所谓的浊,恶浊大家都看不起,很不好,但依靠它,可以让我们获得清净的智慧。
有时我们看到特别不清净的人心等,一方面了解其本性,一方面现在可能看不惯,也许是度化众生……对个人而言,可能中间遇到了特别大的痛苦,暂时可能好像活不下去一样,但过了之后,它对于你的修行等有非常大的意义,用得好的话,在修行中会变成非常好的助缘吧。
注释中说,良医也将毒变成良药,不好的医生好药也变成毒。
修行好的话,烦恼也变成菩提,修行特别不好的话,佛法也变成邪 法,对自相续有毁坏。
“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香积世界的人马上要告别了。唯然世尊!唯然可能是个呼唤词,上师啊,我要走了,要在我的法本上签字,我来一趟好不容易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多是坐火车,乌鲁木齐,齐齐哈尔……回到学院觉得没有特别的差别,出去的时候,尤其到西方,哇,飞机上飞了那么多天,来的话要对他们好一点。
回到这里,以前那些人好象说我人格不好,以前去的时候特别慈悲, 现在不理不睬的。
藏地一些法师,呀,我要离开了……
他们说,佛陀愿您给一点法,我们回去之后,可以忆念如来。
【藏曰】第二请法,有五因缘:
一者此虽文字,而须彼法,彼虽无言,亦须此法,二国化流,彼此交利。
二者既为菩萨,必须遍化十方,故请文字,诲诱余土。
三者众香世界,复有不来之人,必问其正要,故须禀异说,有若传灯。
四者令彼菩萨果知佛恩,既但食香饭,自然悟道,闻此苦行等乃登圣,则知佛恩深,自励修德。
五者虽嘱言在彼,而意实为此。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什么是有尽?谓有为法;
什么是无尽?谓无为法。
不尽是有为法,不住为无为法。这句话非常重要。今天所学都在这八个字中。
前面凡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在下面的几堂课中,对这几句话讲得非常精彩 。
大概是说,对世俗法不要断灭,也不能安住在无为的空性当中。
以后一辈子都要记住。有的人什么也不做,有的人一直安住。这两方面都需要,智悲双运,有很深的要义。
今天是总说。我的微博你们可以发这个。找到一个东西也很好,但很多人是不懂的,不懂就不懂吧,通则不痛,懂则懂,不懂则不懂。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一起念普贤行愿品。
【什曰】尽有二种,一无为尽;二有为尽。有为尽,无常迁灭尽也。无为尽,智慧断令灭尽也。今言尽门,是有为无常尽也。言无阂,于二事不阂也。不尽功德有为,无凡夫阂也。不住无为,无二乘阂也。
本品历史笔记复习回顾:
法讯预告
明天(2019年7月23日)北京时间19:30
继续学习《维摩诘经》菩萨行品
“诸正士菩萨,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
汝等当学。”
我们不见不散哦~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图片来源 | 阿源
如有错误,在此忏悔。
一心一意(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