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在两条路上,与你同行 返回

在两条路上,与你同行

索达吉堪布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6-09-27

在两条路上,与你同行


是要这一世的你恩我爱,

还是生生世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自在?



/
地,在无数高僧大德的加持下,从古到今都是一块吸纳知识精英的宝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已有数不清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得到了解脱身心的妙法。他们唱出无尽感恩的赞颂诗篇,也谱写出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命新章。就像此处的主人公圆谛。

圆谛是2000年《定解宝灯论》考试中,全院汉僧的第一名,平时就给人一种清净、严谨、自律的印象。总能看见他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默默专注地看书,或者以本尊心咒反观自性。

某天,在迷蒙细雨中,我和圆谛站在汉经堂的屋檐下,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听他说起一段化世情为法缘的稀有故事:在人们无法理解的眼光中,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双双出家,选择在菩提道上并肩前行。






1.
我 于1969年出生在四川南充县(今南充市)的一个小山沟里。那时,父亲远在湖南工作,日日干着繁重的体力活,还要省吃俭用,每月将自己用血汗挣来的二十元工资大半寄回。母亲则是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一人在家苦苦支撑,精心养育我们姐弟三人。

在我很小时,全家便搬到湖南,不久又迁往天津。因为那时只有父亲一人是城市户口,故而家境仍是举步维艰。为了补贴家用,母亲起早贪黑去郊外割草,中午以凉水当饭,傍晚时分便担着两大捆沉甸甸的芦苇去卖钱……印象当中未曾有过吃香喝辣的记忆,偶有“牙祭”,父母便全都留给我们姐弟吃。年少不更事的我们却不知父母的辛酸处,狼吞虎咽的同时,反觉得生活无忧无虑。

为了我们将来能有个城市户口,过上不愁衣食的城里人生活,父亲放弃了在内地直辖市的发展,带着我们奔赴遥远而艰苦的新疆,以此换来全家人的城市通行证。

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是块人烟稀少的地方。每当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时节,你连路也寻觅不得。唯一带给人欣喜的便是下雪的冬季——天山上下、昆仑南北,到处是一片银白纯洁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冰雪世界就仿佛童话世界一般,美丽而“冻人”。

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文化的缘故,他们对子女的学习非常重视,总是谆谆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出息,长大了也才能找个好工作,否则只能跟他们一样受苦一辈子。

我总觉得父母的话听起来好似境界不高,但确实道出了生活的实情。在这样的鞭策下,我抱着“笨鸟先飞”的态度猛学猛攻,最终总算考上了河北化工学院的机械系。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功不唐捐”四个字蓦地闯入脑海。

四年大学期间,父母节衣缩食省下血汗钱供我花费。每当看到他们寄来的张张汇款单,我都忍不住要心酸好长一段时间。该怎么报答他们的厚爱?为了儿子的明天,他们的黑发过早地染上了霜花,腰身也疲倦得不再挺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记得在上大三的时候,我碰到了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老师,他的出现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他是学佛的,且特别钟爱禅宗,又年轻有为、聪明能干。也许是机缘相投吧,我很喜欢到他宿舍去玩,他便也常常给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从修身、齐家开始聊起,聊着聊着我就渐渐被他引向了佛陀的教言。

他所讲的如何培养贤良人格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对他所阐述的佛法道理,我却觉得有些陌生。从小到大的教育灌输已使我很难把佛法与科学、理性挂上钩,留在印象当中的佛法大义,最多也就是电影《少林寺》中的武僧生活。而一想到出家当和尚,我就马上联想到禁欲,心中不免就嘀咕:我还要找个漂亮的女朋友去过我的幸福生活哩。




2.
就 这样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毕业时被分配回新疆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第二年我又被评为助理工程师,生活应该说已开始走上正轨了。那时工资收入很高,同事之间相处也融洽。父母看到我的情况甚感欣慰,于是又张罗起给我成家的事来。

不久我就与当地一位心地善良、贤惠的女子结婚了。婚后的生活很平静,在和睦的相处中,我们一天天安安稳稳地过着日子。

说起妻子与佛法的因缘,也颇耐人寻味。她在上黑龙江商学院时,曾有一位同学在大学毕业前夕突然放弃毕业分配而选择了出家为僧。当时全校哗然、议论纷纷。学院领导还专门到寺院找过他,希望他“痛改前非”。在全系大会上,领导还以他为典型,告诫大家千万别像他那样走上一条灰色的人生之路。

当几乎所有的同学、老师都在替那位同学感到可惜,认为他太傻、太怪时,妻子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佛法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让这位同学甘愿舍弃美好的前程毅然出家呢?既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当儿戏,那他的这种选择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深层道理呢?

