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即使是佛所宣说的道理, 也应该依靠各种逻辑推理来证实。——《中观庄严论解说》64(视频音频讲记) 返回

即使是佛所宣说的道理, 也应该依靠各种逻辑推理来证实。——《中观庄严论解说》64(视频音频讲记)

文殊密语 2021-04-16


6

4


讲记视频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中观庄严论解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科判

⬛ 甲一、所说支分

⬛ 甲二、所说论义


🔘 乙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 丙一、名义

🔷 丙二、译礼

🔷 丙三、论义


🔴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


✴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 庚一、立根本因

🔹辛一、真实立根本因

🔹辛二、旁述

 ▪ 壬一、分析有法

 ▪ 壬二、分析真因

🔺 癸一、分析是应成因抑或自续因

🔺 癸二、分析是证成义理因抑或证成名言因

🔺 癸三、分析是无遮抑或非遮

▪ 壬三、阐明喻理

💠 庚二、建其理

 🔹辛一、建立宗法

   ▪ 壬一、建立离实一

   🔺 癸一、破周遍之实一

   🔺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子一、破实一之外境

        🔸子二(破实一之识)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

        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

        辰一、破无相有部宗之观点

        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


        卯二、破外道之观点


   ▪ 壬二、建立离实多

 🔹辛二、建立周遍


✴ 己一、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 戊二、遣除于此之争论

🔶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 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作为一个佛教徒

为什么要学习外道的观点呢?



大家应该清楚,外道的很多观点与佛教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学习外道观点,就很容易与佛教混淆。


而且,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存在很多遍计宗派的各种恶劣习气,这些习气必须依靠无我的智慧来断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辨别外道和内道观点的差异,应该了知,外道的观点根本不具足一种真实依据。如果未能了知这一点,当离开佛教团体或佛法没有真正融入内心的时候,非常容易跟随外教徒的观点而转,最后导致舍弃自己的宗派,这是非常危险的。


假设外道真正存在解脱之法的话,学习他们的论典之后可以通达无我的境界,当然就没有必要区分内外,我们也可以欣然接受。可是,不论他们的论典还是行为,究竟来讲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利益,暂时虽然行持一些善法或者帮助个别苦难者,但这不是我们最终希求的目标。


在这个问题上,

大家应该了知,


一方面

我们相续中

具有很多不良的习气,

如果未加辨别

就很容易随之而转;


另一方面,

相续中如果不具足

一种坚固的智慧,

很可能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

最终导致舍弃真正的观点,

使自己堕入非常可怕的境地。


因此,每个修行人

对此都要极度重视。




【二、伺察派:这一派将胜量婆罗门认定为本师,承许遍入天为本尊,遵循《饶益分别枝叶秘语论》等而奉行,被人们普遍称为吠陀派、遍入派等,声论派也是这其中的一个派别。】



二、伺察派:这一派将一百二十个本师中的胜量婆罗门作为本师,承许遍入天为本尊,主要依据《饶益分别枝叶秘语论》等论典而行持,被人们普遍称为吠陀派、遍入派等,声论派也是这其中的一个派别。


对他们的观点如果从内部详细分析,在《如意宝藏论》、《摄真如论》等论典中讲得非常多。



【这些吠陀派的观点虽然不乏其数,但归纳而言,他们所追求的果位就是当见到、证悟吠陀中共称的那一士夫时,就已荣获了无死的果位,也就是说,居于完全超越地轮的黑暗世界(坛城)中,宛如日光般,持有白蓝红、石黄、姜黄、鸽茜草、嘎布匝拉的颜色。它的别名也叫梵天、我、自在、周遍、常有。】



总的来讲,这一宗派认为,通过修行首先见到或证悟那一士夫之本体从而获得无死的果位。实际上,这完全是以行为来决定的一种果位,无垢光尊者说:就如同目的地在东方却朝向西方奔跑一样,依这一宗派所说观点修行,只会离解脱越来越遥远,根本不具足任何实义。


这一宗派认为:遍入天居住于完全超越地轮的黑暗世界中。“地轮”也就是如《俱舍论》所说的,整个大地以下存在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谓士夫的本体宛如日光般,持有白蓝红、石黄、姜黄、鸽茜草[1]、嘎布匝拉[2]的颜色。他们认为自己的本师就是这样一种花花绿绿的颜色。而且名称也具有很多种,如梵天、自在天、周遍、常有等等。


