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12) 返回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12)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2-09

 


 仁 波 切 传 讲



  



课前开示


下面我们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这部经典前面已经讲了五种法各自的二十种过患,分别是:利养的过患、愦闹的过患、说世语的过患、睡眠的过患、世间琐事的过患。大家如果能记得住是最好的。


这次讲的时间不算特别长,有些不一定记得住,接下来过后自己要好好地复习,这对每个人来讲,尤其是对初业菩萨来讲很重要。如果你是慧行菩萨,可能不是那么重要。我们当中肯定有很多“慧行菩萨”,讲完以后根本不看,这说明是慧行菩萨。我也非常随喜你们的功德,只是听一下,不用详细学,也不用思考,这种菩萨很了不起,显现上在这里听课也很不容易,因为毕竟明明是慧行菩萨,但他还装着是初业菩萨在听。但如果是初业菩萨,这部经典对他来说非常好。


再加上,我是在法王如意宝面前亲自听到的传承,传给大家应该有特别的读诵传承加持。大家要发愿将来弘扬这部法,弘扬的方法包括自己读诵、讽诵、阅读、修行,或是给别人演说,甚至以后把这本书印出来结缘给有缘众生,或者也可以做一些音频。现在很方便,像念佛机一样的一个小小的设备,里面可以放几千节课,这在当前来讲也很方便。一个小优盘当中,好几百堂课都可以放进去,这也是一种弘扬方法。现在依靠这样的信息时代,要堕落很快;但如果想修行,依靠这种方便方法也可以,也不一定非要去一个地方听课,不一定非要集聚多少人,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这种小的优盘或者播经机。播经机,传播经典的机器,也可以有论典,所以,这里的“经”还是有很多意思。以后弘扬的话,应该做一些播经机,这是很好的一种方便方法,比如你有十堂课、二十堂课,不管在手机上、还是电脑上,有时间的时候都可以听。否则,如果没有人讲,比如虽然这部经典很简单,关于初业菩萨的,但若没有人传,光是读一遍也许不一定能了悟里面所有的内容。当然非常有智慧的人没问题。有些人尽管世间智慧不错,但依靠自己的智力能否理解,大家也可以思考。听说好多人依靠这部经守护自己的身口意。这部经在不造恶业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非常重要。



正式宣讲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若有菩萨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我说是人非出家者。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这部经典大多数的所化众生以出家人为主,当然在家人也可以听,在家修行人也同样会造罪,也需要遮止,此处主要以当场的出家人为主。

这里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我今天用实语来告诉你,如果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整天不好好修行,也不想断自己相续当中贪嗔痴的烦恼,也不修禅定寂止,也不经常念诵有加持的经典,也不去善知识那里多闻求法,那这只是形象上的出家人,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这一点,大家也要反观自心。有些寺院除了诵经之外,其它的闻思修什么都没有,那这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只不过是换了一身衣服而已。身为出家人应该想一想:这辈子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如今已经选择了出家,而且出家的时候没有人强迫,是自己选择的,那这一生是依靠闻思修行来度过,还是什么都不做、在浑浑噩噩当中度过?应该要观察自己。每个人度过下半生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很了不起的人,依靠利益众生获得很殊胜的果,以这种方式度过,但这需要一定的境界;除此,还有一种比较中等的境界;还有非常下等的境界。

《本事经》中说:“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根据各自精进程度不同,所得的果也有上中下之分,利益众生的方式也不同,自相续断除烦恼方面也完全不同。

所以,作为出家人,作为在家修行人,真的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做这些事情。有些出家人还是很了不起的,从早到晚基本上不散乱,不浪费时间,很精进地修行、念诵、禅修,非常优秀;但有些人,不但自己不好好修行,甚至打扰别人、影响别人,这样很没有意义。

我们要修行的话,首先要想:自己最初选择这条路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现在怎么样?刚开始可能会保持初发心,但久而久之热气慢慢消失,有点可惜。

《心地观经》中菩萨如是发愿:发愿度一切众生,发愿断一切烦恼,发愿学一切法门,发愿证一切佛果。汉地也有相同的念诵。如果自己能这样修很好,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发愿度众生,发愿学一切法门。今生可能有点愚笨,但我还是要发愿,一定要生生世世修此法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发愿、回向很重要。包括念《普贤行愿品》时,用心观察自己的心,不要过得特别无奈。清净戒律、闻思修行,这是作为出家人该做的事情,对出家行者来讲特别特别重要。

拓展内容【1】 


《心地观经》中记载:“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问:在皈依时应发的四弘誓愿具有什么样的甚深含义?


答: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大乘的佛弟子在皈依三宝后,应发起的殊胜大愿,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璎珞经》、《六祖坛经》、《摩诃止观》等诸多大乘经论中多有阐发。


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是这样解释“四弘誓愿”的:“缘此四法,其心广大,故名为弘;慈悲怜愍,志求此法,心如金刚,制心不退不没,必取成满,故名誓愿。”即弘的意思是所发的心广大无比,誓愿的意思,是因为慈愍众生,而志求大乘妙法,意志如金刚一般坚定,永不退失,必将使其实现。


众生无边誓愿度,即誓愿度化一切曾作过母亲的众生,使他们都能获得佛果。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一未度者令度,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意思是说:第一个誓愿是缘苦谛而发起的。所度化的众生有两种:一是沉溺在轮回之中,经历着分段生死之三苦的众生,二是在经历变异生死之行苦的声缘罗汉以及出定的菩萨,他们尚未获得真正的安乐,因此也应该发愿能让他们获得究竟的佛果。


烦恼无尽誓愿断,即誓愿断除自己以及一切众生的烦恼。《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二未解者令解,此弘誓缘集谛而起”。意思是说:分段生死,是从人我执和粗大的法我执引起的根本烦恼中产生的,而变异生死,是从微细的法我执引起的枝末烦恼中产生的。大乘弟子应该发愿断除一切众生的这两种烦恼,这样才能将他们安置于究竟的佛果。


法门无量誓愿学,即自己誓愿学习一切法门,并誓愿能让众生学习一切的法门。《法界次第初门》中说:“三未安者令安,此弘誓缘道谛而起。”要断除烦恼,只有按照导师佛陀所慈悲开示的种种法门去闻思修行,舍此根本没有断除的希望。因此,要断除众生之苦与集,必须要让自己早日生起戒定慧的功德,并尽力将佛法甘露弘扬于十方,让一切众生都能早日受到甘露的滋润。


佛道无上誓愿成,即誓愿让自己以及一切的众生都早上成就无上的佛果。《法界次第出门》中说:“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此弘誓缘灭谛而起。”即誓愿获得佛陀度化众生的智悲力的功德,并且誓愿灭除一切众生的生死与烦恼,使他们获得佛果的究竟大安乐。


十方的诸佛,都是因为这四弘誓愿而成就佛果,现今追寻佛陀以及古德先贤足迹的佛弟子,也应该在心里认真地思考并理解四弘誓愿的甚深意义,使其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落实在行动上。


——智圆法师《皈依问答录》




在托嘎如意宝的修行道场当中,当时他很重视的只有两个字:学和受,学——闻思修行,受——受持戒律,也就是学修的意思。在道场里居住的人,如果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欢迎;如果不具足,托嘎如意宝则不建议住在这里。前辈的大德们,各自道场都有不同的非常重要的一些规则。这方面大家也要思考,非常重要:以后我们出去弘扬佛法,一定要带有传承上师的味道,要带有前辈大德们的味道。如果完全是新的开创,也许是自己分别念的捏造和加工,不一定特别成功。有些法师讲经的时候,经常引用佛经论典、上师的教言,说明他自己相续当中还是有前辈尊者们的加持和智慧;有些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再将现在外面种种的迷乱智慧混在一起给大家分享,这样很难说有多大的意义。大家以后应该在这方面多思考。

下面说,真正如来的教法是怎样的呢?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如果有勤修智断行者,昨天讲了,智是指闻思;断是修行、断除烦恼;智断,即闻思修行。通过闻思增长智慧,通过修行断除烦恼。“智断”二字在藏文当中是专用名词སྤོང་སློབ། 。这种闻思修行的行者,一定要成就智慧,佛的智慧、菩萨的智慧。闻思修行的人跟世间人不一样,不能整天在烦恼当中、在痛苦当中,一定要成就出世间的智慧,成就入定的智慧,不做世间的各种琐事,也不做前面讲的各种众务。如此行者,佛陀说是住如来圣教。

拓展内容【2】 


A,断,见藏译本下图红线标处。




如果有这些,如来的圣教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出世间的智慧,也没有闻思修行,很难说佛教是否住世,光有佛像、佛殿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佛教是一种法,这种法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并不是外在的物质。当然佛像、佛塔是一种象征,但真正的佛教是一种教育、一种智慧,这点很重要。

