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慧灯之光网站 >> 西方正念禅 ≠ 佛教的禅修 返回

西方正念禅 ≠ 佛教的禅修

HDZGGW 慧灯之光网站 2018-06-12


近年来,正念禅在西方日渐盛行。其实,正念的概念最早来自于佛教,而正念禅则是西方心理学界将佛学运用于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练习呼吸、关注身体、观察周遭事物,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升正面情绪。


因为它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所以颇受大众欢迎。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些误解和疑惑:

正念禅是什么?

它和佛教的禅定有什么区别?

这种正念禅和觉悟有关系吗?




正念禅的本质


首先,假设人是一台计算机,那么,这台计算机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人的硬件就是身体,软件部分则是精神。所以,人既有肉体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就像肉体需要空气、食物、水等,精神也需要相应的东西。这两个需求,任何一个得不到满足,人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如果不锻炼身体,人就会生病;精神如果不锻炼,我们同样也会生病。所以,无论有没有信仰,每个人都需要心灵的训练,这是人的基本需求,跟任何宗教信仰都没有关系。


我们的软件,它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还有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和佛性,共九种。其中前五识分别对应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接触到外面世界时所产生的感觉;意识则负责判断、构建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末那识就是佛教所说的我执;阿赖耶识是整个意识领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佛性则是我们心的本来面目。这是佛教心理学的观念,它没有教条、信仰的成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得到。


图一


通过图一我们可以看到在修正念禅时发生了什么。当人进入正念禅时,身体的软件(精神)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五种感官可能会暂时停止;修得非常好的时候,第六意识的波动也会停止,心直接进入了阿赖耶识的状态。


如果用海水来比喻这九识的话,意识到视觉的这部分波动很大,就像波涛汹涌的海面一样;而下面的三条线,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性则是一个非常平稳的状态,就像海底一样如如不动。从意识到视觉,越往外心就会越浮躁。修正念禅的时候,意识不是往外而是向内,如果能够进入到阿赖耶识的层面,就会进入到非常平静的状态。



为什么修正念禅可以化解我们的压力?因为所有的担忧、压力、烦恼都在意识的层面,阿赖耶识的层面没有这些。进入正念禅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出来以后,因为远离了浮躁,忘掉了之前所有的压力,就会感觉到非常的轻松。就像在人群密集的地方,空气很闷,当门一打开,呼吸到外面的新鲜空气时,这时候整个人都感觉到非常的爽快、轻松和自由。这种训练是一个现实当中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实,无关教条与信仰,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的轻松感觉。


如果在阿赖耶识层面修得好,个人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感觉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空间的变化是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时间的变化是打坐五到十小时,感觉上就像过了五分钟。但一般人所进行的简单的正念禅修,是无法进入到这个深度的。




正念禅 ≠ 佛教的禅修


正念禅虽然来自于佛教,但现在它已经没有佛教的内容了。就像一个三明治,它本来有好几层,现在只有一层,虽然可以吃,也能填饱肚子,但已经不是完整的三明治了。我们把三明治当中的一片火腿或者一片菜叶,当作一个食物是没有问题的,但当作一个三明治是不对的。同样的,如果我们把正念禅当作佛教的修行来修的话,那就有点不对。佛教的禅修需要智慧和慈悲,上面是智慧,下面是慈悲,将正念禅夹在智慧和慈悲中间,然后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佛教的三明治。


因为正念禅可以解决很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很流行。虽然它已经从佛教里面脱离出来了,但是仍然可以帮助很多人。不过,用这个正念禅的时候,还是要按照佛教的传统方法去做,这样才比较安全。如果把传统的方法全部打乱、打破,则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就像中医的按摩、推拿、针灸,如果懂医术的人去做,就能治病;如果不懂的人去做,对身体就有伤害。正念禅也是这样,如果懂的人去做,可以解决我们很多的心理问题;如果不懂怎么去用的话,也会导致一些负面的作用。


所以,藏传佛教或大乘佛教对正念禅的态度就是:把正念禅从佛教当中分离出来,用于解决大家的压力,这个完全没有错,可以这么做。佛教里的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方法,只要对大家有利、能够帮助人,都可以用。但是用的时候,要按照传统的方法去做,这样就能避免负面作用,效果也会更加地明显。




什么样的禅能让我们觉悟?


