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3)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3)

钦哲诺布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3-01-06

仁波切说:

天道有天鼓

(天鼓)它看似没有任何形状

而且应该是在虚空的某处

时不时地发出「诸行无常」等四个响声


此时此刻

那些围绕着我们

关于生命 关于无常的讯息

就是天鼓之音


周五《宝性论》更新到第三十三讲
在通往佛性的旅途上
祈愿我们在天鼓的轰鸣中
更精进和坚定的跟随佛陀的教法
愿我们的宝性 与天鼓齐鸣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七金刚句 : 佛行事业(续)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喻二:天鼓

310

如天界中由诸天,往昔白法善业力,
法鼓无勤无生处,亦无意色与分别,

311

同时能说无常苦,无我寂静之法音,
依此数数作警策,令诸天人不放逸。

第二个譬喻为天神的法鼓。如你们所知,六道当中,人道被认为是最好的。基本上,天道并非最好,但我认为,继人道之后,天道比其他道有更多趋近佛法的方式。本论的作者就是为了某件事而待在那!不论如何,许多天人也有修持佛法的愿心。在释迦牟尼佛决定降生人间之前,他最后一次的轮回即在天界。许多天人决定移居人间,他们基本上先在天界往生,然后投生人道。 

虽然天道的佛法设备不如人道的设备强,但有个东西很厉害──巨大的天鼓。它看似没有任何形状,而且应该是在虚空的某处,时不时地发出「诸行无常」等四个响声。这是譬喻,其实这里的鼓更像是个警铃或警报器。我们不必以神话的方式来想象虚空中的巨鼓,那种警铃或警报器甚至就存在人间。例如,每当有人往生,那就是击鼓:「诸行无常。」但是我们很多人耳朵聋了。

总之,由于共同的善业,天道有此巨鼓。他们尤其需要这个鼓,因为那里的死亡不如我们人间频繁。举例来说,本论是弥勒五论之一,是弥勒在天道为无着所讲说的法。弥勒在天道讲授五天,但当无着回到人间,五年过去了。天人在天界过着非常隔离的生活。他们的保险很有效!那是真正的保险,不是我们这种造假的骗局。他们同时也有极佳的保险系统,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击败阿修罗。因此,他们需要天鼓来提醒。

312

如是遍主虽远离,勤等然于诸有情,
如来法音能周遍,于诸有缘宣说法。

总之,天鼓并无任何意图或口舌,却自然流出四法印的响声。同样的,恰巴达王(Lord Chabda),遍一切处之主,意指佛,当他传法开示,亦无任何意图或只字词组。

313

犹如天界妙法鼓,其音依于自业生,
如是世间佛说法,其音众生自业生。
如离勤作处身心,妙音令天得寂静,
如是离勤等法音,令诸众生得寂静。

一旦了解了第一个琉璃地板的譬喻,其余的譬喻都非常类似。天鼓为何正好在那里发出响声?是天道善的共业所致。同样的,由于我们的共同善业,佛出世并且敷演教法,这也常发生在人道。如今众生多无善业,我们的共业也许不是那么好,所以我们的歌手、演员、作家的作品就不是那么完善或非暴力。但如果共业是善的,有时会出现看似疯狂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却能利益许多人。

例如,当你读到如吉美林巴、冈波巴等往昔大师们的道歌,常常会发现歌中提及杜鹃鸟。据说,杜鹃鸟在春天时从印度迁移至西藏,当森林中的修行者听到杜鹃鸟的啼声,那提醒了他们时间的消逝,另一个春天已经到临。现今,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太多机会听到杜鹃鸟的啼声,因为我们住在水泥丛林中。

根据一些混杂但来源真实的典故,我要稍微改造一个故事。这故事是关于《普贤上师言教》中的卡拉贡琼(Kharak Gomchung),每当他想要离开洞穴时,就看到门前长出一小丛荆棘。清除荆棘需要费点时间,而时间非常宝贵,因为光线会变黯,于是他便退回洞里继续修持。有一天,荆棘丛长大到他无法出去。我想,他急着要回去修持,因此并未花太多时间整理那丛荆棘,可能是因为杜鹃鸟的啼声提醒着他时间正在消逝。这种情况下我会说,是我们的共同善业致使杜鹃鸟啼叫并启发卡拉贡琼要修持,因此卡拉贡琼的故事也在此刻激励我们。这是杜鹃鸟啼叫发生作用的情况。我确定杜鹃鸟根本没想到我们,但那也无碍,因为它发生了作用。而我们只知道,杜鹃鸟的鸣叫是在呼求伴侣!