净老和星云大师,他们俩九十岁的时候我都见过。他们彼此有些不同观点。净老说星老到处修庙,不讲经说法,很难生起智慧,“我以前都跟他讲过,但是他不听,现在除了空庙没有智慧。”星老说净老连弟子都不收、也不建道场,现在老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当然每位上师都有密意,显现上是这样,其实他们对佛教的贡献都很大。真正的佛教确实要从智慧上建立,这很重要。建道场可以,建空庙也可以,建僧舍或者阿兰若也可以,但如果里面没有教法、证法,光是在山谷里面建一个小庙,小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不知道对教法到底有没有利益,需要观察。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如果有菩萨乐于世间琐事众务,这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呢?如果初业菩萨整天忙于世间琐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是生死轮回的因,所以菩萨不应亲近众务。为了自己的利益,整天忙于琐事,或者没有教法,一直忙着发心修塔、造庙、造圣像,虽然是功德,但是跟闻思修行的智慧有很大的差距。

有什么样的差距呢?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菩萨做各种发心和世间琐事,造非常大的金银琉璃玛瑙七宝佛塔,遍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四百论》当中讲宝塔广大一直到天界,但是造这样的塔并不能让我生欢喜心,也不是供养和恭敬于我。佛陀在此说得很清楚,闻思跟发心,或者做佛像、佛塔的功德跟闻思的功德比,还是有差别的。这是一种菩萨。

拓展内容【3】 


辛二、教他发菩提心的福德:


问曰:自己发菩提心有如是功德,那么引导他人发菩提心,功德如何呢?


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

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若有众生为了敬仰佛陀而修建七宝佛塔,高与世间色究竟天相等;而另有人调伏一个众生使他发菩提心,佛说此福德胜于建塔者。


教导他人发菩提心,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假若有人用金银等七宝修建佛陀舍利塔,而且此塔量等三千界,高与色究竟天相等,塔体饰以种种稀世珍宝,塔前不断以花鬘饮食音乐歌舞等供养,这些善行的福德当然非常大。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过:如果有人能调化一个众生,使他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此福德远胜于建塔者。此处发心是指发起世俗菩提心,还是胜义菩提心呢?如果是指胜义菩提心,那只是登地菩萨的境界,一般修行人自己尚无法达到此境,要引导他人,更是无能为力。但许多高僧大德于此作过明确简别:此处所说的是世俗菩提心。如堪布阿琼在注疏中指出:此处所说应是世俗菩提心,因从月称菩萨在大疏中引用的比喻可知,教人发心能使如来种性不断,而如来种性者,并非专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如《入菩萨行》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引导他人发菩提心为什么有如是超胜的福德呢?其原因当然是因菩提心功德非常巨大,有永不灭尽且不断增上的功用,如寂天菩萨所言:“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菩提心有如是无尽的福德,那么促使他人发心者,即是建造了无尽福德之菩提心宝塔,这种福德岂是他法所能相比。


譬如说,以前有一户人家,其家长逝去,他的两个朋友,一人为他安葬尸体,一人抚养其妻子儿女,较二人之福德,后者殊胜。同样,佛陀涅槃后,建塔供养其遗体者,如同前者,教导众生发菩提心者,能令如来家族种姓不断,令佛陀的教法流传不断,如同后者,因而引导他人发心者,其福德远胜前者。月称论师说:“以世间究竟,三宝续不断,为播续种子,故彼福极大。”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另外一种菩萨,相应于波罗蜜多法,对与智慧波罗蜜多、般若空性相关的法,乃至受持一个四句偈,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诸法无我”这样的四句偈颂,读诵修行为人演说,这是对我真正的供养、真正的恭敬、真正的承事,能让我生欢喜心。

拓展内容【4】 


对于四法印,我们必须以理作抉择,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要主动沿着正理的轨道来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理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以理作衡量才会得到不可动摇的定解,才会养成确然不拔的坚定信念,由此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所以,这里"以理抉择"是在强调方法,我们能够由理推出四法印,那就不是简单依人而信,而是从内心深处深信这是颠扑不破的宇宙法则,是放之四海法皆准的法则,是亘古亘今永不变异的法则。


【经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诸法无我。"】


这十六字就是宇宙法则,一切事相都是在诠释这十六个字,所有大大小小的规律都包含在这十六字当中,只要是真理,决定都是它的分支,所以这是真理的总纲、佛法的总集、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同时也是每个人自己身心世界中本来就蕴含的真理。


当年古圣贤为了求证真理付出了无数心血,比如,佛往昔为了求得一偈而甘愿献出生命,其中的一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四法印的内容。


在四法印中包含了所有有关轮回和涅槃的真理,其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是属于世俗方面的问题,凡是由因缘造作的法,必然是刹那灭的体性,叫做诸行无常。而在有为法当中,一切和烦恼相杂的有漏法,都是苦的体性,叫做有漏皆苦。此外就是胜义方面,苦和苦因无余寂灭的涅槃寂静,以及诸法远离戏论的无我大空性。这四个法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四大宇宙真理。


——智圆法师《四法印讲记》



做善事有没有功德呢?功德非常大。有些道友特别喜欢造佛像,说到造佛像时,会说“这个事情我来做”。学院里面有些老喇嘛,会说“这里要造个佛塔,这个佛塔功德特别大;那个是乔美仁波切的佛塔……”,经常讲佛塔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讲,造佛塔、造佛像、印经书确实有功德,但是真正让如来欢喜的就是闻思修行,尤其是关于般若空性方面,学中观、学《般若经》、念《般若摄颂》、念《心经》、给别人宣讲般若方面的道理确实功德非常大,原因是什么呢?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所有的佛菩提是通过闻思修行而产生的。

拓展内容【5】 


对于听闻正法,被誉为“第二代释迦”的龙树菩萨在《听闻集》中说:“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未曾有因缘经》:

  闻为金翼鸟  威势武力强

 闻为行宝藏  所在相利益

 闻为大桥梁  济度众苦厄

 闻为大船师  济渡生死海

 多闻令志明  以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闻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解甘露法  从是得泥洹

 闻为知律法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仙人敬事闻  诸天亦复然

 捡心不放逸  积闻成圣智

 慧能散忧患  亦除非邪衰

 欲求安隐吉  当奉事明者

 盲从是得眼  如暗中得烛

 开导世间人  如明将无目

 是故应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明者  是名积聚德



鸠摩罗什翻译了一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有三卷,收录在大藏经中。经中说多闻是最好的。当时有一位菩萨叫净威力士,他问佛陀:布施、持戒、多闻,这三种修行当中哪一种功德最大、最庄严?佛陀说:多闻的功德最大、最好、最庄严、最无上、最了不起的,并讲了很多比喻:持戒和布施相当于是芥子,多闻像须弥山;持戒和布施相当于虚空中一只鸟飞过的空间,多闻相当于是辽阔的虚空等等,讲了很多功德。为什么其他发心、做善事的功德与多闻的功德相比,多闻的功德更大呢?所谓的智慧菩提是通过多闻而产生,三世诸佛由上师而产生。无垢光尊者说,我的无上大圆满是通过闻思而证悟的,如果没有闻思,光依靠自然安住的方式很难证悟无上大圆满,因为很难遣除怀疑。《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如果没有生起定解,则无法断除恶劣的分别念;没有断除恶劣的分别念,则无法遣除障碍。


拓展内容【6】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尔时净威力士白佛言。世尊。布施庄严。净戒庄严。多闻庄严。是三庄严。何者为最。何者为胜。佛言。净威。三庄严中多闻庄严最可称叹。最胜尊上无上无上上。善男子。如须弥边着一芥子。而是施福及净戒聚亦复如是。犹如芥子。多闻庄严如须弥山。善男子。如一小鸟所住虚空。施戒庄严亦复如是。多闻庄严如余虚空。善男子。布施庄严能作二事。何等二。能除贫穷成大封禄。净戒庄严亦作二事。何等二。一离恶道。二至善处。善男子。多闻庄严亦作二事。何等二。谓能除去一切诸见。能集一切智慧庄严。善男子。布施庄严是有漏报。净戒庄严亦有漏报。善男子。多闻庄严无漏无报。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勤精进修多闻慧。说是施福净戒多闻庄严法时。三千众生本种善根。便发无上正真道心。五千天子于诸法中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净威力士得无生法忍。

 

以前有一个大官叫桑魂,他的能力超群,方便和智慧谁都无法比,在当时范围辽阔的阿秋康寿地区,无人能与之匹敌。外表上他穿的也是简单朴素,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做人就应该像他那样。


