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第129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学习笔记|加行 第一百二十九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五、上师瑜伽;丁二、上师瑜伽实修法;戊二、七支供;己一、顶礼支。
正式发心
一
正文脉络
一、略述七支供。
(一)密宗殊胜之理。
1、殊胜之处。
(1)积资快、成就快。
🔸略说:
🔸具有广大心力者通过积累资粮、不断修学,在一刹那中也可以圆满显宗在一大劫中所积累的资粮,依此即生便能获得成就。
(2)金刚大乘摄一切乘。
🔸M宗在汉传佛教中也有,而且经典中处处有称赞的词句。如《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一切如来,悉皆称赞作如是言,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
2、积资快、成就快速之理由。
(1)方法殊胜:
A、积累资粮的无量法门全部可以包括在七支供之中。
B、每一个修法中都有七支供。
(2)所依殊胜:
🔸无上M宗的福田中堪为之最的也必定是指独一无二的金刚阿阇黎,所以七支供也附在上师瑜伽后面来讲。
(二)教诫:既要实修,又要广闻。
1、要实修。
(1)光是听闻不实修没有实义:学佛法一定要重视实修,光是听闻这部论、那部论,一辈子不实修,的确没有意义。
(2)实修当重视上师瑜伽:有机缘的话,多多求法也未尝不可。但如果缺乏机缘,单单这一上师瑜伽的修法,也已经足够了。
2、也要广闻。
(1)为何要长期广闻?
A、断除增益:现在人的疑心重,信心不够,尤其是年轻人,不断除增益分别,就很难有深入的机会。
B、改变烦恼与习气:只是一两堂课是消不掉严重的烦恼与习气的。
(2)遣疑。
🔸疑问:听法前还有点清净心,但现在听了法,怎么相续反而越来越难调化了?
🔸以前是自己不懂得观察,现在学了佛法,用佛法的镜子一照,就发现自己处处是毛病了,这并不是闻法的过失,是自己的毛病突显了而已。
二
顶礼支
(一)略说顶礼之修法。
1、对境:
🔸上师本体的莲花生大士以及三世诸佛菩萨等。
2、顶礼者:
🔸观想自身化现为成百上千无数无量刹土的微尘数,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也与自己一同顶礼。
3、念诵:
(1)念诵:
🔸一边顶礼,一边念诵:
(2)要求:
🔸念此偈颂的同时,也随文入观。
(二)详说。
1、顶礼与上师瑜伽合修。
(1)传统:
🔸修行引导没有完成五十万遍的人,顶礼与皈依偈合修,即口念皈依偈,身体作顶礼。
(2)这里:
A、修法。
🔸与上师瑜伽合在一起来修。
B、顶礼与上师瑜伽合修的理由。
a、喻说:
(a)比喻:在国王面前行礼、赞叹、供养,是合乎礼法的。
(b)意义:修行人在最殊胜的福田——上师面前作七支供修法,不仅合乎规矩,而且功德也是最大的。
b、教说——法王:
🔸“修皈依时就一心一意皈依,专注持续地念诵,着力引发这颗皈依的心;而修顶礼时,则以上师及诸佛菩萨为对境,调整好身口意,一心顶礼。”
🔸“如果有单独的顶礼句,可以边念诵边顶礼;如果没有,也可以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c、理说:
🔸皈依与顶礼分开修的话,皈依就让皈依到量,修的时候,尽量让相续中生起“我从今日起,乃至生生世世皈依上师三宝”的决定意念;而在顶礼时,也是身口意集中精力来行持,这样的结果,应该是有一些不同的。
2、如法顶礼。
(1)三门集中精力。
A、当行:
a、身口意三门顶礼。
(a)身顶礼:就是指身体作礼拜。
(b)语顶礼:是指口中念诵顶礼句或祈祷文。
(c)意顶礼:是指满怀诚挚恭敬的心意念:“上师您无所不知,在这个世间,除您以外,我不寻找任何指望处,我全心全意依赖您、依止您。”
b、要点:
(a)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顶礼。
(b)身语意三门都要如理行持、以求解脱为主、集中精力。
c、功德:
(a)教说:
Ⓐ最恭敬之表现:
🔸《大智度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
Ⓑ得殊胜果:
🔸《法苑珠林》云:“为对佛眼故须身礼,为对天耳故须口唱,为对他心故须意念……”
(b)理说:
🔸从修行的角度,能摧毁相续中的傲慢;从世间的角度,也是锻炼身体的最好方法。
d、教诫:
🔸不仅在修加行时,在有生之年乃至成佛之前,都应该修顶礼。
B、当断。
a、当断:
🔸一边顶礼一边东张西望,甚至胡言乱语、心不在焉:思想涣散、随境所转,只是身体在那里东倒西歪地顶礼。
