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85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85课

智慧之法 2021-06-01

《俱舍论》分了八品,第一、二品总说有漏无漏的观点。第三、四、五品分别宣讲和有漏有关的世间、业和烦恼。第六、七、八品三品主要安立和无漏有关的果——圣道、智慧和定,也就是如何现前无漏之道,以及如果要现前无漏之道的圣果,必须要有智和定。

现在学的是第六品分别圣道,讲了圣者和圣者之道,哪些是获得圣者之道,哪些是通过圣者之道现前圣果的圣者,在第六品当中讲得很清楚。

前面讲到,如果要成为圣者,必须要有知足少欲为本体的闻思修这样一种圣者种性。只有知足少欲,只是穿简单的衣服,吃得很差,睡很差的床,算不算是真实的修行者呢?不一定,必须还要有闻思修,有了闻思修之后,才知道真实的所修持的本体,或者无漏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反之,只是闻思修,没有知足少欲,也不一定真实地趋入圣道。所以,只有把这些配合起来,才可以称为圣者种性。

后面又宣讲了修寂止方面的不净观和呼吸观,让自己成为修寂止的法器,或者让自己能够成就寂止。之后进入胜观,修持四念处,通过四念处进入资粮道,然后通过资粮道进入到加行道,逐渐逐渐进入到见道。

现在我们学习法的差别,前面已经提到了和加行道有关的问题,今天继续学习。

圣者由弃前地舍,
非圣异生由命终,
前二亦由遍失舍,
依正禅必见真谛,
退失之时得前无,
二失即是非得性。

这六句讲到和加行道有关的一些差别法,以及其自性和意义。首先讲到加行道什么时候舍,凡夫什么时候舍,圣者什么时候舍。

“圣者由弃前地舍,非圣异生由命终”,圣者弃前地就舍弃,凡夫是命终就舍弃。“前二亦由遍失舍,”前二,即四加行道当中的暖、顶,因为遍失而生起烦恼而舍弃。“依正禅必见真谛”,如果以正禅根本定获得加行道,今生当中一定会见道。反之,如果不是以根本禅获得加行道,就不一定。

退失之后又重新得到时,是得到前面有的,还是得到前面没有的?“退失之时得前无”,已经确定退失之后再得到的话,它是得到前面没有的。

“二失即是非得性”,这里面有个遍失和退失,这两种失其实就是得非得当中的非得为性。

“圣者由弃前地舍,非圣异生由命终”这两句主要是讲舍的情况,分圣者和凡夫两种。

首先“圣者由弃前地舍”,这里面也有两种情况可以安立。一种情况,如果他已经得到圣者见道果位,前面的加行道可以舍掉;还有一种,加行道当中有一个法后得,即便是他获得了圣道,十五刹那见道之后,第十六刹那进入到修道,在修道时他的世第一法位等的得才会出现。从这个角度来讲,获得圣者果位的时候,也具有加行道的某种功德,和加行道有关的功德在圣地还会出现。如此“由弃前地舍”,比如从初禅到二禅已经跨地了,跨地之后前面初禅所摄的加行道就舍弃了。

“非圣异生”,不是圣者的这些凡夫异生怎么舍呢?“由命终”。圣者命终时,如果没有越地的话,内心当中的加行道还是不舍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见道功德的缘故,他虽然命终了,换了一期生命,但是他如果没有越地,相续当中的加行道还是具有的。非圣不是这样,非圣的加行道凡夫命终之后,他相续当中的加行道就舍弃了。转生之后,他要重新修学。当然如果他以前修行过的话,也比较容易重新产生。

“前二亦由遍失舍”,“前二”,即四加行当中的暖和顶,暖和顶亦由遍失舍。遍失和第五句当中的退失即是第六句当中的“二失”,二失就是遍失和退失。什么是遍失,什么是退失呢?通过生起烦恼或者造罪而退失,叫做遍失。比如下面注释当中讲,邪见失毁善根的时候,就会退失。所谓的退失,有的时候不一定是真正的退了,没有了,而是增上功德。比如他从加行道进入见道,从凡夫到了圣者,因为他获得了更高功德的缘故,前面凡夫地所摄的加行道,或者其他的一些功德就已经没有了,从凡夫当中退失了。因为获得了更殊胜功德的缘故,舍弃了以前凡夫位所获得或拥有的这些功德,这个方面叫做退失。

