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追求什么?
暗红色字体为编者按
黑色字选自《慧灯之光》系列
【编者按】
人到底追求什么?
很多人会说”要一份成功的事业“、”要赚大把钱“、”要找到自己相爱的人厮守一生“,其实,我们的这些欲望,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幸福。
人要达到理想中的幸福状态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幸福是:我想要干嘛就干嘛……
我们试想想,如果一个人真能随心所欲,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那他会不会很无聊呢?是的。
当他身边的一切对他来讲,没有任何新鲜感时,他还是会去寻找新的欲望,就如同千万的富翁,永不满足他拥有的财富一样。
而老百姓也是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我见过退休的老干部,老两口一个月上万工资,然而他们经常为儿子没有找到工作而烦恼,为儿子娶媳妇的事烦恼,为孙子的教育也会烦恼。
当儿子不在身边,他们又烦恼“厅里的灯没有关怎么办”,“房门是不是锁紧了”,“我的高血压什么时候能治愈,我还能活多久”。无时不刻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看了别人的生活状态,我开始明白,一个人如果没有刻意地去训练心灵,认真修行,就永远没法获得真正的安宁。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幸福,是人类有史以来,大家一直在追求的东西。近两年,幸福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反而失去了想象中的幸福。
全球幸福指数的急剧下滑,让大家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与审视:到底什么是幸福?该怎样去寻找幸福?
佛教认为,幸福的本质并不是稳定的收入,和睦的家庭,也不是旅游或一杯水。虽然通过这些途径,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幸福感,但幸福的本质并不是这些。
幸福的本质,实际上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种感受有时候和物质有关系,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
物质,只是给我们创造幸福感的一种因素或条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安全感或满足感,通过这种安全感或满足感,就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
我们可以把稳定的收入等等作为幸福的来源或渠道,但这些都不是幸福。
既然幸福是一种感受,那这种感受的基础是什么呢?幸福感的基础,一定是满足感。满足感的基础,绝大多数是新鲜感。这几种感觉,都与自己的心灵有关系,而与外在的物质不一定有关系。
佛告诉我们:你们可以追求幸福,这是人类的权利,也是生命的权利,但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是非常靠不住的。
所以,在追求吃喝玩乐等物质幸福的同时,我们应该追求更崇高、更高端的幸福——来自于心灵,甚至来自于更伟大、更有意义的工作的幸福。
我们该怎么样去寻找?途径和方法非常重要。归纳而言,寻找幸福的方法,包含了三个“不要”,两个“应该”:
第一,不要攀比。越是喜欢攀比的人,越得不到幸福。举个例子,某个人本来有辆非常好的名车,但如果他喜欢攀比,那肯定在周围的人当中,会有超过他的人。此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就算暂时超越了周围的小圈子,但谁也不能保证在一两年以后,不会有人超越自己。如果那时不能淡定,又开始想办法暗中竞争,这样你追我赶该多累啊!攀比不是生活的必需,而很多的痛苦,却会从攀比当中产生。
第二,不要虚荣。越是喜欢虚荣的人,越是心灵空虚。只能以这种虚荣,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心灵空虚,是非常大的痛苦。很多人非常有钱,却因心里空虚而生不如死,他的钱根本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幸福。
第三,不要过度贪婪。绝大多数人对佛教有个误解,认为佛教否定了所有的欲望与肉体的享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佛也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欲望也是一种动力。
比如,非常狂热地想学佛,想成佛,想利益众生,这都是欲望。如果没有这些欲望,就失去了学佛的动力。
所以整体而言,佛没有反对欲望,但佛告诉我们:虽然凡夫不可能没有欲望,口渴了想喝水,肚子饿了想吃饭,这些都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人的本能,不可能没有。但如果欲望超标、过度,就会带来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痛苦、失望、沮丧等等。
我们可以问自己:幸福是怎么来的?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幸福?这样一一追寻,就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如果不适当地管理、控制欲望,它一定会无限膨胀。毫无节制、无限膨胀的欲望,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凡是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需求、欲望,却可以是无限的。用一个有限的东西,来填充一个无限的空间,这有可能吗?一辈子都不可能!
不要说人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即使能活到亿万年,也无法满足无限上升的欲望。甚至活得越久,欲望膨胀得越巨大,引发的痛苦就越深重。
所以佛告诉我们: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才能感觉到真正的幸福。如果让欲望无限膨胀,永远都跟着它跑,就永远都感觉不到幸福。
两个“应该”:
第一,应该正视人生。
不要把现实生活太过理想化,以为一切都很美好,没有任何危机意识,这样在面临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的时候,就会感到极大的失望。当无法面对的时候,就会走极端的路。
所以,适当的危机感是战胜困难的必要装备。一旦发生任何意外,都能提醒自己: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谁都不可避免、无法逃避,所以不要太过脆弱。生命当中,难免有很多的坎坷。其中有些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有些是自己过去造业所带来的,不管哪一种,都是无法回避的。
只要有身体,就有生老病死。如果心灵太过脆弱,就会痛苦不堪。
所以,释迦牟尼佛永远都不会教我们如何逃避生老病死,而是给我们传授了很多面对生老病死的方法。
第二,应该调节心灵。
调节心灵的最佳方法,就是修禅定。汉传佛教最有影响力的几个教派,包括了净土宗与禅宗等等。
其中的禅宗,就十分提倡禅修,藏传佛教也有非常丰富的禅修方法,这些都是为了解脱、成佛而禅修。但即使没有如此崇高的意愿,也可以仅仅为了调节心灵而去修禅。
禅定可以在信仰的基础上修,也可以在没有信仰的基础上修。
就像瑜伽,瑜伽既可以与某一个宗教有关系,也可以与任何宗教都没有关系,而仅仅是一种养生的方法而已。
禅也是如此,通过禅调节心态,就能带来幸福感。
• END •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