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47 * 甘露丸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47 * 甘露丸


重视听闻佛法   


大家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要想到: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即便听一堂课也有无量的功德,我一定要好好听闻如果是听世间的课,最多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知识,此外没有其他的利益;而听闻佛法完全不同,除了能学到佛法的道理,还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以佛经论典以及传承上师的教言可以证成。现在我们无需费力,只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听一堂课,就能今生来世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大家理应生起欢喜心。许多道友向我反映,通过这次学习藏传净土法,懂得了许多佛教的道理。我听后非常欣慰,人都是有头脑的,如果懂了佛法的道理,多多少少会把这些道理运用于实际,这对自己的修行肯定有利益

各位佛友应该重视听闻佛法,不要觉得这是一个负担,为了听一堂课的佛法付出多少精力和钱财都是值得的最近我看了贝若扎纳大师的传记,传记中记载,贝若扎纳大师去印度求法时经历了千辛万苦,曾经遇到五十七次生命危险。请大家想一想:像他那样的大成就者,为了寻求佛法都要吃这么多苦,而我们为了世间法是何等勤奋,为寻求佛法又付出了多少呢?我们该不该为了佛法付出一些努力呢




培养对佛法的意乐和信心 


只要自己有信心和意乐,像古代大德那样的苦行求法,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做到的。人的身语是随心而转的,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兴趣,信心非常大,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如果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毫无信心,那即使这件事情意义再大,自己也不会去做。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佛法有意乐和信心。无论学习般若、净土等任何法门,前提都是要培养意乐和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对佛法有意乐和信心,先要明白佛法的功德法王如意宝传讲任何佛法时,都要广泛宣讲此法的功德。不学佛的人也许很难理解这些功德,但无论如何,佛法的功德是真实不虚的,宣讲这些功德不带任何夸张的成分,不像世间的商人那样宣传自己的商品时经常是夸大其词




三毒烦恼引发不予取


不与取就是偷盗,意思是别人没有给自己,但自己却私自取走他的财物。不与取的等起是贪嗔痴三种烦恼。大多数不与取是以贪心引起的;也有些不与取是以嗔心引起的,比如两个人关系不好,一个人就以嗔恨心偷走对方的财物;还有些不与取是以痴心引起的,如有些外道的教义认为偷东西没有过失,他们的教徒常以痴心而偷盗。




暗地盗窃VS公开掠夺


按照罪业的严重性,不与取可分为三种——大不与取、中不与取和小不与取。

中不与取的情况非常普遍中不与取是指盗窃、掠夺、摧毁一般人的财物,或者在经商时以短斤少两等手段骗取他人的钱财。按现在的法律,暗地盗窃和公开掠夺有一定的区别,但从佛法的角度看,二者同样是不与取,没有什么区别




不能盗取旁生和非人的财物


除了盗取人的财物,盗取旁生和非人的财物也属于不与取这也有很大过失,我们也不能盗取它们的财物。

在藏地,人参果是一种高档的食物,它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牧民在草地上挖的,还有一种是挖鼢鼠洞,盗取鼢鼠储藏的人参果。有些上师说,当人们挖走鼢鼠的人参果时,鼢鼠特别伤心,甚至心脏都会裂开。在汉地,燕窝和蜂蜜是很好的滋补品,有很多人采集燕窝和蜂蜜。其实,人参果、燕窝、蜂蜜虽然是旁生的财物,但也是旁生辛勤积累的,而且它们将其执为我所,如果盗取也有过失

我们也不能盗取非人的财物,如果要使用非人的财物,首先要得到它们的开许藏地在修建寺院时,都要念特定的仪轨,向土地神要到土地后才动工。不过这是修建大型建筑的做法,如果自己修房子用不着这样做。




以买通关系而获取财物也属偷盗


藏地也有“以狐皮换马匹”的说法,意思是以一块狐皮那样的少许财物作为礼品,最后获得一匹马的大回报。如今以此类手段聚敛钱财的现象非常普遍,媒体上也常有曝光。还有些官员利用职权贪污,这也属于偷盗。

还有一种特殊的不与取,即不具戒律、无有闻思修行之人,以谄曲奉承、装腔作势等狡诈行为获利。有些人既没有清净的戒律,也不闻思修行佛法,但却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诈现威仪,甚至还自吹自擂:我有如何如何的功德。这暂时能蒙骗一些人,也能得到不少供养,可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功德,一段时间后就会露出马脚,最后的下场肯定不会好。出家人一定要注意,以此类手段骗取钱财实际上就是不与取,这样造恶业非常不值得。

不与取的情况很复杂。《律藏》中也说:有些人依靠权力偷盗,有些人以狡诈的手段偷盗,有些人通过搞关系偷盗,有些人借东西后不还,等等。很多人以前不懂这些道理,明明已经犯了偷盗,还觉得自己很清净。懂得了这些道理后,今后大家要避免一切形式的偷盗。




为什么人们不择手段捞钱?