[1] 戒律中所说的一种草,呈紫红色。

[2] 一种植物的名称,颜色雪白。


当然,他们所承许的自在天、

梵天的名称,

虽然与佛教《俱舍论》

所讲天人的名称相同,

但实际上,从所处位置

及其所具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对此应该进行区分。



【再者,他们分别着重鼓吹梵天、帝释天、遍入天等,自以为他们是万物的作者,也有供施、寂猛、观风、禅修等为数不少的道法。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承认由十种誓愿中修成解脱。】



再者,他们分别着重鼓吹梵天、帝释天、遍入天等,自以为他们是万物的作者。


此派也具有寂静和忿怒本尊的修法,大宝瓶气、小宝瓶气等观风的修法也比较多。


另外,《俱舍论》中所说的

有关四无色界和四禅的禅修,

与此外道基本相同,

所以,四禅四无色的修法

也可以称为世间共同的禅修。


伺察派的所有观点,可以包括在以下所讲的十种誓愿当中。



【(一)一致认同具有鱼等十法入世[1]的遍入天为本尊;】


[1] 十法入世:遍入天所变化十种以入世济人的神物,即鱼、龟、野彘、狮面人、侏儒、十乘子·罗麻尼、瞻阿达阿尼子·罗麻尼、噶纳、释迦牟尼佛和圣种婆罗门子·迦吉尼。



  (一)一致认同具有鱼等十法入世的遍入天为本尊。他们认为,遍入天为了利益众生可以幻化各种各样的形象,比如鱼、乌龟、野猪等等,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是遍入天的化身。这种观点与伊斯兰教[3]比较相似。


[3]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信仰阿拉为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主要经典为《古兰经》。规定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为教徒(称为“穆斯林”)必遵的“功课”。主要有逊尼、十叶两大教派。广泛流传于亚、非、欧、美各国。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旧称“回教”、“天方教”、“清真教”等。


 以前印度婆罗门教对遍入天极其重视,在他们修行的山洞里经常绘有遍入天的画像,而遍入天为了利益众生幻化了这十种自在相——鱼、龟、野彘、狮面人、侏儒、十乘子·罗麻尼、瞻阿达阿尼子·罗麻尼、噶纳、释迦牟尼佛和圣种婆罗门子·迦吉尼。虽然佛教中也有佛陀显示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说法,但此伺察派的说法与佛教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根本不具足真实的依据。



【(二)将不是由士夫所造的《吠陀》作为正量。】


[2] 吠陀:也叫明论,有祠祀明论、禳灾明论、赞颂明论及歌咏明论,为古印度婆罗门所传达四种经籍。



  (二)《祠祀明论》、《禳灾明论》、《赞颂明论》及《歌咏明论》是古印度婆罗门传下来的四种吠陀典籍。他们认为,这四种吠陀不是士夫所造,而是由遍入天亲口宣说,后来才显现成文字的。


伊斯兰教也是如此,他们认为《古兰经》[4]是由阿拉——也即真主所作,由穆罕默德通达其意义后形成了文字。基督教所信奉的《圣经》[5]则是由天主所作,最后由耶稣进行宣说的。他们的论典中说:所有的动物都是上帝给人类提供的食物,人类可以享用等。这其实都是一种宗派的遍计执著导致的观点。


[4] 根据伊斯兰教的传说,《古兰经》是阿拉对穆罕默德的真实语言集录。但从内容分析,它在7世纪中叶写定,至8世纪初又作过修改,是伊斯兰教义、教规和神话的汇编。为了在斋月诵读,共分30 卷,一月中每天读一卷。


[5] 基督教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新约全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包括记载耶稣言行的“福音书”、叙述早期教会情况的《使徒行传》、使徒们的“书信”和《启示录》。




我们的确非常幸运,在浩如烟海的众多学问中已经遇到了佛法,如果遇到其他宗教,也许就会认为杀生的功德非常大,于是开始大量杀生,也有这种可能性。


所以,大家应该庆幸,自己依靠非常殊胜的因缘,已经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正法。


对于这一正法,并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赞叹,而是通过各种理证以及修道得以证实:唯有佛法才是众生远离轮回、获得解脱的正法。


尤其是藏传佛教,依靠其窍诀可以真正通达佛法浩如烟海的真实教义,否则,即使遇到印度佛教,由于印度佛教高僧大德们的论典非常深奥,词句晦涩难懂,因此也就很难掌握其中所宣讲的真正奥义。