我们就这样以各自的缘分接触到佛法的一些皮毛。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之后,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对人生百味的体验也日渐增多起来,佛法的影响与对社会的洞见,开始在心里潜滋暗长。

经常能见到一些老工程师,原先兢兢业业于本职工作,等退休以后,除了少数人有机会继续发挥余热外,大多赋闲在家、无所事事。除了看电视、打门球,剩下的生活内容便是静等身体一天天衰老直至死亡。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尽管我和妻子也不过是普通的知识分子,但面对前辈的这种生活状态,原先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望在现实面前也开始冷却下来。我们并非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也非抱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但最简单的一个问题还是会常常逼迫我们反思:我们的明天该如何度过?

不甘沉沦?那就得重新酝酿未来的蓝图。




3.
经 过一番努力后,我们终于有机会随着一位朋友的引领,共同奔赴位于雪域高原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到达的时候正好赶上法王如意宝于1995年首次主持的“十万持明大法会”,当时的景观真可谓盛况空前:嘹亮的法号响彻天宇;激越的法鼓撼人心魄;十万僧俗齐诵的金刚咒语气壮山河……我们每天都被这壮观的场面感染着,每天都沉浸在喜悦与收获之中。

法王如意宝慈悲安详的目光、出家僧众友好朴实的神态与庄严静美的仪表,使我们倍感亲切、肃然起敬。对于佛法所知不多的我们,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了一个兄弟姐妹和睦团结的大家庭,一点也不感到陌生与孤单。这不正是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的精神家园吗?

雪山将哈达映照得洁白而美丽,僧众红色的僧衣也似火如霞。置身其中,让人倍感温暖,心中也有了依托和希望。我们自然对佛、法、僧生起了从未有过的信心,并一同皈依了上师三宝。

入得门来,才渐渐感受到佛法的奥妙。于是对传法圣地的眷恋,便成了我们归乡之后的情结。就像是受到一种看不见的磁场感召,我们一次次地踏上了赴佛学院求法的旅途。

一边感受高原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佛法的妙雨甘露,在这里待得越久,越是不愿离开。此时的我对以往的人生真真切切有了一种后悔不已的感觉,为何从前会离佛法如此遥远?如果能早一天遇到上师,早一天用理性的态度对待佛法,那我现在的进步一定会让自己都感到震惊。

每次短暂的停留,都无法满足我们对佛法的渴求。经过一番努力后,我和妻子先后离开了工作岗位、离开了家园,决定长住于此,以便能日日聆听上师们传讲的佛法妙理。

排除一切杂念与干扰后,在这一住就是好几年。虽说也精勤不懈,但我们越学越觉得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越学越觉得佛经论典的慧海深不可测。

印象最深的,便是佛陀揭示给我们的生死真相。人们往往都认为“人死如灯灭”,其实生命的运动状态就像接力赛一样,一期生命连接下一期生命,而接力棒就是善业与恶业。受它的牵引,我们被永无休止地投入一种生命形态到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循环之中。

世间接力赛还有一个目标与终点,而业力的接力赛如果没有佛法明灯的指引,将在六道中轮转不息。人们的愚昧与可怜之处便在于,大多数人都认定这业力的接力棒并不存在。不过我倒是想反问这些人一句,假如没有这看不见的业力牵引,那我们的所有行为,这么奔波过来,那么劳碌过去,又是以什么为目标?有多少人能清晰地看见自己的前途,并理智地主宰命运?既然根本无力主宰命运,那又有什么理由否定自己是被业力牵引而趋入盲目的命运跑道?

人们都被眼前或梦想中的那些可怜的安乐蒙住了双眼。就像鸦片,只尝了一点点,便能上瘾,且使人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吸毒。所有人生中暂时的安乐都是无常的,如三更梦、瓦上霜,终究会消散得无影无踪。佛陀以慧眼亲见轮回中的种种痛苦,悲悯迷惑重重的众生,以智慧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让不同根基的众生依不同的方便,共同走上脱离轮回的路。

生死轮回,轮回生死,没有闻思佛法的人,不具备真知灼见的人,有谁能看清甚至想象到生死的事实与场面?在《释量论》中,法称论师曾说过:“心无观待其他因,成立前际无穷尽,因已具足且无碍,成立后际无穷尽。”简单地分析一下,因为不同的人看同一个物体会有不同的感受,故心不应从外境产生。若无缘无故就能产生心,则思想家应成愚夫,愚夫应成思想家。

那么心到底产生于何处呢?显现上来看,只能是从前一刹那心而来。如此逆推,则应无法找到心的前前根源、最终根源。所以生命的轮回就像昨天、今天、明天那样,从未停止,相续不断。明白了这一点,只要能认真努力地修持佛法,把握今生、创造未来就不会是纸上谈兵。




