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广解》70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这一课开始学习安忍品,安忍品在本论中举足轻重,不论世间人还是出家人,对治嗔心之窍诀,就要依靠安忍品的教言。安忍品分两个科判:第一“当修安忍”,宣讲修安忍的必要性;第二“修持的方法”。“当修安忍”从生嗔的过患和修安忍之功德两个方面开示修安忍的必要性。本课通过对生嗔所造成的未见和已见之果的开显,来阐述生嗔心所带来的痛苦和过患。本课用五组颂词宣讲上述内容:
1. 从未见之果的角度了知生起一个强烈的嗔心,对我们的福德所带来的严重过患。(详见颂词1)
2. 所有的罪恶当中生嗔心非常可怕,所有的难行苦行中,修安忍是最困难的,要努力修安忍,否则果报非常厉害。(详见颂词2)
3. 如果我们经常怀有炽盛的嗔恨心,我们的心就不会寂静,内心很难产生喜乐,而且烦躁不成眠。所以,嗔恨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烦恼。(详见颂词3)
4. 已见之果——如果主人容易生嗔恨心,纵然通过利敬、恩惠、布施那些依靠自己的人,不但得不到回报反而会产生过患:或遭到对方的伤害;或令亲友生厌;或不愿意依靠自己。(详见颂词4)
5.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有嗔恨心,一切“安乐不久住”,皆是嗔恨之敌带来的苦患,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决心灭掉嗔恨心。(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颂词1-1
科判分析
本颂词安立于当修安忍的嗔恨之过患,宣讲的是嗔恨之过患中的未见之果,即如果生起嗔恨心,虽然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得到过患,但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过失。
颂词1-2
消文释义
只仅仅生一次嗔恨心,就足以将千劫中所积累的供养佛陀、布施众生、严谨持戒等所有的福德摧毁无余。
颂词1-3
本颂重点
重点1. 消文。
①一嗔:指“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而不是最细微的“时际刹那”(即正常男士弹指间为一时际刹那)。
②劫:是指具有八十个小劫的一个大劫,而不是中劫、半劫、或小劫。
重点2. 遣疑:为何两部论典中有百劫和千劫不同说法的差别?
①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
A. 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
B. 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②宗喀巴大师:依据是否发菩提心来看。
A. 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
B. 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③宗喀巴大师补充:一般来讲,无我摄持的善根应该不能摧毁。
重点3. 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三个方面,依据无著菩萨的《善说海》分析。
①所毁善根有三种。
A. 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
B. 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
C. 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注意:这里所摧毁的是第一种善根。
②能毁具足三个条件。
A. 缘殊胜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
B. 生起极为猛烈的嗔恚之心。
C. 生起后也无有后悔之心等对治法。
③摧毁方式:有不同观点。
A. 有些论师认为:并不是从根本上摧毁种子,而是压服下一辈子马上感受的顺次生受业,转变为顺后生受业。
B. 意思是马上要成熟的善根,会拖延到别的时间去,不一定从根本上断除。
C. 无著菩萨是不承认的,他认为这里并不是说善根转移,而是说从根本上彻底摧毁。
重点4. 不同大德关于上述观点的不同角度。
重点5. 遣疑:如果以菩提心和回向所摄的善根能被摧毁的话,那凡夫人是不是永远都没有机会解脱了?
