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行很长时间没有感应?
然灯佛灭度以后,有一个智积比丘,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比丘。当时这一百位菩萨,他们诽谤过智积比丘,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不得见佛。以我们曾经诽谤过佛的因缘,不管是在境界当中、生活当中、修行当中,一直都见不到佛陀,一直不能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一直得不到真正的陀罗尼和三摩地(禅定)。
我们现在有时候自己修行好像一直没有什么感应,有些人闭关很长时间,连在梦中也见不到佛菩萨的相,越修越烦恼,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就像这样,这些菩萨以前诽谤过大德、诽谤过法师,因为这个原因,见不到佛,生不起菩提心,也生不起陀罗尼和禅定。这个很关键。
《妙臂菩萨所问经》云:“若有行人。于过去世乃至今生。于身口意不能善护,造诸重罪。是故修行,法难成就。”有些行人,在过去世当中,乃至今生,不能善护身口意,造了特别严重的罪,“是故修行,法难成就”,如果造的业非常严重,没有很好地护持身语意,造了特别大的罪业,那修行境界很难成就。
所以,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如果见不到菩萨,或者生不起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那跟自己的业障有一定的关系,应该忏悔。
现在有些人说,为什么我在寺院里面修法没有境界?他们会想:可能是寺院的法不殊胜,我一直没有什么境界;或者我依止某位上师多少年一直没什么感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有一部元魏菩提流支翻译的《谤佛经》,内容不多,一卷左右。里面说,当时有很多人修了七年,一点修行的境界都没有。其实他们以前也造过寺院,供养僧众,做过一些功德,后来因为当时有一个国王供养一位特别了不起的菩萨、说法师,之后他们却开始诽谤这位菩萨。由于这个果报,他们的修行一直没办法增上。
《谤佛经》当中说,如果我们看到有些法师不如法的话,不能诽谤,更何况说只是听到,或者只是推测,这样进行诽谤的话更严重。诽谤法师实际上是谤佛,如果谤佛的话,这个人的相续当中生不起来任何境界。
因此,如果善男子见到其他菩萨的时候,不应该生于彼此之心。这里的菩萨,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成我们见到的任何人,因为都发了大乘菩提心。我们在座的各位,每天课诵前一直念发菩提心的偈颂,按照《入行论》的观点,发了菩提心就是初学菩萨。
在我们的传统当中,平时有一些说法“老菩萨”“年轻菩萨”。实际上我们都是大乘的初学菩萨,不是一地菩萨。
按照果仁巴大师在《入中论注疏》中所讲到的观点,菩萨有两种,一种是见解上的菩萨,一种是行为上的菩萨,行为上发了菩提心的凡夫人也叫菩萨。
如果菩萨见到其他菩萨的时候,当如塔想,如见佛想。不应该想“这个是地狱众生”“这个是业力深重的众生”,不能这么想,见到任何一个人要么看作是顶礼的对境,像佛塔;要么见到其他任何人,如见佛之想。
每一个人,只不过在我们面前,有些显现这样的,有些显现那样的。有些佛经当中讲,佛菩萨的种种化身,他们有些显现特别庄严,有些特别丑陋,有些显现富裕,有些显现贫穷,有些显现婆罗门,有些显现一般的沙门,乃至妓女、屠夫、猎人等等各种各样的形象。
我们可能仅仅认为,佛教徒全部都可以作为菩萨想,但是非佛教徒,尤其是没有任何信仰的,或者其他宗教徒,他们是不是菩萨呢?按照经典的要求:都做菩萨想。
所以不管看到什么人,有些可能是有信仰的、有些是没有信仰的,都作佛想,如果这样的话,自己不会造很大的恶业。
可能有些人认为,善知识可以作佛想,但是身边的其他人怎么会是以佛想呢?其实这是不对的。
我们经常说佛面前全是佛,菩萨面前全是菩萨,凡夫面前全是凡夫,所以应该观清净心,千万不要想他不是佛。
我们应该尽量这样发愿,以前我们观清净心,修的可能不是很好,大家都有特别严重的分别心,在我们当中经常说这个、说那个,但是以后要清楚,不管在你面前显现任何形象,暂时究竟来讲,都可以作为成佛的一种因,他们是菩萨的不同形象而已。
——敬摘录《大乘方广总持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