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忙碌?心无依处
时代变幻纷纭。信息起伏纷攘。人们强调先机和效率的重要性。一切都越来越快。从城市通往圣地的旅程,也在飞速发展的便捷交通中,不再艰辛和遥远。
资讯越来越迅速和丰富。新的热点层出不穷。我们如此地健忘和喜新厌旧,今天的头条是最热门的谈资,而一周前的“10万+”早已无人问津。
媒体们兢兢业业,不放过任何一个爆料,穷尽角度、抽茧剥丝地呈现种种不为人知的独家新闻,以取悦挑剔善变的读者。一个热点事件,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快速浏览几篇立场各异的文章,不怎么费脑筋,就了解了“最真实”的全貌。
听人说起自己去电影院的经历。影片正播放时突然少见地卡住了,就在画面定格的同时,全场几乎有一半观众拿出了手机拨弄浏览。几分钟之内,黑漆漆的片场就已经布满了星星点点的手机屏幕荧光。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没办法容忍独处?哪怕只有几分,几秒?
刚放下手头的工作,就拿起手机回复信息。一边忙着孩子,一边抽空刷刷朋友圈。才挤上地铁,就掏出耳机和手机,追最新的综艺或剧集。
很多人都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上。像现在的“低头症”,不管是坐火车还是飞机,但凡有时间,就是在看手机。但手机里的内容能不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为我们带来真实的快乐?不一定。我们无非是留意到这个人发了什么朋友圈,那个人发了什么微博等等,刷来刷去只会让自己心累。虽然也有人自得其乐,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生活不一定能为自己的生命带来真实利益。
——《知识与文化的差异\中国传媒大学演讲》
这种“忙”得不到自由。乔布斯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自信,则是从自律来。自律,就是严格控制自己的时间。”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其实,我们也要学会把控时间,真正做些有意义的事,同时偶尔也要观观心,不要整天“忙”不停。
——《你在忙什么》
你若心安 世界平安
世事如河湍流不止,需要一些事情来依止。但外境的种种触及和遇见终究易于流逝,有限的生命也会在无休止的追逐零散碎片中精疲力尽。
依止外缘不如依止自心。
古时候的文人和智者,认识到惟有自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安稳和休息处。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纵然车马闹市如湍湍急流般喧嚣,心的宁静却像涓涓清澈的小溪,不疾不徐地兀自流淌。
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因缘而变更。心若调服了,周遭的环境自然不会对自己有所侵害。哪怕是身居喧哗,也能如如不动。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旅途脚印/散乱》
佛教中也有许多珍贵窍诀,告诉人们如何在纷纭的境况中保持内心的安宁和笃定。
藏传佛教的大成就者无垢光尊者这样嘱咐弟子:"时时刻刻应观察自心,若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精勤于顶礼、转绕等与善法相应的散乱,切莫造作恶业。若居静处时,应当修持禅定等胜义善法,不能于浑浑噩噩当中度日。"不要让毫无意义的散乱占据了自己的宝贵时光。任何心情、任何环境下,都应与佛法相应。
光阴中有关无关的小事细细密密,如果一直被它们所牵扰,就会在情绪的随波逐流中失去对内心的主宰。
一些好的修行人,即使居于闹市,也能把握自己……如经云:"放逸之中未放逸,睡梦之中已觉醒,犹如骏马之智者,远远超离平凡众。
——《旅途脚印/散乱》
作为普通人,即使我们没有这样的境界,也可以尝试尽量放下手机和琐事,沉下心来和自己独处一会,或寻得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比如阅读一本好书,专心致志地用功,努力。若能如此,生命也会在每一刻用功的精深中得以扩容。
我自己特别喜欢看古大德,包括禅宗、密宗以及各宗派大师们的著作。因为这些著作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它们的价值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用佛教的话来讲,这叫做金刚语。这种语言有直接、间接、暗示等多层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利益。像这样的书,就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知识与文化的差异\中国传媒大学演讲》
看透自心,才能不扰他心
信息把我们和时代紧紧捆缚在一起,手机弹屏的一篇紧跟一篇的推送,除了带来短暂的刺激和难以填满的空虚焦虑,也牵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潜移默化着我们的立场选择。
但是,经过不同媒体视角取舍留存下来的,不一定就是真相,指尖眼前匆忙掠过的文字图像也未必与事实有关。
因为对自我长期根深蒂固的执著,以及我执所导致的成见,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对于事物的判断从来不会超过自己眼界和知识的界限。
曾经有位作者讲述道,为了体验不同职业的生活,他特意去工地当搬运工人。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下来,疲惫不堪,收工那一刻只想摆脱一切束缚,让自己彻底放松。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农民工都喜欢放嘈杂的、听起来俗气不堪的流行歌曲。在那之前,自己也和很多人一样,一直对这种“没有教养和素质”的行为嗤之以鼻。但经过那次体验,对不同的人理解了很多,也包容了很多。
没有经历过他人的苦乐,没有站在他人的位置,很难看到事物的全貌,也很难生起真正的同情心。
我曾看过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是一个美国人写的,里面有句话很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因此,我现在听到新闻里的论断或者别人的评价时,都会想: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才这样说?他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可能他口上这样说,心里所想或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吧。
在与人交往时,大家需要静下心来,冷静观察,否则作出的判断或决定不一定准确。
——《与人沟通的智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演讲》
只有佛陀,才能彻知无始以来的因果,洞见一切本来面目。
圣者的境界看起来远不可及,但是他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可以遵循的取舍之道。
十六年前,法王如意宝在离开世间之前,为弟子们留下这样的教言:“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既不要舍弃自己的道,也尽量不去扰乱他人的心。
这其中包含了世间、出世间,别解脱道、大乘道各个方面的道理,朴素而甚深。
从世间的字面上解释,“莫舍己道”里面的这个“道”,与藏文相对应的话,有本质、本分的意思,也有自己的道德的意思。这个“道”有多种含义:不要舍弃你自己的本分,不要舍弃你自己的本质,不要舍弃你自己的道德,不要舍弃你自己的修道。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解释,总之就是不要舍弃自己的道。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尽量不扰乱、不损害任何生存在我们同一个地球上的众生,他们同样有他们的感受,他们的生命同样珍贵,因此我们最好不要扰乱他们的心。
……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不断发生的时代,我们大家都应谨记法王临终时给予我们的教言。
——2013.10.09网络开示
《莫舍己道 勿扰他心》
直至今日,当人们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地保持内心的清醒和张弛有度的步伐时,仍会发现,法王老人家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慈悲在这句话中不断得到印证,给予我们安慰。
适当克制被外界左右的情绪,在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之间不以分别心而烦恼,也尽量不让对方烦恼。最重要的是,即使我们看到的有多么糟糕,也不要放任对自己的要求。守好自己的底线,做好当下眼前的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是我们对世界最大的爱意。
本文主要内容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