现在浊世中有些上师,自己根本就不懂佛法经论,更不说解释经典了,所以他就不赞叹闻思,只是一味地让人们修行,这就是真正的谤法罪。有些上师一辈子也从未学过一部论典,对麦彭仁波切、智悲光尊者、荣索班智达等前辈高僧大德们的论典从来没有学习过,我们知道他肯定是不懂经论。既然从没有闻思过佛法经论,那你是怎样摄受弟子的呢?如果连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名词术语都不知道,然后告诉别人不要看经论,说是我们这里以修行为主,理论方面不重要,说是需要修持。


这种说法真是愚痴又荒谬,无垢光尊者指出:“在我之后,只有闻思究竟的人才能证悟无上的大圆满。”因此一定要有广大的闻思。我希望大家要闻思修行,不需要闻思的这种修行我是不会认可的,这种没有因的果,怎么会产生呢?释迦牟尼佛教法的特点就是有如何的因才能结如何的果,这也是佛教缘起性的特点。古德说,没有学习而得到智慧,这在佛教的论典中找不到任何论证和根据。


不需要任何闻思的修行是一种愚笨的盲修瞎炼,在这种人的心中所能生起的可能仅是一种暂时的寂止,就像是旱獭的境界(冬眠)而已。除此之外,我保证他的相续中肯定不会生起与佛法相应的深刻正确的见解。所以闻思对我们极为重要。


一切轮回的根本就是我执,而要断除我执必须具足无二的智慧,生起无二的智慧之前提,就必须要具广大的听闻和思维,所以有些人仅仅住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我觉得这就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大家可能也会深有同感,一个人在寂静的地方枯坐了二、三年或五、六年,修行上没有任何进展。现在许多所谓的“修行人”,他自己没有闻思,摄受别人时也就只能是这样以盲引盲,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真切希望乃至死亡之前,一直依止上师听闻佛法,可惜我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我的上师都过早地圆寂了,现在我就特别希望大家抓紧时间闻思佛法。


有些修行人经常东奔西跑,在表面上也依止了为数众多的上师,但他们现在的相续中得到了什么利益呢?而另外一些人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在一处长期闻思修行,他们的相续肯定得到一定的进步,大家对这两类人可以作一个比较观察。到处去寻找一些上师,对自己的心相续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益,你不闻思只说是要修持,在对治烦恼方面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谓的修持佛法,就是要使自己的心相续与对治烦恼的佛法智慧相应。如是,自己的见解就必须依凭教证和理证,即使是修持无上大圆满,其见解也必须要依靠十七大续部和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并且要以智慧时时对照这些经续论典和教言,看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和如理如法,在显宗也是同样如此。若见解不需要依靠教证和理证来抉择,那修行肯定不会成功;若外面的态度举止表现得好像跟任何人都不愿接触,那这也不是一个正确做人的行为,这在无上大圆满当中也是不允许。


在大圆满中,见解必须要与教证理证相合,其行为必须与众人接触,因此修大圆满的人见解和行为也一定要符合于经续论典的观点和意旨。希望大家认真想一想,像某些人那样的盲修对自己的相续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认为在佛教里,再也没有比闻思更重要的事情。以前的喇拉曲智仁波切,是继麦彭仁波切之后又一位非凡的大德,他说:“对讲闻佛法不满或是不愿意闻思的这种人,即生得不到解脱;而对闻思作诽谤的人,要想得到暂时和究竟的解脱,这犹如石女希望得到儿子一样,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敬摘录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自我教言》

 

戊二、别说闻思见派修行之理:


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

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


轮涅之诸法本来远离一切戏论,本不应有产生执边的机会,然而,除了个别有缘者以外,每一个人都无勤证悟这一点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若想如理通达并修持远离有无等四边之一切戏论的道理,则必须以实相的理证分析有无等四边,进而对现空双运离戏等性生起殊胜的定解。由此一来,必将如明灯般生起现见本来自然实相光明的胜观智慧光明境界。


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

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


要彻底铲除与胜观完全相违的有无等四边执著的重重愚痴黑暗的对治正是这一胜观智慧。因此,无论任何时候修持,都不能离开此定解,换句话说,必须要生起胜观智慧的殊胜定解。


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可是对于同一时间遮破四边之一切戏论,超离心识的法性本来法界觉空无别不可言思的智慧,作为具有一切束缚的异地凡夫人想要顿然间如实见到谈何容易?因此,所有初学者应当循序渐进、轮番交替而破除四边之一切戏论,通过闻思的方式而抉择实相正见并加以修持,这完全是一种正规修行之见派。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

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通过越来越深入的修行,对于一切均不成立、离边现空双运离戏等性的实相正见的甚深定解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由此便能逐渐灭尽有无等颠倒的四种或八种或三十二种增益,结果证悟实相的智慧宛如上弦月一般日渐增上,断证的功德也将与日俱增,不断广大。


不执一切恶见者,不成任何之实法,

定解岂能生起耶?是故无法断障碍。


相反,有些愚者由于既未如实通达实相的见解也未生定解,只是持什么也不执著的单空见,诽谤因果与二种资粮等正法,对于如此的邪见,再如何修持,又怎么能对内外一切实法本来不成立、现空无别离戏等性的实相生起善妙的定解呢?不可能生起。因为无有定解,生起胜观智慧也就无有是处。这么一来,就无法断除有无等颠倒增益的一切障碍,结果也就不会生起丝毫的断证功德。


——堪布根华《定解宝灯论浅释》



所以,多闻非常重要。不要认为:我直接安住就可以,不用多闻;有些人说我只要造福德就可以了,不用听课。现在稍微好一点,这几年大家都比较珍惜闻法的机会。以前有些人经常说你自然安住就可以、闭关就可以、发心就可以,不要听课,增加分别念,分别念越来越多,对修行不利。我原来也说过,分别念有好的和不好的,如果通过闻思而得来的智慧可以不叫分别念。闻思的智慧确实很重要,它是真正能斩断分别念的最好方法,能断除恶劣的分别念,是最好的。这里讲的是这个道理。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是故弥勒。营事菩萨。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下面进行一些对比。


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菩萨精勤于众务,令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营于众务,当知此人增长障碍,无有福利。其实,有一些事务跟读诵、演说比较起来,读诵和演说更有功德。我们做一般的世间琐事、做一些表面的善事,并没有成为证悟的因,这也是障碍,不能成为是福德的因。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为什么呢?三种福业,指持戒、布施等有相的修法,都是从智慧而产生。所以,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罗蜜的读诵、演说、修行,其它的善福都依靠智慧而产生。


是故弥勒。营事菩萨。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所以,弥勒菩萨,营事菩萨,也就是经常发心、做事的菩萨,对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不应该起障碍,不能给他们制造违缘;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对修行禅定的菩萨不应作障碍,因为修行很重要。意思是说,发心者千万不能对闻思、读诵、演说者制造障碍,不然过失很大,下面也会讲。


闻思的人也不能对修行者制造障碍,为什么呢?因为修行是断除烦恼最根本的方法。《地藏十轮经》中讲到:“定能断烦恼,非听诵福业,故欲求涅槃,常当修静虑。”我们要断除烦恼,并不是依靠读诵或者布施、持戒来完成,真正求涅槃和佛果的人,一定要长期地修行静虑、禅修。大家也不能放弃禅修。修行班没有闻思的压力,有些人很闲,这样既无法断烦恼也不好好闻思,如果连每个月的读诵都没有,那确实浪费时间。作为修行者,应该更加精进,这很重要。


我那天也讲了,每个人在新的一年当中,也就是公历2021年,希望每个人发一个愿,不是发空愿,最好要有一个规划。人生很难得,这一年当中你大概要做什么事情?如果修行,准备修什么法?如果念咒,念什么咒、念多少万遍?如果看和学经论,要看什么样的经论?如果发心,这一年当中要发什么心?不敢说在未来三大阿僧祇劫当中都有规划,但每个人至少要有一年的规划。我自己也是这样,如果我没有死,年初都有计划:下一年做什么。计算下来,要完成这个计划,时间很紧。有很多人不理解:你既要讲课,还要做很多事情,怎么安排……那年初的计划,将来会不会有变化呢?可能会有,但一般来讲,有计划的人还是基本很有规律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做。


听说现在有些人准备买日记本,商家也看中了这个商机,计划卖多少钱,这也不要紧、可以的,但最好是看每一天怎样度过,希望每个人写日记。有些上师写的日记很简单:上午放生,下午见两三个朋友,这是一天的日记;上午见一个领导开会,下午讲课,这也是一天的日记。短的时候是这样,长的时候还是写得很精彩。这是一个规划。如果一年365天都坚持不了的话,我们每天口头上说“生生世世不离师”,到底离不离很难说,你说不离就真的不离吗?也不一定,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我们对自己的修行方面要有一种计划。