b、如此顶礼的过失:
🔸这种顶礼除了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所谓“没有任何实义”是说功德不大之义。
(2)合掌之方式。
A、我们的传统。
a、当行:
🔸顶礼时双手当以莲花苞式合掌或嘎乌盒式合掌。
(a)《大解脱经》云:“如莲花待放,合掌于顶上,无量身云聚,敬礼十方佛。”
(b)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并非随意身顶礼,心间合十恭敬相,合掌当如莲花苞,或如嘎乌盒之形。”
b、当断:
🔸不可以掌心毫无空隙地并拢,或者仅以指尖接触等。
B、汉地的传统。
🔸如果是按汉传佛教的某些仪轨念修,采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中所讲的“坚实心合掌”,也是符合传统的。
a、坚实心合掌:两个手掌心要坚实并拢,而十指微微分开。
b、虚心合掌:十指齐而指尖相合,掌心微微分开。
c、未敷莲合掌:十指齐而指尖相合,但掌心要空,使掌背稍隆起。
(3)五体投地。
A、当行。
a、当行:
🔸依次合掌在头顶、喉间、心间,然后五体投地。站起身时腰应挺直,身体站立双手合掌,再按照前面那样重新匍匐顶礼。
🔸所谓的五体,是指前额、两手掌与双膝,这些部位一定要接触到地。
b、如此行持之功德:
(a)净除三门之障碍:合掌在头顶,清净杀生、邪淫、偷盗等身障;合掌在喉间,清净妄语、离间语、粗语、绮语等语障;合掌在心间,清净贪心、嗔心、邪见等意障。
(b)获五种加持:清净五毒烦恼的障碍,获得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等。
B、当断。
a、当断:
🔸双手没有按照要求认真合掌而只是甩动一下,膝盖及额头不接触地面仅仅弯一下身,站起来时腰也不端端正正挺直。
b、当断之原因:
(a)不恭敬:
🔸这样弯弯曲曲来作礼等举动都是大不恭敬的表现,所以绝对不允许。
(b)果报:
🔸以弯曲顶礼的异熟果,将来转生为驼背者,也就是背上长大瘤的侏儒佝偻之人。
C、教诫。
a、做顶礼要正规、如法、准确。
(a)修顶礼时:
🔸顶礼的数目不在于多,最重要的是每做一次礼拜都要尽力做到正规、如法、准确。如果考虑顶礼轻松省力而在陡峭的山坡或者某种依靠物的上面等顶礼,没有少许实义。
(b)其他需要顶礼的场合也应如法顶礼:
Ⓐ何种场合?
🔸前去拜见上师等时。
Ⓑ此种场合何为不如法顶礼?
ⓐ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
ⓑ到上师面前,来的时候顶礼,去的时候不能顶礼。
Ⓒ此种场合何为如法行持?
ⓐ路上见到上师时,不必弯腰,内心存有恭敬就可以了,其他形象上的不重要。
ⓑ佛经里没说“到上师面前,来的时候顶礼,去的时候不能顶礼。”
(c)教诫当依靠上师使自己的心行趋于如法:
Ⓐ当依靠上师。
🔸作为求法者,甚至对顶礼的方式不懂,也必须要通过在上师面前听闻而了知。
Ⓑ自己要切实去落实。
🔸即使是这般简便易行、浅显易懂的法,但如果不实际去修持,那么求得佛法也没有任何实义和结果。
🔸唐光王见黄檗禅师在大殿礼佛,便以“既然您什么都不求,为何还要礼拜呢?”等刁难禅师,禅师为打破其傲慢打了光王,意思就是天天口头上“空”、“不求”地说些口头禅,实际行为中却不肯顶礼,只是傲慢而已。
b、自己顶礼,也弘扬顶礼。
🔸顶礼的道理懂了,还要再三串习,自己切实去身体力行。同时,也应该在利他心的推动下,把这些道理传递给别人。
(三)求法者要随学上师行仪。
1、求法者要在一切细小之处体现出不同。
(1)理说:
🔸身为求法学法者,包括做一次顶礼在内的一切行为都要远远超过那些不懂正法的人。
(2)例说: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来到鄂巴上师面前求法,当时鄂巴上师在传法期间依靠其顶礼之方式就知道是南岩玛尔巴罗扎尊者传承的顶礼方式。
(3)喻说:
🔸依止上师后求法要像氆氇染色一样与以前截然不同。将氆氇放在染料当中,虽然所染成的色彩可能有好坏的差别,但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改变。
(4)教诫:
A、出家人当如法行持。
🔸受过正规寺院教育的僧人在威仪等各方面都与没受过正规寺院教育的人不同,好的威仪的确让人生信心,而不如法行为则会让人对佛教生邪见,故当如法行持。
B、要随学上师的功德而不是“过患”。
🔸上师贤善的人格、清净的戒律、广大的智慧和悲心、勇猛的精进等是弟子随学的内容。
🔸法王如意宝依止托嘎如意宝仅六年,但却获得了满瓶倾泻般的全部功德。
2、切莫成为“法油子”。
(1)何为“法油子”?
