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你的新旅程,越早越好——索达吉堪布开示“智慧比金子还贵”
开始新的旅程,越早越好
01
关于皈依
今天来的多数人都有信仰,但是,光有信仰是不行的,信佛就要学习佛陀的教法,学显宗可以,学密宗也可以,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学。
现在不少人以为,有了皈依证就是佛教徒,还自以为虔诚得很。其实也不尽然,有没有皈依戒很难说。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皈不皈依都一样,心里有佛、心地善良就可以……”但是你所谓的善良,是个什么标准呢?符合自己的想法就是,还是符合真理才算?值得商榷。其实皈不皈依有很大差别,你皈依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底线,功德也大;不皈依,可能口头上说得好听,但要确实做到佛教所认为的善良,是很难的。
我们不要以为皈依只是一种形式,有也可、无也可,如果是这样,我曾开玩笑说过:“那你们不用结婚办证了,结婚也是形式,心里有爱就可以。”但事实是,结了婚才有法律效力,同样的,皈依后才会有皈依的功德。
我们要尊重形式。佛陀也要求弟子遵循世间规律,他说,世间承认的,我也承认;世间不承认的,我也不承认。
还有人认为,皈依就行,学不学理论没关系。这也不对。因为皈依只是入门,入了门就要系统学习,像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这些基本道理要学;什么叫皈依,皈依后守什么戒,也要学;怎么发菩提心,菩萨戒有哪些,怎么入密宗,密宗有什么理念……这些都要学。
让我比较难过的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有相当多的人承认自己是佛教徒,甚至皈依了很多年,但却不懂佛法。
02
关于闻思
修行佛法很讲究次第,那些不按次第来的人,看了几句禅宗、密宗教言便高谈阔论,好像自己就是佛,什么“酒肉穿肠过”、“无因无果”……吓唬人,没什么意思。
在这种次第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闻思。藏传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在所有教授佛法的传统中,僧人们都要透过严密的逻辑去获取正见,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不信你们去一些正规佛学院看看,他们即便花上一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夜以继日闻思,还是很难通达佛法的甚深奥义。
世间学问没有这么难的,不论是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还是哪所大学,读三四十年还完不成的,有没有?没有吧。
所以,不要小看佛教,不想研究的另当别论,想研究佛法的话,就要转变一些旧的思想和态度。
03
关于态度
那些旧思想就像杯子里的脏水一样,你要倒掉它,把杯子洗净,才可以盛新的、干净的水,否则没有机会。
我们的心是要洗涤一下了。受先入的思想影响,很多人怀疑前世后世,对众生没有慈悲心,对三宝没有恭敬心,心里充满这些,怎么能装入大悲、智慧和信心这些新能量呢?
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首先要有去旧迎新的态度,不论你那些理念得自父母、老师或其他什么人,如果是错的,又何必固守?不过欧美也有这种现象,很多思想明明老化了,但就是不改,这样是很难接受新思想的。
我很欣赏今天的年轻人,70、80、90后,他们的思想比50、60后开放得多,哪里有真理,就真诚接受。这种态度是很有智慧的,不死守老套,活跃、理性而又不缺乏诚恳,从微博、微信上一眼就看得出来,的确充满朝气和活力。
总之,我们只有抛弃旧的、不合理的思想,才能进入一个遍布慈悲能量、清净而纯洁的世界。那要什么时候开始这段新的旅程呢?我认为,越早越好。
04
莫道老来方学道
有些事拖一拖无妨,但学佛最好从当下开始。
学佛不能等。“等孩子读了大学再说”、“等退休了再学”……但那时你就老了,老了,身口意都不行了。
我们看看那些老公公、老婆婆,连起来坐下都困难,更不要说磕十万大头了,两三个就不行了。人老了说话都说不清楚,吞吞吐吐,听别人说话也要很大声才行,这样怎么闻法?更严重的是,人上了年纪心就迷糊,连简单的人名、名相都记不住,更不用说分析那些深细的道理了。
所以,“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老的时候是要学、要修,但这得从年轻时就打好基础才行。学佛也不是非要出家,对大多数人来讲没有必要,出了家再还俗,变来变去更不好。出家人的因缘不同。你就在家做个居士,有正见、有正信、有智慧、有慈悲,既通达佛理又会做人,做这样的一个佛教徒,不是很好吗?
而且,在家利他也方便,你学了佛,有菩提心,这时候要多想着去帮助他人、社会和国家,乃至为整个世间的所有生命做些奉献。不要老想着自己的痛苦,烦恼都是从自私自利心起的,眼泪都是为自己掉的,谁真的为别人哭了?很少很少。记住这两天法师们的话,多为别人想,人就快乐。
希望大家不要自寻烦恼,如果活在饥荒年代,吃不饱、穿不暖,那你整天想着吃的、穿的也可以;如果被关在监狱里,那你总想见见阳光、和亲人说说话,谁都理解,但现在这些都有了,吃穿不愁、自由自在,有什么可烦恼的?
要有满足感、欢喜感,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敬摘录《智慧比金子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