这里也讲,修行人互不干扰很重要,闻思者不要打扰修行人,演说读诵者不要打扰禅修者。有些人,一个人读诵的时候,敲木鱼的声音也很大,一个人敲什么啊?没必要,实在需要就自己拿个筷子在地板上敲。有些人不知道是显现上这样,还是精神有问题。包括关门、开门时,对上下左右、旁边道友的维护还是很重要。有些人真的很喜欢禅修,如果隔音不好、你的声音又很尖,那会影响到别人。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别人,可能是为了让别人修安忍,但这样自己有很大的过失,没有必要。这里很多都是禅修者,所以,说话、做事应该要考虑周围的环境,包括有些宿舍里的道友,应该经常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里讲,发心者不能障碍闻思者,闻思者不能障碍禅修者。原因是什么呢?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若于勤修智慧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弥勒菩萨:整个南瞻部洲的营事菩萨,应当供养、亲近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整个南瞻部洲的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也应当亲近、供养、承事勤修禅定的菩萨。如是善业,如来也随喜。比较而言,整个南瞻部洲的营事菩萨对一个菩萨恭敬也是值得的,所有闻思的这么多位菩萨,对一个禅修者恭敬也是应该的,这样的禅修和修行,如来也随喜,如来也悦可。悦可,藏译本当中是认可、开许的意思。如来是开许的。


拓展内容【7】 


A, 藏译本当中是认可、开许,见下图红线标处。




如果承事、供养勤修智慧菩萨,当获得无量福德。经常修空性的菩萨、学般若的菩萨,在菩萨当中,他的功德和威望是很大的。学中观和学密法的菩萨,是与般若相应的菩萨,所以其他人更要恭敬,“哦,你是中观班的?哇,那了不起,我要亲近、供养……”,这样也可以。


对人恭敬、不恭敬都可以,但对法恭敬很重要,对他相续中的法、对所学的法要尊重;如果我们对法尊重,对讲经说法的人也要尊重,对变成文字的法本也要尊重,这些的来源是佛陀,也要同样尊重。比如,世间一本非常出名的书,吸引了很多人,很多人得到利益以后,就特别喜欢了解这本书的作者;世间当中如果有一部特别出名的电影,大家都好奇是谁演的,对这个演员还是很感兴趣的。法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来理解。


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智慧之业无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在所有的事业当中是最最上的,超过三界一切所行。我们闻思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求智慧。世间高等院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求智慧。佛学院这么多人,四十多年以来,大家的目的就是求智慧。我们求法、求智慧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智慧的原因,人也有所不同。有些人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是非常普普通通的人,慢慢智慧完全跟其他人不相同。于我个人而言,现在讲课还是有人听,自己也有这个把握,原因是什么呢?我在年轻的时候,在上师如意宝面前、在其他大德面前精进地学了一点点智慧,不然当年,有些同学的智慧和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但现在比较起来,自己相续当中出世间的智慧还是跟他们有一点点差别。所以,在座的人应该知道,智慧很重要。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所以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菩萨发起精进心,于智慧当中勤修非常有意义。《大智度论》当中引用过一个佛经的教证:“于诸宝中,智慧宝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为最。”在所有的珍宝当中智慧的珍宝最殊胜;在所有的利刃武器当中,智慧的利刃最为重要。为什么文殊菩萨天天拿个宝剑?不理解的人认为,他拿个武器干嘛?其实这是一种象征,依靠慧剑能断除相续当中的无明、邪见、邪念。包括很多忿怒本尊手里拿着的刀、矛等兵器,并不是本尊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要刺杀敌人,而是依靠不同的兵器来断除对方相续当中无明黑暗的迷网。


大家来到这里之后,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精进心在自相续当中生起修行的智慧,一方面通过发心来锻炼,这也很重要。有些发心的道友很辛苦,昨天晚上已经很晚了,我看到商店里面发心的道友们在下货,车也特别大,货很多,大家还是很辛苦的。不过我想这也是为僧众做事情,对身体也很好,也是一种忏罪方法。那天说爱睡眠的人有很多过失,这些人应该发心。不仅这个,我们这边好多道友都在为僧众做各方面的发心,这也很重要。前辈大德们刚开始进入僧团时都要修忏悔,有些在厨房里面呆了很多年、有些专门劈柴、有些提水、有些搞清洁卫生,汉地很多大德也是这样,藏地也是这样。


不管怎么样,初业菩萨相续当中的罪业比较重,一方面好好忏悔、好好发心,另一方面,光在这里发心,吃得饱、穿得暖也不行,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多多少少求取智慧。现在这里是求智慧很好的地方,法师们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给大家讲经说法,自相续也是调柔寂静。法王有一次说,我最多再能活七、八年,并没有希求什么名闻利养,不是我需要弟子,但是如果你们待在这里,我这里的堪布堪姆举世无双、特别优秀,他们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如果满瓶倾泻般地传给你们,对你们将来自身修证、弘法利生有非常大的利益。现在也基本上与此相同,大家还是要努力地发心和闻思修行。

 

今天我的衣服还可以、不错,是吧?昨天领子太高了,自己都觉得有点别扭。今天讲到现在还没有进入主题,下面开始讲真正的课程内容。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世尊。云何名为戏论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此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您在前面特别善巧方便地分别宣说了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的各二十种过失,那么世尊,什么叫戏论中的过失?如果观察,菩萨住于寂静当中、远离一切戏论,这种概念又是怎么样的?


这里的戏论也可以理解为《中论》当中的“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རྩ་བ་ཤེས་རབ་ལས།གང་གིས་རྟེན་ཅིང་འབྲེལ་བར་འབྱུང་།།འགག་པ་མེད་པ་སྐྱེ་མེད་པ།།ཆད་པ་མེད་པ་རྟག་མེད་པ།།འོང་བ་མེད་པ་འགྲོ་མེད་པ།།ཐ་དད་དོན་མིན་དོན་གཅིག་མིན།སྤྲོ་པ་ཉེ་བར་ཞི་བསྟན་པ།།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སྨྲ་རྣམས་ཀྱི།།དམ་པ་དེ་ལ་ཕྱག་འཚལ་ལོ།།ཞེས་གསུངས།远离四边八戏、善灭一切戏论的言说当中,佛陀是最了不起的,所以龙猛菩萨说:我要向您顶礼。首先宣讲佛陀的功德,哪些功德呢?相续当中远离四边八戏的智慧。这里无戏论,是常、断、有、无、一、异等所有的边、所有的执着,有的执着、无的执着、是的执着、非的执着,远离所有的执着叫做远离戏论。从般若和胜义层面来讲,没有戏论就是没有任何执着;从世间的角度,戏论相当于是一种诤论,经常喜欢戏论,会喜欢琐事、喜欢诤论,这都可以叫戏论。菩萨如果耽著戏论有二十种过失。


这部经典到最后的时候,让我们进入一个远离戏论的中观境界当中,表面上看是对诤论、对世间的执着进行遮破,但实际上是让我们进入最深的境界,然后往生极乐世界,后面的结尾与此有关。


戏论,在不同的论典当中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把见闻觉知叫戏论,有些把除了真理实相以外的法都叫戏论,有些把分别念叫戏论。


拓展内容【8】 

 

《中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不生亦不灭”:不管是佛陀还是后来的高僧大德,在一切如实通达缘起空性者的根本智面前,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灭,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根本没有真实本体。


“不常亦不断”:众生认为有常有断:已有的法恒时存在,这是常;已有的法变成没有,这是断。然而诸法无生的缘故不会有一个实有的法存在,所以不常;没有实有的法存在就不会有它的灭,所以不断。


“不一亦不异”:如果诸法以自性而存在,则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异体。然而诸法无生的缘故并无自性存在,所以不会成为一体;没有一体,异体也不可能成立。另外,如果观察事物的本体,任何法都由支分组成,这样分析至微尘、刹那都无实体可得;实有的一体不存在,多体也就无法安立。所以,任何法都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


“不来亦不去”:一切法并非从他处而来,也不往何处而去。虽然众生认为色、心诸法皆有来去,然而诸法无生无灭的缘故,哪里会有真实的来去。


佛陀能够宣说一切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又能善巧寂灭能诠所诠等一切戏论。我(龙猛菩萨)向佛陀三门恭敬地顶礼,因为佛陀所说的缘起空性之理是一切学说中的第一。

 

戏论:梵语prapan~ca。谓错误无意义之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之言论。《佛学大辞典》:(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


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大三○·八一五上):‘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中论卷三观法品分戏论为爱论与见论两种。爱论谓于一切法取着之心,见论为于一切法作决定解。钝根者起爱论,利根者起见论;在家者起爱论,出家者起见论;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凡夫起爱论, 二乘起见论。


佛性论卷三述及三种、九种戏论。三种为:(一)贪爱,(二) 我慢,(三)诸见。九种为:(一)通计我,(二)约计是我,(三) 计我应生,(四)计我不更生,(五)计我有色应生,(六)计我无色应生,(七)计我有想应生,(八)计我无想应生,(九)计我非想非非想应生。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说二种戏论:(一)于真实之理生戏论,(二)于世间之事生戏论。


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戏论也。」


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於道无所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


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



当时弥勒菩萨问:戏论的二十种过失是什么?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云何名为二十种过。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弥勒。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于初业菩萨而言,本来戏论的过失无量无边,如今简略来说可以含摄在二十种过失当中,具体有哪些呢?

