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81 * 阅读参考
1.了知各种罪障对于掌握现行对治力有重要作用。
罪相本身并不是对治力,而“发菩提心”、“安住因果的正见”或“空性的力量”等其实属于现行对治力的范畴。
之所以宣讲自性罪、佛制罪等罪障,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忏悔的罪业都含括其中,凡夫人在修行过程中很难做到相续中不起一点贪嗔痴、不造作一点罪业。了知各种罪业后,便会知道自己要忏悔什么,同时也会对未来的行为起到规束作用,不会随意触犯增长罪业之事。如果不清楚哪些属于罪业以及如何避免,很容易无意中造作罪业,甚至可能会对往生造成障碍。
2.以返回对治力忏罪。
后无戒心罪不净,发誓此后遇命难,
亦不造作不善业。
①厌患对治力与返回对治力的关系
如果厌患对治力真正到位,就会立誓不再造作罪业(具足返回对治力);否则,就算心里讨厌罪业,希望自己不再造作各种身、语、意三门所摄的罪业,但实际心里还达不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状态,缘于我们自身的烦恼、习气,将来还会不由自主地做一些不如法行为或者生起一些不如法念头。
②以返回对治力忏悔要把握中道
返回对治力的意义是发誓纵遇生命危险也不再造作罪业的“稳固戒心”。现实中凡夫修行人缘于周围环境或自心的烦恼和习气,普遍会出现立誓后仍会造作恶业的情况,不能因此认为忏悔没有任何意义,修行永远无法达到颂词的标准。目前暂时做不到,但不代表未来永远做不到,修行需要有一个过程,要抱有惭愧心,经常忏悔。但也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来放纵自己,随意造作恶业。
【遣疑】以返回对治力忏悔后又做不到,是否有欺骗三宝的过失?
不能完全这样讲。我们的烦恼习气并非通过一堂课听法就能够断除,听法可以断除自相续的邪见(因为闻思是邪见的直接对治力),修行可以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和习气。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还做不到位,但只要天天坚持忏悔,自相续就会越来越成熟,潜移默化中忏悔的力度就会越来越大,罪业就会越来越清净,到临命终时就有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
以发菩提心作类比。凡夫阶段都有“我执”,进入资粮道乃至加行道,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我执”(因为到了资粮道,菩提心会很殷重,发起稳固的菩提心时,自然会去行持以利众为主的行为),到大乘道一地以上果位才会从根本上断除“我执”。我们常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却经常起现一些自私自利的心念,这种情况就违犯了菩提心。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发菩提心没有用,越不发心,习气越不好,正因为经常会违犯,所以佛菩萨才会教诫我们要昼夜六时恒时去发心,如果天天发心,习气逐渐就能改变,这就是修道的过程。
从没有菩提心到发起菩提心,乃至相续中真正生起坚固不退的菩提心是要有过程的,训练菩提心越来越坚固、广大,需要有长期的修力作为基础,我们虽然现在发了愿,但不代表修力能达到最高标准。从心力角度来讲,也有大小、层次的区别:国王式的发心——自己先成佛,然后度众生成佛;舟子式的发心——我与众生一起成佛;牧童式的发心——众生先成佛,我最后成佛。
【窍诀】《入中论》中增上发心的方式
如果“我执”比较重,舍不得布施自己的身财受用,可以练习把蔬菜从左手交给右手,交到右手时,观想把蔬菜施给别人;然后右手交给左手,亦如是观想,用这种方式来断除对财物受用的过分耽执。
③积资净障的关键在于心
忏罪时能断尽自己的恶心,立誓不再造罪业,就可以消除心态上造罪业的因缘,最起码可以很大程度上压制烦恼,从而做到再不去行持不善法,若能做到不造罪业,唯一行善,罪业一定可以清净。
人的一生中很难有机会通过做一个大善根来圆满福报,所谓善法的积累,其实是在善心上得到圆满,当心态达到纯善状态时,哪怕很小的行为,果报也会非常广大。
因此,善业、恶业主要不是由身语所造,而是由心所积,罪业主要在心上忏悔,而非在行为上面。
【公案】一个女子将乞讨来的两文钱全部供养佛像,寺院住持亲自出来答谢,并为她念经回向。后来这位女子果报成熟,当上了王妃,带着千两银子到寺院作供养时,住持却并未出来迎接,原因在于第一次供养的发心像金子一样纯净,但后来供养千两银子时的发心却不一定那么纯净了。(《入行论》)
3.以所依对治力忏罪。
阿弥陀佛及佛子,加持净化我相续。
①所依对治力和现行对治力的关系
二者有互相含摄之处,但角度不相同,并非完全重复。
“现行”指清净罪业的途径和方法,强调的是发菩提心、具有空性慧、念金刚萨埵心咒、顶礼、转绕等造作善根的力量。“所依”指依于谁,一般情况下指依于三宝,净土法门主要依于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金刚萨埵忏悔法门,是依于金刚萨埵本尊,他的愿力能够清净所有人无始劫以来相续中的业障;宽泛来讲,所依处也包括菩提心或空性慧等,此时菩提心或空性慧等既是现行对治力又是所依对治力。
②忏罪时心量要广大
原文:【以猛烈的恭敬心、虔信心祈祷“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佛子定要如同擦拭镜子般完全净化自他相续,赐予加持”。】
此处不仅祈祷佛菩萨清净自相续,还希望佛菩萨能清净所有众生的相续,因此,这句祈祷带有菩提心的意乐,菩提心本身也是现行对治力。
【遣疑】众生业力要各自承受,这种愿力有作用吗?
