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与“佛教”——天壤之别!
以下文章来源于那达live ,作者那达live
一个人虽然具有上等的智慧,
但如果只有下等的勤奋努力,
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下等修行人;
尽管只有下等的智慧,
但如果具备上等的勤奋努力,
也必定会成为一个上等修行人。
本期嘉宾:普觉禅师
主持人:Darren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那达倾听。从2017年12月开始啊,“佛系”这个词刷遍了朋友圈,红遍了网络,并且很快就派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员工”、“佛系乘客”、“佛系买家”等一系列的热词,形成了一种遍及中国的佛系文化。不知道禅师您是怎么看待佛系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佛系跟佛教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禅师:没有关系。“佛系”的流行说明这个社会对佛教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偏见,所以才会把某些现象贴上佛教的标签,但实际上佛教的精神并不是这样的。
主持人:哦,那在您看来,佛系跟佛教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
禅师:其实区别非常大。不管是在行事原则方面也好、勤奋努力方面也好、发心动机方面也好,都有很大的不同。
主持人:我之前一直搞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今天趁这个机会,让我们听听禅师怎么说。
一、行事原则不同
禅师:首先,在行事原则方面,佛系跟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佛系青年的口头禅是“都行”,或者说“你看吧,我都行”。很多文章给佛系下定义说:佛系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但佛教并不是这样的,佛教有很明确的原则。
首先,善和恶分得很清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事绝对不能做,善事应该做。然后,在善法方面,有大小之分,就像《入行论》所讲的:“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行事的原则非常清晰明了,并不是含含糊糊的、怎么样都行。
再比如,《二规教言论》当中也讲到了佛教徒言行举止的准则、善恶是非的评判标准,这方面的道理在之前的节目“安乐死”当中做过介绍。
我们都知道,佛教当中有三乘戒律,这些其实都是佛教徒的行事原则。
法王如意宝曾经做过一个窍诀性的归纳:
世间 vs 出世间: 以出世间为主
利己 vs 利他: 以利他为主
今世 vs 来世: 以来世为主
世俗谛 vs 胜义谛: 以胜义谛为主
刚才所提到的这些理念,很显然,佛系青年是不具备的。
主持人:噢,听您这么一说,感觉佛系跟佛教差别还是挺大的。您继续。
二、勤奋努力不同
禅师:除了行事原则不同,在勤奋努力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看看很多介绍佛系的文章是如何描述的:佛系员工——对工作没有热情,不悲不喜,交代下来的任务从不推辞,但是也绝对不会给自己揽工作,工作质量永远保证合格,但是从来不会有惊喜;佛系学生——平时一到教室就往后排坐,考试临时抱佛脚,对他们来说,考试就像一场游戏一场梦,他们的信条是“过了是缘,挂科是命”。还有一些文章这样描述佛系: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以“一切随缘”作为指导精神。
很多人爱把“随缘”挂在嘴边,但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懂佛教当中“随缘”的含义。其实,“随缘”是在果上随缘,在因缘上还是应该努力去创造。刚才提到佛系学生信奉的“挂科是命”,佛教根本不会认同这种观点。佛教不是宿命论,佛教是因果论。因果的特点是自作自受,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其实是自己造的。既然命运是由自己造的,当然也可以由自己来改。
在佛教当中,对于勤奋努力是非常提倡的。《大圆满前行》当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虽然具有上等的智慧,但如果只有下等的勤奋努力,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下等修行人;尽管只有下等的智慧,但如果具备上等的勤奋努力,也必定会成为一个上等修行人。
佛经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见到一个贫穷可怜的老人,当时佛陀对身边的弟子做了这样的教导:“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只不过是不努力而已,如果努力的话呢,他不会变成这样的。如果这个人在少年时就非常努力的话,他会成为舍卫城第一大富豪,而且会获得阿罗汉的果位。如果他在青年时非常努力的话,他会成为舍卫城第二大富豪,而且会获得三果。如果他在中年时非常努力的话,至少也会获得初果。可是他全都放弃,对世间法也没有努力,对出世间法也没有努力,所以今天落到这种下场啊。”
主持人:越听您讲,我越感觉佛系跟佛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佛教徒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跟佛系青年确实很不一样。
禅师:是啊。我记得一位大德在《泰国游记》当中引用了一位禅宗上师的教言,这是他对一位正在伦敦攻读博士学位的弟子讲的,他说:“佛法就是责任。你现在是一个学生,你的佛法就是读好书。不管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你的佛法就是尽最大努力完成责任。”我们可以看到身边很多佛教徒,有些学佛很多年了,还是在很努力地工作、很努力地学习、很用心地照顾家人,无论人生当中发生了什么,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生活态度。所以说,“佛教青年”和“佛系青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发心动机不同
主持人:我记得您还提到过“发心动机”,在这方面佛系跟佛教有什么区别呢?