🔸法倒是求了不下百次,可是自相续与从前比较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好转,所作所为和世间俗人无有一点一滴的差距,这种人就叫做佛教油子,或者失毁誓言之因。
(2)成为“法油子”的过失。
A、法调伏不了“法油子”。
a、教说:
🔸《大庄严论经》云:“虽多闻博达,不获道迹者,譬如盲执灯,照彼自不睹。”
b、喻说:
🔸佛法可以调伏恶人,却无法调伏佛教油子,酥油可以软化坚硬的皮革,却不能软化装酥油的皮壳。
B、上师、佛也调伏不了“法油子”。
a、上师调伏不了:在鬼神当中,如果是“法油子”投生的,任何一位上师都调伏不了。
b、佛也调伏不了:即使是圆满正等觉佛陀亲自来临,对“法油子”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3)教诫不要成为“法油子”。
A、成为“法油子”的征兆。
🔸真正的修行人越听法越有感受、越有信心。而法油子对听法有疲厌心,听得越多越没感觉,根本不当作是有益的正法。
a、一个八十来岁的老法师一听到世间琐事就没兴趣了,一听到佛法就异常欢喜。
b、作为佛教徒,多闻思修、多熏习佛法才是对的,对世间法的兴趣太浓厚了,也就偏离佛法了。
B、教诫不要成为“法油子”。
🔸邬金莲师曾说:“切莫摄受佛教油子之眷属,切莫亲近失毁誓言之道友。”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加行 第一百二十九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名词解释
原文
金刚乘道的方便可谓多之又多,加上无需历经艰难困苦,完全是利根——信根、精进根、慧根等坚固者的行境。
信根:
为五根之一。信指信仰三宝和四谛,信有生其他善法之力,因名为信根。
——《佛学词典》
于四圣谛兴起净妙信解之心。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之一。
——《藏汉佛学词典》
精进根:
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精进根。复次学精进无学精进。及一切非学非无学精进。皆名精进根。
——《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 编)
慧根:
明了无误、拣择诸法自相共相之慧。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
而在这一无上M宗的福田中,金刚阿阇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堪为之最。
金刚阿阇黎:
授与M法G顶的上师。
——《佛学词典》
原文
不仅如此,顶礼时双手必须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般空心合拢,不可以掌心毫无空隙地并拢,或者仅以指尖接触等。图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莲花苞形象,一种是嘎乌盒形象。应该采用这两种合掌方式。
嘎乌:
为小型佛龛,通常制成小盒型,用以佩戴于颈上,龛中供设佛像。M宗行人于出门时佩戴,一者祈求本尊加持,二者于修法时可取出供奉,为随身之密坛。
——《藏密的特别法器》
教 证 和 教 言
1、《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一切如来,悉皆称赞作如是言,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
2、《阅藏知津》中摄略说《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义:佛在广严城,口放光明,印捺罗部帝天子请法,佛先为说往缘,次敕金刚手菩萨授以秘法,兼说弟子八事,及二谛等。
3、《法苑珠林》云:“为对佛眼故须身礼,为对天耳故须口唱,为对他心故须意念……”
4、《大智度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
5、《大乘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6、《大解脱经》云:“如莲花待放,合掌于顶上,无量身云聚,敬礼十方佛。”
7、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并非随意身顶礼,心间合十恭敬相,合掌当如莲花苞,或如嘎乌盒之形。”
8、佛经中说:以弯曲顶礼的异熟果,将来转生为驼背者,也就是背上长大瘤的侏儒佝偻之人。
9、《大庄严论经》云:“虽多闻博达,不获道迹者,譬如盲执灯,照彼自不睹。”
10、邬金莲师曾说:“切莫摄受佛教油子之眷属,切莫亲近失毁誓言之道友。”
公 案
1、唐光王李忱(即后来之唐宣宗)本是太子,武宗为争夺王位,想杀死他,但他被一宦官搭救,逃出了皇宫。
光王到寺院作了沙弥。有一次,黄檗禅师到浙江盐官参加法会,在大殿中礼佛。这位沙弥见禅师礼佛,因早已见识过他的开示法语,也知道“万法空性”、“无所求”的道理,便上前刁难道:“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请问长老您这样礼拜,到底求什么呢?”
禅师答道:“我不求佛、法、僧,只是常常礼拜如是事。”
沙弥说:“既然您什么都不求,为何还要礼拜呢?”
黄檗禅师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说:“太粗鲁了!”
禅师说:“这里是什么地方?说粗说细的!”然后又打他。
禅师的意思,就是天天口头上“空”、“不求”地说些口头禅,实际行为中却不肯顶礼,只是傲慢而已,打他也是为了摧毁他的傲慢。
当时唐武宗灭佛,有历史说就是为了寻找他,所以一座寺院一座寺院地摧毁。但三年以后,武宗就死了,宣宗即位。他即位以后,便重兴佛教,因为毕竟在寺院作过沙弥。
——唐宣宗作沙弥时的故事。
2、以前,米拉日巴尊者来到鄂巴上师面前求法,当时鄂巴上师正在为众多僧人传讲《二观察续》(喜金刚法)。正讲到“说法是我法亦我,听法诸众亦是我……我即俱生欢喜大自在”时,米拉日巴尊者从远处参拜。鄂巴上师也满面笑容脱帽还礼,并且说:“传法间歇的缘起也很不错,看样子,那边的人作礼的风格,是南岩玛尔巴罗扎尊者传承的顶礼方式,去问一下他是谁?”