4.
正 当我们在佛法的天地中纵横驰骋时,却因远离故土多年而遇到了来自家庭方面的不解。记得1999年,当我再次准备到佛学院求法时,母亲却用无言的落泪向我表白了她的痛心。

我很难向父母做过多的解释,虽然从自身的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情感。但父母却始终认为,我离开他们便是忘恩,便是淡忘和舍弃,这又让我如何向他们解释呢?在父母眼中,乃至很多人眼中,学佛之人是不太讲究世故人情的,他们抛下父母家庭,不知为什么要过一种离群独居的生活,这岂不是不尽人伦孝道、不顾社会发展?

要想破除这种偏见,只有人人都深入佛法,而这一点又是多么不现实,因此遗憾、伤心在所难免。其实佛法的核心思想便是发大乘菩提心,爱众生如父母,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千万别以为学佛之人没有真感情,从佛陀到法王如意宝,再看看许多高僧大德,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不是不懂人间真爱,而是将私情私爱升华为道情法爱,升华为一种更深、更广、更纯、更究竟的对所有众生的慈悲。

正如明朝莲池大师所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上师法王如意宝亦是如此悲悯众生如独子:“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这是怎样深挚的情怀,这是何等伟大的胸襟?

每每想到父母对我的恩德,我就感到必须要用最好的方式去报答他们。记得小时候,每当我生病,妈妈总要背着我去打针,风雨无阻。如果我不学佛,可能会用床前尽孝的方式伺候他们一辈子,但不知则已,知则当效。一生辛劳的父母均已退休,晚年生活也很安逸,而我不能仅仅使父母身体得到安养,还要让他们现世与后世都能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并力争永脱轮回之基。

当然,每个人的因缘、能力不同,报答父母之恩的方式也会多种多样。对我而言,当我看到父母的眼泪,看到他们对我表现出的眷恋后,一个念头便越来越强烈地闯入脑海:我应该出家修行。




5.
学 佛越久,我越发感到:舍不掉娑婆,实在难生极乐。对我个人而言,既已多少知道了一些真相,就更应该少一些对世俗的贪恋,如果还儿女情长,岂不是辜负了佛陀的教言?自己的学佛不也成了口头空谈?暂时的舍离妻儿老小,肯定心中会有种种波澜,但一想到世俗之情是业力接力棒最牢固的黏合剂,摆脱这令人困恼不堪的俗世的强烈愿望就让我不得不铁下心来。

是要这一世的你恩我爱,还是生生世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自在?

而且对我而言,出家还有一个比较有力的助缘,那就是妻子的想法也早与我不谋而合。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互相帮助;学佛过程中,我们又比学赶帮。为了不影响闻思修行,我们早已商量好了不要子女,以免分心。她平日贤惠勤劳,对体质较差的我多方照顾、操持家务,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人生短暂,诚愿她出家之后能精勤闻思,早获解脱。我无以回报她对我的帮助,只有在心里默默祝福。

至于父母,我会用出家修法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并日日祈盼他们也能早闻佛法、早入佛道。我想对他们最好的报答,便是自己力争早日解脱。否则,按世俗法门报效,恐怕自己下一辈子沦落在哪一道都不自知,那时还认识今世的父母是谁吗?

一世与万世相较,我还是选择能生生世世利益他们的方法吧。

记得当我和妻子最后一次以世俗人的身份共同迈出家门时,相视一望,我们都感慨万千。是的,就要与世俗生活告别了。没有什么留恋之处,只是因父母暂时的不理解而有几许遗憾。

那就带着遗憾向雪域、向佛学院、向心的归宿地进发吧,因为我们原本就是在缺憾中追求圆满的。




雨中,我无法用纸和笔记录下圆谛的言谈,只能用心把它们都刻在脑子里,等回家后才得以用记忆的钥匙再次开启。

记得当圆谛停止了他的叙述后,刚好天也放晴了。灰蒙蒙的天空一下子变得透亮、湛蓝。乌云全部散去,只剩下丝丝白云在天际飘荡。沐浴后的草地上有晶莹的雨滴闪烁,翠色更是直逼人眼。正当我们准备各自回家时,从南山的山顶到西山的山腰,蓦地出现一道彩虹。

我们即将迈开的步伐,不由自主地又停了下来……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正觉



- END -



索达吉堪布
图/PEXELS
摘自/《有什么舍不得》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再绚烂,终归平淡


不褪色的时尚


没有人降生,没有人死去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官方网站
http://www.wybuddhist.com 
•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3573842014
• 脸书账号
www.facebook.com/wybs2011
• 联系我们
wybuddhis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