1、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如果戏论很严重,对今生太执着,可能对什么事情都会产生非常大的苦恼。我们都知道,因为我们特别特别地执着,不管是对有、对无、对人、对事物,对任何事情只要产生执着、有戏论,那肯定会痛苦。如果有一个芝麻许的执着,也会产生如山王一般的痛苦。今生的戏论给大家带来非常大的烦恼和痛苦,这是第一种过失。

2、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有了戏论肯定有自方和他方,有了他方,对不开心的对境产生嗔恨心,安忍会退失,所以嗔恚很可怕。戒律中讲了,产生嗔恨心的出家人发生了争斗,佛陀都没办法平息。佛陀时代,两方的出家人产生摩擦、产生矛盾,一方说是另一方的不对,另一方又说是这边的不对,吵得特别厉害,后来佛陀亲自来调解,其中有些比丘说:佛陀,跟您没有关系,这是我们之间的矛盾,您最好默然。佛陀没办法,独自离开到森林当中去了。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理解的。今天上午,我去调解一个工程队和我们这边道友之间的关系,从昨天开始两方面都非常厉害:这边说,不应该给工程队的钱,质量不行;工程队说,如果不给,我要打官司。我上午给两边做协调,到了下午还可以。我想,那佛陀时代都有些比丘不听话,现在还算可以,而且对方也不是出家人。当时佛陀说你们是出家人,如果在家人这样互相嗔恨情有可原,作为出家人你们要想想。后来两方面的比丘越来越厉害。很多经典里面都有类似的公案。

拓展内容【9】 


那年在瞿师罗园精舍,经师和戒师发生了一次冲突。他们的争论由很少的事引起,但却演变成为僧团里严重的分歧。事缘那位经师没有把盥盆清洗而被戒师认为是触犯了轻戒。经师是个强慢的人,认为自己不是故意使盥盆污染,故而不应受责。他们各自的学生纷纷支持自己的老师,以至争执加剧。这边谴责那边毁谤,而那方又怪这方愚笨。终于,戒师当众宣布经师的破戒,并且要他正式在僧众前忏悔,否则不许他参加每两周一次的诵戒仪典。


情形日恶化。双方互相中伤。他们的言词如毒箭一般。除了一些不偏帮任何一边的比丘,其他的比丘,大都站在其中一边。中立者都慨叹:“这次事太严重了!这只会做成僧团的分裂。”


虽然佛陀住在离寺院不远的地方,但他却对此事全不知情,直至一队来访的比丘告诉他,并请他出调停。佛陀直接与那戒师面谈,对他说道:“我们不可以太执着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也去了解他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僧团的分裂。”接着,佛陀又到经师那里,对他说同样的话。佛陀希望他们两人可以和解。


但佛陀的介入,并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效果。他们彼此已说得太多对方的坏话,所做成的伤害已非常严重。中立的比丘,没有能力影响他们和好如初。这次的纷争,很快便传到在家众的耳里。其他的宗教团体也开始知道佛陀的僧团出现了问题。这对僧伽的声誉大为损害。佛陀的随从罗祗多也再按撩不住,而与佛陀商谈,请求他再一次出面调停。


佛陀穿上他的外衣,来到精舍的大礼堂。罗祗多敲起召集众僧的钟鼓。比丘齐集后,佛陀这样说:“请你们别再争辩。这只会令僧团分裂。请回去继续修行吧。我们是真修行,就应该不要成为傲慢和瞋恚的受害人。”


一个比丘站起来说:“世尊,请你不要插手此事。回去静修吧。这事与您无关。我们已是成人,一切都懂得自己解决。”


接下来的,是雅雀无声的沉默。佛陀站起来,离开了礼堂。他回到自己的房子,拿起乞钵,步往挢赏弥乞食。之后,他独自行入森林里用食。吃完后,他又起来离开挢赏弥。他向着河边走。他没有通知任何人他离开,就是他的随从罗祗多和阿难陀也不知道他离开了。


佛陀一直步行,直至来到芭娜迦留罗伽罗村这个市镇。他在这里遇到他的弟子,薄功尊者。薄功请佛陀到他独居的森林里。他给佛陀奉上毛巾盥盆清洗手脚。当佛陀部及他修行的情形时,他告诉虽然他只一个独修,但却体验到喜悦和自在。佛陀说:“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悦。”


与薄功道别后,佛陀起行前往离这里不远的东竹林。佛陀正准备进入森林时,却被林地的守卫停住:“僧人,别进去呀,你会打扰林中正在修行的几位僧人的。”


佛陀还未来得及反应,阿耨楼陀尊者突然出现。他兴奋地跟旨陀招呼,并对守卫说:“这位是我的师父。请让他进去。”


阿耨楼陀带佛陀进入森林。他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两位比丘一起住在这里。他们都很高兴见到佛陀。竺难提伽替佛陀拿钵,而金他们又奉上毛巾盥盆。三位比丘向佛陀鞠躬顶礼。佛陀请他们坐下,问道:“你们在这里感到满意吗?你们的修行,进民如何?在这里乞食和教化,有遇到困难吗?”


阿耨楼陀回答道:“世尊,我们对彼此关怀备至,生活上的和谐犹如乳蜜交融。我认为可以与竺难提伽和金毗罗一起是我的福气。我很珍惜他们的友谊。我每做一件事之前,无论他们在或不在,我都会先停下来,问问自己他们的反应将会是怎样。我的言行会令师兄们不高兴吗?只要有怀疑,我便立刻抑制自己。世尊,我们虽是三位,但犹如一体。”


佛陀点头,表示赞许。他望向另两位比丘。金毗罗说:“阿耨楼陀说的都是真话。我们和平相处,而且都互相关怀。”


竺难提伽也加入:“从食物至修行的见解体验,我们什么都一齐分享。”


佛陀嘉许他们说:“好极了!我真高兴看到你们如此融洽相处。一个真正的僧团是应该这样和平共处。你们真的醒觉了,所以你们才证得这种和谐。”


佛陀在这里和三位比丘住上一个月。他观察他们每天早上怎样在禅修后乞食。哪一个比丘最先回来,便替其他的比丘准备座位、取水以备清洗、和摆放好一只空钵。他自己用食之前,必先把一些食物放进空钵内,以防其他的比丘乞不到食物回来。他们全都用食后,又将所余的食物放置地上或水流中,小心不会伤害附近的小动物。然后,他们才一起把乞钵清洁洗净。谁先发觉到茅厕需要清洗,便立即去做。需要别人合力的工作,他们都一起合作。他们又不时坐下来,交换修行上的心得和经验。


离开三位比丘之前,佛陀对他们说:“比丘,僧团的本来性质就应该是和谐的。我认为依照下列的原则,和谐相处是可以达到的:


一、共同享用一处公用的地方,如森林或家居。


二、共同享用日常的必需品。


三、一起守持戒律。


四、只用有利于和合的言证,避免导致僧团分歧的言说。


五、互相交换见解和心得。


六、尊重他人的观点,而不要勉强别人跟随自己的看法。


僧伽如能依照这些原则,必定能够获得喜乐与和谐。比丘,让我们以后遵照这六条原则。”


比丘们都很乐意接受佛陀的教导。佛陀与他们道别后,便步行至波奈耶伽附近的罗稽罗森林。在一棵娑罗树下禅坐后,他决定一个人在这里度过即将来临的雨季。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46)一把申恕波树叶



上师也讲过,末法时代人与人的矛盾很难以调解、难以愈合也是正常现象,有时候连作为断证圆满的佛陀都没办法。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分班的事情,法王当时让个别堪布讲《俱舍论》,那位堪布不愿意讲,法王显现上不高兴,说:你们不想讲,那我就走了。法王起身回到他的"宫殿"(房间)。后来弟子们又去请求法王,说那位堪布哭的很厉害。法王第二天在课堂上,虽然显现得有一点不高兴,但基本上还可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想:“怎么出家人之间有矛盾?怎么佛教徒居士之间有矛盾?”不要感觉特别稀有,这是正常的,尤其是有执着、有戏论时,嗔恨心增上,退失忍辱,这是肯定有的。


