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我们善良的本源在哪里?
问:我是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前段时间,一名老人在街上摔倒了,结果第一个冲过去扶她的是一名路边的乞讨者,他扔下了饭碗救起老人。这让我想起两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当时从她身边走过18个人,其中不乏开高档车的所谓成功人士,但最后去帮小悦悦的却是一名捡破烂的老人。我想请问堪布,我们善良的本源在哪里?是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要从信仰或教育中找到?
答:善良的本源,就是我们本善的人性。“人性本恶”是不成立的,西方科学家已通过试验验证了。然而,人的本性虽善,也要由教育启发和促进,否则,善就被遮住了。
学校里应该提供这种教育,比如利他。利他是最有价值、最有利益的生存理念,如果一个人在读书时就能得到适度的教导,那么他的一生都会因此焕发光彩。我常常这么认为,我们的生存目的,不是自己端牢饭碗、养活好自己就可以,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利他方面。
媒体也有引导向善的责任。“老人倒了没人扶”、“小悦悦事件”,这些的确说明今天的道德缺失,新闻里播出来,以此提醒大家反省,是有必要的。但我们也看到,负面东西播多了,有时只为吸引人,添枝加叶渲染一些偏颇观点,也会起很大的反作用。举个例子,对佛教徒好的地方不播,不好的到处搜罗,然后拿来指责佛教,这对社会人心是无利的。
其实分析一下也知道,一两个人的行为不好,不代表佛教不好,不代表所有佛教徒不好;18个人没去救小悦悦,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没有良心。这个道理是不难懂的。
去年“小悦悦事件”刚出来,我正好在一所大学演讲,我问他们:“以后如果有类似事件发生在你身边,你会不会去救人?会的请举手。”结果,绝大部分都举手了。可见,大家并不是不想帮助人,但有些新闻的确起了反作用。
所以,人性本善,但也要教育。
老师的思想会成为学生的人生哲理。老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学生们就行善、不造恶;老师说没有因果,学生们就无恶不作。老师的行为也会影响学生的性格:老师爱帮助别人,学生们也喜欢利他;老师不停地抱怨,学生们也处处指责。佛教团体也一样,法师喜欢赞叹别人,小法师们也会说人好话;法师爱说过失,小法师们也会效仿。
教育会在社会中形成循环,良性的或者恶性的,在重要人物和主流宣传推动下,形成各自走向。一定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