有作用。虽然不能如愿完全依靠佛菩萨清净所有众生的相续(否则会有众生不用修行即可成佛的过失),但是这种愿力对他相续(“自”以外都叫做“他”)会起到未来能够解脱的作用,并非一个空愿。所以发菩提心、心中有众生很重要,如果有一颗菩提心,临终一定能往生。
③诸佛菩萨加持力不可思议
【公案】《蕅益大师文集》中两个商人的公案(详见本课讲记)
【延伸1】烟供会招非人损恼的传言没有依据
这种传言是有过失的。一方面,否认了烟供本身的功德,导致有些人不敢行持这种方便法行去饶益非人,非人就没有机会得到饶益;另一方面,我们见解有问题,对于佛教中很殊胜的方便方法产生了很多不该有的质疑——佛法要求我们如是行持,却招致了非人的损恼,难道是佛法有过失吗?既皈投三宝,又怀疑三宝,是非常颠倒的行为。
佛教徒中确实有附体的情况,这与个人往昔业缘有关;我们也不否认个别人天性比较敏感,能看到非人,但这是很少见的个例,绝大多数的人类众生在人道中生活,是看不到非人的,非人也损恼不到。三善趣和三恶趣是有界限的,三恶趣的众生各方面都无法与三善趣众生相比,特别是学佛以后,三宝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一个人只是口头上皈依了三宝,都能得到龙天护法的护持,凭借阿弥陀佛名号加持力,即便有往昔业缘,非人也不能损恼我们。这种传言本身就是对佛法没信心的表现,我们不知道因为学佛,无形当中遣除了多少违缘,既然已经皈投三宝,就要相信三宝的力量。
【延伸2】健康心态是修行增上的基础
有些佛教徒学佛之后,总是处于一种 “处处被佛教思想威胁”的状态:经常担心这样是否有过失、是否会造业、是否会堕地狱等。他们根本不懂得佛法真正的意义,不懂佛法的深邃、功德和殊胜性,丝毫体会不到佛法所带来的舒心悦意、自在放松的感觉,这样学佛是不到位的。
对于自身来讲,首先应通过学佛把这种不太健康的心态调整到正常的状态,修行才有增上的可能性,但这个过程最好不要耽误太久,否则会耽误自身,生命是短暂的,还有多少的修行机会并不好说。
对于他人来讲,每个学佛者身上都已经贴上了“佛教徒”的标签,我们如果整天都表现的胆战心惊,会让他人认为佛教就是这样,毕竟我们是三宝的弟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对佛法的弘扬负责。
不要因为法而产生太多的负面情绪,对修行有好处的我们尽量去缘;会成为修行障碍的,即便表面上挂着法的名称,我们也要想办法拒绝。调整自心很重要,以安定、笃定、稳重的心态一修到底,最后的结果都是很光明的。
【延伸3】要有利众之心
我们不只是在世间生活的普通凡夫人,也是想求解脱的修行人,大乘的解脱道与世间法没有绝对冲突,如果能以菩提心摄持平时的言行,对于我们自身来讲是在修心,在不断地放下我执,减轻只考虑自己修行的自私自利之心,在努力地把众生装进心里,这对于修学净土很有帮助。
不要总觉得只要“念佛”就够了。一方面,修行不是仅此而已,我们是中下根机者,很多地方都还有欠缺,一定要在完善的人格基础上才可能生起出世间的大智慧,这就是所谓的“人成则佛成”。如果我们人格基础不完善,仅靠念一句佛并不一定能解脱。另一方面,毕竟我们走的不是自我解脱之道,只考虑自己修行的想法从菩提心的角度上也说不过去。
发心工作也是如此。当初没有其他居士来发心,我们很难值遇这个平台来闻思佛法,相续中真正有慈悲菩提心、大乘种姓复苏的人会自然有想到:“现在应该要努力去维护这样的平台和因缘,可以让后来者也有机会像我们一样得到佛法的利益”。
4.罪业本体如幻,依靠四对治力忏悔都能得以清净。