3、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因为有执着,对手、怨恨的敌人,他们给你带来很多损害、危害。因为你越来越耽著的时候,你的对手越有机会。胜负心念很强的话,最终自己也会失败;如果能做到随缘,了知得失都是从缘而生,可能更好一点。《大智度论》中说:“胜者堕憍坑,负者堕忧狱,是故有智者,不随此二法。”这个讲得很好。如果得到胜利,堕入骄傲的坑中;如果失败,也堕入一种不开心的地狱。所以,作为智者,对胜负不要太执着。吵架的时候也不要特别在意“你是对的,他是错的”,非要分别对错,最终给双方都造成伤害。如果互相谦让,“我听你的,随缘吧”,那对方会越来越柔软。一般人不容易吵架,但是关系越好的人吵得越激烈,这样不太好。


主要是执着戏论,有戏论的话,这些过失全部都会来的。


4、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魔和魔的眷属也非常欢喜,因为他们有机可乘。藏译本当中是魔欢喜、魔的眷属欢喜,是分开的,隋译本里面没有这一段。我们越执着诤论,魔众越欢喜。比如我们吵架、僧众不和合,产生违缘,尤其是上师和弟子之间不和,这样的时候魔众非常欢喜。《现观庄严论》当中讲到的四十六种魔业大多数是师徒之间的不合。


拓展内容【10】 


A, 藏译本当中是魔欢喜、魔的眷属欢喜,是分开的,见下图红线标处。

 


B, 隋译里面没有这一段,见下文。


佛言:“弥勒!其戏论者,略说有二十种过,应当观察;若广说者则有无边。何等二十?弥勒!多戏论菩萨现见法中多不乐行,于忍辱中而复减少,熏习嗔恚,未生善根能令不生,已生善根能令减损。当有诤斗怨仇,当得短命,趣不端正,言语吃涩。若他教法于心不住,未说经法而不现前。诸善知识皆悉远离,于恶知识当速和合。当入苦道,于一切时闻不戏言,所生之处恒堕疑网,近于八难,白净法中勤求学处多有障碍。弥勒!如是等比说二十种诸患,为多戏论菩萨。”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C.《现观庄严论疏》第四品 正等加行


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


当知诸过失,有四十六种。


本体:对加行造成障碍的所断法。分类:自身存在的违缘有二十种,依于自他其中之一的违缘有二十三,依于他者的违缘有三种,应当了知,所有过失必定有四十六种。是哪四十六种呢?分为总所断、别所断与特殊所断三种。


总所断:一般来说,存在于自身的般若违缘:对般若不恭敬的过失有五种:


从智力的角度而言有两种:


1、由于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证悟而执为难以证悟。


2、认为由于智慧敏锐、才气十足而容易证悟。


从染污法的角度而言有三种:


3、以身的染污法——伸懒腰等缮写般若等。


4、以心的染污法——贪心等缮写般若等。


5、以语的染污法——嬉闹等讽诵般若等。


从大乘中退失的七种因:


6、以相似理由而退失,认为我没有得到授记而背离般若。


7、从因大乘道中退失,对大乘道不起信心,就像舍弃树根而寻求树枝一样。


8、从品尝果大乘之味中退失,对究竟果一切种智不起信心,如同不向主人乞讨而向仆人乞讨的狗一样。


9、从体大乘法中退失,对胜乘不起信心,犹如已经得到大象而舍弃又寻找象迹一般。


10、从所为之本体中退失,从小乘法藏中寻求所为,如同从蹄迹水中寻觅宝珠一样。


11、从因果之关联中退失,希望从小乘道中获得大乘遍智,犹如以日月宫的标准来衡量尊胜宫的比喻一样。


12、从无上特法中退失,认为上下乘相同而不知三身的特法,依次就像执著转轮王与山寨的小王平等、百味佳肴与豆泥平等、如意宝珠与假宝平等一样。


从大乘中散乱的八因:


13、趋入般若的缘,对繁多欲妙境加以分别。


相似般若的过失:


14、将单单的缮写文字法行耽著为般若。


15、将单单无实的所诠耽著为般若。


16、将单单的能诠文字经函耽著为般若。


17、将无文字耽著为般若。


18、由般若中散乱的过失:作意城区等贪嗔之境。


19、作意名闻利养。


20、从魔所宣说的非道中寻求方便智慧。


别所断:依于自他其中之一的二十三种讲闻违缘: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


21、听闻者般若的讲闻等有强烈欲乐心,传讲者十分懈怠。


22、听闻者在此地,传讲者在他境。


23、听闻者具备知足少欲,传讲者不具备知足少欲。


24、听闻者具足头陀行功德,传讲者不具足头陀行功德。


25、听闻者具备善法,传讲者不具有善法。


26、听闻者喜欢布施,传讲者具大吝啬。


27、听闻者愿意供养,传讲者不愿接受。


28、听闻者以略说能够理解,传讲者以广说而理解。


29、听闻者了知经等妙法,传讲者不了知经等妙法。


30、听闻者具备六度,传讲者不具有六度。


31、听闻者善巧方便,传讲者不善巧方便。


32、听闻者已获得陀罗尼,传讲者没有获得陀罗尼。


33、听闻者想缮写般若文字,传讲者不想缮写般若文字。


34、听闻者远离贪爱结等五障,传讲者没有远离贪爱结等五障。


35、听闻者想独自远离恶趣,传讲者想结缘者都远离恶趣。


36、听闻者喜乐独自趋往善趣,传讲者喜乐结缘者都趋往善趣。


与传讲者、听闻者相联而意乐不一:


37、传讲者喜欢自己独处,听闻者喜欢眷属大众。


38、传讲者不给随行的机会,听闻者却想跟随。


39、传讲者希求少量财物,听闻者不想供养。


住处不一致:


40、传讲者去往有生命危险的地方,听闻者不去有生命危险的地方。


41、传讲者去往发生饥荒的地方,听闻者不去发生饥荒的地方。


42、传讲者去往盗匪等扰乱的地方,听闻者不去盗匪等扰乱的地方。


43、传讲者为化缘而去看望在家人,听闻者不去看望在家人。


以上述的外缘而导致心不悦意,由此成为讲闻般若的违缘。


特别所断的三种过失:


44、凭借魔所宣说之经一类不该学修的非处邪教,用伪造的词句在大乘教与修行人之间进行挑拨离间。


45、将不是所修的般若、不净观之类有缘的相似修行立为究竟的修行。


46、对于魔化为佛陀一类的幻现、不该起信的非处邪师生起欢喜。


如此一来,魔业过失总共有以上四十六种。



5、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以前没有善根,如果有戏论、执着、互相诤论,以前没有产生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是不会新增的。


6、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已经有的善根慢慢退失。刚来的时候,信心不错、悲心也不错,后来慢慢退失。尤其信心真的很重要,一旦没有信心,修行都无法修下去。对上师的信心、对佛菩萨的信心,尤其是对自己本尊的信心很重要,需要经常以本尊与上师无二无别的方式来祈祷,这样的话,相续中的很多境界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如果没有经常祈祷,对上师和法没有信心,就和世间的考古学家、哲学家、专门研究理论的人一样了,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佛教的教义大多数跟信心有关系,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完全依靠推理逻辑来学,凭记忆来学,则无法品尝到佛法的滋味——大悲心的滋味、菩提心的滋味。学佛跟学世间的知识在态度上要有差别,如果自己没有信心,最后会自以为是、产生傲慢心,甚至产生邪见。


以前讲《四百论》时,在经堂三楼上课,有一个女众很不错。我记得当时《四百论》,她考了前一、二名,后来产生怀疑、邪见,写很多文章说龙猛菩萨如何如何……我说,龙猛菩萨并不是像你这样的智慧能驳斥的。后来第二次考《中论》时,她已经不行了、很不成功,最后也是不得不离开。有些人可能业力现前,自然而然产生邪见、怀疑,这种人以前有的善根很快会退失。现在有些人学习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产生种种怀疑、邪见,已有的善根不会增长、一直退失,最后变成很可怜的人。


7、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增加很多互相诤论、竞争怨恨的心,人与人之间特别执着,产生很多你与我的斗争。佛陀在《涅槃经》当中也说:“善男子。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何以故。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世间人与我争论,我不与世间人争;世间人说有、我也承认有,世间人说无、我也承认无。佛陀很随顺世间人,他知道世间人说有与无肯定是不正确的,但还是会随顺众生。有时候随顺真的很重要,争论不是很重要。


《胜军化世百喻伽他经》里面有一个像禅师的诗词一样的偈颂:“天边圆月终须缺,山下花芳不久凋,人世无常何异此,须诤人我拟何为。”意思就是说,天边圆圆的月亮终究会有亏缺之时,山下芬芳的鲜花也会有凋谢之时,世人一切的一切也不能离开无常的规律。所以,在你我之间一直争论胜负,有什么必要呢?争执不息有什么用呢?


