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四课(1) 返回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四课(1)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7-08

第一百一十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加行,主要是让我们能够看破今生、看破后世的执著,一心一意修持解脱道,让我们生起出离心。如果我们不生起出离心就会耽著轮回,因为我们的心就是这样的,我们这里的心识无始以来所串习的就是耽著轮回,所有都是和轮回有关的。如果不串习出离心自动就会耽著轮回,如果串习出离心,轮回的执著就会越来越弱,乃至于最后让我们的心彻底地调整方向,这就是四种转心法。调整方向就是把我们的心从所有相应轮回的的潮流当中完全逆转,开始追求解脱道。这个工程它是很重要的,但也是稍微比较困难的,因为习惯了轮回的思想,要让我们不耽著或让我们追求解脱是不太容易的。但也是必须要这样去作意、去观修的。因为如果不生起出离心我们就没有办法从耽著轮回的思想当中出来,就没办法真实获得解脱。四种共同加行主要的内容是引导我们生起解脱心。

前面四个修法是打破对今生、后世的执著,第五个修法是告诉我们解脱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知道解脱的利益。第六个依止善知识,如果要解脱的话凭自我造臆是不行的,必须要依止一位具有法相的也就是有经验的善知识,这个经验是对修行解脱道方面有经验。善知识有特定的标准,世间当中老师的法相、标准或其他世间教练的标准就不适合解脱道的善知识标准。

依止善知识的标准都是不共同的,我们在寻找引导我们趣向解脱的善知识的时候,应该按照法本里面所开出来的条件去寻找有资格引导我们修解脱道的善知识。这也是依止善知识的一个内容。另外依止善知识的内容还告诉我们,我们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修解脱道。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我们刚刚从轮回的思想当中接触到新的解脱的思想,就很容易把佛教当中的善知识当成轮回思想当中的对境去进行观待。有些时候不注意,也容易对于引导我们解脱的善知识产生轮回的情感,或者用我们轮回当中的思想去对待善知识,这是不对的。

观察上师善知识的标准、观察作为弟子的标准也是一步一步让我们明确作为弟子依止善知识最终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可以明确我们自己修行的方向不会错误,真实地把上师善知识当成引导解脱者,真正引导我们走解脱道的人。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就会很清净,世俗的情感、杂念、烦恼在依止上师过程当中就会逐渐被清净掉。

因为是有情众生就有想法,而且无始以来对于自己有恩德的或者说有功德的人很天然的就会产生亲近感,如果这里面夹杂了很多世间的烦恼、情感,这样依止善知识就会有染污,就不会那么清净。如果不清净,我们就不会把主要的思想、注意力放在上师所讲的法上面,或者说我们依止上师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主要的目标、主要的修行道逐渐就会迷失掉,时间也浪费了,但是我们没有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获得应该有的见解和修行。这也是我们在修法过程当中对于如何依止上师必须要了解的其中一个内容,而且必须要在相续当中根深蒂固的生起来的。依止上师善知识就是为了解脱,别的不是依止上师的目的。

讲完共同加行之后,现在学的是不共加行。因为我们想解脱了,也依止上师了,就要在上师的牵引、加持之下逐渐地靠近实相。从内加行开始的修法就和解脱道真正相关。前面的修法也是,但是相对来讲是属于外围的,比如说要修皈依、修菩提心,你想要修这个法你的目标是什么?必须要通过前面的共同加行把相应于轮回的思想去掉,然后生起追求解脱道的思想。有了追求解脱道的思想再来学习皈依,皈依就是和解脱相关的皈依了。

皈依不是有三种发心吗?其中相似的皈依是救畏的发心或者善愿的发心,为了获得更好的人天快乐,或者害怕自己堕恶趣等等而皈依的,这是不究竟的。而真正的皈依,就是自己真正想要解脱而皈依三宝,这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应该有的基础,当然在此基础上才能谈为了众生的解脱而皈依的。有了很明确的出离心之后皈依就会成为真实的解脱道,有了出离心之后再修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实的菩提心。

如果我都不想解脱,我都觉得轮回后世的人天快乐很好很舒服应该追求,连我自己都是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如何把真正出离心的心态放到其他众生上面?如果我是这种心,那么我愿众生获得的安乐也仅此而已,我愿众生离开的痛苦也仅仅是恶趣的痛苦、仅仅是当前的不如意的生活状态,根本和解脱没有关系。只有有了出离心之后的菩提心才是真实的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乃至于后面的金刚萨埵修法等等每个都是和解脱道相关的。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在共同加行修好的基础上再修不共加行,力量、加持就会非常清净,很强烈可以生起来。

在不共加行当中皈依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已经学完了。皈依是从现在乃至于成佛之间,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都会念——从今乃至菩提果如何如何。所以我们就不能三个月把皈依修完了,然后似乎就结束了。不是结束了而是刚刚开始,从现在乃至于成佛之间皈依的修法都是要不断地串习的,只不过越往后越自然。现在我们强力地去发动皈依的心,因为我们以前对皈依三宝基本上很少串习,皈依的心态、皈依的学处对我们来讲还是很陌生的。