①回答:实际上没有这种过失。
②原因:
A. 虽然嗔恨心的破坏力非常大,但不一定能将所有的善根摧毁无余。
B. 在修行过程中,有些善根的力量比嗔恨更大,如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
C. 虽然嗔恨心可以摧毁善根,但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若以菩提心来摄持,刹那亦能积累无量功德。
③理证:
A. 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应被摧毁,因为这是大乘方便所摄的随解脱分善根。
B. 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大乘无我智慧和缘众生之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一般都不会被摧毁。
C. 其他论师的观点:
a. 愿菩提心所摄持的善根能被嗔恨心摧毁;
b. 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会摧毁。
重点6. 总结。
①因为:
A. 嗔恨心的力量非常强大,一旦摧毁了无始以来的善根,到时候怨天尤人也没有用。
B. 嗔恨心的危害大,有些经典和论典说,假如生起了嗔恨心,其他的很多善法功德都帮不上忙。
②上师教诫:
A. 注意:大家尽量不要产生嗔恨心。
B. 即使偶尔产生:在最快的时间内励力忏悔。
a. 最好:在过夜之前,马上忏悔,因为这件事情还没有圆满(成事刹那还没过);
b. 诚心忏悔,善根就不会摧毁;
C. 忏悔的重要。《善说海》里面说,如果未以后悔心、忏悔心摄持,这种嗔恨心才能摧毁自己的善根,否则,不一定有这么的大力量。
颂词1-4
相关教证
1. 本论千劫依据:《宝积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
2. 《入中论》百劫依据:根据《文殊游舞经》中云:“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
3. 引用罗睺罗尊者教证:“业之重果报,若近若串习若前彼等中,前前将成熟。”
4. 佛陀在《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
①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摧毁无余;
②若是中等嗔心,善根则被净除,只剩一点点;
③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低善根,摧毁一部分。
④结论:所以嗔恨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善根,有些知识摧毁一部分善根。
5. 萨迦派的果仁巴尊者、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以及前译派的根桑曲扎仁波切一致认为:“如果生起了猛烈的嗔恨心,不仅是随福德分善根,就连菩提心和回向所摄的善根也一并摧毁。”
6. 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这里所摧毁的善根,只是随福德分善根,以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会摧毁。”
7. 乔美仁波切在《山法》中说:“如果被回向摄持,即使生起嗔恨心或后悔心,善根也无法摧毁。”
8. 《大集经》说:“一滴水融入大海后,大海没有干涸之前,水滴也不会干涸,同样的道理,以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耗尽。”
9. 《华严经》说:“菩提心如点金剂,她所摄持的善根能摧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毁。”
11. 《经集论》中引用《三摩地王经》说:“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
(颂词2)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颂词2-1
科判分析
本颂继续宣讲嗔恨心之过患的未见之果。
颂词2-2
消文释义
所有罪恶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么可怕的;所有苦行当中,没有一个像安忍那样难行的。因而作为大乘行者,我们一定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门。
颂词2-3
本颂重点
重点1. 五毒烦恼,嗔害最为严重。
①自相续角度:
A. 危害:嗔恨心不仅能让我们今生中身心非常痛苦、来世感受恶趣的果报,还能将以前的善根摧毁殆尽。
B. 与其他烦恼危害对比。
a. 贪心、邪见:能破坏戒律和中断善根,感受堕入恶趣的苦果,却不能摧毁千百万劫所造的善根;
b. 嫉妒、傲慢、愚痴等烦恼:更不具备这种功能。
②大乘角度:嗔恨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
A. 危害:相续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
B. 从众生生命的角度来讲如是。
C. 从摧毁善根的危害性角度而言亦如是,无有超过嗔恨心的了。不但要害众生,还会杀害众生,并摧毁自相续的一切善根。
D. 大德们对摧毁嗔恨心的教言窍诀非常重视。
③结论:所以,一切罪恶当中,嗔害最重。
重点2. “难行莫胜忍”,一切的苦行当中,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①观察其他苦行,不是特别痛苦。
A. 外道:依靠五火、绝食等无意义苦行。
B. 内道:守八关斋戒以及为了修法的苦行。
②真正困难的苦行——无法安忍的对境。
A. 法忍:有人无缘无故对你毁谤、加害、羞辱,或通过各种方式来危害你,那个时候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B. 无生法忍:如果你的根基不成熟,遇到甚深法门时,由于自己很难以接受,也会产生各种邪见。
重点3. 了知以上道理,应学会:
①不为嗔恨心所染污。
②遇到容易生嗔恨心的对境时,要尽量地学会修持安忍。
③否则,果报非常厉害!