这部经典是以偈颂的方式宣讲,是天息灾翻译的。


拓展内容【11】 



天息灾(?~1000)北天竺迦湿弥罗国僧。原住中印度惹烂陀国密林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二月,偕施护来汴京。帝召见,赐紫衣,敕同阅梵夹。时帝方锐意翻传,乃命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营建译经院。七年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居之,与施护、法天等共同从事译经,赐号'明教大师'。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翌年,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并奏请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教习梵学。此后译经不辍。雍熙二年(985),帝授'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次年赐御制《三藏圣教序》。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载,雍熙四年奉诏改名法贤。


自太平兴国七年七月至雍熙四年十月,天息灾所译之经共有十八部五十七卷,入藏开板,施行天下。端拱以后,复陆续译出《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王经》三卷、《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缚轮观想成就仪轨经》一卷、《频婆娑罗王经》一卷等。后于咸平三年八月示寂,年寿不详。谥号'慧辩'。[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卷四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我看了以后,确实觉得,人世间很多的争论都没有必要。今天的争论,再过两天看起来,会很无知;这一世的人的争论,在下一世或者下一代的人看来,也很稀有。一百多年前国际上互相的斗争、战争,在后人看来,这些人特别愚痴。原来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关系还是很稀有的。不说这些,不然我还是会讲一些,怕时间不够讲不完。当时日本很多官员的钱在美国的银行里面怎么冻结的,为了夏威夷的海岛,日本当时如何发动军队,后来美国扔原子弹,之后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其实,如果每个国家、每一个人能够好好享用现有的资源,互相让步,那全球的人类都可以和睦共处,圆满短短的这一生。而人类的下一代也可以有充足的资源。但是由于很多人没有空性见解、没有菩提心,全部以自我为中心,整个世界都特别苦恼。我们经常讲苦苦,一个苦还没有结束时,另一个苦又增加。今年发生疫情,国家与国家之间又关系不好,抢夺资源……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看世间各种各样的事,从这些事来看,人类真的很可怜,很希望很多人都能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这样可能大家都会很放松。但暂时来讲,众生业力现前,想要实现也是不可能的。


8、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有了戏论,会造各种地狱的因。隋译本当中说是短命。


拓展内容【12】 



隋译本:


佛言:“弥勒!其戏论者,略说有二十种过,应当观察;若广说者则有无边。何等二十?弥勒!多戏论菩萨现见法中多不乐行,于忍辱中而复减少,熏习嗔恚,未生善根能令不生,已生善根能令减损。当有诤斗怨仇,当得短命,趣不端正,言语吃涩。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9、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很难看,整个相貌不端严。本来修安忍得相貌庄严,但是经常生气、发脾气的话,肯定比较丑陋。因为这个业,将来生生世世都会变得丑陋。

10、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说话不温和,言词不通畅、不流利,结结巴巴。这是戏论执着的果报。

11、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得到的传承、教法记不住,意义和词句都记不住,记性很不好,得到了也会马上忘掉。

12、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没有听过的经,听了以后不入耳,或者听都不想听,上课的时候打瞌睡、妄想纷飞、没有精神,心里一直想“什么时候讲完?”讲一堂课看三、四十次手表,看一下手表、就想一次“还没有讲完?”一直很痛苦的样子。这说明没有感受到法味。本来闻法很难得,应该像享用甘露一般欢喜,“这么快讲完了!”当然这和讲者也有关系,如果讲者特别啰嗦,再怎么喜欢听课的人,到最后也都听不下去了。

13、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特别喜欢争论、喜欢戏论的人,善知识都不要。有些人,这个班不要,那个班也不要。为什么这些人到处去求救?可能是自己特别执着戏论的原因。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中说,好人并不是头上有莲花,坏人也不是头上长角,好人和坏人是以行为来分的,因为行为的好和不好,才有好人和坏人的差别。如果谁都不要你,那肯定是自己有问题。

拓展内容【13】 


《君规教言论》第十品 观察调柔


贵族面上无莲花,劣种头上未长角,依靠行为之差别,娼妓子姓可明显。


 一个人是贵族还是贱种,不需要任何标志或自我标榜,只要根据他的行为、体态这无声的语言,便足以表明。因为高尚的贵族种姓者,他的脸面上并没有鲜美怡人的莲花而受人喜爱,乐于让人见闻称道;而劣姓贱种者,其头上也未长有不能相合的牛角,还有可能像白面书生一样的清秀。然而二者的行为却截然不同:世间高尚士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他的行为符合二规,所作所为适合众人之意,如“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样高尚的人谁都会投以崇敬的良言和微笑。相反,那些劣姓之辈,行为不道德,作为不如法,谁人见了就如见了不净粪一样,想法绕道避开,犹如见到牦牛尽量躲开。他不需表白自己,别人都会心中有数,一清二楚,犹如娼妓的儿子,不必追究他的父亲是谁,久之从其行为上便能确知他是贵还是贱。同样,各种各样的修行人共聚一处,只要观察其各自的行为,便可了知各自所依止的上师如何,以及各人在同一座下闻思时领悟的如何。每位为了不愧于如佛一样的恩师,应该广学立行。

 

《二规教言论》五、不放逸


如物过秤知轻重,如是二规衡量时,

以彼所显之成绩,推知众人之贤劣。


如同货物可通过称量以知其轻重,如是以二规衡量众人时,以彼所显示出来的成绩,可以推知众人之贤善与恶劣程度。


我们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好坏,可以通过他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取得的成绩加以衡量,看其善恶业之比重哪种为大:他在佛法方面有没有著书立说、严持净戒等;于世间法中有无贡献……总之,可以从多方面对其进行推理观察,不能只顾及某一点就轻下判断,这样才能完整知道此人的贤劣状况。就像我们要想了知物体的轻重,就必须通过秤来衡量,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体积大的就一定重,比如一大堆棉花就没有一块铁的份量重。


藏密《中阴窍诀》中说:在中阴法王前,不是将人直接过秤,而是凭两个小天子掌管人的善业与恶业:白天子与黑天子将人所造之善恶业分别装在两个口袋中,拿给中阴法王判断此人的贤劣程度。《华严经》中亦云:“地生一人,天生二神。”此二神即负责记录人所造之善恶业。


同样,依如秤之二规进行衡量时,对众生一生所做之事情善加观察,就能判断出其人之好坏善劣。寂静道场上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有些人初来道场后,自己在闻思修方面很精进,背诵了好几部论典,并且对常住之事也积极发心参与,可以说做了很多利益自他之事;不过有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不认真闻思修,整天只知东游西逛、惹事生非,今天要为他解决这个问题,明天又得为他解决那个问题,翻来覆去、絮叨不已,使上师、道友不得不对他生起厌烦心。


本论开篇即讲到从行为上即可将人区分出高下,而好人则如同黄金一样被众人喜爱,坏人则像牛粪一般被大众所厌弃。其实好坏并非在本性上存在,而是由其行为的不同造作而成。所以我们若欲成为一个高尚者,就必须时刻以二规为准绳,衡量观察自己的行为,使行为变得如理如法。



 

14、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这些人迅速遇到恶知识,经常遇到恶知识。

15、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在修行的道当中难以产生佛法的境界,难以从轮回当中获得出离,一点修道的感觉、境界都生不出来。

16、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有些特别爱戏论的人,经常看到不悦意的事情,经常听到不开心的语言。如果心情比较好、境界比较好的人,那听到的全部是开心的。人的修行、众生的业力,还是有差别:有些人产生痛苦不需要因,一点点事情就痛苦得不得了;有些境界好的人,按理来讲应该非常痛苦的事情,比如别人打你、杀你,一般人很难以忍受,但在他的人生当中照样能面对。这与业力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你看,这种人经常听到不悦意的话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

17、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不管转生到什么地方,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对法义、对人、对事都产生疑惑,甚至对旁边的邻居也产生疑惑,出去的时候,甚至连穿衣服也产生疑惑,穿这件不行、穿那件也不行。有些明星可能有选择困难焦虑症,一天要花好几个小时换衣服,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总是难以选择。

18、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藏译本和隋译本里面说接近八难,意思就是说,爱谈论戏论的人经常处于八无暇当中,闻不到正法。

拓展内容【14】 


A, 藏译本中的八无暇:

 


