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开示】几种不能依止的上师
殊
胜
日
本日藏历火鸡年十二月初八,阳历1月25日。 药师佛节日,作何善恶成千倍。
药师佛心咒:
喋雅他 嗡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喇杂 萨目嘎喋梭哈
下面讲几种不能依止的上师:
一、如木磨之上师
有些人本来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子弟等;或者住在圣者所在的地方,比如五明佛学院、青海等地,特别愚昧的人就把他当成了大成就者:“啊,您真是那里来的?那我肯定要依止!”然后到处打电话,说某地来了个上师,肯定很了不起,一定要去灌顶、听法。还有人说他是某某上师的儿子、侄子、孙子,这样那样的亲戚朋友,以此也能糊弄不少信徒。其实就算上师非常了不起,他的亲戚也不一定个个都好。就像释迦牟尼佛是三界怙主、人天导师,但他的亲戚提婆达多为人怎么样?大家应该十分清楚。
还有些人,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到处宣扬自己的传承如何如何;或者,虽具有少分闻思修的功德,却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修持,而是担心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以上这些上师,都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所谓的木磨,是指形象跟磨子没什么差别,发出的声音甚至比磨子还嘈杂,但实际上根本磨不碎什么粮食,最后只能磨损自己。同样,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名声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
依止这样的上师,弟子不但得不到任何闻思修的超世间功德,反而还会在他的误导下逐渐堕入恶趣,相当危险。所以,佛陀在经典中说了,上师的种姓不重要,名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学处。学处一方面指戒律,一方面指他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个乞丐,也值得我们顶戴。
二、如井蛙之上师
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自己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广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连一般的人都不如。就算是不学佛的世间人,有些也不会说妄语欺骗别人,说话实实在在,行为也能表里如一,但这些上师连如此美德都不具足,性格品行极其低劣。
可是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不经观察就将他捧得高高的,什么“活佛”、“上师”、“堪布”、“法王”,一大堆名号轻易就加在他头上,认为他是三界唯一的怙主。这时候的他,明明什么都不懂,对世间和出世间的法也没有广闻博学,只是身边几个愚笨的徒弟天天奉承,以至于自己被名闻利养熏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大德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这种上师就叫“如井蛙之上师”。
以前法王如意宝出国时,印度某个中心派来的一位老上师,在众人面前表现得特别傲慢。当时我身边有位堪布,就悄悄地说:“这个人就是《前行》里讲的井蛙上师,自己什么都不懂,只有去欺骗下面的愚笨徒弟了。”
确实,有些上师有了点名声,身边有了一些弟子,便开始得意忘形起来。但诚如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所说 ,纵然弟子多如蛆虫,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弟子什么道理都不明白,盲目地把上师看作佛。上师虽说有财、有名、有势力,但行为非常不如法,跟特别低劣的人没什么差别,这样的上师目光短浅,就如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三、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上师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也没有精进修学显宗经典、密宗续部,对经续教理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内心烦恼比凡夫人还粗重,乱发脾气,弟子都吓得要命;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显宗的戒律也违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毁坏了;自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但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这种人特别可怕,明明没有真实的戒律、智慧,自己的境界特别差劲,但所作所为比大成就者还厉害,吃肉、喝酒、邪淫、杀生什么都敢做,什么罪都可以造,其下场就像《诸法集要经》中所形容的:“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
这样的上师,如今确实不乏其数,因为没有学过戒律,对吃肉、喝酒、杀生一点都不在乎。包括有些密宗“上师”,蔑视因果,欺骗信众,像大成就者一样行持疯狂之举,行为真是有点过分,让别人看了很难对佛教生起信心。
不过,这些只是个人的问题,并不是佛教的弊病。佛教中对出家人的要求,在文字上已规定得清清楚楚,但他们自己不行持,以致令众人生邪见,这个责任不能怪到佛教头上来。
四、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有些上师不具备胜过弟子的点滴功德,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远离慈悲心、菩提心,最终将弟子引入邪道,这样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现在有些寺院香火鼎盛、人山人海,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都会暗想:“这里有个善知识该多好啊!有了善知识的话,每天就可以安排一两堂课,给这些信众讲点基本法理。”但不少出家人只是让人拜拜佛、烧烧香,自己只要天天吃饱饭,就什么都不管了;那些信众也懵懵懂懂的,只为了今生的安乐而发愿,真的特别可怜。其实有些特别庄严的道场,若能有个善知识,把周围的人全部召集起来,每天花半小时讲一下佛法中的慈悲、智慧,对他们的利益会不可思议。否则,没有思想上的沟通交流,纯粹是物质上的供养,虽然此举也有功德,但人们的精神空虚却不能解决,而且没有取舍的智慧,很容易被一些假上师欺骗。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前行广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我们不仅需要外在的物质财富,更需要爱的财富、精神的财富,需要内在的慈悲与智慧。如果能认识自心的本性,或者能有一些利他心,则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也会开心无比。
——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