——米拉日巴的如法顶礼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 第一百二十九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一、略说顶礼之修法。
(一)对境。
上师本体的莲花生大士以及三世诸佛菩萨等。
(二)顶礼者。
观想自身化现为成百上千无数无量刹土的微尘数,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也与自己一同顶礼。
(三)念诵。
1、念诵:
一边顶礼,一边念诵。
2、要求:
念此偈颂的同时,也随文入观。
二、详说。
(一)三门集中精力。
1、当行。
(1)身口意三门顶礼:
A、身顶礼:就是指身体作礼拜。
B、语顶礼:是指口中念诵顶礼句或祈祷文。
C、意顶礼:是指满怀诚挚恭敬的心意念:“上师您无所不知,在这个世间,除您以外,我不寻找任何指望处,我全心全意依赖您、依止您。”
(2)要点:
A、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顶礼。
B、身语意三门都要如理行持、以求解脱为主、集中精力。
(3)功德:
A、教说:
a、最恭敬之表现:
《大智度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
b、得殊胜果:
《法苑珠林》云:“为对佛眼故须身礼,为对天耳故须口唱,为对他心故须意念……”
B、理说:
从修行的角度,能摧毁相续中的傲慢;从世间的角度,也是锻炼身体的最好方法。
2、当断。
(1)当断:
一边顶礼一边东张西望,甚至胡言乱语、心不在焉、思想涣散、随境所转,只是身体在那里东倒西歪地顶礼。
(2)如此顶礼的过失:
这种顶礼除了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所谓“没有任何实义”是说功德不大之义。
(二)合掌之方式。
1、我们的传统。
(1)当行:
顶礼时双手当以莲花苞式合掌或嘎乌盒式合掌。
A、《大解脱经》云:“如莲花待放,合掌于顶上,无量身云聚,敬礼十方佛。”
B、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并非随意身顶礼,心间合十恭敬相,合掌当如莲花苞,或如嘎乌盒之形。”
(2)当断:
不可以掌心毫无空隙地并拢,或者仅以指尖接触等。
2、汉地的传统。
如果是按汉传佛教的某些仪轨念修,采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中所讲的“坚实心合掌”,也是符合传统的。
坚实心合掌:两个手掌心要坚实并拢,而十指微微分开。
(三)五体投地。
1、当行。
(1)当行
依次合掌在头顶、喉间、心间,然后五体投地。站起身时腰应挺直,身体站立双手合掌,再按照前面那样重新匍匐顶礼。
所谓的五体,是指前额、两手掌与双膝,这些部位一定要接触到地。
(2)如此行持之功德:
A、净除三门之障碍:合掌在头顶,清净杀生、邪淫、偷盗等身障;合掌在喉间,清净妄语、离间语、粗语、绮语等语障;合掌在心间,清净贪心、嗔心、邪见等意障。
B、获五种加持:清净五毒烦恼的障碍,获得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等。
2、当断。
(1)当断:
双手没有按照要求认真合掌而只是甩动一下,膝盖及额头不接触地面仅仅弯一下身,站起来时腰也不端端正正挺直。
(2)当断之原因:
A、不恭敬:
这样弯弯曲曲来作礼等举动都是大不恭敬的表现,所以绝对不允许。
B、果报:
以弯曲顶礼的异熟果,将来转生为驼背者,也就是背上长大瘤的侏儒佝偻之人。
3、教诫做顶礼要正规、如法、准确。
(1)修顶礼时:
顶礼的数目不在于多,最重要的是每做一次礼拜都要尽力做到正规、如法、准确。如果考虑顶礼轻松省力而在陡峭的山坡或者某种依靠物的上面等顶礼,没有少许实义。
(2)其他需要顶礼的场合也应如法顶礼:
A、何种场合?
前去拜见上师等时。
B、此种场合何为不如法顶礼?
a、首先做一稍微如理的顶礼后,再屈身问讯两次。
b、到上师面前,来的时候顶礼,去的时候不能顶礼。
C、此种场合何为如法行持?
a、路上见到上师时,不必弯腰,内心存有恭敬就可以了,其他形象上的不重要。
b、佛经里没说“到上师面前,来的时候顶礼,去的时候不能顶礼。”
三、求法者要随学上师行仪。
(一)求法者要在一切细小之处体现出不同。
1、理说:
身为求法学法者,包括做一次顶礼在内的一切行为都要远远超过那些不懂正法的人。
2、例说: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来到鄂巴上师面前求法,当时鄂巴上师在传法期间依靠其顶礼之方式就知道是南岩玛尔巴罗扎尊者传承的顶礼方式。
3、喻说:
依止上师后求法要像氆氇染色一样与以前截然不同。将氆氇放在染料当中,虽然所染成的色彩可能有好坏的差别,但是多多少少有一些改变。
(二)切莫成为“法油子”。
1、何为“法油子”?
