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一地到十地,各有怎样的境界
佛经中有个比喻说得很好:从很远的地方看大海,大海是静止不动的,但走到大海的旁边,才发现大海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这就像一地菩萨的境界,自己看起来非常稳定,但在上地菩萨看来,却是动摇不定的。
龙树菩萨在其讲述心的本性——“如来藏”的论典《赞法界颂》中,描绘了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境界。那如水一般洁净、如月一般清朗、如虚空一般无垠、如皓日一般光明的境界,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大乘行者,更成为他们前行的指路明灯。愿每一位行路人都能尽快跨越心灵的万水千山,早日与那无尽的慈悲和智慧,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
此处的“解脱一切障”,并不是指像佛陀一样解脱了所有的障碍。
从凡夫最粗大的障碍到最后最细微的障碍,一共可以分成十个部分。在一地时,可以断除其中最大的障碍,或者说可以断除十分之一的烦恼,其他的烦恼暂时还没有能力断除,所以说在一地菩萨时已经断除了需要在此时断除的一切烦恼。
“三世悟非有”,一地菩萨证悟了,十方三世都不存在,都是空性。
初大僧只满,三檀普遍修,
断除分别障,欢喜智难俦。
“初大僧”是指刚刚开始的真正大乘比丘,也即证悟了初地的菩萨。“只满”意即刚刚圆满,在此之前还不是三宝当中的僧宝,从此之后才是真正的僧宝。
“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一地菩萨主要修持十度当中的布施,并断除了一地时需要断除的那部分烦恼障碍,遍计的烦恼和我执全部断除,在此基础上,还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烦恼。
“欢喜智难俦”,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证悟空性,而且这种证悟是不会退转的,从此以后可以真正地弘法利生,因此欢喜心无法比拟,故称为欢喜地。
三业误兼犯,防非重及轻,
尸罗圆满戒,离垢独标名。
身、口、意三门的三不善业和违犯小乘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等犯戒方面的轻重烦恼与错误,都能防止或不做,戒律很圆满,故称为无垢地。
二障恒时染,俱空慧刃除,
发光能照曜,破灭渐无余。
在三地之前,二障都与自己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空性智慧好比锋利的宝剑,可以断除二障,显发出证悟的光明,并能逐渐破除、消灭在三地时应该断除的所有障碍,故称为发光地。
远离根随染,渐增焰慧威,
菩提称最胜,烧照转光辉。
第四地:远离了诸根的随眠染污,证悟智慧逐渐增长,如同火焰一样威猛无敌。这时证悟的菩提称为胜义谛。智慧的火焰可以烧掉所有烦恼,让修行人断除黑暗,见到光明,故称为焰慧地。
真俗称二智,相应互起违,
合令无所碍,难胜事恒时。
到了第五地的时候,胜义谛的智慧和世俗谛的智慧无有障碍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五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二谛无二无别,故而能攻克难以战胜的烦恼,也即四地以下菩萨没有断除的烦恼,故称难胜地。
“真”是指胜义谛。胜义谛的智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俗”是指世俗谛。世俗谛的智慧,是指世间的学问。
十二缘生智,巡环理趣全,
甚深称最胜,般若现于前。
主要圆满的是六度中的智慧度,所以无论在根本定还是出定以后,智慧都飞速增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彻底了达十二缘起的如幻如梦本质,并断除了五地以下的烦恼。对胜义谛的理解,也比五地及以下的菩萨更深刻,对般若的证悟更清楚,对世界如幻如梦本质的体悟也更清晰。