颂词2-4
相关教证
1.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罪恶中,杀生最严重。”
2. 《佛教遗经》云:“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3. 智者大师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
4. 大乘中经常讲:“生一百个贪心,也不如生一个嗔恨心厉害。”
(颂词3)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颂词3-1
科判分析
前两个颂词宣讲了嗔恨心之过患中的未见之果,本颂词宣讲嗔恨心之过患中的已见之果,这些果报是我们可以现量观察到。本颂词是从自身的意识和身识感受的角度来分析嗔恨的已见之果。
颂词3-2
消文释义
如果怀有炽燃的嗔恨心,那么就会心烦意乱,不可能处于平静的心态中,这样一来,想获得安乐也非常困难,以致于烦躁不安,夜不成眠。
颂词3-3
本颂重点
重点1. 修行人的感受。
假如心里燃烧着嗔恨的火焰,就像身处火坑中一样,一刹那的快乐也是没有的。
重点2. 《俱舍论》的观点:
①心:若产生嗔恨心。
②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
③五根识:不会有快乐(乐)。
④结果: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出不满。
重点3. 举例说明因跟别人吵架,心里产生嗔恨,而显现的已见痛苦之果。
重点4. 着重宣说道友间在辩论、讨论过程中,不应该互相生嗔。
不然,若在那种心态中死去,果报是相当可怕的。
重点5. 结论。
①对比:像那样戒律清净、精通三藏的比丘,尚因嗔心而转生为毒蛇,我们凡夫就更不用说了。
②上师教诫:
A. 平时道友之间不要随便以恶口相骂。
B. 即使观点不被采纳,也用不着生气。
C. 辩论注意:应有辩论的一种技巧,不要说些乱七八糟的语言来刺伤别人,这是一种愚者的相,而且果报也非常可怕。
D. 医学证明:经常处于嗔恨状态的人很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疾病。
E. 因此,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快乐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
颂词3-4
相关公案
《极乐愿文大疏》中佛陀时代两位比丘为了佛法的法义而辩论的公案:
1. 因:双方恶语相讥,互不相让,年青比丘对年老比丘说了许多粗言恶语,老比丘怀恨在心。
2. 果:气愤地回到自己的住处,闭门不出,最终含恨而死,转生为一条毒蛇。
3. 佛陀说法:亲自带眷属来到毒蛇处,对它严厉呵斥,并宣讲嗔心之过患。
4. 毒蛇:生起真实的后悔心,和年青比丘互相作忏悔后,在欢喜心和信心中死去,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
(颂词4)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颂词4-1
科判分析
本颂词继续宣讲嗔恨心之过患中的已见之果,前一个颂词是从自身意识、身识感受角度分析嗔恨心看得到的果报,本颂词从众生会伤害、远离、不亲近具有嗔恨心的人角度继续分析。
颂词4-2
消文释义
纵然主人以财产地位的利益、恭敬的恩惠,赐给那些依靠他们的仆人或下属,但如果主人暴躁易怒,这些人不但不会对他有感恩之情,反而可能会杀害他。这种嗔心还令人心生厌离,纵然是自己的父母儿女、亲朋好友,都不愿意与之亲近。即使以布施来摄集有情,别人也不愿意接近他,而会远远地离开。
颂词4-3
本颂重点
重点1. 分析现在社会。
虽然在待遇等物质方面对他人照顾周到,但若经常粗暴对待他人,长期以往,别人也忍受不了,甚至会揭竿而起,将其杀害。
重点2. 嗔令亲友厌。
以虐待孩子的亲生父母的角度,和被虐待的孩子的角度而言,嗔心令人心生厌离,一旦嗔心起,纵然是自己的父母儿女、亲朋好友,都不愿意与之亲近。
重点3. 举例新闻报道的家庭暴力,阐述现今社会上,嗔心强的人非常可怕。
重点4. 总结。
①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嗔心强烈,接近的人都会全部遭殃。
②藏人有种比喻:“这个人的嗔恨心很厉害,坚硬的钢铁接触他也会熔化的。”
(颂词5)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颂词5-1
科判分析
本颂对嗔恨的过患予以概述。
颂词5-2
消文释义
如果有了嗔恨心,无论今生也好、来世也好,快乐是不会长久住留的,由嗔怒所导致,不会拥有安乐的生活。总而言之,嗔恨的敌人会带来诸如上面所讲的痛苦和过患。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从现世来看嗔恨心非常粗暴的人。
他始终处于一种极痛苦的状态中,相续中从来没有快乐。让自他不会有安闲自在的生活,大家都非常害怕、敬而远之。
重点2. 慈悲安忍的病人VS嗔恨挑剔的病人。
①慈悲安忍的病人:默默忍受,从来不会骂人,人家也愿意照顾他。
②嗔恨挑剔的病人:挑三拣四,对照顾他的人发脾气,以致谁都不愿意管他。
重点3. 总结。
①痛苦过患:能见到的,见不到的今生来世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
②上师教诫:
A. 具有智慧的人,应该通过《入行论》中的窍诀,尽量制止自己的嗔念。
B. 若能做到,自己今生中快乐,来世也更为快乐。
C. 因此,大家应该朝这方面努力!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