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以佛为导师——浅析何为佛
文|释莲持
在民间,比较常见一些信众将佛当作神来拜,祈求家人安康、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升官得禄,打卦抽签等情况在不少寺院中亦频频发生。事实上,佛为遍知,而非万能。佛教亦非如生意交换般,在佛菩萨面前散几分钱财换几分安康。佛教,是以佛为师,以教为本,佛陀教授弟子们学得真实改命的本事:近,则修正命格,无子得子,无财得财,无功名得功名,满尔世间愿;究竟,则超出六道,一笔勾销阎王生死薄上轮回名录;狭,自身得自在、可成自了汉;广,则可救度一切亲眷出离轮回牢狱。
01
分析所谓“佛”
初时,听前辈讲:“视师如佛”即是依师,这是实修的关键。细而思之,“何为佛,佛为何”这个问题,实于心中悬而未决。若不知“佛”,如何“视师如佛”?
寻觅答案,以安迷心:佛,觉者,了达一切万法真相的遍知者。为何佛是遍知觉者?佛又如何成为一切智智,遍知觉者的?我们是否也可以如佛般遍知一切实相?另,佛陀真的能够满众生愿吗?佛是如何满众生愿的?
首先,佛陀是遍知觉者,不仅知而且为我们宣说了真理,此种大士,世称“量士夫”。其中导师佛陀了知的“正量”, 即是世人所说的永无迁变的真理,在《量理宝藏论》中讲,正量即是无欺的识,并且远离了不遍、过遍、相违的一切过失,可以作为认知一切事物的真实标准。
若我们相续中亦有此种正量,做任何事情就不会有错谬,就能有力地实现自利和他利。那么,问题又来了:如何获得正量之力呢?
《量理宝藏论》中云:“善修方便及智慧,互为因缘将成就,如所尽所有本智。”即,善巧的修持方便和智慧便可证得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而成为遍知觉者。即,改变相续,使相续中真正出现无欺的正量之识。
如果对此(佛陀是遍知觉者量士夫)能够真实遣除疑问并生起定解,那么对我们学修并获得如同导师佛陀的果位,将会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因为我们从心底认可了自己的老师,并可以踏踏实实地走上为利众生而成佛的法道。
02
略述成立佛陀为量士夫之理论、事实依据
1. 以因、果圆满而证成
①因圆满
对于凡夫人来说,我们的取舍全部通过现量,包括根现量和意现量,相续中产生决定性之后、再进行取舍。而圣者完全不同,他们是依靠等持力来进行取舍。圣者以等持力照见的现量,就是我们所向往的瑜伽现量。圣者们在行持布施、安忍、持戒等,都是依靠等持力取舍的。这种力量可以直接照见实相,而无有任何错谬。
按照经部和有部的观点,佛智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以此,一方面,能在世间人面前建立佛智是因缘产生的,名言谛中因缘生法才可以起作用,与世间的缘起性空的规律并不相违;另一方面,可以遮除外道的各种观点,比如说大自在天派认为除了大自在天,并没有其他的遍知,他们又认为大自在天是常有的法,既然大自在天是非因缘生的常有法,在名言谛就不能够起功用,如此就推翻了他们的自宗:常有大自在天是遍知,而我们的自宗并没有过失。
师言: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或者说方便和智慧,它们是建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相辅相成的不共因缘。也即:以智慧资粮为因、福德资粮为俱有缘,可成就佛的如所有智;以福德资粮为近取因,智慧资粮为俱有缘,可成就佛的尽所有智。
关于导师佛在因地累劫积累福德资粮的公案,在众多佛经中都有记载,比如,佛陀在因地作为小王子时舍身饲虎、众所周知的鹿王本生传、龟王为不伤八万众生舍命、尸毗王割肉救鸽等等。以及关于导师佛在因地累劫积累智慧资粮的公案,单单是《贤愚经》中记载的都已经是非常繁多:毗愣竭梨王身受千钉求法、身剜千孔供灯求法、佛陀在因地为求一句正法偈颂跳火坑、剥皮析骨刺血,如此众多的难行苦行,非我们凡夫可测度。清静庄严之相好亦须累劫修,何况通彻万法的智慧和光明普照一切有情的悲心呢?