虽然已经到了加行道,已经得到了暖顶的功德,其实相对于一般的人来讲,也是比较稳固的,已经比较殊胜了,但是他仍然有机会通过烦恼、通过造罪的方式而退失,所以“前二亦由遍失舍”。

“依正禅必见真谛”,如果他是通过一禅或二禅根本定获得加行道,那么在今生当中必定会见真谛的,一定会得到见道。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能够以正禅获得加行道,就说明他是一个利根者,如果他是一个利根者,在今生当中就可以见道。还有如果通过正禅能够获得加行的话,说明他的厌离心非常强烈,通过这样非常强烈的厌离心的推动,他就很容易见道。

小乘的见道,厌离心是非常强烈的,与大乘不同。大乘虽然也有出离心,但是更强烈的主要还是菩提心。菩提心非常强烈可以获得大乘道;如果是小乘的出离心很强烈,可以获得见道。

大乘行者通过菩提心的摄持,能不能够获得小乘见道呢?有些道友说,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去修人无我,获得果位之后,我再……。其实这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大乘行者有一个很强烈的厌离心,内心当中的菩提心可能就没办法保证了。如果产生了这么强烈的出离心,那么大乘对众生的慈悲,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的心态就没有了。

所以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小乘见道是有一个很强烈的厌离心推动的,见道之后再通过很强烈的厌离心推动他出轮回。不单单是见道,他对整个三界特别特别恐怖、特别特别厌离,所以见道以后,在修道过程当中,仍然是以非常强烈的厌离心摄持,不断串习见道所见到的真谛。在这样推动之下,他就获得了出三界的罗汉果。因此,他内心当中厌离轮回的心特别强烈,因为强烈的心推动的缘故,他才可以见道,才可以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才可以出三界。

反过来讲,按照大乘的讲法,他得到阿罗汉之后,一万劫入定,出定之后开始回小向大,重新入大乘发菩提心。有些地方讲,他重新入大乘发菩提心的速度很慢很慢。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他已经没有烦恼障了,已经证悟了无我,他再去修持一个菩提心应该是很快的吧。我们发菩提心的障碍主要是因为有我执,而阿罗汉没有我执了,在这个基础上发菩提心应该很快,很迅速。而经典当中讲恰恰相反,这些阿罗汉开始入大乘的时候非常慢。

以前我们再再讨论过这个问题,一个阿罗汉和一个凡夫同时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开始起步,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凡夫要比阿罗汉成佛快四十九个大劫。阿罗汉在这么多的时间里干什么去了呢?这么长的时间主要是消化他在修小乘的时候,为了见道产生的强烈的厌离轮回的心,想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的心,还有在修道位当中再固化、再加强对三界的厌离心,想要自己一个人涅槃的心。他花很多时间就消化这个,他发一个菩提心,又开始产生自己寂灭的心,又开始发菩提心,发一段菩提心之后又开始数数自厌。所以他的很多时间都花在对治这个上面去了,他花了很多时间去对治这个。

在他的相续中要产生真正一种像大乘一样的菩提心非常非常困难,因为他在修持小乘的时候,他对出离三界是加强性的,这颗心特别强;而大乘是反过来要一直安住轮回度化众生,这两种心态是相反的。

阿罗汉的厌世心不是一般的,不是我们凡夫人这两天天气不好,有点厌世,天一晴马上就好了。阿罗汉的种性就是这样,再加上为了得见道强烈地串习出离心,为了获得涅槃在修道位再再串习,通过自己获得的圣智再再串习,他内心中的这种习气是很深很深的,所以他要花很多时间去对治它。

而真正一个大乘种性的修行者就没有这个问题。他没有串习这么深的厌离轮回的心,刚开始要串习一下出离心,就像我们修四加行,但是修到一定程度他要转型,开始进入大乘的皈依、发菩提心。所以他内心当中没有这么强烈的习气需要对治,所以纯大乘种性的人虽然刚开始是凡夫人进小资粮道,但他没有这些问题需要对治,他很快就产生了真实的菩提心。菩提心产生之后,通过这样一种摄持,很快就可以累积大量的资粮,开始成就见道,开始成佛。

所以,阿罗汉虽然有彻底证悟无我的功德,彻底灭尽烦恼障,但是他很难产生需要获得见道的大资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大资粮它必须要很清净的菩提心摄持,但是他的问题就在于内心当中这种很坚固的,很清净的菩提心很难生起来。他以前小乘的作意总是会出来障碍,所以他必须要花很多时间把这个彻底的消化了,转化为真实的菩提心,然后才开始通过菩提心摄持累积纯大乘的资粮。