就像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光,它无法穿过皮肤与肌肉看到骨头,只能看到皮肤的表面; X光则可以穿透我们的皮肤、肌肉,然后看到里面的骨头。同样的,正念禅也无法突破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再深的地方是什么样,它不知道;而佛教的觉悟就像X光一样,它穿透了阿赖耶识,看到了阿赖耶识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佛性。


图二


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觉悟的智慧已经穿透了阿赖耶识,直接进入到佛性的境界当中。在阿赖耶识层面虽然没有明显的压力和担忧,但还是会有细微的烦恼,是一种相对平静;在佛性层面则连细微的烦恼也不存在,是一种绝对平静。


“佛性”这个名词虽然跟佛教有关系,但是它的本质却跟佛教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有无信仰,我们内心的本质就是这样。譬如大海,刮风的时候,虽然海面上波涛汹涌,有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的海浪,但海底始终都是如如不动的。同样的,尽管意识的表面有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种种不同的观点、分歧,但本质是一样的。凡是有意识的生命,包括动物等,都有这个佛性。


就像这个物质世界,从表面上看,一栋楼、一个人的身体、一朵花……这些现象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物质最深的地方都是一样的,微观世界都是原子、电子、原子核之类的东西,甚至远在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天体,构成它的物质跟我们的身体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这个只有显微镜才能发现,我们的肉眼永远看不见。



精神世界也是同样如此。虽然大家都拥有这个本质,但是平时我们发现不了,我们感觉到的都是它的表面。在精神的最深处,有一个我们从来都没有发现的东西,它是非常透明、纯洁、光明的。所谓的纯洁就是没有任何污染,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烦恼;所谓的光明跟现在的这个光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说它没有黑暗的部分,很纯洁、单纯,非常清净、干净,佛教就是用这些词汇来描述它。这个跟我们的修行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先天的、自然的,不是人为创造的,只要是一个有意识的生命,它的本质都是这样。


那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就是去发现它。如果我们具备非常有穿透力的智慧,就可以穿透阿赖耶识看到自己内心最本质的部分。那时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心的本性是这个样子!之前我们从来不知道“我”是什么,虽然有无数的哲学、无数的智慧描述自我是什么,但还没有到这个之前很难真正懂得。在觉悟的瞬间,我们彻底了解了自己,彻底明白了“我”是什么。有些人会高兴地笑,有些人会激动地流泪,会有各种反应,这就是发现自我。



觉悟之后


图三


这张图也是证悟,但有一个地方跟之前的不一样。上一张图(图二)只有佛性,其他东西都停止了,中间没有任何东西;这张图还有视觉、听觉、意识等这些,但是很淡。一个证悟了的人从打坐中出来时,在现实生活中工作、生活时的状态就是这样。


在图三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视觉到意识都存在,但是上面有一层佛性的颜色,它们本身的颜色和佛性的颜色重叠在一起。这个重叠,在大圆满、大手印当中就有一个名词,叫做“六根自解脱”。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自解脱的意思是什么?比如我们还没有觉悟的时候,如果眼睛看到漂亮的东西,我们的意识就开始有欲望、有贪婪;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心里就开始不高兴。那么自解脱以后,我们的眼睛可以看世界,但是眼识不会产生烦恼;我们的意识也可以思考很多的事情,但是它不会带来烦恼。我们可以照样地生活,照样地工作,照样地看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不会像之前那样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可以过一个非常轻松、自在、愉快、幸福的人生。



也许有些人会想,如果眼睛看到了美好的东西也没有贪心,没有欲望,那么是不是对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变得很消极、很负面?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很乏味呢?不会的。因为这个时候,这些贪嗔痴烦恼不在了,而且我们拥有了更好的智慧和慈悲,所以生活就变得更加地有意义。


如果愿意的话,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我们的佛性。如果暂时不想看得这么深,那我们可以用正念禅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虽然人生并不长,但这段时间中,我们也可以过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生活。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慈诚罗珠堪布2018年北美系列讲座《正念禅和觉悟》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