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学习】能断 032:遇到违缘时,还是尽量修一点安忍(十四品)
佛陀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世俗中修过安忍波罗蜜,胜义中处于无所住的智慧境界,我们后学者也应如是效仿。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四众弟子面前发愿:“纵然有人以各种手段加害我,我永远也不害任何众生。”这是修行人最究竟的誓言。我在《悲惨世界》的结文中也说:“愿我生生世世中,宁可转生为乞丐,也切莫成为屠夫等危害有情生命者。”
——索达吉堪布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 之十五
遇到违缘时,还是尽量修一点安忍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这里佛告诉须菩提:“作为一个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相,发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当产生一个无有所住的心。若心有住,即非真正的所住。”
“住”可以解释为执著。凡夫对任何法都有执著,但如果通达了空性以后,对有实法、无实法都不会有所住了。
没有学过中观的人,觉得这里有点难懂,但学过中观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此处佛陀把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结合起来,告诉我们:在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基础上,应发起胜义菩提心。这种胜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觉之心,它远离一切相,既不住于色,也不住于声、香、味、触、法。若有一点所住的话,则不是真正的发心。
佛陀依靠如是殊胜之心得以成就,我们作为随学者,也应发起这种心,即名言中利益无边众生,众生怎么损害自己,也不产生嗔恨心;胜义中三轮体空,不住于任何一个法,“应生无所住心”。这样的菩提心不为物转,唯一相应于万法实相,与如来的境界等同,诚如《楞严经》所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归纳而言,佛陀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世俗中修过安忍波罗蜜,胜义中处于无所住的智慧境界,我们后学者也应如是效仿。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四众弟子面前发愿:“纵然有人以各种手段加害我,我永远也不害任何众生。”这是修行人最究竟的誓言。我在《悲惨世界》的结文中也说:“愿我生生世世中,宁可转生为乞丐,也切莫成为屠夫等危害有情生命者。”
不要变成损害众生的人,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天天口头上说“往昔佛陀怎么发心,我也怎么发心”,心里却常常恨这个、怨那个,这种发心又有什么用呢?
当然,最究竟来说,我们应当发起无上的胜义菩提心,不执著任何相,了知一切皆如梦如幻。唐朝法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正在专注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专注的,同样,正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没什么可执著的,应该生起这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