就是这个原因,很多的大乘经论、传承上师、佛菩萨告诉我们不要入小乘,从观待大乘的角度来讲,它是一个歧途。尤其是一个大乘种性的人,如果舍弃大乘进入小乘,纯粹进入一个歧途。而且它是一个迂回之道,不是直接的。从小乘种性自己的角度来讲没什么,因为他的种性就这样,如果他不通过一个阿罗汉来做一个缓冲,他没办法真正通过自己的种性直取大乘,所以他通过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休息一下,入定一万个劫,在一万个劫当中休息,消化掉他对整个轮回的恐怖、厌离。休息完之后,准备好了,他开始入大乘。对一个小乘行者来讲,类似于重新开始。

虽然有些宗派讲,得到阿罗汉的人如果回小向大,直接入初地或八地,但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二品当中都已经辨析过,阿罗汉回小向大直接取初地或八地是不可能的。他必须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开始,慢慢慢慢才修上去。

总之,无论如何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不要去求小乘道,小乘的解脱、小乘的涅槃。并不是说小乘不是佛法,而是本来是一个大乘种性的人,如果坚持大乘修法,很快就可以获得见道,利益众生。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舍弃大乘的菩提心,再取小乘道,佛菩萨以及很多教义都不赞成这样的。前面讲它是一个迂回之道,不是直接之道。看起来好像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得到一个小乘的解脱果,然后在小乘阿罗汉基础上再去发菩提心,应该特别特别快。这只是我们的想法,其实真正操作起来是特别困难。

“依正禅必见真谛”,他的出离心、厌离心特别强烈,只有在这个很强烈的出离心的推动、摄持之下,他才可以迅速见道。如果没有这个很强烈的厌离心,也没办法见道。

“退失之时得前无”,如果他从加行道退失了,后来通过修行又重新获得,那么这个所获得的,只是恢复以前失去的加行道,还是重新得到一个加行道呢?此处说是“得前无”,即获得一个新得的加行道,为什么呢?

虽然以前曾经得到过,但是这个所谓加行道的功德在无始轮回当中,他串习的数量毕竟就是那么一次两次,所以他不可能反复退失加行道。他如果得过很多次加行道,他通过这样一种道力,很快就可以解脱了,但是现在得到又失去,就说明他这个加行道的功德不稳固。所以他不像以前得到过,重新再捡起来就行了,没这么简单,他必须再重新通过加行,精进努力,重新获得,这个重新获得的就是新得的。以前的这个失去了,已经没办法恢复了。所以退失之时重新得到的是以前没有的。

不像初禅等以前在轮回中无数次得到过,加行道毕竟是接近见道,属于顺抉择分的,如果我们在无始轮回当中得到过很多次的话,肯定不容易退失。就是因为我们在无始轮回当中对加行道的串习非常非常少,所以失去之后,我们必须重新通过精进努力修行,才能够得到,这样所得到的就是一个新得的加行道。

“二失即是非得性”,“二失”即前面讲的遍失和退失。二失是已得非得当中的非得为性,因为它以前有,现在失去了,所以叫做非得。遍失主要是因为造罪业、生烦恼,失坏善根而退失的,退失有可能是凡夫得到圣者果位的缘故,以前凡夫的本体舍弃了。这二者都是属于得非得当中的非得。

获得顶位不断善,
得忍不堕恶趣中。

这两句也是讲加行道法的差别,属于加行的顶和忍,此颂省略了暖和世第一法。唐译当中前面有个暖,如果得到暖,必定会获得涅槃,但在此颂中没有,在注释当中是有的。

暖、顶、忍、世第一法位得到之后有什么功德呢?如果得到暖位,必至涅槃。必至涅槃的意思并不是说今生当中必至涅槃,因为前面讲到了“前二亦由遍失舍”,他得到之后,有可能生起烦恼而退失。得到暖位必至涅槃的意思是,假设你得到了暖位之后,内心当中产生了很强大的烦恼,甚至造了五无间罪,又断善根,即便是堕地狱,但是不久的将来,你必定会至涅槃。获得暖位的功德就这么大。

“获得顶位不断善”,如果获得顶位,不断善根。他也有可能有遍失,生烦恼,甚至于造五无间罪,但是他不会断善根,他比前面的暖位要进步一点。因为暖位有可能断善根,但断了善根,他还是必至涅槃。而顶位,他虽然有可能造五无间罪,但是他不可能生大邪见,断善根,所以叫做“获得顶位不断善”,这就是顶位的功德。