法倒是求了不下百次,可是自相续与从前比较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好转,所作所为和世间俗人无有一点一滴的差距,这种人就叫做佛教油子,或者失毁誓言之因。
2、成为“法油子”的过失。
(1)法调伏不了“法油子”。
A、教说:
《大庄严论经》云:“虽多闻博达,不获道迹者,譬如盲执灯,照彼自不睹。”
B、喻说:
佛法可以调伏恶人,却无法调伏佛教油子,酥油可以软化坚硬的皮革,却不能软化装酥油的皮壳。
(2)上师、佛也调伏不了“法油子”。
A、上师调伏不了:在鬼神当中,如果是“法油子”投生的,任何一位上师都调伏不了。
B、佛也调伏不了。
a、即使是圆满正等觉佛陀亲自来临,对“法油子”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b、邬金莲师曾说:“切莫摄受佛教油子之眷属,切莫亲近失毁誓言之道友。”
一、 M宗金刚乘能摄一切乘。
(一)续部的观点:
续部中常说:M宗能涵盖其他一切乘。
(二)显宗的教证:
1、金刚乘涵摄一切乘。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中云:“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亦复如是。”
2、八大成就。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中云:“尔时金刚手菩萨。为彼诸王及沙门婆罗门乃至毘舍等。于六年中演说金刚大乘及诸法要。使彼诸王及乐法之众悉获利乐。又复演说诸成就法。谓八大圣药。眼药剑罥索。金刚轮金刚杵。宝瓶革屣等。”
3、视师如佛。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汝等大众,当于彼师,常加尊重,礼拜供养同于佛想。即感一切如来常加拥护,即是见前一切如来。”
4. G顶。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尔时金刚手菩萨于众会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金刚合掌安自心上……世尊我今欲于如来金刚大乘法中,与彼学众求受G顶,唯愿如来慈悲听许。”
(三) 密法经典的数量。
1、藏地:
新出的藏文《大藏经》108函中(对勘局的版本),密续有28函。
这些密续中,很多都有配套的仪轨和讲义,再加上大德们所取的伏藏品、从清净刹土迎请的续部,这样算下来,M法的数量比整个《大藏经》还要多。
2、汉地:
汉地的《大藏经》中,也有四百多部密宗经典。
(四)M宗金刚乘是如何涵摄诸乘的。
在种类各异的诸乘之中,所有的下乘都只是登上诸佛唯一道——M宗金刚乘无上内续顶乘的阶梯。
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依靠诸乘可以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但仍旧有要上进的功德,所以即使获得自果,人天乘也只是出离了恶趣,声闻、缘觉乘也只不过超出了轮回,菩萨乘与事行三续只是解脱了二边,对于真正心的本来面目,他们仍未真正感受到。总而言之,他们仅仅远离了各自乘的所断,还没有趋入究竟一乘无上密宗道,不能获得最终的大菩提果。
1、声闻缘觉乘宣说的暂时相似之解脱果位,以及能获得此暂时果位的相似道,均可包括在大乘中,并非大乘以外的他乘。因此,学习大乘的行人必定同时具足小乘的一切见修行果,如同小布袋可以装在大布袋里一样。
2、菩萨乘与外三续部对究竟菩提果位与能获得的正道,只是笼统讲述而未圆满阐明,因此可包括在无上密乘之中,别无他乘。
3、内三续中的下二续——玛哈、阿努,可以包括在明点瑜伽——阿底约嘎当中,此外再无他乘。
二、 要实地行持。
(一)身体力行,才有意义。
在听闻了佛法之后,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身体力行,这非常重要。
1、正法的作用是什么?
通过长期修行,可以让原来不调柔的心变得如法起来,因为正法具有改造与救护的作用,是如理取舍之因。
2、如何让正法发挥作用?