世俗二乘行,久修道已明,
相无功用满,最后称远行。
经过从一地到七地的长时修持,小乘的声闻和缘觉二乘的修行成果已经包含于其中。人我和法我当中的人我相此时已经彻底断除,修行的功夫已经圆满抵达最后的境界,所以称为远行地。
此处的“道”,是指小乘声闻道和缘觉道的见道与修道。菩萨到了七地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断除烦恼障,因此才说七地菩萨圆满了小乘的道。
这里的“功用满”,是指菩萨七地的时候,已经彻底断除了小乘阿罗汉之所断,证悟了阿罗汉之所证,并不是指大乘佛教本身的功用已经圆满。大乘修行的功夫,要在第十一地的时候才会圆满,之前是不会圆满的。“最后”也不是指大乘佛教修道的最后,而是小乘佛教的最后。
智用无分别,恒时任运成,
众魔降退散,不动独彰名。
“智用无分别”,到八地的时候,智慧作用的发挥已经无有分别。
除了阿赖耶识以外,其他六根与七识会发生三个转变,所以会显现密宗所讲的一切现象是佛的坛城、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的现象,其所见的世界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子,而是像极乐世界那样清净无瑕。
实际上,清净的佛刹是无始以来就原本存在的,不清净的现象都是无明的产物,当无明断除以后,不清净的显现就会消失,清净的显现就会出现。从表面上看,这是转换,实则不是,而是像云开雾散,艳阳高照一般显现出本有的清净现象,但佛经里面称之为“转换”。
“恒时任运成”,佛经里有个比喻,就像一个人如果掉进河里,则不需要努力,都会顺水而漂,冲往下游一样,八地菩萨因为没有分别念或只有细微的分别念,所以不需要太多努力,任何时候其所证与所断都能任运而成。
“众魔降退散”,“众魔”主要指我执,而不是指所有的魔。虽然释迦牟尼佛在成道的时候,才显现降伏了最后的细微魔障,但在成佛之前,也有大大小小的魔障。八地菩萨已经降伏、击退、驱散了绝大多数的魔,所以说“众魔降退散”。
“不动独彰名”,到了八地菩萨的时候,再也不会退转或动摇,故称为不动地。
善慧名无碍,十方演法希,
身云甘露雨,应物最堪依。
九地菩萨不仅证悟了空性,而且在讲经说法、闻思修持、分析佛的密意等各方面的智慧都非常圆满,没有任何障碍,具有善妙的智慧,所以称为善慧地。因为拥有善妙的智慧,所以能在十方刹土中演说稀有之法,其身躯犹如彩云,演说的妙法好比甘露雨,这些都是众生最可靠的依止处。
众德犹如水,虚空喻似身,
重粗皆蔽塞,大法智称云。
十地菩萨的各种功德,犹如水和虚空一般清净、无垢。虽然还有细微的所知障,但非常严重、粗大的烦恼都已经从根本上阻塞、关闭了,再也不可能有产生烦恼的机会。
因为具有如此的功德与福德,自在地获得了深广的智慧,拥有接近于佛的度化众生事业,所以称为法云地。
审谛轮回事,孰能免业牵,
要知无苦恼,净土勿相缠。
此地不属于菩萨地,属于佛地。通过显密的修法,到了十一地的时候,都已经成佛了。
密宗在十一地的基础上,加了第十二地直至二十二地的名称。因为在成佛以后,虽然见解的层次没有高低,但从种种功德的角度安立了不同的名称。实际上这些在显宗的第十一地都已经包含了。
第十一地是什么样的呢?在成佛以后,就要度化众生,故而需要仔细地审视、谛察轮回中纷繁复杂、森罗万象的情况,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转不同法轮。因为佛的能力已经完全成熟,从此不会受到任何善恶业的牵连,不会再堕入轮回。没有任何苦恼、分别念,真正从源头上彻底消除了所知障,由所知障导致的不清净显现也已全部消失,而不会纠缠不休,所以佛在自境中都是净土。
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大乘佛法就是一种服务行业,菩萨就是众生永久的服务员。他的服务方式,是将佛的智慧和慈悲奉献给人类。如果能成为菩萨,是非常荣幸的,从此以后的人生,就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灰色字为小编语。
推荐文章:大乘菩萨就如同坚强无畏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