暖顶位为什么会退失呢?因为它们必定是动摇的善根,还不是不动摇的善根。他既可能往前走,也可能往后走。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有可能往上到达忍位,也有可能往下退失生烦恼,造五无间罪等。暖顶是动摇善根的缘故,还不保险,这些修行者相续当中的境界和功德仍然不可靠。

我们在学《大圆满前行》的无常的时候,也提到过,现在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些所谓的出离心、这些功德、境界,乃至于没有获得初地之前,都不可靠,都有可能退失,都有可能变化的。所以我们得到这些功德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满。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真正到达那种可以让我们松口气的、保险的地方,我们应该战战兢兢的,非常小心谨慎地取舍善恶。依止上师,闻思修行等这些全部都要做。千万不要认为差不多了,还没有保险。虽然你可能在世间买保险,但这里面的保险还没买到。

从小乘的角度来讲,暖顶已经到顺抉择分,类似于圣者了,即便这个时候他都是动摇的善根,都会退失的。只要内心当中还没有产生那么强烈的出离心、菩提心,都可能退失。因此只要我们还没有获得殊胜果位之前,都还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地修学,依止上师,或者闻思修行,不能放松。一旦放松,自已的一个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就有可能一下子把自己打倒,暂时没办法起来。虽然以后还有可能起来,但是暂时来讲,很长时间当中随波逐流,随着自己的烦恼而转。

这些其实也给我们说明一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的的确确获得暖和顶的功德很大,但是另一方面,当我们还没有到达圣者果位,从大乘的角度来讲没有到初地之前,这些方面还是有可能变化的。

“得忍不堕恶趣中”,得到忍位之后,他不会堕恶趣。并不是说通过这个修法,他把所有的烦恼和业都消尽了,而是他得到一个非抉择灭。非抉择灭是什么呢?从不堕恶趣的角度来讲,就是缺缘不生,并不是通过修道的功德把种子灭了。虽然他还没有获得圣者果位,还没有彻底把堕恶趣的业消尽,但是他内心当中具有某种超胜功德的缘故,缺少堕恶趣的因缘。

不堕恶趣有好几种,一方面当然是他绝对不会堕到三恶趣当中。还有和堕恶趣相关的一些无暇之处也不会再生。比如不会生到北俱卢洲去,北俱卢洲从某些角度来讲,也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很多次,都要简别北俱卢洲,从受用的角度那里很圆满,如果你想要受用,可以考虑到那去转一两世;但是如果你要解脱,北俱卢洲是不能生的,因为没有佛法,那里的人也不是法器。得了忍位之后,也不会转生到无想天和大梵天。前面讲过,大梵天也持有某种邪见,他认为一切都是自己所创造的,一切都是自己所生的。所以如果有这样的邪见,也要简别,因为没办法获圣道。也不会转黄门和二性。

忍位的功德是很大的,平常我们讲到障碍自己见道的很多因素,在获得忍位的时候都不会再获得了。

如果得到世第一法,功德更大,马上见道获得无漏的功德。

己三、别说遣疑

有学声闻种性转,
暖顶二者得成佛。
余三得忍亦可变,
本师麟角喻者非。
依于第四之静虑,
一座上得菩提故。

此颂是一种遣疑,也是讲转变种性的问题。有三种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或者佛种性。

从小乘的观点来讲,很少很少一部分人发菩提心,通过三个无数劫的苦行,积累成佛资粮,利他的心很强烈,成为菩萨种性,他可以成佛;有部分是声闻种性,无论如何会进入声闻乘;还有一种是缘觉种性、独觉种性。

种性当中也分为两种,决定种性和不定种性。大乘也是相似的讲法。当然从最了义的、最究竟的大乘来讲,没有什么决定的声闻种性,也没有什么决定的独觉种性,只有一个决定的大乘种性,所以是暂时三乘,究竟一乘。所有的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最后都要回小向大,全部都要成佛,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的缘故,这是殊胜了义大乘的讲法。