(1)世间的研究方式没有用。
世间很多学校都把佛法当成学术来研究,上完学之后,学生最多记住一些常识和几则故事,对于修正人格和调伏烦恼则起不到任何作用。
拿藏传佛教来说,本来其中充满利他理念,但很多学校在学习的时候,都不知道汲取它的精华。又比如,本来是一则非常有意义的佛教公案,但他们往往用世间的眼光来解读,这样就完全变了味。
(2) 表面上的修修补补意义不大。
A、总说:
一定要在本质上下手,而并非仅在形象上做文章。
B、以比喻说明:
如果像做整容手术一样,只在表面上修修补补,那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有些人表面上办个皈依证,实际上他的丑恶本质并没有改变。
C、反面例子:
有些人剃光头发、披上袈裟,但习气却跟在家时一模一样。
有些人越学佛越下劣,原来烦恼还不是很重,但后来嫉妒、傲慢非常强,这就不太好。
D、实修的榜样:
有些人在听闻佛法以后彻底转变了,身边的人都说:以前他天天干坏事,现在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我们也需要这样,否则只能得到闻法的功德,而在对治烦恼方面却没有任何实义。
(3)一定要结合实地行持才可以。
实际上正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救护和改造众生的相续,因此,学习佛法后一定要身体力行,这样才有意义。否则只能得到闻法的功德,而在对治烦恼方面却没有任何实义。
如果没有最初的听闻佛法,那就没办法遣除相续中的怀疑与增益。
但在遣除怀疑和增益之后,如果没有实际修持所闻之法,那也不可能获得解脱。所以闻思修相结合非常重要。
3、以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1)《华严经》云:“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2)《华严经》云:“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3)如果一个人只希求开悟的果,却不重视因,那就与农夫只想得到秋天的收获,却不重视春天的耕耘一样,是极荒唐可笑的事情。
(二)教诫如何实地行持。
1、总说。
所听的法义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非常重要。
2、通过点滴法义调柔身心。
(1)哪怕只听到点滴法义,或仅学到一颂半偈,也应落实在身心上。
(2) 即使听闻一句正法,比如诸行无常,也需要反反复复思维它的甚深意义,并且要再再进行修持,这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佛法妙味。
(3)即使是表面上看来很普通的高僧大德传记,有信心与智慧的人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如何做人、如何修行以及如何确定自己的方向等。
3、随时保持反观自心的觉悟。
为了能将自己的身心纳入正道,我们还应随时随地这样提醒自己:我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已经听闻了那么多佛法,为了将法融入相续,我一定要精进实修。
比如六祖禅师是如何说的、达摩祖师是怎么样讲的、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是怎么说的,要时时刻刻自己的心进行过对照。
4、经中是如何教诫的?
(1)《宝积经》云:“于佛教法生信后,智者行持觉瑜伽,不应耽词而安住,得法后当恒勤修。”
意思是,对佛法生起信心之后,智者应该行持觉悟瑜伽,不应像鹦鹉学舌一样,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所以在得法后一定要恒常精进地实地修持。
(2)《经庄严论》云:“如是善逝圣教非无义,如此瑜伽观修非无义,倘若不闻而修法无义,若仅闻而知义修无义。”
意谓:善逝佛陀所宣讲的佛法并非没有意义,修行人所观修的止观瑜伽也并非没有意义。但这两者一定要结合,如果没有听闻就可以修行,那佛陀宣说的教法就没有意义;如果仅仅听闻就能证知甚深之义,那修行就没有意义。因此修行离不开闻思、闻思离不开修行,这两者一定要并行不悖,切切不可偏废。
5、依止善知识,远离恶友。
(1)教证教诫:
《宝积经》云:“当依说法善知识,恒时切莫依恶友,应当广闻持净戒,了知胜义之一门。”
意谓:应当依止说法的善知识,永远不要依止恶友,对佛法要广闻博学,还应受持清净的戒律,这就是了知胜义的唯一门径。
(2)结交恶友的过患:
可能每个修行人都希求了知胜义,但有些人的方法不善巧:依止的全是恶友、也不守持清净戒律、更不愿意广闻多学,这样的话,那就绝对不可能获得佛法的甚深境界。
(3)恶友有多可怕:
《涅槃经》:“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
意思是说,依止恶友比依止醉象还可怕,醉象只能毁坏今生的身体,而恶友则会摧毁生生世世的善根。
(4)总结: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依止恶友,更不能舍弃殊胜的善知识。
(三)修行好不好一看便知。
1、有没有实修一看便知。
通过比量观察对因果是否诚信、是否能如理取舍善恶,便能知道他有没有实修。
2、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
“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3、有实修的修行人啥样?
如果一个人在闻法后能诚信因果,也即在取舍方面非常细致,言行举止异常谨慎,不做恶事、唯行善法,这就说明他不仅闻思很成功,而且修行也很好。
4、若没有实地修行会怎样?
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说得很漂亮,但行为上却肆无忌惮地践踏因果,随心所欲、无恶不作,那就说明他对佛法的信心还成问题,更谈不上真正的修行了。
自心只会剩下平庸,并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有些人虽然学佛已经十多年了,但在见解行为方面与没皈依佛门的人比较起来,也看不出有什么两样。从早到晚说的全是乱七八糟的世间俗语,既没有念诵,也没有所依止的本尊修法,什么善行都没有,相续庸俗至极。一看就知道,他根本没有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润。
(四)实修对临终保持正念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在没有实修的状态下离开人间就非常可惜。
虽然在佛法的大海中听闻了许多道理,但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则必定会双手空空离开人间,那以前所学的广博知识也根本派不上用场。
三、“法油子”,了解一下!