刚开始的时候要很强劲的刻意的去发动皈依,后面也要具备。只不过越往后越自然,你不需要刻意,反正在你的相续当中、在你的血液、骨髓里面已经有了皈依三宝的信心了,越往后越清净。发菩提心也是一样的,我们也不要以为几个月把菩提心学完了好像就完了。菩提心也是从现在乃至于成佛之间必须要有的殊胜修法,这种状态也必须要强烈地生起来,最后生起胜义菩提心、生起圣者的菩提心、乃至于生起果位的菩提心,完全觉悟实相的心也是菩提心。

这些我们已经了解了,了解之后我们在平时的修行或者生活工作过程当中,都必须要有皈依和发心,因为既然学了之后就要不断地训练,让它变得非常自然。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百字明,就是要修忏悔法。第一个皈依是进入了修行的门,皈依是区别内外道的。从皈依就开始接近于实相了,因为皈依了三宝。三宝以前我们学过:佛宝是已经完全觉悟的,他是作为导师;法宝是在僧宝和佛宝相续当中所具备的道谛和灭谛,也是清净的自性;僧宝是修持正法之后相续当中已经现前道谛的圣僧。三宝都是内心当中已经现前了内证功德的属于三宝的自性。我们皈依三宝其实也是开启了我们内在的觉悟,从这开启了修行之路,开始发掘我们内在的佛性。我们也要具备道谛、具备灭谛,逐渐通过修行自己成为圣僧成为僧宝自性,然后通过僧宝的自性逐渐成为佛宝的自性。所以皈依是进入圣道之门。

发菩提心就是要确定一个目标,解脱、皈依到底是怎么样的自性呢?一方面我们要利益众生,以利益众生为主要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发誓成佛,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要发誓成佛。后面我们就一直要沿着这两种殊胜的心态进行修行。一个是所有都是为了利他,第二个是为了利他要发誓成佛。立下这样目标之后,下面的修法就是百字明,百字明是干什么呢?如果我要现前目标就要扫清障碍,因为罪障是挡在我们从凡夫到圣者、从凡夫到佛之间的很多很多的违缘、障碍。如果障碍不扫清就没办法前进,所以必须要扫清障碍。

就好像我们要去某个地方,但是听说那个地方塌方了把路堵了,怎么办呢?先把塌方下来的石块全部要清理开,把路通畅了。同样,我们在修道过程当中违品必须要清净掉。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利益众生呢?怎么样才能够现前佛果呢?通向解脱道中间的各式各样的违品必须要清净掉。

违品来自于我们前世做过的很多很多罪业,十不善业道也好,或者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违背的戒律也好,每做一个行为就会成为障碍的自性。所以必须要把这些障碍清净掉,清净掉之后我们在解脱、觉悟的路上才可以逐渐前行。如果自己的障碍特别重,修道是很难进步的,了解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就知道忏悔念百字明的必要性。下面的内容当中还会提到这些问题。

百字明是遣除违缘的,修曼扎是积聚顺缘的。我们要成佛还要积聚更多的顺缘,一个是遣除违缘,违缘必须没有。违缘没有了不等于就可以了,你还要积聚顺缘,你的路是畅通了,但是你没有交通工具不行,或者你走不动也不行。路是很通畅,但是你没有顺缘不行,必须要给你自己的交通工具汽车加好油,把汽车调整到最佳状态。顺缘具备了,你可以很通畅地走。

我们通过百字明把罪障清净了之后,通过曼扎的方式来积聚资粮。你的资粮越强劲,资粮越多越丰厚修道就越顺畅,你就能够越快到达目的地。这也是我们通向目的地的一个必然的条件、必然的因素。

把这些都修好之后,违缘没有了障碍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再修上师瑜伽。因为当你修到这种状态的时候,你所有的罪障不说完全消尽了,但是也清净得差不多了或清净一定程度了,你的福报也是增长到一定程度了。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很好的法器,因为罪障该清净清净了,你的福报因缘善根该圆满的圆满到一定程度了。这个时候再通过修上师瑜伽的方式,上师的加持就可以融入到你的相续当中,像上师瑜伽里所讲到的强力加持让你证悟、现前觉性。

内加行是慢慢靠近实相的修行,五种内加行内在的关系我们也是要再再了解的。

下面我们看百字明的修法。在这堂课当中上师老人家讲了百字明的具体修法,没有讲到原文,我们今天也是按照上师讲的百字明的具体修法来讲。其实上师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自己看一下就非常明白,但既然要辅导我们就按照上师讲记当中的小标题,有些地方做一些宣讲辅导。

修金刚萨埵忏罪主要是修百字明,有些修法是修金刚萨埵心咒,比如说前几天我们结束的金刚萨埵法会主要是念六字心咒:嗡班杂儿萨垛吽。在十万加行当中主要是修百字明,一百个字的忏悔。百字明念起来比皈依比发心可能要困难一点,因为比较长。还有一个问题,有些人因为自己相续当中的障碍比较重的缘故不愿意修,或修的时候修不动,经常性的遇到这个问题。修百字明的时候就开始打嗑睡,完全修不动,一念就开始昏沉,或者一念的时候舌头就动不了了。这也是障碍重的体现。