314

譬如天城妙鼓声,彼因产生无畏施,
烦恼心起战斗时,破诸修罗与嬉戏。
如是由佛于世间,说法四禅四无色,
彼因摧毁烦恼苦,开示无上寂静道。

接下来谈天鼓响声的利益。当鼓声响起,那确实有助天人去和阿修罗作战。每次声音响起,都提醒着他们诸事无常、诸事皆因我执而导致苦痛。基本上,这是佛语的譬喻,而第一个因陀罗的譬喻比较属于佛的显现的譬喻,即佛身的譬喻。同样的,当法音、佛语之声响起时,它有驱逐一切轮涅争端的能力。

接着会有更详细的解释,说明为何佛语有如天鼓而非天钹。

315

由于能遍众生界,具有利乐三神变,
是故如来妙语声,超胜天界铙钹等。

天人以爱好音乐著称,比如妙音天女、帝释天及梵天〔都喜爱音乐〕。有时我们看到帝释天手持雷电,有时看到他拿着坦布拉琴(tamboura)或类似的乐器。但这些乐器与鼓不同,因为鼓不真能够算得上是乐器,它比较像是个闹钟或警铃,一种提醒器。它提醒众生诸法实相,所以他们不会陷入迷惑之中。同样的,佛语也非凡庸,每一滴语露都提醒着我们实相,并且瓦解或破坏迷惑之网。接着将更仔细地解释。

316

天界妙鼓发巨响,地居众生耳不闻,
佛鼓妙音能遍行,轮回下界诸世间;

唯有天人可以听到巨大天鼓所发出的响声,一般人类是听不到的。虽然佛语有如天鼓,却处处可闻,因此它并不像是普通的乐器。这则偈颂基本上是说,即使以天鼓为喻,然而佛语实际上比这个譬喻更强大。

317

天界乐器百千万,为增欲火而演奏,
大悲诸佛仅一音,亦令息灭痛苦火;

天界铙钹这类乐器可能是各种散乱的起因。然而佛语、佛之妙音是消除轮回苦火的唯一解药。

318

天界美妙铙钹声,唯增心之掉举因,
大悲自性如来音,能令心入三摩地。

像铙钹这类的通俗乐器会导致散乱。基本上,散乱或移动不是大乐。佛之妙音或法语恰恰相反,它不会令心飘移、散乱;它使你专注、不动,此不动即是大乐。佛陀之语将你拔出轮回。

319

总之宣说尽世间,天及地住安乐因,
此等无余皆依靠,普世遍现佛圆音。

首先,佛会出现,他的身相会出现在无数界域中;然后他会让众生明了,他知晓他们的发心、性情与愿望等等;然后他以妙音教导众生。我们称此三者为佛的三种神变力,那其实是佛语的面向。若有人问「什么是佛语?」就是此三者:(一)佛的身相出现于无数界域;(二)他让众生明了,佛知晓每一个个别的发心、性情等等;(三)他会因材施教。

但这不表示佛有动机。他在不同界域显现不同的形色,所有这些只是以映现的状态存在。不论如何,那是你的心在运作。但你仍然没有控制权,基本上是你选择不要有控制权,你选择抛弃你所有的权利和能力。在印度,人们给母牛和水牛的鼻孔打洞,穿上缰绳,不论绳子落在谁的手上,牛毫无选择地只能跟随那个人。我们的情况有点像是那样。西藏有句谚语:「每一天,我们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缰绳交予诸事。」那是我们的选择,而我们却抱怨没有选择。

320

犹如远离耳根故,不能听闻细音声,
亦如具有天耳者,亦非遍闻一切声。
如是微妙胜法音,微细智慧之境界,
若心无有烦恼垢,彼人耳中方闻受。

所以,问题是:如果佛语是自然任运且不断出现,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闻受?那是因为有些人耳朵全聋,其他人则是半聋。所以,即便佛出现并给予教导,即使他的教示依然住世,有些凡夫仍然无法听闻,这不是佛语的过错。那些半聋者虽然听了佛的教示,却不完整,最终只听得缘觉和声闻的教法。而那些勇者,那些具有勇气和宏大心量的人,会听到完整的教示。

我想要强调,当我们说缘觉和声闻未正确或完整地听受佛语,并不是指斯里兰卡或泰国的佛教徒,因为每一个法道都有三种觉悟(changchub sum),而每一种觉悟都会说相同的事。

| 喻三:法云

321

犹如夏季之云聚,庄稼茂盛圆满因,
水蕴丝毫无勤作,自然降澍于大地。

322

如是依于大悲云,佛陀圣教妙法雨,
众生善根庄稼因,无有分别自然降。

第三个譬喻是佛意。佛意有如雨云,雨水令众生成熟。雨水依落入的不同容器而作不同的化现,但容器的状况不能操控雨水。这还会再解释。

雨水有平息、清净和洗涤的效果。夏天雨季,大量的雨水降临并成熟各种果类。同样的,自慈悲云中,法雨落于众生以成熟他们的潜能,而雨水没有任何的概念分别或动机。

323

犹如世间行善时,风起云涌降雨霖,
如是慈风为增善,佛云降澍圣法雨。

轮回之中,每当众生即或只有短暂的发心要从事善行,佛的悲心都会如风一般兴起雨云而降下雨水。

324

于彼三有依智悲,不染轮涅住虚空,
三昧总持净水藏,佛云善根庄稼因。

我们再更详细解释这一点。众生如庄稼,佛如云。什么样的云?具有三摩地和智慧水气的云。云在哪?在虚空中。什么样的虚空?遍知与大悲的虚空。轮回与涅盘从未能够操控此悲心智慧,因为云没有动机。云不会如此考虑事情:「这里有干旱,所以我要多降些雨水。」或者,「这里有水灾,我应该停止降雨。」