(一)“法油子”是这样的。
如果多年听闻佛法,但自相续一点也未得以调伏,甚至在取舍因果方面都不重视,以及对佛法不起信心者,就是出卖佛法灵魂的法油子。
(二)代表人物——善星比丘。
虽然他在圆满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患的释迦牟尼佛前依止了25年,自以为比佛陀还精通佛法,觉得佛陀除了有一寻光以外,跟自己没有任何差别,对于这种缺乏信心的人,最后还是因相续中的邪见而堕入饿鬼。
(三)主要表现。
1、不重视取舍因果。
连佛法都不能调化他们,讲再多的道理,也无法使其相续得以改变。
对于“你不要造恶业,不然的话,会堕入地狱的。”他根本没有感觉。包括有些常听佛法的法油子、老油条,听过多少地狱的痛苦,内心也麻木不仁,觉得经论中虽然这样讲,但是不是真的也很难说,只会用相似的语言来应付自己。对于这种人,《宝箧语》中说:“虽闻有苦不生厌,此人委实极愚痴,犹如石头或铁球。”
2、没有信心和正见。
如果你的信心不足以及缺乏正见,那无论多少年依止再好的上师,你的相续也不会变得贤善,反而会滑向罪恶的深渊。上师当然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如果自己没有信心和正见,那谁也救不了你。
3、闻法后生起傲慢心。
因为他听的法很多很多了,可能中观也听过,M法也听过、学过,基本的道理他也明白的,但实际上他的相续并没有学佛,甚至比刚学佛的人还要顽强、生邪见、生嫉妒心,看所有的对境都觉得不合理呀、不如法呀,观不清净心的话是很成功的,观清净心呢很不成功。
稍微懂得一点空性,就什么都不存在了,大肆诽谤因果;或者稍微懂得一点因果法门,就认为连中观的见解也破不了,这些说法都是不合理的。
4、认为一切皆为实有。
无论你是在家还是出家,认为亲朋间的关系、积累财产等一切的所作所为均是真实无伪的。
(四)不做“法油子”的榜样。
奔公甲格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出家之前他的言行举止非常不如法,随身携带的是众多锋利的刀子,但听闻佛法后,他却成为一位极为出色的大修行人。
(五)为何要警惕变成“法油子”?
法油子非常可怕,连佛法都不能调化他们,讲再多的道理,也无法使其相续得以改变。
佛法是佛法,自心是自心,就像噶当派的教言所说的那样——人和法之间相距万里,这非常不好。
一、依师学法当如氆氇染色。
(一)涉及到的原文:
身为求法学法者,包括做一次顶礼在内的一切行为都要远远超过那些不懂正法的人。以前米拉日巴尊者来到鄂巴上师面前求法,当时鄂巴上师正在为众多僧人传讲《二观察续》。米拉日巴尊者从远处参拜。鄂巴上师也满面笑容脱帽还礼,并且说:传法间歇的缘起也很不错,看样子,那边的人作礼的风格是南岩玛尔巴罗扎尊者传承的顶礼方式,去问一下他是谁?本来,依止上师后求法要像氆氇染色一样与以前截然不同,殊胜上师的行为如何,作为弟子也要原原本本地随着学。例如,将氆氇放在染料当中,虽然所染成的色彩可能有好坏的差别,但是氆氇又怎么可能与先前没有放入染料中时相比没有改变呢?
像这样,如法的佛教行为,谁都会承许的。我们也不是夸自己,学院的出家人一出去,人们看到了都说:“应该是佛学院的僧人吧,你看,披单、僧装样样如法……”
(二)我们的传承。
1、关于宁玛派。
(1)宁玛这个字有古和旧两义。就古义而言,这一派的教法是从8世纪来西藏的莲花生传下来的,这比西藏佛教其它各派的起源要早300年左右,所以可以称为古老的一派;就旧义而言,这一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所译的旧密咒为主。各派的密法所依据的典籍,依其翻译成藏文的时代,在藏文资料中把它大别分为新、旧两大类,叫做新密咒和旧密咒。新密咒指仁钦桑波及其以后的译师所译的密教典籍。旧密咒指在他以前基本上是指朗达玛灭佛以前所译密教典籍。宁玛派所遵信、传承的主要的密教典籍,是由莲花生、无垢友等人和毗卢遮那、娘定内增桑波等藏人翻译传承下来的,这些都属于旧密咒。宁玛派既以传承弘扬旧密咒为主,所以称为旧派,故名宁玛。
(2)早期无垢友论师弘传的幻变密藏和心部等密法,莲花生大士弘传的金刚橛法、马头明王法、诸护神法,静藏论师弘传的文殊法,胜迦罗论师弘传的真实类法,驮那罗乞多传的集经等法,这些内三密瑜伽部密法,在藏传佛教中是宁玛帕特有的。
(3)一般宁玛派分三种传承:远传经典传承,近代伏藏传承和甚深净境相传承。
A、远传经典传承:
a、在远传经典派中主要分幻变经、集经和心品三大传承。其中以心品传承的大圆满法最殊胜、最重要,幻变经由无垢友大师传下,集经传承根本续为《遍集明经》,释续为《集密意经》,由驮那罗乞多大师传下。
心品的大圆满教授又分成心部、界部及教授部(要门部或口诀部)三大部分。
(a)心部有母子十八部经,其中五部是遍照护(又译毗茹札那或毗卢遮那)大师所传,十三部由无垢友大师所传。
(b)界部(或称空界部或陇部)也是遍照护大师所传。
(c)教授部是大圆满法最精华广博深奥的诸佛妙印。又分成二支,其中甚深宁提(心滴)又称《毗玛心要》由无垢友大师传给吐蕃藏王赤松德赞和娘·当增桑布二人。而空行宁提(心滴)由莲花生大士传给益喜措嘉佛母,之后形成伏藏系统,弘传大圆满法不绝。