如果出现不想修的情况、修不动的情况或者打嗑睡的情况,那这是一个符号,是一个警示,什么警示呢?你更需要忏悔了,你的罪障已经深到这么深程度,就连清净罪障的百字明都不愿意修、修不动的话,可想而知障碍有多重。

在这个时候我们无论如何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定要了解忏悔的必要性,无论再困难也要修。就一遍遍去啃,反正你就想再多也是十万遍,有多少?我念一遍少一遍。就相当于爬山,从山脚到山顶十万步,十万步看起来很高很高,但是一步一步走肯定可以走到山顶的。只要我们立下目标肯定是可以修完的。

心态、心力很重要,只要你的心发起来了,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困难的。而且一定要再再的提示自己,这些符号就是告诉我一定要忏悔,是必须要修百字明的提示,如果不修的话就没办法,其它的修法也修不动了,自己困难再大也必须要修。这也是三种安忍当中的为法安忍,为法苦行忍。

有人情愿做些搬砖等体力劳动,都觉得比坐这修法要舒服得多。当然有些时候去外面散乱或做一些体力劳动的确很好,但内在的改变有的时候必须要经过苦行。如果你不能够忍受苦行,你不修行百字明等修法,我们心相续当中的障碍违缘清净不了的话,修行是修不动的。无论如何,这些修法是强制性的让我们很快清净罪业的殊胜法要,我们遇到这个法的时候一定要重视。

忏悔的必要

为什么忏悔呢?因为我们造的业很多,造了什么业呢?这里面主要是讲两种业:一种叫做自性罪,自性的业;一种叫做佛制罪。

第一个自性罪。自性罪就是不管怎么样,你进没进佛门,受没受戒律,反正每个众生相续当中都有贪嗔痴,通过贪嗔痴的烦恼造下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的罪业叫做自性罪。不管你相信还是不相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反正做了自性就是罪业,本身就是罪,叫自性罪。

现在很多人说:我不能受戒,我受了戒之后如何如何,我害怕犯戒之后有大的过失,所以我不受戒。就觉得不受戒杀生、不受戒偷盗好像就没有罪业一样,但其实是掩耳盗铃。其实你不受戒,你去做杀生、偷盗还是一样的罪业,这叫做自性罪。而且你不去受戒律根本没有对治,没有什么对治心,会习惯性的造罪业,到死的时候没有对治的话,也很容易堕落的。这方面叫做自性罪,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只要有烦恼就会产生罪业,只要做了本身就是罪业。

无始到今生我们造了很多很多的自性罪。从早上到晚上,生起贪欲,生起嗔恚,生起嫉妒,生起傲慢,生起邪见,其实每一个都是有过失的,自性罪业也必须要通过忏悔来清净。

如果不清净的话,罪业这种因缘有它自己的果,什么果呢?罪业的果会让我们产生痛苦,现在我们世间当中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是因为罪业。绝大多数,不是所有都是,因为的确还有暂时的因缘导致的痛苦,但是绝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来自于罪业。还有很重的痛苦,比如地狱的痛苦,饿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人道当中深受打击的痛苦,这些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罪业导致的。所以如果不清净的话,就会有果报。

罪业除了让我们感受痛苦之外,罪业第二个功能就是障道。如果我要修解脱道,它会变成一个障碍,让你没办法修,修不动,它就成为障碍挡在你前面。你想要生起的境界,想要生起的状态,因为有罪障的缘故修不动,有时候修法修不动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障碍很重。

障碍很重怎么办呢?障碍很重就忏悔。佛菩萨也很慈悲,通过智慧观察到有忏悔的法门并告诉了我们,我们遇到忏悔法门时就应该如获至宝,非常欣喜。因为终于有一个类似于后悔药的东西,世间当中真正的后悔药是没有的,但是忏悔类似于后悔药。你做了之后怎么办呢?一般来讲,做了之后就没办法挽回了,就眼睁睁的看着事情朝不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有没有后悔药呢?这种后悔药在佛法当中叫做忏悔法门。你可以通过修善法修忏悔的方式,把以前自己故意、不故意所造下来的罪业通过忏悔的方式清净。清净之后罪业就不会有力量了,不但导致痛苦的力量没有了,导致障道的力量也没有了,不会再障道了,因为被清净掉了,力量已经没有了。所以,不管我们是从哪个方面观察,都应该经常性的忏悔。

第二个佛制罪。很多修行者进入佛门,受了佛戒之后,因为相续当中还有很多烦恼、习气,有些人就管不住自己,有意或者无意当中违背了很多很多佛陀的戒律。违背佛陀的戒律也是一样的,第一个会产生痛苦,第二个会障道。所以,我们也必须忏悔。如果不忏悔的话,就会有不好的后果。