①罪业本体如梦如幻
不仅仅罪业本身是如梦如幻的,功德也是不成立实有的,名言中所有法都是具有生住灭特色的有为法——因缘聚合而产生,中间从粗大的角度似乎安住了一段时间,最后因缘消散就会毁灭。对于有情众生,生住灭体现在最初以父精母血为因缘而诞生婴孩,中间从小到大再到死殁之前有一段安住期,最后死殁出现;对于无情法,生住灭体现在最初依靠水、泥巴、工人的工具和手艺,做出一个陶瓷瓶,中间它发挥盛水等作用,安住一段时间,最后打碎或者老旧之后自然破损,出现灭的状态。
②《别解脱经》云:“罪性本无有,为利诸有情,忏悔四根本,五无间邪行。”
这句教证讲到了缘起性空见——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在《心经》中,“色即是空”是缘起即性空的意思;“空即是色”是性空即缘起的意思。
所谓的缘起是指因缘聚合而起现果法,凡是缘起的法,一定是空性的自性。从自性无实有的角度来讲,三宝没有、佛也没有、众生也没有、能修行的“我”也没有,但是在名言现象中,如梦如幻的有情、“我”这个如梦如幻的修行人和如梦如幻的佛果都是存在的,若不修行就不会成就佛果,如梦如幻的轮回依旧存在。性空的本身并不遮止名言的缘起显现,正因为有名言的缘起显现,才能建立自性本空的见解。因此,并不会因为罪业的本性无有就不需要利益有情,或者有情的本性无有就不需要利益众生,而是要为了一切如梦如幻的有情,去忏悔自身的四根本罪、五无间罪等种种邪行,罪业清净以后才有可能去利益一切有情,最终自他都获得如梦如幻的佛果。
5.尽管诚心忏悔一次能清净千劫的罪业,解脱前我们依旧需要精勤忏悔。
菩萨在显现上也会忏悔自己的罪业,而且更加精进,而凡夫人因为没有意识到轮回有多么漫长,总是想着是不是忏悔得差不多了,一方面,我们已经在无始劫轮回中住了无量劫,不是几千劫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每一次忏悔不一定能达到“诚心忏悔”的量,而且我们还是会有新造的罪业。罪业太重是往生很大的障碍,虽然是带业往生,但也要内外因缘具足,保险起见最好自相续的罪业能得以清净,罪业清净是往生净土的最大顺缘。因此,我们应该对忏悔的不可思议功德生起欢喜心,乃至到解脱前都要励力忏悔。
6.从本论所讲的忏悔对治法看大乘道的殊胜性。
往生净土两个最大的违品分别是谤法舍法罪和五无间罪,但如果忏悔时有了菩提心的意乐,连五无间罪都能得到压制和减轻,甚至有彻底清除的机会。所以,大乘道非常殊胜。
【教证】《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7.往生的关键——自信心。
上师仁波切在讲《大圆满前行》最后一章往生法时,也强调过这个关键点。我们要有自信心,以菩提心的力量摄持,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好好忏悔罪业,临命终时一定能解脱。
破瓦法(见《前行广释》)也属于净土法门,有一个特色就是强调:临命终时,要确定无误地相信“我的罪业已经清净了,我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会让我们往生的可能性至少增强百分之五十。通过直接观想阿弥陀佛,用破瓦的方便方法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往生窍诀的关键点就是自信心。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