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75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75 * 阅读参考

宝弘 今日当精进 2020-04-20

 

1.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佛教宣说的善恶因果?
善法功德真实不虚。菩萨在修行过程中积累的资粮和福报不可思议,我们需要培积大量的功德利益才能让自己在无始劫轮回中的这一世甚至几世圆满福慧资粮,起现超凡入圣的功德。
恶法过患真实不虚。佛经中也有很多忏悔罪业的方便,不是曾经造过多长时间的罪业,就要忏悔多长时间才能清净,罪从心起由心忏,一念悔心就能消毁百千万劫罪障。忏悔当然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忏悔,自相续就有清净的机会,一定能获得解脱。
很多初学者刚刚接触佛教时会有和老妇人一样的疑惑,这是缘于目前我们的修力属于初学者培福和树立见解阶段,而有些人对于佛陀所描述的一分善法的功德和一分罪业的过患是不相信的,这就属于邪见,二者要区分开。当然,如果我们一直解决不了自己的怀疑,善根就很难生起。我们应通过闻思的方便,令自相续对佛陀所说的教言生起诚信,把善根的基础打牢靠,以后做任何善法都事半功倍。
 
2.有些人畏惧大乘六度万行的修法,怎么破?
道前的路最难走,但只是短暂的过程。
上师仁波切在讲《经观庄严论》时分析,在大乘的五道十地中,最难走的是未入到资粮道的阶段。我们现在还在没有入道的凡夫阶位,缘于自相续中菩提心、出离心都还没有稳固,积累的资粮还没有达到量,还没有通过实修品尝到大乘修法的味道,修行有时会一进三退或者会有一些疑惑,但这只是短暂的,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大乘修道比想象中易行。
大乘修行人哪怕是进入到资粮道的范围,就已具足生起坚固不退的菩提心、对大乘佛法具足正见等很多殊胜相。到了加行道修量非常超胜,相续极其稳固,并且会出现接近一地菩萨证悟胜义实相的暖相[1]。一地以上见道、修道更不用说,一地菩萨去地狱都不会有任何畏惧,都可以变成利众的方便。
大乘修道缘于具有种种善巧方便和不可思议的无我智慧来摄持,菩萨的自相续处在极其自在的法喜状态中,从自身角度行持这些行为不稀有,可以任运自如地去操作。
众生皆有佛性,不必妄自菲薄
从大乘了义的角度来讲,每个众生相续中都具有圆满的佛性,和佛陀已经现证究竟佛果之后所起现的功德无二无别,只不过现在自相续中的障垢遮蔽了佛性的光明,需要通过一些途径把障垢擦掉,现前本来的清净。因此,真正了解大乘了义见解,相续中不会出现认为自己很陋劣的想法,因为在大乘的法义中,即便现在显现上像乞丐,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能赐予种种所欲的如意宝。
缘净土法门励力修行,解脱并不难。
我们现在值遇的净土法门是即生成就的法门,如果能好好缘取,在临命终时很有机会得到解脱之果,用一生的时间得解脱已经很短了,不必总觉得“大乘法难修,自己这种烦恼深重又陋劣的人怎么可能修得起来?”,这都是因为没有详细了解大乘见修行果的自性才会有的顾虑。
[1]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法位。暖位是暖照之义,即暖品善相。譬如钻火,暖为前相。此亦如是。真智前相。
 
3.为何米拉日巴尊者说弟子们认为他是佛菩萨的化身是“对法无比的邪见”?
因为他们认为凡夫人缘法再怎么努力,法都没有办法给他带来解脱,只有佛菩萨才可以实现直接解脱,凡是在娑婆世界显现即生成就、有弘法利生事业的修行人都是佛菩萨再来,不可能从凡夫人直接修到这个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是对法没有坚定信心,不认为法有这么大的加持力,假如自心中对因果有坚定不移的诚信,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获得解脱。
 
4.业因果甚深难测。
①“隐蔽的业因果”,指前后世存在、往昔无量劫造作的种种善因、恶因能够感召什么样的果很难揣测。
凡夫人不应妄谈因果。
A.随意套用公案因果不合理。
有些人认为自己和公案中的人做同样的事情就会感召同样的果报,其实对公案用分别念去想是不合理的。因为公案中描述的是因缘聚合后产生的这一世的表现,看起来好像我们和公案里的人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但我们跟公案里的人相续完全不一样,往昔的因缘也不一样。
B.随意揣度因果不合理。
a.妄谈因果有过失。
有些闻思不到位的居士喜欢乱猜:“最近不顺,是不是那天把护法杯打翻在地上的果报?”只有具备佛智的力量才能确定是否如此,说这种话的人等于在别人面前间接承认自己能洞彻因果,这是很大的妄语。
b.仅从现世角度思维因果有局限。
按照这个思路,从古到今汉藏多修力不可思议的高僧大德,有些在证悟之后的修行中还出现种种坎坷,难道是这位大德哪里有过失导致的吗?即便是已达圣者果位的小乘阿罗汉,还是会感召往昔罪业成熟之后的业报,难道也是阿罗汉行为不如法导致的现世现报吗?
这些全是现世现报的想法,大家对于前世业缘似乎没有概念,因果跨度三世,这一世显现的好与坏有可能是即生造作的善因或恶因即生成熟而起现,也有很多是前世造作的善因或恶因在即生成熟而起现。大家碰到顺缘很高兴,觉得是佛菩萨的加持,碰到违缘就胡思乱想,了知道理后要知道这种想法不合理。
难以看清因果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修行?
A.诚信因果,忏前戒后。
学佛明理、诚信因果以后,我们可以把心专注于总体观想往昔所造做的无量罪业,并全部做忏悔。同时,依靠正知正念来控制自己的心念,让它往善的方面串习,逐渐断除不好的习气,从断除因的角度再去努力。
B.树立见解,诚信三宝。
只要还在轮回中流转,就说明我们是异生凡夫,虽然我们经常做忏悔,但在往昔所造罪业未完全清净时,身上必然起现业的成熟之相。万法因缘起现是名言的法性,业果成熟时谁也不能阻挡,懂得这些缘起规律,就不会因为出现违缘而对三宝的加持生起怀疑,那时对上师三宝、诸佛菩萨的信心就比较稳固了,把这些建立在见解的基础上是很重要的。
C. 坦然面对违缘,善巧转为修行资粮。
业成熟了就去承受,承受的过程中尽量利用转为道用的方便去修炼自心,从而变成修行的资粮。大乘中有修自他交换,还有把困难作为调心的方便,借用这个方便使自己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因果越发生起诚信,而且还能清净业障。违缘也有很多功德,坦然接受,度过去就可以,不要有那么多想法。
 