对我们来讲:第一个,暂时来讲我们不愿意感受痛苦。第二个,我们现在既然要修道,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修道很顺畅?必须要通过忏悔的方式,一定要抢在罪业没有成熟之前把它清净掉。因为它一旦成熟了那就是痛苦了,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修行的机会。还有,我们现在在修道过程中,罪业虽然没有成熟,但是已经造下了种子,虽然还没有通过痛苦的方式成熟,但是已经变成了障道的因缘了。所以也需要通过忏悔的方式,予以遣除掉。

现在人不管过得好也好,过得不好也好,显现上高高在上的人或者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也好,其实相续当中都有各式各样的罪业。只不过现在我们自己的心识智慧太粗大了,看不到而已。每个众生没解脱之前,相续当中都有很粗大的罪障需要遣除,并不是不修行就和忏悔无关。

有些人觉得这一世我很善良,我没有造什么罪业,我不需要忏悔。也许从某些侧面来讲,这辈子可能很善良,没造过很多罪业。但是无始以来流转到现在,相续当中积攒了很多很多罪业种子,集聚在我们相续当中——心中的仓库里面。另一方面,认为这辈子很清净、很善良,其实只不过是他的智慧很粗大而已,或者按照世间的某些标准来看,似乎是一个好人。我们经常遇到:反正心善就可以了,心好就可以了,我这辈子问心无愧。有些时候只是按照很粗大的标准,比如说,没有刻意杀过人,没有去抢东西,没有去偷东西而已。

但是按照世间的标准难道就不需要忏悔吗?不一定。因为内心当中也许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念头,或者虽然没有杀过人,没有触犯过国家的法律,但从因果的侧面来讲,其实也是做了很多很多不善业。比如说,很多世间人不认为杀一只鸡是过失,杀鱼是过失,但这是不是过失呢?按照因果的观念,绝对是过失,毫无疑问的。

如果不了解,智慧很粗大的话,连是不是过失都分不清楚,还觉得自己很清净不需要忏悔。我们作为佛弟子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从比较粗大的方面观察,好像我们修行不错。但是再往细观察,按照很细的标准来衡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很多起心动念都是贪欲嗔恚,这些烦恼每一个都是不好的业,不好的发心,都会有后果的。所以,对我们来讲还是一定要忏悔的。

所以忏悔很有必要。不管是下一世不愿意堕恶趣,还是现在要努力变成一个好的修行人,要让佛和菩萨经论当中所讲的境界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来,忏悔都是需要的。这是忏悔的必要性。

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讲:有些人经常喊自己的罪业深重,但是当我们在喊罪业深重的时候,很多时候就是给自己找一个不修行的借口,修不动法就借着“我罪业深重啊”,好像堂而皇之地说,自己罪业深重就不用念经了,就不用做善法不用做对治了。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罪业深重,但是罪业深重不是让我们不修行的理由。越发现自己罪业深重,越需要实际的行动,越需要做忏悔,让我们很重的罪业逐渐消亡,乃至于完全没有的修法就是修忏悔。

四种对治力

如果要忏悔,忏悔的方法是很多的。在这里面就介绍了四种对治力的忏悔。我们要让忏悔变得很圆满,就必须要面面俱到。有些时候我们做一些忏悔,但并没有很全面的去做,只是做了部分的忏悔。所以,学习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相当于我们在和罪业赛跑,我们一定要赶在罪业成熟之前,把该清净的清净掉。如果你没有跑过罪业,在死的时候罪业先成熟了,还没有来得及忏悔的话,虽然现在也在修行,但是某种罪业成熟之后,直接会失去人身,失去继续修行的机会。

从某些方面来讲,现在我们在和罪业赛跑的过程当中,以有限的时间精力,如果懂得忏悔的方方面面,懂得更多忏悔的细节,那么在和罪业赛跑的过程当中,你就可以迅速地把罪业清净掉。如果你只是掌握了一部分忏悔的内容,就会导致你的力量不够,虽然你做了忏悔了,但是能够损伤罪业的力量很弱,可能只是损伤一部分,但是没有根本性的把罪业清净掉,或者没有把罪业压服在相当低的程度。

既然要忏悔,就需要了知什么方法能够更迅速的把我们相续当中的罪业清净掉,这是我们一定要关心的。而不是说:反正我念忏悔了,反正我也念“嗡班札(尔)萨垛吽”,反正我也在修,至于是不是达标的,至于是不是符合快速清净罪业的因缘,我并不关心。如果不关心的话,那就太可惜了。反正我们已经在做忏悔了,我就应该把有关忏悔的方方面面都了解了,了解之后,在忏悔的过程当中把这些要素融进去,使用这些要素来忏悔。那么这就是智者的行为。

佛陀讲:真正的智者不会造罪业,智者知道造罪业是伤害自他的,他不会造的,这是一种智者;第二种智者,造了罪业之后懂忏悔,而且他很懂怎么样快速忏悔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智者。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忏悔支,忏悔就是对治愚痴的。为什么对治愚痴?因为如果愚痴就会造罪,愚痴就会不懂忏悔,这都是愚痴的表现。第一种愚痴,因为愚痴的缘故业果愚,不知道业果就会造很多杀生、偷盗、邪淫等很多很多罪,这就是一种愚痴;第二种愚痴是造了罪业后不懂忏悔,这也是一种愚痴。所以,忏悔就是对治愚痴的方法。