如上所述,对于凡夫人如何获得殊胜的等持力,佛陀如是教导我们:要积累两种广大资粮——在出离心、菩提心的摄持下,修持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可以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 修持禅定度和智慧度,则可以积累广大的智慧资粮。依此精进修持,一定可以转凡为圣。
②果圆满
遍知佛陀因上的圆满已经分析了,通过名言中无欺缘起法则,因缘具足必生果。
a.福德资粮圆满之尽所有智
导师佛福德资粮已经圆满,证成的公案在众多佛经中也有记载,如在饥荒年景,佛陀口中马麦等劣质饮食亦如精华美馔等;另外,佛陀了知了一切显现法,包括轮回中的一切不清净显现,以及涅槃境界中的一切清静显现。
轮回法的层面即是了知一切有情的前生后世,累劫因缘的因果法。关于一切因果法,佛陀是在刹那间无碍了知的,这包括在尽所有智中。在佛经公案中记载的贫女供灯、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等,累劫因缘,阿罗汉也难以照见,而佛智却可以在刹那须臾间了知并给有缘弟子们慈悲宣说,并引导有缘弟子了知取舍、发心发愿、依教行持,解脱迷茫网梏。
而我们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何因导致;所做之事、有何果,佛陀无余现量了知一切。我们很多人喜欢打卦,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试着去“猜”会有什么结果,在这之后,一般心里都会犯嘀咕,不知道准不准,而一切因果法在佛陀的瑜伽现量中现量显现,所以不必经过“打卦”的过程而无余现前。
对此,有一种比喻,即是“圆光镜”。经过数劫都没有办法说尽的事情,在圆光镜里面可以顿时显现。虽然所知法无边无尽,但是在佛智前,一刹那便可彻知一切。
另一个角度而言,佛陀已圆满了自利:证得全分人无我、法无我,完全断除所知障、烦恼障,根本上断除苦因。这也为利他提供了真实有力的前提,《释量论》云:“方便生彼因,不现说彼难”。真正的导师,自相续已圆满具足一切智慧和方便,才可以无误开示一切有情正道与解脱。
b.智慧资粮圆满之如所有智
佛陀圆满了智慧资粮,具有了知万法空性的如所有智,即万法的实相。
记得有位仁波切讲过,凡夫人最可怜的地方,是实执太强。仅是梦中幻化事,却死死执为实有。不停地为父母、儿女,为事业、名誉、财产奔波操劳,造作各种杀、盗、淫、妄,随之形成业习,不断随之流转,不得自在、无有休息。
《量理宝藏论》中揭示了轮回的根本因即是“我执”,就算是以苦行毁坏了身体,因为业习的种子还在,轮回仍会继续。修习慈心是断除轮回很好的助缘,但是由于与根本因“无明”没有直接的相违,所以修习慈心只是暂时的压制,而不能全面根除。
导师佛陀经过累劫积累智慧资粮,已圆满智慧资粮,所以可以无误地了知一切如所有法:了知一切万法本性。这一点可从佛经论典中找到教证:二转法轮主要讲了般若空性,三转法轮讲如来藏光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等如是讲述空性的偈颂,凡夫以分别念揣测已甚难,何况为众宣说呢?以果推因,佛陀圆满智慧资粮圆满得如所有智无有异义。
另一个角度观察,导师佛已具足他利圆满,通过宣说无误的解脱路径,便可使得弟子徒众如佛陀般获得究竟解脱。佛陀具足二智前已证成,亦具足完全的悲心,有情众生未获得究竟解脱之前,佛陀永不会离开众生。
综上所述,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智慧的一个本体、两个功用,并非别别他体、毫不相干。佛陀智慧的一大特征,是同时照见尽所有法和如所有法,在照见一切显现法的同时,了证一切显现法本性空。既已全分、根本上断除轮回因,又可不舍轮回、以大智大慈大力救度众生。
而事实上,佛陀的境界实非凡夫人的分别念可以揣测,《量理宝藏论》中言:“不可思议智慧者,彼之智慧无法测。佛陀如何照见万法,凡夫去衡量非常困难。”就像让幼儿园的孩子去学习高等数学,是非常困难的。
佛陀的境界如此深广难测,作为凡夫的我们想要成立佛陀是遍知、量士夫,可以运用有力的比量证成。如下文。
2. 通过佛陀的语言进行推理
佛陀宣说了四谛法:了知轮回苦谛真相,心生真实出离;寻觅苦之究竟因——集谛,知道其因才能有效解决苦这个大问题;宣说道谛,依此修道可真实消除苦谛;灭谛,究竟证得涅槃,得无苦果位。
纵观古今,除佛陀外何人能将轮回内外之法讲得如此透彻?老庄讲无为,道法自然,洒然离尘,天人合一;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仁者无敌;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以推进人和社会的进化。历史舞台上,各家言论中,不乏精华所在,而对于解脱,言及者甚微,更不要说透彻地讲述、宣说与教导了。轮回的根本法则——缘起性空,在这些精华学说中也难见其踪迹,众古圣贤大德甚少言及。
另外,关于前后世真理的揭示,目前除了通过瑜伽现量,并无有他法可如此精确了知并宣说。2500年前,导师佛陀已在佛经中精准宣说,只等后人翻阅、研读、随学。这般智者,若不能究竟彻知万法,如何能将如此甚深难以知晓的真理,在久远之前已讲述得如此透彻?
3. 实修所证——通过实验直接验证
佛陀依靠心的力量,经过漫长的修学,通过圆满福德和智慧二资粮,获得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随学佛陀,依靠自心力量、坚持漫长修学、圆满二资粮而证得和佛一样的遍知觉者的果位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的所依不稳固,就像通过训练身体以达到无限全能的果位是不现实的,因为身体是因缘法,自身有一定的限度,且灭后就没了。而我们修行的所依是极为稳固的——光明心性。众生皆具如来藏,即光明心性,所以我们生起光明心的因已具足,且无任何障碍,证得无我也不会对此造成障碍,所以必然会不断生起后面的光明心。
所依心稳固,我们经过不断的串习,光明心性上可以不断积累二资粮,境界会越来越增上,依靠前世今生后世的真理,修行会越来越进步,究竟变成佛的两种智慧,获得圆满遍知,一切智智的正等觉果位。
03
深信佛陀为量士夫之功德利益
如果我们能够用理智细致分析“佛陀是遍知”,那么我们会对佛陀的智慧产生无伪、坚定的见解,由此而生的信心,将成为我们修学成就的巨大力量,因为有着全然的信赖与实实在在的随学。
另外,对于一切如母有情也会产生强大的引导力量,帮助他们从业果愚的枷锁以及众多邪见中解脱出来。暂时从贫苦中脱离,究竟从轮回苦海中脱离。
导师世尊已示现了涅槃,而善知识还在我们身边,善知识的出世一方面是导师佛曾授记的化身,一方面正是为我们而来,传导着导师佛陀的信念:“但求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如此具有营养的信念以及大智大力源源不断、满瓶倾灌地融入弟子的相续中,那么自当下至将来:六道普安,娑婆净土之盛世可期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