像有些人在讲《心经》的时候,虽然心里面一直认为眼耳鼻舌身应该是存在的,但是只能闭着眼睛说:眼睛没有、鼻子没有……。因为他自己毕竟是一个法师,不能在众人面前宣说违背佛教观点的语言,但他自己内心当中还是认为眼睛、鼻子应该存在。


因此,依靠藏传佛教高僧大德们浅显易懂的分析辨别,便可以清晰了知哪些情况下存在、哪些情况下不存在、存在的方式如何、不存在的方式如何等等。


 所以,大家在学习外道观点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佛教生起真实的信心。


本论对于外道观点遮破得并不广泛,但是现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交流非常方便,导致人们的思想十分混乱,在这种时候,大家一定要坚定自己的观点,对于各种说法、观点详加辨别,否则,很容易随着他人而转,非常危险。




【(三)用恒河水进行沐浴可以净除罪恶。】



(三)用恒河水进行沐浴可以净除罪恶。

  

根登群佩说:现在依靠恒河水沐浴来净除罪障的人非常少。但以前法王如意宝去恒河时,曾听到印度的很多藏人介绍说,在洹河中沐浴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他们的论典中说:恒河水其实是天人的水,依靠它来沐浴可以清净身体上的垢染,如此一来,内心也会自然而然得以清净,因为身心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关系。而且,他们在未沐浴之前首先需要称量体重,如果沐浴后体重减轻,说明罪业已经清净。


对于恒河水,佛教认为它是文殊菩萨加持的智慧水,谁如果享用就会增长智慧,月称论师的传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四)女人如果有子则上生善趣,因此需要生儿产子。】



(四)女人如果有子则上生善趣,因此需要生儿产子。


此派论典中说:女人一般来讲都是会下堕的,但如果来到人间后生育儿子则会有上生善趣的机会;如果生了女儿则一定会下堕恶趣;女儿如果特别多而一个儿子都没有的话,将永远无法获得解脱。



【(五)奔赴沙场是福报广大的表现,捐躯战场,投生善趣,因此尤为重视武力,依守卫军事而得清净。】



(五)奔赴沙场是福报广大的表现,如果捐躯战场则会投生善趣,因此尤为重视武力。


现在的很多恐怖分子都与他们信仰的宗教存在一定的关系,他们认为在战场上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宗教而死亡的话,就可以转生善趣。这种观点是非常不合理的。



【(六)保护生命,譬如,在遭遇灾荒、面临末日之时如果偷盗行窃,依此可清净罪业、获得收益,这是因为对生死攸关的性命加以保护的缘故。】



(六)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为了对生命加以保护,即使进行偷盗等也可以清净罪业、获得利益。



【(七)承许无实法无因而生。】



(七)承许无实法无因而生。


这一宗派认为,一切无实法无因而产生,如虚空中的云无因而产生,太阳、月亮等自然而然出现。这种观点与顺世外道比较接近。而佛教认为,所谓无实法的本体根本不能成立。



【(八)如果杀了陷害婆罗门、吠陀与上师者,则可清净罪业,这是以护持教法而得清净的。】



(八)如果杀了陷害婆罗门、吠陀与上师者,则可清净罪业,这是以护持教法而得清净的。


佛教中也有降伏的说法,

但是所谓的降伏

与此处所说的完全不同。


因为他们是以嗔恨心来杀害,

佛教当中则是依靠

真正具有能力的高僧大德

对其进行降伏,

并将其神识超度到清净刹土,

如果不具足这种能力

则是根本不开许的。

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现在有个别宗教也是如此,他们认为除了自己以外,世界上的人和非人都可以杀害,尤其是其他宗教徒或世界上有名望的人,如果对他们进行杀害会具足很大的功德。



【(九)转生到革日地方等或者说甚至只是接触到该地的尘土也能投生善趣。】


 

(九)转生到革日地方等或者说甚至只是接触到该地的尘土也能投生善趣。


 “革日”是此宗派所承许的一座神山的名称,这其实是他们自己臆造的一种刹土。



【(十)识不能证知自己。

共有以上这十种主张。



   (十)识不能证知自己。


  他们也有比喻说,就像眼根不能了知自己一样,识也不能证知自己。麦彭仁波切在前面说外道和有部宗不承认自证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些外道耽著各自的论典而以相似因加以建立,即便对大多数都依赖贱种婆罗门之秘诀的这些教徒说:你们的这种观点是矛盾重重的,但对方却义正词严地说:“现量见到的诸位仙人的词句,以比量无法推翻。”这种荒诞不经的论调已将他们愚昧至极的本相暴露无遗。】



