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佛学科学】轴心上的咏叹调-佛教的机遇与挑战(2) 返回

【佛学科学】轴心上的咏叹调-佛教的机遇与挑战(2)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轴心上的咏叹调

——佛教的机遇与挑战(2

 

蒋立群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激流而上——佛教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姑且可以将中西方哲学看作是两种具有不同特质的思想认识体系。西方哲学通过自然去探讨其背后的东西,它的结论是确定性的。而佛学(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常规世界的不了义,让人领略到了义的真如本性。

 

西方哲学,如果用A表示自然,B则表示形而上学(Meta-physics)。A的方法是逻辑,B的方法是心理学的思辨(当代的方法是逻辑分析、语言分析)。整个系统都是要从正的方面达到确定的顶点。

 

佛学的观点,暂时可分不了义的世界和了义的实相。不了义的世界是逻辑的,它遵循二分法,非此即彼。了义的阶段会破除偏堕任何一边的分别执著,在明空双融的证悟中得到生命的解脱。

 

如果将顶点看作知识高峰与佛学大师的思想领域,则正好可以契合朱清时院士的观点:“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过去物理学研究的物质必然具有绝对的实体和基质,但是当科学家将粒子不断细分以后发现,在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之上。在20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成为了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笔者基本同意朱清时院士的思路:即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出现,人们观察、思考的领域或者更宏观、或者更微观,已从不了义的世界趋向了义的领域,而这正是佛学论述了2000多年的内容。佛学对世界的描述,可以指导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宇宙和微尘。时下已经有不少研究论述了这种相似性:

 

(关于量子的)全是模糊不清、不尽人意且疑惑重重的观点,到现在还没有基本答案,但是明白我们对“虚空”的理解,是混乱模糊和不尽人意的并没有什么坏处。将一切物质粒子视为无非是虚空扭曲的片段,会拓展我们的思路。

 

笔者认为,从佛学认识了义实相的逻辑这个角度看,它对科学家认识宏观、微观世界具有指导意义,这可以看作是佛学的一个机遇。但是,这种契合也有相反的一面。圆冰法师在上午的发言中也指出,佛教的这种指导更多地是在发现领域,因为对于微观、宏观的认识更多需要非理性的、直觉的体验——这是佛教的长处。但是,笔者在这里强调一下圆冰法师没有说出的另一半观点,即在结论部分,科学家未必完全遵循佛学“空”的逻辑。就像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一样,它虽然目前无法证实,可以忽略不计,被爱因斯坦本人看作“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但它在爱因斯坦的场方程中必须存在,以便保证这个方程所描述的宇宙,是处在静态的这一确定的框架之下。这充分表现出了科学寻求确定性的特质。

 

这种特质表现在哲学领域也是一样,它把寻求确定性的精神带进了形而上学的领域。借用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的话,就是“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许多人宣称,形而上学的学说与我们的经验知识矛盾,因而是假的;另一些人则认为形而上学问题越出人类知识的界限,因而是不可靠的。现代逻辑的发展,已经使我们有可能对形而上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问题提出新的、更明确的回答:这个领域里的所有断言陈述全部是无意义的。

 

这就是从逻辑的角度看,佛教教义在面对科学方法论时,可能要面对的挑战:它将“被确定化”、“被科学化”。要么被制造出一个“佛教常数”,要么被逻辑证明为“无意义”。不论正的答案,反的答案,佛教都将难保其原有的面貌。

 

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并没有表述自己方向性的意见,只是把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展现出来,且仅仅局限在逻辑这个题目下。正如参加“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的各位法师、同学指出的那样,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牵扯面广,关系复杂,需要我们花力气进一步地学习和研究。

 

感恩您的关注,敬请继续支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