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堂
堪布传法
法师辅导
专题讲座
更多资源
搜索视频🔍
专业课程
过渡
基础
加行
入行论
净土
学经
大学演讲
过渡(进阶)
修心
念佛堂
密法基础
YouTube课程
近期更新
YT频道
YT播放列表
搜索YT视频
资源区
文字资源目录
本站全文搜索
微信公众号
堪布微博
乾隆大藏经
网站快照(外)
灵山论坛(外)
灵山一会(外)
工具区
字典
佛词典
在线供佛(外)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 Languages
English
简体中文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30 * 笔记
返回
« 上一篇
下一篇 »
《极乐愿文大疏释》30 * 笔记
金语
今日当精进
2020-04-28
本课脉络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积累资粮的重要性。
观想世出世间一切美好悦意的物品,并将其供养阿弥陀佛为主的功德田。
了知供养八瑞物、八瑞相的缘起、功德和发愿。
为一切众生的安乐作供养。
本课难点
见解和行为不偏堕。
佛法融入生活,精进积累资粮。
要长期行持善法。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积累资粮的重要性。
总说意幻供养。
意幻供养之八瑞物。
意幻供养之八瑞相。
供养之理。
脉络展开
一.
课前开示:积累资粮的重要性。
1.要精勤积累福慧二资。
①见解和行为偏离中道的现象。
A.只做世俗善法,对胜义空性一窍不通。
后果:善根完全被实执染污,功德并不圆满。
B.只重视空性,而轻视世俗的善法。
后果:完全舍弃了福德资粮的积累。
②高僧大德,精勤积累福慧二资,见解和行为不堕一边。
A.胜义谛方面:具有通达万法空性的智慧。
B.世俗谛方面:不轻舍有为的善法,日日夜夜精进积累福德资粮。
【事例】法王如意宝的示现:修证境界令人望尘莫及,却依然小心翼翼地取舍善恶、积资净障。
③以最大的精进来积累二种资粮。
A.要有积累资粮的强烈意识。
B.没有太多胜义空性的智慧,也有能力积累福德资粮。
2.将行持善法融入每日生活。
①供养三宝的对比。
A.藏族人:佛法已经融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a.有专门的佛法修行。
b.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不忘积累资粮,打水、吃饭等都有献新习惯。
B.泰国人:普遍有供养三宝的习惯。
C.汉族人:佛教没有深入到生活中,佛教徒并不是特别重视供养三宝。
②要最大限度积累资粮。
A.积累资粮是头等大事。
B.应该融入生活:
a.不是特意去行持善法,而是将行持善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积累资粮。
b.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
C.积极把握积累资粮的机会。
a.掌握寓佛法于生活的窍诀。
b.每天在行持善法中度过。
•
每日没有行善,善根会被埋没,会迷失在迷乱的世俗中;每日行持善法,生活有意义。
•睡前反省:今天有没有行持善法。
•以三殊胜摄持上一堂课,功德非常大,这一天有意义。
D.应舍:
a.把行持善法从生活中抽离。
b.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特定仪式去做。
c.错过积累资粮的机会。
E.无法行持善法之因。
a.庸人自扰,自认为或声称很忙。
b.心没有放下,一直被外境束缚。
c.错失积累资粮的机会。
•没有行持善法的自由。
•偶尔行持善法的力量很薄弱。
③闻法不要有厌烦心。
A.有些道理学过,但也许已经忘了。
B.即使没忘记,可能也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C.要耐心听闻。
二.
总说意幻供养
。
1. 定义:
将非真实拥有而是意识幻化的供品供养三宝。观想世出世间一切美好悦意的物品,并将其供养阿弥陀佛为主的功德田。
2. 供品内容。
①八瑞物、八瑞相、轮王七宝等有寂所摄的一切圆满。
②除了诸佛菩萨等具有广大福德者之外,一般人很难拥有轮王七宝等供品。
3. 如何意幻供养。
①将轮王七宝、八瑞物、八瑞相的模型和画像,观想为真实供品来供养。
②就地取材,将七八粒青稞、大米、奶渣等观想成真实供品作供养,也能获得巨大的功德。
③应该在佛堂里尽量供养这些供品。
4. 对意幻供养的供品和功德要有信心。
①应舍的谬见。
A.把轮王七宝、八瑞物、八瑞相的模型和画像当作世间工艺品。
B.认为供养这些物品只是一种宗教传统。
②如何看待意幻供养。
A.这些供品出自佛经,其中一些与佛陀的成道有甚深因缘。
B.供养的功德很大,能获得成就的殊胜缘起。
③具信者应欢喜行持供养。
④应舍的行为。
A.只是研究佛教的理论。
B.内心对三宝一点信心都没有。
C.从来不供养三宝。
三.
