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教育(二十六)
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推广佛法教育
【提问】我觉得佛法是一种教育,那么应当如何在当今社会更好地推广这种教育?
答:这个话题很有意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说过:如果中国的国教是佛教,应该有非常大的利益。
实际上,在唐朝时,就出现过全民信佛的盛况。
我们现在也借助很多方法力图让大学生、中学生多多少 少能认可佛教。当然信仰是自由的,不认可也没关系,佛教 从来不会勉强任何人,也不需要打广告来壮大队伍,因为如 果是无缘之人,佛也无法度化。
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善的教育,是当前很多人非常需要的, 所以即便你不信仰,也可以用一种公正的态度了解一下佛教。
佛教并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麻痹劳动人民的毒药、 影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绝对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佛教对 人类心灵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如果用排斥的眼光 对待佛教,不仅对自己不利,对你的家庭也会有害,乃至对 整个社会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和大家面对面地交流,这样你们对佛 教会有新的认识。如果你们中有人认为佛教有不合理之处, 我们也可以讨论。
——《生命的成长与完善》北京大学问答
慈悲心教育
生命提升素——慈悲
佛教的“慈悲”跟世间的爱有所不同,佛教的“慈悲” 是一种大爱无疆的境界。这种慈悲也有小乘的层次、大乘的层次,以及更高的层次。如果就大乘而言,则不仅针对亲人 朋友,甚至对于怨敌,也心怀悲愍。
慈悲自己的敌人,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比如有些宗 教所倡导的爱心,其对境仅局限于自宗的教徒,不包含异教徒,如果异教徒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就可以进行杀害。
而大乘佛教的爱心,则是对一切生命的关爱,乃至对于 动物,也像爱自己一样地给予爱护。
叔本华曾说人类行为的动机有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 望他人痛苦、希望他人快乐。这三种心中,希望自己快乐的 心和希望他人痛苦的心,是自私的心、平庸的心,并非崇高 道德的基础;而希望他人快乐的心则是崇高道德的基础。
佛教中也讲:自私心是令人束缚的心,像毒药一样;爱 他心是能令解脱的心,如珍宝一般。
如今的社会中,为什么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屡见不鲜?就是有些人太自私了,在自私心的驱使下就做出这些伤天害 理之事。所以这个社会确实需要利他心。真正崇高的教育, 也应当着重培养人的利他心。
《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说:“教育的最高境界, 应该达到三种和谐:学生与自身生命的和谐、与周围生命的 和谐、与大自然万物的和谐。”
人与自身要和谐,就要首先调整好心。如果总是处于心 烦意乱的状态,又谈何和谐呢?
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口头禅常常是“好烦,痛苦,压力好 大”,而正面的词语,比如“快乐,幸福,感恩”,都很少听到。
我前段时间在其他学校里也讲,古人口中是没有“压力” 这个词的,即便在如今的藏地,很多人也不知道“压力”这 个词。但城市里每个人都说“压力好大”——成年人要买房、 要买车、要养家,喊着“压力大”;学生要学习、要考试、要 就业,也喊着“压力大”。
究其根源,压力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如果能学会调心— —培养一颗慈悲心,压力也会随之削弱。
——节选自《生命的成长与完善》北京大学演讲
学校教育
之素质教育
在学校里不光要学知识,也要学如何做人。所谓的做人,也不是表面形式。现在有些素质教育只教人怎样微笑、鞠躬、走路,不教如何尊重别人,这不算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始终认为,像尊重他人、自甘卑下这样的善心,在大乘佛法中才有圆满宣说。大乘处处强调善心,在大乘提倡的善心中,最根本的是大悲心、大慈心和菩提心。
所谓大悲心,是将一切众生从痛苦中救拔出来的善心。所谓大慈心,是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的善心。
所谓菩提心,是在大慈心和大悲心的前提下,希望众生获得佛果的善心。
佛教的历史上,无数高僧大德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演绎了大乘行者的光辉形象,由于内心具有圆满的善心,所以在接触众生的过程中,他们随时随地散发出慈悲的光芒。
——节选自《自他快乐的八个秘诀》,2012年10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演讲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一心一意
求学足迹
分享上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