就如同贱种婆罗门为了对自己的女儿作邪淫等,上述外道宗派依靠各种目的创立了自己的宗派。他们的很多观点非常不如法,其中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但对方却义正词严地说:“现量见到的诸位仙人的词句,以比量无法推翻。”这种荒诞不经的论调,已经完全暴露了他们愚昧至极的本相。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说:诸位比丘,对我所说的观点应该像提炼纯金一样详加观察。


按照佛教观点,不能认为:

这是佛说的,

因此不需要观察,

只要崇拜信仰就可以了。

不能这样想,

即使是佛所宣说的道理,

也应该依靠各种逻辑推理来证实。


外道并非如此,他们认为自己的本师不能以比量推翻。



对于上述外道观点,以前的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们是怎样遮破的,我们也应该通达这种遮破的方式,然后在自相续中生起一种坚不可摧的定解。这样一来,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或者人士都有能力真正地弘扬佛法。



【这些外道内部细致入微的看法极其繁多,但这一切外道的观点、增益的原因、依之而产生宗派的主张,不合情理的所有观点如果详细阐述,可能有利于打开思路。】


  

麦彭仁波切说:此处对外道的来源、如何建立宗派以及哪些方面不合理等,通过文字已经作了详详细细的阐述,这对很多人打开思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的确如此,现在很多人的分别念其实与外道没有差别,大家了知外道观点之后,便可以通过佛教的智慧一一驳斥,这种方式对消除很多人的寻思分别具有相当大的帮助。



【尽管明确分析数论派等的主张对我来说也是力所能及的事,但在此唯恐文字繁冗而置笔。宗派的观点如果只字不提,也顾虑不能指明对方立足于何地,因此关于论议五派及密行派的大概观点写在介绍各自派别的行文中。】



无垢光尊者非常精通外道,尤其阅读《宗派宝藏论》、《如意宝藏论》等论典,有时会想:他老人家是不是一辈子都在学习外道啊?!


对麦彭仁波切来讲也是如此,他说:如果对上述外道观点详详细细地阐述也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担心文字过多而未逐一记录下来。由于本论并不是专门遮破外道的论典,只是为了阐述实一的观点对外道来讲也不合理而对外道观点作了简略提及,因此未对其进行着重遮破。



【在这里,主要是在识取境方式的上面进行遮破的,而胜者派与伺察派这两派别一致是如此说的:比如,正像具有各种色彩的猫眼珠的本性一样,对境的一切事物虽然形象各式各样,迥然不同,但均是一个本体。他们将对境综合起来而耽著、看待说是一个。对于这样的宗派来说,取受形形色色对境事物的那些心也同样不应当显现唯一的本体,原因是:如果对于千差万别的对境不视为千差万别,则识又怎么能与对境相符合呢?如果与对境不相符合,以其认知对境也就无法安立了。】



下面对颂词作简略解释。由于胜者派与伺察派的观点基本相同,因此麦彭仁波切此处将两种观点合在一起作了宣讲。


对方说:


就如同具有各种色彩的猫眼珠之本性一样,对境一切事物的形象虽然各式各样,但本体只有一个。


 “猫眼珠”就是指天珠,天珠在藏地来讲是非常值钱的珠宝。


他们将对境综合起来耽著为一个,实际上,从猫眼珠的本体来说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其上有各式各样、迥然不同的颜色,


因此,缘取它的识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而应该有很多种。


因为猫眼珠上具有各种千差万别的行相,而识上却不具足如此众多行相的话,识与对境则不相符,这样是非常不合理的。



【其实,他们的主张是说:所知万法自性为一个整体,就像宝珠或总的花色一样。如果对他们说:“既然如此,那么一切人所通晓的都应该一模一样了,因为所缘境是一体之故。”】



他们主张说:


所知万法自性为一个整体,就像宝珠或总的花色一样。


这也是没有对总相和自相

加以区分而导致的,

如果从因明观点来讲就会比较简单。


他们认为,


猫眼珠从整体来讲是一体,从行相上来讲则具有很多。


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因为能取的识或者所取的境如果是一体,必定导致一百个人见同一个瓶子时不会出现任何差别,因为所缘境是一体的缘故。