意幻供养之八瑞物
。
“八”是个吉祥的数字。
1. 明镜。
①缘起:色界天女持光母供养佛陀明镜,世尊将其加持成吉祥物。
②功德:可以获得善妙色相和聪明智慧。
③发愿:
A.自他一切众生证悟佛法实义,获得照见万法实相的智慧。
B.此供养功德,愿佛法融入我心,愿通达诸法实相。
④供养:
A.供养清澈、明亮的白银镜。
B.供养真实的镜子。
C.应该在殊胜的对境前供养光洁的明镜并且发愿。
2. 奶酪。
①缘起:佛陀在尼连禅河边苦行,村姑妙生女供养世尊奶酪,佛陀享用之后恢复了体力,身体也具有光泽。
②功德:
A.身体会具有妙色。
B.内心会增长禅定。
③发愿:令一切众生获得禅定妙食。
④供养:
A.拜见高僧大德时都喜欢供养牛奶。
B.要供养有吉祥缘起的供品,如佛陀加持过的吉祥物。
3. 牛黄。
①缘起:从前佛陀示现生病时,护地大象之子供养世尊牛黄。
②功德:遣除烦恼和痛苦。
③发愿:遣除自他一切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和痛苦,获得吉祥圆满。
④对治烦恼:
A. 心态要平静,不能处于过度的希求中。
B. 在行持佛法中度过。
4. 吉祥茅草。
①缘起:卖草童子供养世尊吉祥茅草,佛陀在吉祥草垫上精进修持而证悟。
②功德:吉祥茅草是与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有关系的圣物。
③发愿:令一切众生获得无有生死衰老的金刚身。
④供养:
A. 佛台上供养吉祥茅草。
B. 朝礼印度金刚座附近一座小佛塔,塔下有佛陀当年用过的吉祥茅草。
5. 木瓜。
①缘起:木天女供养佛陀木瓜。
②功德:获得涅槃果位。
③发愿:愿逆次清净十二缘起而获得涅槃果位。
④供养:没有木瓜的地区可以用其他水果作供养。
6. 右旋海螺。
①缘起:佛陀刚成道时,帝释天供养右旋海螺,请佛转法轮。
②功德:请转法轮。
③发愿:愿能发出法语的妙音。
④要点:在祈请善知识传法时也要有耐心,如果善知识不愿意传法,我们应反反复复地祈请。
7. 黄丹。
①缘起:星王婆罗门向佛陀供养黄丹。
②功德:获得证悟的境界。
③发愿:愿慑伏三界众生、超胜一切世间。
④要点:
A.长期精进修行。
B.对佛法有一定的领悟,可以拥有稳固的名声和地位。
8.白芥子。
①缘起:金刚手菩萨在佛陀前供养白芥子。
②功德:
A.是供品,亦是殊胜的密宗修法物品。
B.遣除魔障的不共缘起物。
C.龙树菩萨用七颗白芥子打开南天铁塔,取出密宗的续部。
D.清辩论师为了面见弥勒佛,以密咒加持白芥子打开南印度的一处山岩,进入山岩内的阿修罗宫,等待弥勒佛出世。
③发愿:愿获得胜伏一切邪魔外道的圆满能力。
9.总结:
供养八种瑞物可获得相应其因的果报,应经常供养这八种瑞物。
四.
意幻供养之八瑞相
。
1.总说八瑞相。
定义:八种瑞相又叫八吉祥。
①这些瑞相是梵天等供养佛陀的。
②并且佛自身也具有由福德、智慧力而形成的这些妙相。
2.分说:
①伞。
A.功德:遣除酷热、带来清凉。
B.供养对境:供养阿弥陀佛头部。
C.发愿:以此愿解除自他一切众生烦恼的酷热。
D.供品:伞应具有金柄和飘曳的绸缎,顶部还要有宝顶,伞面的颜色必须是白色。
a.举例:为遣除众生的烦恼,学院举办金刚娱乐法会,供养法王如意宝一把伞。
②金鱼。
A.供品:具有璁玉(松耳石)鳍、纤细柔软的金鱼。
B.供养对境:供养佛眼。
C.发愿:自他一切众生获得智慧眼。
③莲花。
A.功德:在轮回度化众生,却不被轮回过患所染。永远抛弃妄语,宣讲清净正法。
B.供养对境:供养佛舌。
C.发愿:愿虽住于轮回度化众生,却不为轮回过患所染,并获得断除妄语、宛如莲花的舌根。
④右旋海螺。
A.功德(原因):
a. 右旋海螺上的花纹与佛牙上的花纹相似。
b. 海螺能发出妙音,佛齿间也能发出正法的妙音。
B.供养对境:供养佛牙。
C.发愿:
a. 愿获得能享用殊胜美味的四十颗佛牙。
b. 愿获得能宣说妙法的能力。
c. 愿获得能从牙齿间发出圣法妙音。
⑤宝瓶。
A.功德:宝瓶以如意树严饰瓶口,瓶内充满无死甘露。
B.供养对境:供养佛颈。
C.发愿:
a. 发愿让自他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遍满正法的甘露。
b. 能满足所化众生的心愿。
⑥吉祥结。
A.供养对境:供养佛的智慧。
B.发愿:愿自他获得佛的无始无终、不可思议的智慧。
C.要点:以真实的吉祥结来供佛。
⑦胜幢。
A.功德:用天界的珍宝做的,上面饰以飘曳的绫罗绸缎,代表佛法永不隐没。
B.供养对境:供养佛身。
C.发愿:
a. 愿击败异方的一切辩论。
b. 获得相当于普通人身量三倍的佛身。
D.要点:兴建道场时,在佛殿顶部树立胜幢,有非常殊胜的缘起。
⑧法轮。
A.功德:斩断三有烦恼网。
B.供养对境:供养佛足。
C.发愿:
a. 愿慑伏一切外道。
b. 并以三乘妙法调伏众生的相续。
D. 要点:佛殿顶部供设法轮。
五.
供养之理
。
1. 供品来自佛经:
八瑞物和八瑞相这些供品都出自佛经,因此任何地方的佛教徒都可以供养这些供品。
2. 供养的发心:
①不自私: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②以此供养的功德,愿一切众生享受吉祥圆满、如海般的无量安乐。
3. 尽量作真实供养:
①没有或暂时找不到供品时,可以意幻供养。
②能得到真实的供品,应当尽量作真实供养。
4. 长期行持:
①只要肯做供养,一定能获得利益。
②佛法要学以致用,将点滴所学用到长期的实际行持。
A.一个人的修行好不好,就看他能否长期行持善法。
B.短暂地行持善法虽然也有功德,但意义并不是很大。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