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你在忙什么》四 | 科技时代的佛法 返回

有声读物|《你在忙什么》四 | 科技时代的佛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你在忙什么》

作者:  索达吉堪布 





科技时代的佛法

今天的主题,我很喜欢。现在是科技时代,你们是科技大学,此时此地探讨科技与佛法,有不一般的感觉。


爱因斯坦讲过:“没有信仰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信仰是瞎子。”他为什么这样说?


以我的理解,科学若离开信仰的引导,对人类会弊大于利,最终,它走不快也走不远,犹如跛子;反之,假如信仰经不起科学验证,其教义很难令大众信服,学修者也常有各种疑惑,如同盲人。


这位科学先哲在那个年代说的话,我认为,在当今时代也有必要引起重视。若能体会其中涵义,或许,有助于解决这个社会的失衡。


哪方面的失衡?

人们追求物质的节奏太快了。不少人声称“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结果怎样?不说别的,就人的步速来看,英国一份报告说,现在比10年前快了10%。若是这样快下去,可能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了。每天如此忙碌,人们却没得到预料中的安逸,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缺少内心的引导,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会发生,比如毒奶粉事件、苏丹红鸭蛋事件、孔雀石绿鱼事件……尤其是科技一旦掌握在不信因果的人手里,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若想扭转这种现状,佛教可以提供一些方法。


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不管去大都市,还是偏僻地方,都会给大家讲佛教道理。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同时也很清楚,我得到的这一切,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爱因斯坦的回信

今天的社会,人心纷纷投向名利,对生命的思考日渐减少,烦恼越来越多。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


1950年,有位19岁的大学生给爱因斯坦写信,提出一个疑问:“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不知道世界是什么,也不知道我自己是什么……我发现自己被缚在这个宇宙的一隅,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


收到来信后,爱因斯坦很快回了信。他肯定了这个年轻人的思考,但同时又告诉他,这样提问“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活着,重要的是问自己“怎样度过一生”,这才合情合理。他认为,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若想达到这一目标,他说:“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爱因斯坦认为,“古代东方贤哲们”的思想可以解决人生问题。这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释迦牟尼佛。




害怕失去慈悲心

我学佛的时间很长,虽然学得不好,但看的佛教典籍比较多,显宗的、密宗的,藏传的、汉传的、南传的都看。越学,越觉得佛的智慧不可思议。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佛陀的理念都适合每一个人,永不过时。


比如说“慈悲”。佛陀的慈悲,遍及任何众生,不论人或是动物。


人的天性中,与生俱来就有悲悯心,即使你不信佛,当看到一个众生被残害,也会自然流露出不忍。所以,佛的悲观很适合人类纵然科学再发达,也不可能离开它。


慈悲引出来,可以说非暴力。它并不带有政治意味,是佛陀对修行人的教。《毗奈耶经》中说:“人若打我,我不还打;人若骂我,我不还骂;人若嗔我,我不还嗔;人若毁我,我不还毁。”这种处世原则,就是非暴力。人类需不需要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有人认为这样做大儒弱,被欺负就应该反抗。其实,以暴制暴,只能让争斗升级,在今天看来,战争不论对国家还是个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安忍才是解决争端的最佳方式。


甘地曾说:“我的价值观很简单:真理,非暴力。”所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慈悲都是需要的。


当然,慈悲是一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有。只有明白了为何要悠悲、怎样拥有慈悲,才能真正做到慈悲,坦然放下仇恨。


有一位堪布,曾蒙冤入狱很多年。被释放后,一位大德同他:“你在监狱里,最怕的是什么?”他回答:“我最怕的,就是对那些伤害我的人失去慈悲心。”


这句话令人动容。换成是我们,身处那样的环境,最害怕的会是什么?


青海也有一位大德,在那个年代天天被批斗。每次他去接受批斗之前,都默默发心:“愿我以今天安忍的功德,利益打我的人,乃至一切众生。”


被打的时候,守护自己的心不生嗔念。打完以后,再将功德回向给那些人,有时间就默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实在没时间,就念一些短的回向文。他把磨难当作一种修行,并以“三殊胜”摄持——最初发菩提心、中间不执著、最后回向善根。如此,那一段批斗和折磨,反而令他的修行迅速圆满。


可惜的是,这种理念,当今很少有人懂得。




勿待老来方学道

今年QS亚洲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香港科技大学位居亚洲第一(香港大学第二,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三,日本东京大学第四,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北京大学第十三,清华大学第十六,台湾大学第二十一)。从排名来看,你们在教育方面是顶尖的。但只要是人,就离不开生死,除了科学知识,不知你们对操控生死的心性可有什么认识?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们已经征服外太空,却无法征服人们心里的太空。”


的确,科学工具再发达,也只能观测外在的物质。而对于内心领域,不借助修行,根本无法解开其神秘面纱。


我很羡慕寂静山林里的修行人,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每天处于觉悟中,享受着心灵的快乐。虽然我们暂时还没有这种条件,但若懂一点佛陀的教义,譬如利他心的道理,并用于生活当中,就会减少很多执著,遇到什么都想得开,这也算一生最大的收获。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了解佛理,都是极为必要的。哪怕以好奇心也可以。


有人说:“我现在忙于家庭、事业,暂时没有时间,等老了再说吧。”


但到了那时,你精力不济、心智糊涂,因缘可能已经消失了。古大德曾谆谆告诫后人:“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这个时代,不少年轻人已开始对佛教感兴趣。前不久,我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有来自于全球各地的学生参加。其中很多人通过信仰,的确体验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实。


当然,作为一个理智的人,若想认识佛教,光凭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该寻找理论支持,最终达到智慧的提升。




学与修的离与合

佛教最重视的是智慧,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学佛仅停留在形象上,只不过是为了保平安。这是相当遗憾的。


学佛能不能保平安?


当然能,但这不是根本。最根本的,是了知佛的独特智慧,而不是办个皈依证,参加个佛教仪式。


要想了解佛陀的智慧,离不开佛典。我推荐大家学习《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若能边学边修,这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不学就修,很容易走偏。萨迦班智达说:缺少听闻佛法,只是盲修瞎炼,来世会变成没有智慧的旁生。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理。比如打坐,就要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让心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作用道理上明白了再修就会非常稳妥。


如果只学不修,也体会不到佛法的深层境界。《楞严经》中讲:听闻很多佛法,若不修行,跟没有听是一样的,犹如口中念着食物的名字,不吃终究不会饱。就像有些人,把佛经讲得精彩绝伦,却从没有实修过,甚至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即使是讲了一辈子,习气也很难改变。


因此,若想领悟佛法,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学,踏踏实实地修。


最后,借用虚云老和尚的一句话,祝福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起阅读



我们现在启动爱心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詳細可以加紫瑩查詢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