禅师:在发心动机方面,区别应该是最大的,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很多描述佛系的文章都提到一点——“不大走心”,可是佛教却恰恰是最强调“走心”的。祖师阿底峡尊者甚至这样告诫佛弟子:“修行的心态比所修的法更重要。”佛教并不看重外在的形象,最看重的是内心的动机,也叫做“发心”。同样的行为,因为发心动机的不同,结果会有天壤之别。《前行备忘录》当中辨析得很清楚:比如说,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追求一些世间利益,即使你修的法非常高深、是能够一生成佛的法,你也只能得到你所追求的世间利益,除此之外得不到任何利益;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无记的状态,也就是既没有善心、也没有恶心、完全不走心的状态,那么不管你修的法有多么高大上,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你不会得到任何利益,就连解脱的种子都播不下。
另外,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心动机,即使修的是最有加持力的密法,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比如观修生起次第,如果观修实有的寂静本尊,会转生到天界,跟解脱毫无关系;如果观修实有的忿怒本尊,会转生为鬼魔。再比如观修大圆满,如果没有以积资净障来摄持,会转生为老鼠或马熊。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明白,如果只看表面现象,不看发心动机,这会看错很多问题。通常来讲,根据发心动机的不同,佛教徒分为三个层次: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即使是层次最低的小士道的佛教徒,也是以追求后世的幸福快乐为主,绝不会像佛系青年那样唯一追求今生的幸福快乐。所以,“佛教青年”跟“佛系青年”有天壤之别,完全不能混为一谈。
主持人:唯一追求今生的幸福快乐,这会有什么问题呢?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
禅师:如果只追求眼前的快乐,肯定会造恶业的。就像《涅槃经》当中所讲的:“不见后世,无恶不造。”如果人生观很长远,考虑到生生世世的幸福快乐,就一定会断恶行善,结果呢,今生和来世都会快乐。
主持人:哦,原来是这样。
禅师感言
禅师:这是一个见解混乱的时代,由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许多人对佛教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解,佛教徒也经常在各种场合受到嘲讽和轻蔑。虽然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网络技术已经使世界变得很小,但还是有许多人似乎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实际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普林斯顿、牛津、剑桥……这些世界顶尖学府已经在争先恐后地邀请佛教大师去讲学;代表人类科技最前沿的量子力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家们纷纷从佛法当中寻求智慧、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指明方向;苹果、Google、Facebook……这些最成功的商业巨头纷纷为员工开设了禅修课程,并请来高僧大德进行指导,Google公司光是在总部就有9个禅修中心,上千名员工参加过禅修培训……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还有相当多的人,依然把佛教当作封建迷信来看待、或者当作唯心主义来看待,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于解除痛苦的良药视而不见。所以,就像一位大德所提倡的那样,通过佛法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真理,通过融入社会将佛教的精神传播于世间,这是每一个佛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吧。
主持人:禅师今天为我们辨析了佛系和佛教的差别,也让我们真正了解了佛教的精神是怎样的,禅师的讲解消除了我心里的很多疑惑,相信大家也有很多的领悟。好的,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禅师!也感谢听众朋友们!咱们下期再见!
配图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那达live
1.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2
3.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3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4
5. 金刚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5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不是留言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