但是在一些不是那么了义的大乘当中,也讲究竟三乘。有一部分是决定的声闻种性,有一些是决定的缘觉种性,有一些是决定菩萨种性。决定种性当中绝对不会退转。决定的声闻种性绝对是一条路走到底,中间不可能受任何的影响而变化,他就是修声闻乘,也不可能转为独觉乘,也不可能转为菩萨乘。还有一些绝对是独觉种性,他在佛面前苏醒种性的时候,苏醒的就是独觉种性。他发愿就是我要修缘觉乘,最后也是在佛不出世没有佛法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得到这个觉悟的果位。有些人就是决定的菩萨种性,不管有什么样的邪魔外道干扰,内境外缘的干扰,都没办法让他退失菩提心,和让他退失成佛的心。这方面是决定种性。

除了这个决定种性之外,还有一种叫做不定种性。他自己虽然成熟了某种种性,但是他这个种性还没有定型,会受到外缘的影响而转变。比如声闻种性到了一定层次,有可能转生独觉或菩萨种性。按照《大乘经庄严论》的说法,如果他是声闻不定种性,遇到大乘善知识给他宣讲赞叹大乘等,他就可能发菩提心,转到大乘当中来;如果他遇到了一个小乘种性,再再赞叹小乘的殊胜,通过一段时间修学之后,他的小乘种性就固定了,从不定种性变成了固定种性。

同样,菩萨种性如果遇到大乘善知识,给他讲大乘的功德,他可能就一直坚持发菩提心。还有一些大乘的菩萨种性,如果遇到一些小乘的善知识给他说大乘很难修,或者大乘非佛说,然后再给他说一些小乘的修法,小乘的念住、禅观,慢慢地心就变了,开始真正修小乘,这个也有。虽然只是暂时的,但是按照有些不是那么了义的大乘来讲,他会从菩萨种性转变成声闻种性,他开始追求一个人的解脱,一个人的涅槃。

所以在小乘当中有转变,在大乘当中也有转变。但是按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经庄严论》的注释,真实的种性全都是决定的,暂时来讲有三乘,也可以互相转变,究竟来讲,没有一个不成佛的。

以上分析一下决定种性和不定种性的情况。在最初苏醒种性的时候,有三种。声闻种性是三种种性当中最下面的,上面是缘觉种性,再上面就是菩萨种性。在苏醒种性的时候有三种情况。

“有学声闻种性转,暖顶二者得成佛”,“有学”, 主要是针对无学来讲,即还没有到达无学果位的圣者。如果他先是声闻种性,到无学就没有办法转变了,还没有到无学,他可以转变,什么时候可以转呢?加行道暖位和顶位之前都可以转。他可以从声闻种性转变成菩萨种性,修持三个无数劫的时间之后,最后成佛。

为什么是暖顶之前转呢?因为到了忍位的时候就无法转了。从小乘的观点来讲,到了忍位的时候,他就不堕恶趣了,就没办法转恶趣去度化众生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没办法训练他的大悲心和菩提心,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机会,无法成佛。

如果按照大乘观点来讲,《经庄严论》当中也讲到了菩萨投生的方式,四种投生的因。汉地有些大德讲,菩萨在菩萨地的时候要留惑润生,留一些烦恼,留一些惑来投生,但是在《经庄严论》当中没有这样讲,留惑润生这种说法是没有的。

菩萨投生有四种因,比如在加行道胜解行地的时候,主要是业力投生,是什么业力呢?主要是善业力。这个时候他还不是很自在的,偶尔他可以通过发愿的方式选择投生,但是主要是善业。所以在胜解行地的时候,菩萨他是善业投生的;到了一地、二地,主要是发愿投生。他发愿我要转成什么身份,去利益善趣或恶趣的众生;三地到七地之间是禅定投生[0]。因为禅定自在,通过安住禅定的方式,他就可以投生;八到十地之间是自在投生,他内心当中已经获得无分别智,他可以自在投生;到了佛地,当然是随便显现化现。所以大乘有他的自在和能力。

尤其是八、九、十三清净地,烦恼障已经断尽了,已经没有烦恼了,怎么投生?其实菩萨投生不是故意不断烦恼,内心当中一定要留一些欲界的烦恼,才能够投生到欲界当中。如果没有烦恼就不能投生的话,那么这种安立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些菩萨获得十种自在,其中有一个就是受生自在。他越没有烦恼,投生越自在。如果有烦恼,他就有局限。

小乘如果到了忍位,就没办法投生恶趣了。但是菩萨是很自在的,他可以通过他的善业力,通过发愿、禅定、自在等方式,投生善趣恶趣。小乘的观点是这样的,大乘有不同的说法。我们把两种观点并行起来,顺便了解一下菩萨的一些特点、方式。