既然我们要做忏悔,就必须要了解哪些条件具备了之后,能够快速清净罪业。反正我们都在做,反正每天都在念忏悔,反正时间花的是一样多的,如果这里面具备的要素越多,那么在同等的时间当中忏悔的罪业就更多,在和罪业赛跑的过程当中就占得先机了。你不能慢慢走:管他那么多呢,反正我慢慢走,每天象征性的做一点忏悔。你可以这样随随便便,但罪业不会随随便便,而且罪业一旦成熟之后,果报也不是随随便便,它肯定会很认真的成熟。你可以很随便的忏悔,但是它会很认真的成熟的,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既然我们无始以来这么愚痴造了罪业,为了对自己负责的缘故,应该重视四种对治力。

所依对治力

四种对治力当中,第一种叫做所依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就是我们忏悔的时候所要依靠的忏悔的对境。主要是从对境的侧面来讲的,我们要在谁面前忏悔,什么样的力量帮助我们忏悔清净,这叫做所依。

所依对治力有佛菩萨或者自己的根本上师以及僧众,他们具有修证功德,有慈悲心、还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善巧方便、愿力,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皈依境,所以称之为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要发露忏悔,他们可以作为我们发露忏悔的对象。当然你可以随随便便找一个人说:我错了,我忏悔。但是他本身的力量,他的悲心慈心怎么样,你在他面前发露和你在佛菩萨面前发露是不一样的,佛的功德更加圆满。所以,在做厌患对治力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作为你发露忏悔的对象。修现行对治力的时候,也可以按照佛菩萨的咒语,通过他们的佛号做真正的善法的修行,他们也可以作为现行对治力修善法的所依。返还对治力,发誓以后不造了,在谁面前发誓不造了?最好在佛菩萨面前发誓不造了,他们都可以作为所依。

整个忏悔的对象,发露的对象,或者我们要祈请谁来加持,或者我们在谁面前发誓以后不再造了,都可以把三十五佛、莲花生大士作为所依,这里百字明主要是金刚萨埵,把金刚萨埵作为我们所依对治,他们有能力帮助我们做忏悔的所依对境。这里是金刚萨埵,但是有些时候也是加了空性、菩提心,这方面也是可以作为所依。

当然,只要修行佛法的人都有所依对治力。有些净土宗的修行者,把阿弥陀佛作为所依对治力的对境。密乘当中更多的是以金刚萨埵作为所依对治力的皈依境,有些是莲花生大士。不同的修法当中都有一个所依、发露忏悔的对象,或者说依靠他清净我们的罪业。因为他们有不共的加持,不共的能力,所以,我们以他们作为所依对治力更容易清净我们的罪业。

我们自己也是需要寻找一个所依对治力,有些是三十五佛,有些是其他的佛菩萨或者本尊,观世音菩萨。这里面主要是金刚萨埵。

厌患对治力

所依对治力了知之后,第二个是厌患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打比方讲,就好像比我们吃了毒药,非常的后悔。因为只有后悔了,我们才愿意想尽办法要把它吐出来,排出来,要么吃某种药把它化解了,把毒消了,所以叫厌患,就是很后悔的心,对所做的罪业非常后悔。如果你不后悔,很高兴:今天造了罪业很欢喜。如果你对造了罪业很欢喜,想要忏悔条件就不具备,罪业就很难清净。

厌患对治力对自己所造的罪业产生一个后悔心,这是清净罪业的一个要素。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罪业的过患,认识到罪业可能会对我造伤害,或者现在正在对我作伤害。为什么呢?虽然现在我是人道众生,但是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痛苦,身体上面的痛苦,心上面的痛苦,还有环境不好等等。这些不如意的痛苦是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罪业的。前世已经对我做过伤害,现在正在做伤害,以后还会做伤害,所以,我们认识到罪业没有什么值得保护的,必须要发露,要把它清净掉,不需要保护罪业的。

无论如何要对自己所造的罪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如果真正要生起很深的厌患对治力,其实也需要学很多的法。为什么需要学很多法呢?因为在厌患对治力当中,对于所要清净的罪业,哪些是需要发露的,这也是需要通过学习才知道。就像刚刚我们讲的例子一样,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人,是个好人,好像没有什么过失,为什么会无辜地受害?但是他不知道,从更深层次的因果来讲,他其实每天都在造很多很多的罪业。有些人只不过是表面上没有伤害众生,其实内心当中很恶毒的,伪善人也是有很多的。他只是认为我的行为没有伤害众生,但是他没有发现他的心其实没有处在善良人应该有的善良的心态当中,并没有保持。

作为一个想要忏悔罪业的人来讲,必须要知道所要忏悔的、所要厌患的罪业的种类到底有哪些。如果你不了知的话,很有可能遗漏很大一部分,你只能够忏悔你了知的这部分。你不了知的部分,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发露?对不对?如果你不发露,你的力量根本触及不到这,那么它也还会存在着,就会遗漏。