一方面是有些人前世当过盗贼,即生仍然喜欢捞取不义之财,另一方面是现在人缺乏佛教的见解和行为翻开现在学校的课本,尽是些“大熊猫是什么样”、“柏树爷爷是什么样”的肤浅文字,不要说对来世有意义的道理,甚至对今生有意义的道理都很少。如果学生的课本里有一些佛法的道理,孩子们从小树立佛法的见解长大后肯定不至于贪得无厌。而且,如今的世人普遍没有戒律的约束,如果这些人能守持戒律暂且不谈出家戒律,即便能守持居士五戒,也能断除很多不如法的行为,这个世界也会变得非常清净。




警惕经商罪业


从事经商不仅容易造下不与取的罪业而且就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讲的那样,在十不善业中,除了邪见、邪淫偶尔发生以外,其余的罪业基本上都具足了尤其是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从事经商,如开商店、酒店等,即便获得一钱银子也会犯他胜罪,会从根本上破戒。一般来讲,出家人不会去经商,但现在也不完全排除这种情况,有些人虽然出了家,但相续中没有清净的戒律,经常做一些不如法的事,不仅没有对佛法带来好的影响,反而使许多人对佛法产生邪见。




偷盗罪的条件


如果别人开许了,自己拿对方的钱财就不算偷盗,如果别人没有开许或者受到欺骗而开许,在这些情况下占有别人的财物都属于偷盗

此外,自己偷盗或唆使他人偷盗,所犯的罪业完全相同有些人对别人说:“我是居士,不能偷东西,你可不可以替我偷一些东西?”如果对方真的去偷了,则说者实际上也造下了偷盗的罪业。

《大智度论》云: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这里讲到了不与取的五个条件:一、知道是别人的财物;二、产生了偷盗的念头;三、把财物取出来;四、使财物离开原来的地方;五、心中生起“这个财物已经属于我”的心态。凡具足这五点的行为都属偷盗。举一个例子,比如知道别人的银行卡里有钱,自己对此产生了贪心,想把这笔钱据为己有,之后通过一些手段将别人卡里的钱取出,然后存入自己的卡中,最后心里生起“这笔钱已经归我了”的念头,这时候就犯了盗戒。




偷盗三宝物的过失严重



在一切偷盗之中,最可怕的就是偷盗三宝物,不要说盗取大量的三宝物,甚至仅仅盗取微乎其微的供品或塑佛像、造佛塔、印经书的财物,也将堕入寒地狱或饿鬼中,即便享用针尖许的上师、三宝的财物也将堕入无间地狱正因为盗三宝物的过失特别大,所以佛在《宝梁经》中说:“宁啖身肉,终不得用三宝物。”

如果有人以前享用过三宝的财物,就要像哲·白莲大师那样多倍作赔偿。比如偷了一斤供灯的酥油,为了清净这个罪业,就要用两斤或者三斤酥油来供灯。《正法念处经》中也说,如果盗用了三宝的财物,以后必须翻倍作供养,这样才能清净自己的罪业

在盗用三宝财物中,尤其以盗用僧众财物的罪业最为可怕如果一位比丘或者沙弥在僧众共有的钱财中盗取一钱银子,将获得所有僧众数量的他胜罪。佛陀在《大集经》中说:盗僧物者,罪同五逆。然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望十方凡圣一一结罪。”盗僧物的罪和五无间罪没有区别,即使只盗取一点点僧众的财物,就对十方的圣者和凡夫僧造了罪。

挪用或者盗用僧众的财物,罪业是很难清净的在《方等经》中,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意思是说,造了五逆四重这样的重罪,我也有办法救度,但如果偷了僧众的财物,我也没办法救度。所以,僧众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僧众做微小之事也有极大果报:即便供养僧众一个食团,也会有无量的功德,若盗取僧众的微少财物,也会有无量的过患。

在盗用僧众财物中,尤其以盗用僧众食物的罪业更为深重。如果没有经过僧众开许,在家人仅仅吃一碗僧众的饭,或者喝一碗僧众的茶,这也有很大的罪过,将来会堕入地狱或者转生为病龙我们学院有一个传统,在四大法会期间,开许居士享用僧众的斋饭。这是法王如意宝经过再三观察,并且学院的全体僧众一致同意之后才开许的




三宝财物的使用



享用三宝财物的果报确实非常可怕。以前法王在讲《百业经》时,曾经再三强调过这个问题。今后大家在为三宝做事时要特别谨慎,凡是三宝的财物一定要用在三宝上面,绝对不能私自享用

现在有些人不懂因果,经常将三宝的钱混用把塑佛像、印经书、造佛塔的钱挪用做其他善事,或者分给僧众使用,这样做的后果非常可怕我去过很多寺院,有些寺院因为没有讲经说法,出家人不懂因果和戒律,经常造下错乱因果的罪业,这些出家人下面的在家人更不懂因果,也跟着造了许多错乱因果的罪业很多道友以后会成为寺院的方丈或者主持,希望那时千万不要错用、盗用三宝的钱财,不仅自己不能这样做,还要向众生宣讲这方面的道理。

有些寺院根本没有经过僧众的同意,住持和知客就把僧众的财物送给在家人,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日藏经》中说:宁可以利刃,砍割己肢体,切莫将僧物,予与在家人。”即便以锋利的刀砍割自己的身体,也千万不要把僧众的财物送给在家人。《大集经》中说:“宁以大火若须弥,以手捉持而自食,其有在家诸俗人,不应辄食施僧食。”在家人宁可手持像须弥山那样的大火来吞食,也不应随意享用供养僧众的食物有些人对僧众的财物不注意,或者挪用到其他地方,或者随便让在家人享用,这都是很不合理的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46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45 * 甘露丸

《极乐愿文大疏释》44 * 甘露丸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