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念情人一般,我忆念着死亡 | 学子FM.10
前行引导文
大
圆
满
龙
钦
宁
提
华智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学子FM
朗读:圆健
丁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我们南赡部洲的人,自从出生那一时刻起就必定会走向死亡,但死的方式、死的因缘和死的时间却决定不下来。即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以何因缘死亡谁也不能确定。在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而死缘却多如牛毛,如圣天论师说:“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诸如火、水、毒、险地、野人、猛兽等等,所面临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而且自以为是生缘的衣食等也有成为死缘的,食用有毒的食物或者自认为是无毒食品而抱着有利于身体的希望来享用,可是也有变成毒物或者发生不适应中毒 以致于成为死缘。这种现象频繁出现。
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由于过分贪爱荤腥食品而肆无忌惮地享用血肉,因此似乎没有不染上“玛敦”病或“夏珍”病的 。此外,由于饮食不当,患肿瘤、涎分、水肿病而成为死缘的也不计其数。为了追求财富和名誉等而奔赴沙场或者遭遇凶猛野兽、随意渡水等成为死缘的事情不可胜数。
正因为死缘各种各样,致使死期无法确定。有些在母胎中便已死亡;有些人刚刚出生就已断气;还有些人刚刚学会爬行就已夭折;又有些人在壮年时离开人世,有些人在垂暮之年寿终正寝;有些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死;有些人因为久病不愈卧床不起而在瘦骨嶙峋中死去,并且死不瞑目;也有很多患了“洞特”病 的人在食物还未吃完、话还未说完、事情还未做完中死去;还有些人自杀身亡。在以上数多的死缘之中,生缘却如风中残烛般力量微薄。也许现在死亡就会突然降临,谁也无法确定明天会不会转生为头上长角的旁生,所以应当诚信死期不定、生处不定的道理。
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我们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此世最后的一次,口中也如此言说,心中也这样诚挚观修。如果去往其他地方也想可能会客死他乡而没有重返故土的机会;启程上路或者在台阶上休息时也想可能会死于此处;无论坐在何处也都应观想可能会死在这里。晚上睡眠时也要想:今晚会死在睡觉的地方,明天不一定还活在人间;早晨起床时也要想:在今天当中也许就会命绝身亡,今天晚上不一定还有睡觉的机会。要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唯独观修死亡。从前,噶当派的格西们在晚上睡觉之前常常思维:不知道明天早晨还用不用生火。因此他们往往不盖火 并且将碗也是倒扣放置,每时每刻心中都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我们要像他们那样身体力行。
仅仅修习死亡还不够,因为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所以我们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深刻地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均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本来身心的暂时组合就是无常的,为此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所行的道路是无常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身居的处所是无常的,应当将它观想为净土;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富有的珍宝是无常的,应当依靠圣者七财;亲朋近邻是无常的,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名誉地位是无常的,应当恒常身居低位;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应当督促自己念咒、诵经;信心出离也是无常的,应当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想法妄念通通是无常的,应当具备贤善的人格;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到那时候,已经了脱生死,生死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自在操纵死亡的把握,荣得无死的坚地,就像雄鹰翱翔在虚空中一样,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
诚如米拉日巴尊者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
无等塔波仁波切也亲口教诫我们道:“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也可以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像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在未生起如是定解之前务必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世尊也曾金口玉言这样赞评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又如《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及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
有一位居士请问博朵瓦格西:“如果想专门修行一法,那么修什么法最为重要呢?”
格西答道:“如果想专心修行一法,无常最为重要。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又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帕单巴尊者也曾经说过:“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所以,相续中如果没有不加改造而生起无常观念,那么仅仅在表面上求求法、修修法,最终只能成为佛教油子的因。”
单巴仁波切又说:“在西藏修行人当中,没有看见一个人有死亡的念头,也没有发现有一个人遗留在世。身着僧衣的人累积财产,难道是要供养阎罗王吗?收藏一切奇珍异宝,难道企图暗地里贿赂阎罗卒不成?目睹这些西藏修行人,会让人禁不住仰天哈哈大笑!谁具广闻我慢高,修行好者积财宝,谁依静处多散乱,谁离故乡无羞愧,彼为形象修法者。彼等喜爱造恶业,虽已见到他人死,然却不知自将亡,此等一切诸过患,皆由未修无常致。”
所以,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提条件。
一居士向博朵瓦格西请求消除恶缘的窍诀。博朵瓦格西回答说:“你应当屡屡思维死无常,如果心中生起必定死亡的唯一观念,那么净除罪业也无有困难,奉行善法也无有困难。如若在此基础上,你能够常常修持并在相续中生起慈悲心,那么利益有情也不是难事。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多多修行诸法实相空性,而且在自相续中已经生起,到那时清净迷乱也不会有困难。”
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常观,那么就一定能够彻底舍弃对今生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就像呕吐症患者不愿取油食一样。
我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无论看见世间如何高贵、如何权威、如何富裕、如何俊美之人,也不会生起羡慕之心,而注重前辈高僧大德的事迹,这就是因为自己的相续中生起了少许无常观的缘故。我除了无常以外也再没有其他更殊胜的教言传授给别人。”
那么在相续中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呢?
应当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也不知道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当他再次出洞的时候又想:不知道能否再度返回这个山洞。而一直没有砍除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
还有一个修无常观的表率,那就是持明无畏洲尊者。持明无畏洲尊者有一个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没有阶梯,进入时很困难。弟子问:“是否应在此修一阶梯?”他回答:“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在这里沐浴的机会,那么费事有什么用呢?”他也常常教诫弟子修无常法。
所以,我们这些人在相续中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一定要在加行时发心,正行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反正在相续中没有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就要修持,后行时以回向印持。务必要追循圣者前辈的足迹,尽心尽力勤奋努力修持。
无常现前反而执常有,
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
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
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
寿命无常之引导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