b、此外,远传经典派传下的宁玛派的根本密典有十八部怛达罗。
B、近代伏藏传承:
莲师于西藏广弘教法后,为保存教法的完整无误、三昩耶的清净及传承的加持力,在西藏埋下了不少教法伏藏,当因缘成熟时,这些伏藏将由莲师弟子们的转世成就者取出并直接利益后世的弟子。这些伏藏的汇集,形成藏传佛教的“南藏”、“北藏”。
持明鹫翎尊者(五大伏藏王之一)从西藏北方桑桑拉札山洞中取出的五色伏藏宝盒中,内藏浩瀚广大的三根本及大圆满各种修法,这是莲师离开西藏时埋下最后亦是最重要的伏藏之一。由于这伏藏是由桑耶寺的北面所取出,所以又名为北伏藏;相对日光尊者及法自在尊者在桑耶寺南面取出的南伏藏。
C、甚深净境相传承:
多为与行者修证相适应的法。在定中、梦中甚至在醒觉时,得佛菩萨说法,或得师长现身说法。
2、关于喇荣五明佛学院。
(1)喇荣:
A、意思是来到这里就想出家修行。
B、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传记中记载,喇荣曾经出现过班玛喇嘛、嘉措喇嘛等十三位虹身成就者,因此,这里非常殊胜。
C、喇荣是怀业任运成就的地方。一位伏藏大师所取的伏藏法中提到的“怀业山沟莲花开,洛若金鹰空中翔”,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2)喇荣五明佛学院:
A、创建:法王晋美彭措创立了喇荣五明佛学院,并担任院长多年。他的前世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尊者,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上师,也是闻名于世的大成就者和伏藏师,现在仍有很多他的伏藏法在流传。
B、学人:法王对所有眷属都没有偏袒,无论是汉族、蒙族、藏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人,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在喇荣学习。法王在1987年开始摄受汉族弟子,由于汉地一直保存着比丘尼戒的传承,于是喇荣便具足了四众弟子。
C、课程:佛学院开设了大五明、小五明、显宗的五部大论以及密宗中共同和不共的续部等课程。大五明课程,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其中内明是最主要的课程,医方明、工巧明等是选修课。小五明课程,包括戏剧、诗学等。五部大论课程,有戒律、俱舍、因明、中观、现观等。
D、学习模式:学习模式主要是“闻、思、修”和“讲、辩、著”。其中,闻思修,指先在老师面前听闻课程的内容,之后反复地思维,最后把所思维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相续,实地去修持。在藏地大部分的佛学院中,闻思修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3)法王如意宝:
A、法王上师示现了怎样的修行功德?
在凡夫可见的外在功德上,我们可以看到法王上师示现了一位优秀佛弟子的形象,通过虔诚的信心,精严的持戒,精进的祈祷、修行,最终获得彻底的证悟,足以成为广大佛弟子的典范。
B、法王上师一生精进不止的事业是什么?
a、建立严持戒律的清净僧团。
b、全面推行闻思修行。
c、引导、加持弟子往生极乐世界。
(三)如何体现我们的传承特点?
遵照托嘎如意宝的传统,法王上师对五明佛学院的弟子也作出了如下规定:凡想长住喇荣五明佛学院的人,必须要遵守三项纪律:团结和合;戒律清净;闻思修行。
1、团结和合:
分属各个教派、各位高僧大德的佛教团体,都要互相理解、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不能互相排斥、互相诽谤、互相蔑视。作为佛教徒,经常谈论的话题,也应围绕团结和合、清净戒律、闻思修行、弘法利生,不应说别人的过失、长短、是非、缺点。
2、戒律清净:
作为在家人,要有在家人的戒律,不能天天破坏别人家庭、偷盗财物、做非法事,每个人应该做个比较合格的居士;倘若没有团结和合,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包括学会中人与人之间,也会经常互相争执、打架,故一定要修安忍心。
3、闻思修行:
对知识分子来讲,非常需要学习佛教最甚深的思想,如因明、唯识、中观等。这里大家学习般若法门很精进,对年轻人来讲,只要有时间,就应多思维、多辩论、多分析。虽然凡夫人达不到佛教最深的境界,但也要有兴趣。否则,像其他宗教一样,做一个好事就可以了,也是不行的。一定要通过闻思修行,在心坎深处体现佛教最甚深的境界。当然,若能遵照M宗传承上师开示的甚深窍诀和教言,先修加行、再接受G顶、再实修正行,每个人都可以体现。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129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