明年大恩上师讲《经庄严论》的时候,会讲到菩萨的这些功德、特法。学完之后,对大乘的希求,利益众生的心都会有所提升,因为大乘的经论都是提升我们的菩提心,向往成佛的心,作用是特别大的。

第一、声闻是在暖顶之前可以转变种性,最后可以成佛。

“余三得忍亦可变”,“余”指声闻转成独觉。前面是声闻转成佛,现在是声闻转独觉。什么时候可以转变为缘觉呢?“三得忍亦可变”,“三”,即暖顶忍,“得”,即得到加行道前三种的意思。

前面是暖顶可以转,忍位就不可转了。而此处说三得,即使是到了忍位,还是可以转变成独觉。为什么呢?因为独觉不需要观待利他。独觉和声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差不多,一个类型的。我们平常讲二乘,即声闻乘和缘觉乘,是小乘的合称,都属于小乘,都是自己涅槃的,基本上不多考虑众生。

声闻和缘觉到底考不考虑利他呢?他也要利他,也有悲心,也要修四无量,但是这种利他相对于菩萨来讲,就差得太远了。他只是在有限的时间、范围、众生当中,做一些有限的利益而已。他自己一旦趋入了涅槃,什么利他都不管了。

但是大乘在得到涅槃之后,是真正广大利他的开始。大乘是从发菩提心开始,到十地菩萨之间,都是预备位。真正任运自在地利他是在成佛的时候。大乘是获得涅槃才开始展开广大的利他,前面的资粮道、加行道、一地至十地基本上都是在做准备,因为利他的能力还不够,但是即使这样,菩萨利他的功德都非常大。但是大乘从获得无余涅槃[1]开始,正式展开弘法利生的广大事业。

而小乘获得涅槃时,他的利他事业就已经到此为止了,当然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还不一样。所以大恩上师以前经常讲,修持大乘的目的不是成佛,而是利他,整个成佛的道都是为利他服务的。而最好的利他就是成佛,只有成佛了,才能够对众生做最大的利益,否则不管是菩萨还是凡夫都有局限。

功德越增上,利他的能力越大,到自己能够成佛了,就可以把众生安置在佛地。如果他自己是阿罗汉,他的能力就可以把众生安置在阿罗汉果位;如果他自己是初地菩萨,通过他自己的能力,可以把众生安置在初地;如果他自己是十地的,可以把众生安置在十地;如果他成佛了,通过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把众生安置在佛地。

我们真正要利他,不能只是暂时把众生安置在善趣,或者菩萨地,而应把众生安置在究竟的佛地。而我们要把众生安置在究竟的佛地,自己就一定要成佛。

缘觉也类似于声闻,所以得到忍位,不堕恶趣。他也不用为了利他像菩萨一样投生,所以声闻得到的忍位可以转变成独觉种性。

“本师麟角喻者非”,如果是佛种性或者麟角喻的独觉种性,到了加行道暖位,就不可转了。“本师”是当然最利根,麟角喻的独觉是独觉中的利根。独觉分两种,部行独觉和麟角喻独觉。麟角喻独觉是利根,部行独觉是钝根。部行独觉基本上和声闻差不多,在僧团当中一起修行;麟角喻是独自安住的,所以麟角喻独觉是利根。

本师和麟角喻独觉到了暖位的时候,就不可能再转了。“非”的意思就是不可能再转。大乘种性不可能转成声闻缘觉,麟角喻独觉的种性也不可能再变成声闻了,为什么呢?

“依于第四之静虑,一座上得菩提故”,因为他们要依靠第四禅,在一座当中成佛的缘故,不可能再转。一旦到了加行道,他马上就在一座上生起暖、顶、忍、世第一法,然后开始见道,最后成就无学道的果位。所以他一旦到暖位,从暖位开始,一座当中就成菩提。

菩提有三种,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所以麟角喻也有菩提。这个菩提并不是狭义上的成佛,独觉也叫辟支佛[2],也有佛的名称,也带有菩提[3]的名称。声闻阿罗汉也是一种菩提,缘觉也是一种菩提,殊胜的大菩提就是佛果。

以上是遣疑,种性转变的情况。

彼前乃随解脱分,
速疾三世得解脱。
彼为闻思所生慧,
三业人中方能引。

“彼”,即四加行道。加行道也叫随抉择分,加行道之前叫随解脱分。前面讲到了三种,随福德分,主要是得到善趣;随福德分之上是随解脱分,所有的修行随顺解脱;再往上就是加行道的随抉择分。