我们要把厌患对治力修好,也必须要去花一定的功夫,要知道罪业到底有哪些?平时我们讲的十不善业道,还有别的在金刚萨埵修法当中都会提到,到时候我们也会学习。还有在《极乐愿文大疏》里面也讲了很多种类的罪业,益西堪布以前编的一个《净障修法文》当中也有很多种各式各样的罪业,身语意的很多很多罪业,这些都可以参考,有助于我们修厌患对治。有些我们想得起来的,可以直接忏悔。如果想不起来了怎么办呢?对于想不起来的,我们就想:金刚萨埵您是遍知一切,还有很多我想不起来的罪业,反正也在你面前发露。请您观察到我想不起来的罪业,也希望您加持让这些罪业得以清净。

总而言之,厌患对治就是完全不愿意和罪业共住,就像我们不愿意和毒药共住一样,想方设法把通过饮食进入体内的毒排出来一样,厌患对治力就是很厌患罪业,不愿意它和我的相续共住,我一定要把它遣除。厌患对治力就是强烈的追悔心,还有不愿意和罪业共住的心。

如果我们不修行的话,就会心安理得地和罪业共住,觉得没什么,反正罪业存在就存在,也不想去忏悔。这就不是厌患对治力。真正的厌患对治力是不管再小的过失都不愿意在我的相续当中留存,我需要的是功德、善法,罪业对我和众生没有丝毫利益,我不需要。如果具有强烈的追悔之心就是厌患对治。

厌患对治需要发露忏悔,有时候需要在佛菩萨、上师僧众面前忏悔,上师老人家说,如果自己碍于面子,不敢在僧众、上师面前忏悔,也可以在佛像面前忏悔。如果觉得佛不会笑我,反正它就是铜、石头或者布,我和他说了,好像也听不到。这种思想就是不对的,我们要知道佛是遍知一切的,他是一个智慧的自性,能够知道一切。你在这样的对境前面的发露是真正的发露。发露忏悔或者自己产生强烈的追悔之心,也是让罪业清净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

返回对治力

有些地方第三个是现行对治力,第四个是返回对治力,此处的第三个是返回对治力。返回就是发一种誓言,以后无论如何不再造类似的罪业了。因为自己知道罪业的过患很大,所以以后我不再造了,叫做返回。返回对治力从字面上理解相当于迷途知返。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应该回头。对于以前的罪业你不要再继续造,在造罪的路上不回头,必须要返回来,不再造了,终止它的相续,叫做返回对治力,就是迷途知返的意思。我在造罪的路上返回来了,没有越走越远。什么是越走越远呢?就是说对造罪本身不去制止,反正造就造了,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天天造,就是没有返回对治力了。

返回对治力对我们来讲也很重要,属于忏前戒后当中的戒后。忏悔有两个,一个是忏前,一个是戒后。忏前是什么意思?忏悔以前犯过的罪业叫做忏前;制止自己以后不再造叫做戒后。这两个条件能够保证我们的罪业清净。如果你一边忏悔一边造,虽然忏悔有功德,也会清净一部分罪业,但是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我们在相同的时间中疲于奔命,如果不制止造罪的相续,根本清净不了。永远都在造罪、忏悔、造罪、忏悔……功德也没办法增上。第一个是忏前,对于以前所造的,一定要通过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清净掉;第二个是戒后,戒是戒除,就是制止以后不再造了。下决心发誓以后不再造了,这个很重要。虽然忏悔以前的罪业很重要,但是发愿以后不再造更加重要。否则就是一个循环,成了无休无止的模式。什么时候才能清净?对不起!这个模式没办法清净;什么时候才可以扫清证悟的违缘?对不起!这种方式也扫清不了。因此修行也需要有一种决心、毅力。

当然修行人的根机有强有弱,有些人的罪业他发誓之后,可能就不再造了;有些人修行的力量很弱,他可能发誓之后,还是管不住自己。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发誓,这是一种训练,再再训练自己我一定不再造了,再再作意这个力量慢慢也会成熟,这也是一个训练的过程。我们的很多罪业,在忏悔的时候能不能真正发誓不再造了?虽然我们也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还要一次次地训练。训练的时间长了之后,逐渐所发的誓言也会起到一定作用。随着我们修行的进步、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增长,最后返回对治力就会一断永断了。现在可能有些时候还很困难,即便很困难,我们还是要去做,尽量发誓。因为我们知道罪业的确对自他没有任何利益,如果有利益,我们可以去造罪业。如果没有利益,为什么还要继续造呢!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发这种誓愿。

现行对治力

什么是现行呢?就是真正的现起对治恶业的行为,这种善行叫做现行对治力。现行对治力是什么?就是造善法。我们的恶业需要什么去对治它?因为恶业需要善业的对治,所以所有现行对治力的内容都是善业。我们的行为不外乎有三种,即善行、恶行和无记行。无记行和恶行对治不了恶业,只有善业能够对治恶业,其实现行对治力就是修善业来对治恶业。现行就是真实的修能够对治恶业的善法,以修持善业来清净恶业,就是真实开始做了。或者说前面讲的一样,真实开始现起对治的善行。