5.有人看到屠夫天天杀猪羊鸡,就想把屠夫杀了,从而具有大悲商主的功德。这种行为可取吗?
绝对不可以!因为大悲商主在行持这种行为时条件很苛刻。
能观察到缘起——当时短矛黑人想要杀害的五百个商主都已经发了菩提心,是菩萨的身份,而我们观察不到因缘,搞不清楚屠夫与被杀的旁生之间是什么因缘关系。
相续中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心,他明白如果杀了短矛黑人自己就造作了杀生的罪业,要堕地狱,相当于他真正在自相续中实现了地上菩萨发的宁可自己堕入地狱也要饶益有情的愿力。像我们这样有我执的凡夫修行人,心量不可能扩到那么大,根本做不到“自己下地狱别人成佛”的选择。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丝毫自私自利的心念都不出现,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在真实无伪的大悲菩提心的摄持下去做这些特殊的行为。
 
6.解释教证。
《弥陀经》:“是故诸智者,坚信佛陀语,以佛智为证,口上赞佛知。”
智者必定能坚信佛陀的语言,因为佛陀的语言以佛智为依据,所以我们在口头上也要再再地赞叹佛陀是一切遍智。
证”,指以佛智作为依据。
 
7.如何认识外道的奇怪戒?
为什么会有这些奇怪戒?
禅修是能出神通的,有些人通过修行有了宿命通,却没办法像佛陀的智慧那样能够彻知因果,他的神通具有局限性、欺惑性,我们把这种行为都叫做戒禁取见(指见解受外道的影响,把不符合佛法、没有功德的非戒,执取为正确而受持-《亲友书讲记》第11课),简单讲就是修道的方法跟真正的解脱道背道而驰。
上师破斥部分外道戒。
A.有一种裸体外道认为通过沐浴可以清净业障。
破斥:如果长期泡在水里能把身上的业障洗掉,那所有的海类旁生应该最早成佛,因为它们从头到尾一直泡在水里。
B.五火焚身--有些外道在自己前后左右各点一堆火,坐在中间,头顶上太阳暴晒,也不遮荫,以此清净业障,达到解脱。
破斥:如果依靠火来折磨自己身体能够清净业障,八热地狱的火一个比一个猛,那里的众生应该比我们提前成佛才对。
佛教如何认识苦行。
佛教不讲究一味地吃苦,苦行属于辅助手段,修行中的苦行也能清净业障,但是佛教的见地上并不认为仅仅吃苦就能解脱。佛教所有的解脱都系念在无我的基础上,真正从轮回中解脱乃至获得大乘的果,唯一靠无我才能证达。
 
8.有些人说:“佛陀不是智悲力圆满吗?佛陀不是遍智吗?为什么不能直接把我弄到清净刹土?”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沾染常断见的过失。
这种想法隐含有佛陀是无所不能的神,属于常见的想法。认为佛陀是万能的,求什么最好就能给什么,比较像外道的思想,没有在因上考虑而只求果,没有创造内因外缘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无端的求出果来呢?无因而生果,是断见派的思路。
佛陀也不能违越因果。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业因果的规律,佛陀只是把名言和胜义本性的一面用语句给我们如实地表述出来,但是因缘不聚合时,果法永远无法起现,因缘消散时,果法必定会消失,在这一点上佛陀也无能为力,因为因果的自性、名言中的法性即是如此。
【公案】琉璃王要灭释迦族人,国王带着军队出发,佛陀就在必经之路上出现了,国王一看佛陀来了,就调转军队回去,佛陀曾三次阻拦大军,但是琉璃王对释迦人的嗔恨心终无法熄灭,佛陀明白定业不可转的道理,最终释迦族人还是被琉璃王灭掉了。当时目犍连尊者出于慈悲心想营救城中百姓,就用神通将五百位释迦族人装在自己的钵盂里飞向空中,但是当灭族事情结束之后,他打开钵盂一看,这五百人也同样化为血水。
 
9.为什么佛陀不会说妄语?
说妄语缘于贪心、嗔心、痴心这些等起存在,但是佛陀相续中这些等起的因缘都已经断尽,说妄语的因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说妄语的果法在佛的语言中绝对不可能存在。
 
  •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