随抉择分之前就是随解脱分的善根。如果有了随解脱分的善根,“速疾三世得解脱”,这也是平常经常提到的,小乘的利根者三世就可以成阿罗汉。“速疾”,最快三世就可以了,第一世是苏醒种性,苏醒的就是声闻种性,发起了一个想要求解脱道的心,在内心当中种下了一个随解脱分的善根。比如在《贤愚经》《百业经》当中提到很多,最早的时候他遇到了佛,然后在佛面前供养、发愿,以后遇到佛,生起信心、出家、成道。有些时候是供养独觉,发愿以后遇到一个比独觉还要殊胜的证悟者,然后在他面前生起信心、出家、修道、成就。这个时候种性开始苏醒。跟随自己的情况,有些苏醒的是声闻种性,有些苏醒的是缘觉种性,有些苏醒的是大乘佛种性。此处从小乘声闻的角度来讲,第一世是随解脱分的善根开始种下,种性开始苏醒了。第二世开始积累资粮,获得加行道顺抉择分的善根。第三世进入见道,乃至于获得无学道的果位。

三世不一定排在一起,中间有可能间隔很远。有些是在迦叶佛时种的善根,然后在释迦牟尼佛时成就的;有的甚至在拘留孙佛的时候种的善根。《百业经》《贤愚经》等很多经典中看到很多这样的公案。最快三世的意思并不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一两百年中就圆满了。其实第一世苏醒善根之后,中间间隔很长时间,再一世开始修行生起随解脱分,第三世遇到佛或者圣者之后,这个善根成熟,获得见道或者无学道。速疾是三世,如果慢的话,要六十个劫。有些注释当中是这样讲的,此处直接讲速疾三世得解脱。

如果是缘觉,一般来说,苏醒种性之后要在一百劫当中累积资粮,它的根基要比声闻的利,积累的时间更长,为什么呢?如果声闻和独觉所获得的果位是一模一样的话,那么显不出来独觉的种性多利了,因为他花的时间更长。缘觉虽然证悟的也是阿罗汉果,但是他所证悟的阿罗汉果要比声闻证悟的阿罗汉果殊胜一些,所以他花的时间更长。

当然三种根基当中,菩萨的种性是最利的,花三个无数劫那么长的时间,之后还要一百劫修相好,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他所获得的果,远远超胜缘觉阿罗汉、声闻阿罗汉。果越殊胜花的时间越长,准备工作越多。从果的角度讲,越快得到解脱肯定不如后面的果殊胜。

平常我们要成办一个小事情,花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如果要成办一个大事情,就要花很多时间酝酿,然后做很多准备工作,从世间的角度也可以看出来。

“彼为闻思所生慧”,“彼”是随解脱分的善根,主要是闻思所生慧。闻思所生慧,不是定力,主要是闻思,在资粮道等的时候主要是以闻思为主。

“三业”,即身语意三业,身业和语业作为辅助,主要是以意业为主。“人中方能引”,最初的随解脱分善根只是在人中可以引发,而且在三洲当中,简别掉北俱卢洲。因为在人间有苦可以厌离,才想求解脱。北俱卢洲不是真正的法器;如果是天界,太过于享受,也生不起来想要解脱的心。

关于前面速疾三世,就一般来讲,最快是三世,但是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两世也可以。第一世是随解脱分,第二世是顺抉择分。如果他是以根本定得加行道的话,那么这一世就可以见道了,所以第二世的末尾就可以得解脱。

戊三、现证真谛之道

即加行道圆满,到了见道。

世胜法生无漏忍,
缘欲苦生法智同,
缘余苦生类忍智,
其余三谛亦复然。

“世胜法生无漏忍”,通过修持世间胜法位(世第一法位),可以生起无漏忍,即可以进入见道。这个世胜法缘什么呢?缘欲界的苦。昨天课当中讲到,把三十二种行相减到只剩一个的时候,他就只缘这个法趋入到见道当中,所以在世第一法位当中,他是缘欲界苦谛下面的一个行相,产生无漏忍。

见道当中缘什么呢?见道当中也是“缘欲苦生法智”,缘的还是欲界苦。前面是缘欲界苦产生的无漏忍,然后在见道当中仍然是缘欲界苦产生法智。法忍过了就是法智,即苦谛下面的苦法忍和苦法智[4]