B, 隋译本:


当入苦道,于一切时闻不戏言,所生之处恒堕疑网,近于八难,白净法中勤求学处多有障碍。弥勒!如是等比说二十种诸患,为多戏论菩萨。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19、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修行白法经常有障碍,修行的时候什么障碍都来了,人的障碍、老鼠的障碍、天气的障碍、身体的障碍、心情的障碍、饮食的障碍、没有胃口的障碍……每天连饭都不想吃,那肯定没办法修法。华智仁波切说过,ཆོས་ཆུང་ངུ་ཨ་ཁུའི་མི་སྒྲུབ། ཆོས་ཆེན་པོ་ཨ་ཁུའི་མི་འགྲུབ་སྟེ། ཤི་རན་དུས་ཨ་ཁུ་ཆོས་མེད་རེད། 大法老僧人不会修,小法老僧人不想修,老僧人死的时候什么法都修不成。有些人只要修白法就有障碍,都没办法听完整的一堂课。

我以前在上师面前呆了十九年,觉得很幸运,在整个听课过程当中,没有对法王产生过任何的邪见,也没有做过令法王不开心的事情,自己的修行当中也没有出现障碍。身体不好要离开,心情不好要离开,或者人际不好要离开……没有这种情况。白法方面的障碍不多,应该算是比较顺利地依止上师。虽然现在传法等很多事情都有很多白法方面的障碍,但这是正常现象,像日轮一般的上师圆寂以后,在黑暗的世界当中我们依靠自力修行、弘法,肯定有各种障碍。不过自己依靠祈祷、依靠护法神,也算是圆满。

希望大家对人和事不要特别执着,发生什么事情随缘一点,也许不好的事情会变成好的。大乘修行人讲一切都是佛的加持,一切都是上师的加持。好的时候是上师的加持,很多人都会说:"今天我吃到火锅、西餐、藏餐,这是上师加持;今天太阳很好是上师加持。"但如果摔倒了、被狗咬了,“这是上师的加持,好开心啊!”(众笑)谁都不会这么说了。其实真正来讲,好坏都是上师的加持,看起来是摔倒了、骨折了,但实际上,包括生病、出现违缘也要想到是上师的加持。

20、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对受用、财物有各种违缘,会有敌人嫉妒。隋译本当中没有这一个,藏译本当中也没有。但藏译本中具足二十个过失,可能前面的分配方式有些不同。隋译本当中好像不足二十个,也许标点符号不对,你们之后再看看。我没有太多时间来对照,我有很多世间的戏论琐事障碍着。

拓展内容【15】 


A,藏译本中也没有,见下图:

 

B,隋译本:


佛言:“弥勒,其戏论者,略说有二十种过应当观察,若广说者则有无边。何等二十?弥勒,多戏论菩萨现见法中多不乐行,于忍辱中而复减少,熏习嗔恚,未生善根能令不生,已生善根能令减损,当有诤斗怨仇,当得短命,趣不端正,言语吃涩,若他教法于心不住,未说经法而不现前,诸善知识皆悉远离,于恶知识当速和合,当入苦道于一切时闻不戏言,所生之处恒堕疑网近于八难,白净法中勤求学处多有障碍。弥勒,如是等比说二十种诸患,为多戏论菩萨。


----《发觉净心经》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是耽著戏论的二十种过失。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下面用偈颂方式重新宣说。我简单地在字面上过一下。
 
现生常苦恼 离忍多嗔恚 怨仇生害心 是名戏论过


今生当中经常产生痛苦和烦恼,离开安忍,经常产生很多嗔恨心,怨家仇敌对你产生害心。有些版本里面说他们产生欢喜心。这就是贪着戏论的过失。

魔及魔眷属 皆生欢喜心 丧失诸善法 是名戏论过 


看见你修行不成功,那魔和魔的眷属都生欢喜心,自己丧失闻思修行、慈悲菩提心等善法。这就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未生善不生 常住于斗诤 造于恶趣业 是名戏论过 


未生的善法不生,已生的善法慢慢退失,经常处于斗诤当中,造各种世间恶业。这句跟隋译本不同,隋译本当中说因为放逸的缘故,“所欲作彼诸善行,彼以放逸故不住,彼以放逸向恶道,行戏论者有斯患。”藏译本当中有个“命终”。

拓展内容【16】 


A, 藏译本当中有个“命终”,此偈颂见下图红线标处。

 


B,隋译本:


所欲作彼诸善行,彼以放逸故不住,彼以放逸向恶道,行戏论者有斯患。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其实,具有不忘陀罗尼的班智达所记的词句有所不同,背诵方面也有差别,这很正常。当时印度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南方的班智达、西方的班智达所记忆的都有所不同,不能说哪个版本的经典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应该是由于版本不同所导致。《大藏经》里有这些情况,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里面故事情节都有所不同,有些是因为刻板、记录的差别。所以,以后遇到不同的版本时,不要产生各种分别念。


身形多丑陋 生于下劣家 发言常謇涩 是名戏论过 


身体多丑陋,眼耳鼻舌都不太好看,生于特别下劣的家庭当中,说话发言经常结舌、听不清楚,特别模模糊糊。有些人说话时自己认为说清楚了,但是(师模仿)我们听不清楚。这也是戏论的过失。

 

闻法不能持 或闻不入耳 常离诸善友 是名戏论过 


闻法不能受持,或者所听闻的不能入耳,常常离开好的善知识和善友。这就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值遇恶知识 于道难出离 常闻不顺语 是名戏论过 


经常遇到恶知识,在道当中难以出离,经常听到不顺的语言,今天听到不开心的、明天也听到不开心的,甚至在法师讲课的时候也闷闷不乐,别人问他怎么了,“法师这堂课一直在批评我、骂我,凭什么天天骂我?”法师好心好意给大家讲解脱正法,他天天认为是在骂他,真是业力现前。以前有一个女众,第一位法师讲课时,认为法师天天骂她,很不开心,换了一个班;后来觉得第二位法师也天天骂她,又换了一个班。她来找我,说:“所有的法师都骂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我说,可能有密意吧。(众笑)

 

随彼所生处 常怀疑惑心 于法不能了 是名戏论过 


转生到任何地方,常常心生怀疑的心,对法一点都不能了悟,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常生八难中 远离无难处 具足无利益 是名戏论过 


生于八难当中,远离闲暇,没有修行的机会。具足无利益,藏译本当中是常常受到损害,今天这样的损害、明天那样的损害,修行上面一直出现违缘。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拓展内容【17】 


A, 藏译本当中是常常受到损害,此偈颂见下图红线标处。





于善多障碍 退失正思惟 所受多怨嫉 是名戏论过 


对善法经常产生障碍,退失正思维、正见等,财物受用经常受到怨敌的损害或者别人的嫉妒。这是耽著戏论的过失。

 

如是诸过失 皆因戏论生 是故有智人 速疾当远离 


这么多过失都是由戏论产生,执着心太可怕了。如果没有执着心,那人世间都是好时节。“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果这个世界天天都乐呵呵的,那很好的,但是每个人做到这样很难的,今天我比较开心,过两天又不开心,这就是戏论而产生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要在很快时间中远远地离开戏论,要学中观,认识本性,这时就会觉得“为什么我以前这么愚笨”。


如是戏论者 难证大菩提 是故有智人 亦应不亲近 


喜欢戏论的人难以证得大菩提,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亲近耽著戏论者。


一旦产生执着时就把它放下,不要太执着。人世间所有的事情,不值得特别执着。不管是钱、人,还是房屋,所有的一切,从本质上讲,是空性的;从规律上讲,再过一段时间也不属于我们。哪怕对自己的身体也不要太执着——原来认为是我的身体,一旦患上癌症或者不可救药的疾病时,到最后其实也不是我的。人世间像芝麻许的意义都没有。有些人觉得:会不会太悲观了?也不是,人间很美好的,生活很快乐的。但实际上,如果真正认识到人世间的事实,就会知道它的本性没什么可靠的。大家应该有一种悟性,不然太执着的话,轮回太痛苦了。如果不太执着,即便是在痛苦的轮回当中,还是有一种生活的机会。


拓展内容【18】 


 དཔལ་ས་ར་ཧས།ང་ཡིས་རྩེད་མོ་བྱས་པ་ལ།།བྱིས་པ་རྣམས་ནི་ཨ་ཐང་ཆད།།ཅེས་གསུངས།

萨热哈尊者:“我视世间为游戏,凡愚当真生痛苦。”



今天讲到这里,后面的部分还有一堂课就结束了。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11)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10)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9)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8)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7)下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7)上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6)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5)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4)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3)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2)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1)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8)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7)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6)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5)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4)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3)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2)

《大乘方广总持经》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