325

犹如云聚中普降,清凉甘甜轻软水,
由合地层盐咸等,遂成种种诸异味。
如是广阔慈悲云,普降八支圣道雨,
由合众生分类处,遂成种种异解味。

雨对于不同众生会有不同的显现。当雨水降落在地面时,它是清凉、甘醇、甜美、柔软又清淡。当它降落于含有盐分、辣椒或糖分的容器里,雨水的味道会改变。同样的,诸如八圣道这种殊胜教法的法雨倾注于众生,依受法弟子的不同根器或资质,它们也会变得不同。对于修持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行者,他们会尝到不同的滋味。这会再进一步解释。

326

于此最胜大乘法,具信中等及嗔者,
此等三聚似三类,人类孔雀与饿鬼。

某些众生或某些根器渴望大乘之道;另外一些众生或根器则是漠不关心,既没有渴望也不厌恶;还有些众生或根器不喜大乘道的法雨。同样的,降雨时,有三种接受者。人类喜欢雨,「喜欢」也许不是很恰当的词,基本上,人类可以使用雨水。对鸟而言,雨也不是大问题。但是饿鬼就不喜欢雨了。

327

犹如夏季无云雨,人苦孔雀住舍受,
夏季地上降澍雨,令诸饿鬼受灼苦。
诸佛大悲云聚中,法雨世间降不降,
于法具信及嗔者,世间之中此譬喻。

举例来说,当春末无雨时,人们不快乐,而鸟无所谓,饿鬼则很高兴。夏季雨水降临,人们很开心,鸟仍是无所谓,饿鬼很悲惨,因为脓血处处,而且冰雹不断落下。顺带一提,我想这里的鸟并非指所有的鸟类,有种叫tsataka的鸟被认为是不在乎雨的。我猜想其他的鸟,有些喜欢雨,有些不喜欢。

当大乘道的雨水倾盆而降时,菩萨们很高兴。有些众生全然无所谓。那些我执非常强烈的人则不高兴,他们很愤怒。当没有大乘道的法雨降下,菩萨们不快乐,某些众生无所谓,其他的众生很高兴。

328

犹如空中降大雨,冰雹石类金刚火,
微细含生入谷人,云于彼等无分别。
善巧方便智悲云,普降细广妙法雨,
惑净我见随眠众,佛于彼等无分别。

这则偈颂说明,无论容器(根器)高兴与否,都不会影响佛的心意。有时雨滴可能非常坚硬,或雨云可能投下冰雹或雷电,然而就如诸佛的悲心,雨云本身没有任何偏见地四处云游。这点很重要,因为它说明佛的悲心不会屈服于众生的希望。这看似有些矛盾,因为我们也说佛的悲心满足众生的希望,而这里却不这么说。基本上,佛不会只因可能让某个非常虚荣的人生气而停止宣说「诸行无常」。因此,佛语有时可能如同雷电,它们不一定是外交辞令或政治正确。这是佛行事业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已经讨论过,佛从不基于他的学识而教授,也不是只因为他懂得什么而教授。他也可能选择不教,那本身可能是很好的教授。

举例来说,佛初转法轮时,宣说四圣谛,那些爱好因果的人非常高兴。同时在瓦拉那西的某个忙碌的牧牛人则完全不在乎,因为他忙着喂养他的牛。另外某些相信种姓制度真实存在的印度教徒非常不悦,因为因果在种姓制度中行不通。佛说:「不能生为婆罗门,就必须让自己成为婆罗门。」

当佛在灵鹫山开示《般若般罗蜜多》时,观世音等菩萨感到非常兴奋,附近的某些人则毫不在乎发生什么事,同时某些宗教研究者,比如顺世派享乐主义者,可能相当沮丧。当佛在不同地方开示第三转法轮的教法时,金刚手及文殊等菩萨非常兴奋,当今某些政治人物的前世就完全不感兴趣,而依他空派的说法,自空派的人会有点不高兴。但那操纵不了佛的法教及事业,这是佛行事业十分重要的一项功德。佛不仅会依照众生的意乐和根器来利益他们,而且也会不屈从他们的染污。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如欲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与网址;
  若转载时添加图文与内容,请自负相关著作权责。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永不变易的佛性里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