“缘余苦生类忍智”,上二界是类忍和类智,为什么叫类呢?上二界的苦谛和欲界苦谛的行相差不多,类似。上二界缘余苦生起类忍。“余”,即上二界,不是缘欲界的苦。

“其余三谛亦复然”,其他的三谛“亦复然”,即缘欲界的集产生集法忍和集法智,缘色界无色界产生集类忍和集类智。灭和道也是一样的。

现证真谛十六心,
三种即称见缘事。
彼与胜法同一地,
忍无间智解脱道,
彼前十五刹那间,
见未见故称见道。

此处说现证真谛有十六心,即见到圣谛的心有十六个刹那。“现证”是现前证悟、现量证悟、现前观察真谛等,有些地方翻译成“现观”,《现观庄严论》《现证庄严论》都是一个意思。

现证真谛有十六种心,十六心当中“三种即称见缘事”,可以归纳成三种。第一个叫做“见”,即见现观或者见现证;第二个叫“缘”,即缘现证;第三个叫做“事”,即事现证。

一、见现证,即已经现量证悟了无漏智慧的四谛十六行相,从现见的角度来讲叫做见现证。

二、缘现证,即和智慧相应的心心所法,一起缘圣谛。缘的时候不单单是一个法缘,还有其他的很多相应的无漏智慧,还有和心心所相应的,都可以同时缘圣谛,这个叫做缘现证。

三、事现证,有两种安立的方式。一种即做了什么所作,比如苦谛的所作就是当知,对苦谛是应该了知的。平常我们讲到了“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后面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所以苦谛首先是要了知;集谛是要断除的;灭谛是要现前的;道谛是要修持的。所作就是这四种事。

事现证还有一种解释,是和真正能够缘圣谛的法同时生起来的,比如生住异灭、得等。但是生住异灭、得等这些不相应行是不能缘真谛的,真正缘真谛的就是无漏智、慧心所。虽然它们缘不了真谛,但是毕竟是和这些法同时出现的,从现证真谛的角度来讲,也起了一些帮助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叫做现证,只不过它的现证叫事现证。

“彼与胜法同一地”,“彼”就是见道。现证圣谛的见道依靠什么地呢?“与胜法同一地”,胜法位依靠什么地,它就依靠什么地。如果胜法位依靠未到定地,见道也是依靠未到定地。

“忍无间智解脱道”,法忍和法智,类忍和类智之间,哪一个是真正对治烦恼的?“忍无间”。忍就是无间道,无间道是对治的,真正开始对治烦恼的就是忍位。

此处的忍位和前面加行道的忍位不同,此处是法忍和法智当中的法忍。法忍是无间道,它是对治的;法智是解脱道。

比如一个盗贼或者一个小偷跑到自己家里面来了,他想要拿点东西,我们不愿意,要和他战斗。正在战斗的时候,叫做忍,即无间道。最后我打赢了,把他赶出去了,然后把门关上,他再也进不来了,叫做智,即解脱道。所以二者之间的分工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对治烦恼之道,就是无间道,解脱道是不负责对治的。

“彼前十五刹那间,见未见故称见道”,前面有见真谛十六心,十六心当中前十五刹那的心,属于真实的见道,为什么呢?“见未见故”,因为他已经见到了以前无始轮回当中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真谛,所以十五刹那属于见道。为什么称为见道呢?因为见到了没有见到法的缘故,称为见道。

第十六刹那就到修道,因为最后一个道类智属于解脱道。上界的道谛其实在道类忍当中已经见到了,所以道类智当中没有新见的东西,前面欲界和色界无色界的苦,欲界和色界无色界的集,欲界和色界无色界的灭,欲界和色界无色界的道都已经见到了。所以,到了十六刹那并不是见未见,而是见到前面已经见到过的东西,所以第十六刹那不再安立为见道,而是修道。

所以前十五刹那是真实的见道所摄,如果从果的角度来讲,这些都叫做预流向。第十六刹那叫做预流果,也就是初果。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个地方。

             

    [0] 或叫等持投生。

[1] 大乘的无余涅槃就是成佛。

[2] 也叫中佛。

[3] 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4] 见道和修道共有十六个刹那,见道是前十五刹那,但平常只讲见道十六刹那。在十六个刹那当中,有苦谛下面所摄的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谛下面有集法忍、集法智,上二界的集类忍、集类智;然后再是灭谛和道谛。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