善业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要清净罪业就要挑力量很大的。力量大的善业当中第一个就是菩提心,它是非常强劲的一种善业,既然它的力量这么大,我们忏悔罪业就要调动最强大的善业,就好像我们受人欺负去搬救兵的时候,当然搬得动的话,我肯定就要去请最厉害的人来帮忙,如果请一个还不如我的或者力量很弱的人,肯定是帮助不大。我们要在很快的时间当中,压制罪业,就要想什么样的善行力量最大?首选菩提心,它的力量特别大。前面已经在第二品当中介绍了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在修忏悔的时候,也应该生起菩提心。不单单是我的罪业,所有众生的罪业都要清净,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忏悔。菩提心在我们忏悔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用到。菩提心摧毁罪业的力量特别强劲。

第二个力量大的就是空性,观罪性本空。为什么它的力量很大呢?因为本来就是空性的。前面我们讲菩提心忏罪力量大,它的原理是什么?因为所有罪业的根源来自于我执,也就是自私自利,那么自私自利的违品是什么?利他心。如果你生起了利他心,相当于从根本上瓦解掉了造罪的根源,都是我执的缘故,就是我和我所,不是为了我造业,就是为了我的亲友造业,我和我所就是自私自利之心,在这个基础上杀生、偷盗、邪淫,既然罪业是这样产生的,从根本上瓦解的方式就是菩提心,这是广大的利他心,利益一切众生,而罪业是为了我和我的亲朋好友伤害众生。如果要把罪业彻底清净,那就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和它完全相对的利他心去对治。

菩提心能够彻底瓦解自利心的,这个时候罪业就没有了基础,自动清净了。从原理来讲,菩提心和造罪的本体是格格不入的,相当于水和火的关系一样。只要生起了对治的心,基础就瓦解了,罪业很容易松动,也就清净掉了,菩提心力量很大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为什么空性力量大呢?罪业本身就是空性的,它本来就是因缘和合的法产生的一个现相。如果你能够相应于它无自性的本性去忏悔,更加容易清净掉。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把罪业执为实有,清净起来就会很困难。因为心力太弱了,而且在忏悔的时候,没有符合罪业的本性在做忏悔,相当于用了一种颠倒的心。虽然修善法是对的,但是你认为罪业实有就是颠倒的。用颠倒的心态想要把罪业彻底清净,这样就不相顺。如果相应于它的本性去忏悔,就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罪业本来就是空性的,所以安住在空性的状态当中去忏悔,很容易就会清净掉。

你知道这是空性的,心是很放松的。这时候再去忏悔,打比喻来讲,就像在瓷砖或者碗上面存在一些污垢,用清洗剂很容易可以清净掉,或者说在镜子上面蒙了一层灰,要去清净就会很容易,如果是煤炭清净起来就很困难。如果你能够了知罪业如梦如幻,本身是空性的,而不是实有的,这种了知罪业是空性的状态去忏悔,就相当于清净镜子上面的灰一样,蒙了薄薄一层灰,很轻松就可以把它清净掉。

第一个空性本身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可以对治恶业;第二个符合于罪业本身的实相进行忏悔,很容易清净。空性的修法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忆念,这是一种强劲的能够清净罪业的方式。

金刚萨埵的修法,就是观修金刚萨埵的身体,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或者金刚萨埵的咒语,这方面也是很容易清净罪业。后面我们还要讲为什么在忏悔的时候只是用金刚萨埵。除了上面的几个之外,读诵大乘经典也是一个强劲的忏悔罪业的方式。因为大乘的经典相顺于觉悟之道,所以功德利益也特别大,所以当我们想要忏悔的时候,读诵比如《心经》《金刚经》《地藏经》或者《妙法莲华经》等等大乘的经典很容易清净罪业。在很多的显宗修法当中,就是让我们读诵大乘经典,通过读诵大乘经典就可以清净罪业。还有转绕佛塔、顶礼、放生,只要你带着忏悔的心态去做,所有的善业都可以成为清净罪业的方法,包括听课也是一个能够清净罪业的方法。比如说我今天听课,就是要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如果你带着这种心态来听法,听课的善根就可以清净你的罪业。

讲法也可以,比如我讲法是为了清净无始以业的罪业,如果我带着这个思想来讲法,就可以清净罪业。同样思考、看书、讨论、讲考、笔考、念咒、念佛都可以,只要你带着忏悔的心态去做,每个善业都可以清净罪业。像这样所有的善行就是现行对治力,有些是直接观空性,有些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些是念观音心咒等等,这些都可以清净罪业。

实际修持让罪业消除的善法,叫做现行对治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罪业就一分一分的消掉了。只要你坚持做,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相信善法的力量,罪业肯定是逐渐都在消亡的。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有些时候我们会怀疑在修的过程当中,到底罪业有没有松动、消失啊?可能罪业在你怀疑的时候也在消除,但是速度一下子明显就慢了。本来佛看到这个人在忏悔,罪业也在很快的消除,突然怎么减速了呢?原来是他在怀疑罪业能不能够清净,生起的这种心态就会减速。