【对方则辩驳说:并不会变成这样,因为这一问题有语言表达与识取受两种方式。其中第一语言表达方式:对于具有多种本体的那个独一实法,想将唯一的事物说成多种,因而承认或安立为蓝色、黄色等各自不同、这样那样的本体,除非顿时说“众多”或“一切”以及次第说色、声等实法这两种方式以外再不存在其他的表达形式了。所以,无论是次第说出还是同时说出想表达的事物每一种类别,实际上事物的自性都超不出那个“唯一”。】



对方对于上述说法并不承认。


他们说:


具有各种颜色的花布,从布的角度来讲是一体的,在它的上面有白色、红色等各种不同的本体。


而且,这些外教徒认为表达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同时说,比如花色,“花色”当中已经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另一种是以次第的方式来说,比如白色、红色等。


所以,无论次第说出还是同时说出那一事物的每种类别,实际上,事物的自性都超不出那个“唯一”。


表面来看,

对于外道的观点如果未加以遮破,

的确存在很多的困难,

为什么呢?

大多数人在听到外道的

这种说法之后都会认为:


对对对……,白色、红色等是次第说的,而众多、一切、万法所知等则是同时宣说的。


实际上,这就是未对总相和自相作辨别而导致的。


真正来讲,外境如果具有各式各样的行相,取它的识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体。


而且,对方认为花布是一体的,可实际上,除了白色、红色等各种行相之外,根本不存在一个花布的整体。


所以,不论是言还是分别念,对方所说的观点根本不合理。




【第二、识取受的方式也是同样,譬如,虽然同为对境一个花色的本体,但是,对于它的颜色,分别随着自己的意愿而另外取它内部的蓝、黄等每一色彩,如此一来,那一事物显然也就不再是一个了,已具有各种各样的自性,由此便出现了识不分开而执为一体取受与分开为异体而取受的两种方式。这是裸体外道等声称的。本论《自释》中列举了两个宣说对方观点的偈颂所指的也是这一点。


他们宗派的主张是这样的:所谓花色是一个自性,那一花色如果不具备各种各样的色彩,也就不能称其为花色了,正如将具有五彩缤纷颜色的花色安立谓“一个”那样,将具有各种各样法的事物看成是“一体”。】



  识取受的方式也是同样,比如花布或者蝴蝶,人们在执著时会想“这是花布”、“这是蝴蝶”,而分别执著其中的白色、红色等颜色时,识也就不是一体了。语言也是这样,只是说“花色”时,语言同时缘取花色一个整体,而说“白色、红色”等的时候,语言也是分开缘取白色、红色等。因此,对方声称:识有不分开执为一体和分开执为异体两种方式。以花布或蝴蝶来说,从本体而言是一体,从各种颜色的行相而言则是多体的。所以,人们在执著对境时,是将具有五彩缤纷的花色这一对境执著为一个整体的。


前文已经对这一问题再三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



【他们由于未通达这些道理仅是将假立的“一”视为实有的“一”而已。因此,如果实有的一体中会有多体,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事了,诸如此类成百上千的理证利刃必会顿时击中(对方观点的要害)。】



实际上,所谓花布的“一”只是假立而已,因为它是由各种颜色、各种微尘等组成的。比如经堂里的僧众是由很多人组成的,所谓的“僧众”根本不具足一个实体。可是对于这一点,对方根本未能通达。如果实有的一体中会有多体,那就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事情了!有关这方面的理证,在前文遮破实一时也已经详细讲述过了。



【有些人从这一颂词的字面上入眼而说(其中的猫眼珠)是指“珠之猫眼”,认为这是对境多种多样的比喻。这种理解明显不合适,因为与对方的观点毫不相干之故。】



有些人从这一颂词的字面上解释说:其中的猫眼珠是指“珠之猫眼”,认为这是对境多种多样的比喻。这种理解明显不合适,由于对方承许实有,故而此处是关于“对境实有则识也应成为实有”的辩论,如果将猫眼珠作为各种各样对境的比喻,也就与对方承许的观点毫无关系。所以这种解释方法完全不合理。






(小编注:【】里为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原文。)


 


胜妙刹土寂静眼,

如莲瓣饰笑盈盈,

现量照见何者前,

供此善说音令喜。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