我们要相信善法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非常相信罪业的力量,我造了这么多罪业怎么办呢?一定会堕落。相信罪业的力量,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讲也对,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相信善业的力量。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只相信佛陀经典当中的一部分的教言,对于佛说杀生、偷盗、邪淫的罪业如是的严重,我们对此特别相信,天天忧心忡忡。佛陀在经典当中,还讲了另外一部分说,比如说你磕一个大头、放一次生、念一句佛号的功德很大,能够清净罪业的力量也非常的大,我们也要相信这些,没有理由只相信一部分,不相信另外一部分。我们在忏悔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信心,信心越足,忏悔罪业的速度越快,能够消除的罪业也会越快,这方面也是需要了解的。

金刚萨埵是百尊之尊。

为什么我们要用金刚萨埵来忏悔呢?因为金刚萨埵是百尊之尊的缘故,或者说他是三世诸佛总集的缘故。百尊是大概的一个数字,就是很多的意思。百部之主、百部之首等等,这方面在金刚萨埵修法当中也有,一百部就是无量的意思。百尊之尊既可以是很多的意思,很多佛菩萨的部主,其中最尊贵的。还有一种理解,上师在讲记当中讲,百尊也可以理解成文武百尊,所有寂静和忿怒的加起来有一百尊,这在闻解脱当中有。寂怒百尊的总体或者百尊最尊贵、最主要的,就是集于金刚萨埵当中。金刚萨埵变幻成文武百尊,文武百尊也可以包含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既是百尊,百尊也是金刚萨埵,我们修一个金刚萨埵相当于修文武百尊。在麦彭仁波切的一些修法仪轨后面,还有金刚橛、胜乐金刚、时轮金刚等本尊也是金刚萨埵的本体。因为金刚萨埵相当于涉及了所有百尊功德的一位尊主,所以我们要修金刚萨埵来忏罪。

另外金刚萨埵在所有的佛菩萨当中,具有一个不共的愿力。什么不共的愿力呢?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发愿以后不管是谁观想、供养他的身相,念诵百字明等咒语,他一定会显现在这个人的面前,通过加持清净他的罪业。如果念了他的心咒没有办法清净罪业,他就不成佛。他以前发了这个愿,后来他通过很长时间加持自己的誓愿,自己的功德圆满就成佛了。由果推因,既然他已经成佛了,也就说明他的誓愿已经成熟了。因为他发了不共的愿力,所以不管是谁只要能够忆念或者能够念他的心咒,一定可以清净罪业,这是不共的愿力。虽然每一尊佛都可以帮助我们清净罪业,但是在不同的佛当中都有不同的愿力。

通过世俗的不共的缘起,修金刚萨埵对忏罪的侧面来讲更加的殊胜。一方面他是百尊之尊,也是一尊佛,一方面来讲他是发了不共的愿力。修持阿弥陀佛的法也可以忏罪,我们都知道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当中也讲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忏罪的功德很强大的。而阿弥陀佛主要的发愿,并不是清净所有众生的罪业,就是引导众生趋向于极乐世界不共的愿。虽然也可以忏悔罪业,但这不是主要的。

金刚萨埵能不能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可以,但是他主要还是清净罪业的。莲花生大士发的愿,不管是谁观想莲师、念诵他的心咒或是祈祷文,遣除这个修行人所有内外密的违缘。遣除所有障碍违缘就是莲花生大士不共的愿力。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都有不共的愿力。金刚萨埵不共的愿力是什么?相应于众生的根基,最突出的就是清净众生的罪业,清净众生的罪业这是最突出的一种功能。

这么多佛菩萨都可以忏罪,为什么单单要选择金刚萨埵呢?因为他对众生所发的誓愿是不共的,所以我们如果要忏罪,念诵金刚萨埵是比较合适的。有些大德也说,忏罪可以念金刚萨埵,也可以念文殊菩萨来忏罪,当然肯定是可以的,念观音菩萨也可以忏罪。一方面来讲所有的佛本性是一味的,一方面讲其他佛菩萨的智悲力也是圆满的,而从世俗的缘起来讲,他所发的不共的誓愿那就是清净罪业。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通过祈祷观修金刚萨埵的方式来迅速清净罪业。而且莲花生大士以前授记也讲过,针对现在汉地的众生来讲,尤其有缘的就是金刚萨埵修法。因为很多不共的因缘,所以现在我们有福报能够值遇到金刚萨埵法门。应该经常祈祷、观修,通过他的大悲加持力,在和罪业赛跑的比赛当中,我们完全可以占到先机,能够在罪业成熟之前就让罪业消亡。第一个可以不堕恶趣,在下一世能够得到宝贵的人身,让修道的相续不中断。第二个如果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金刚萨埵的忏罪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扫清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也有很多的障碍。如果你能够忏悔,也可以帮助我们清净掉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如果你想要证悟大圆满,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清净证悟的障碍,这个方面特别殊胜。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三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