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德育 >> 慈悲,幸福之源 返回

慈悲,幸福之源



慈悲的福佑


这里的慈悲,跟一般人所说的爱有所不同:爱是一种自私的心态,付出的背后附有条件,给与的同时带有目的;而慈悲则不同,尤其佛教的慈悲,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心态,是无条件的奉献与关怀。


如果心中没有慈悲,有的只是自私,虽然追求幸福,却可能会感受无量的痛苦。


这一点,并非仅是佛教的说法。有智慧的人可以思维:如果地球上的人都非常自私,最终的结果会怎样?确实比较可怕。为什么?因为人们会在自私的驱动下拼命攫取资源为己所有,而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即使要满足这一代人也非常困难。若是完全不顾他人、只管自己,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如今很多人常常被恐惧、担忧、焦虑等情绪所笼罩,原因是什么?也是自私,因为一心想保护自我,由此就看不惯很多人,尤其跟自己敌对的人。相反,如果能培养慈悲心,愿意帮助别人,那不管接触什么人,都会很快乐。


著名诗人莎士比亚曾说:“慈悲有双重福佑,它赐福于施与者,也赐福于受施者。”确实如此,这一点大家在生活中也看得到。


这样的慈悲心,如何才能生起呢?


大家都知道,人的体能通过锻炼可以提升;同样,人的慈悲心通过修炼也可以增上。不过身体的能力有限,不会达到无尽,而心的潜力却无穷,甚至可以变成无有止境的爱。



他们的笑容, 源于慈悲


这次我来到澳大利亚,很多人问我印象如何。我说:“从某个角度而言,这里称得上是人间天堂,虽然GDP不一定很高,但人们内心的满足感,是很多地方无法相比的。”


不过我这样说,你们也不要太高兴,因为你们的内心快乐不一定比得上一个贫穷的藏地人。说实在,我在藏地生活的几十年中,发现很多藏族人虽然物质条件非常贫乏,但是内心却始终充满欢喜,脸上常常挂着笑容。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我认为是慈悲心——在藏地,随着佛教的传入,人们受其熏陶,内心的慈悲得以萌发与生长。


而藏地有慈悲心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人,文化层次比较低,不懂得高深的理论,但是因为佛教早已融入藏地的生活,所以他们从小自然就有慈悲心,会发自内心地想:我要利益天下的所有众生。


很多藏地人,点灯时会发愿“愿灯光遣除所有众生的心灵黑暗”;转转经轮时,会祈愿“愿慈悲在这个世间不断地转动、传递”。当然,我不敢说所有人都这样发愿,但确实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


大城市的一些人到了藏地,特别喜欢拍藏族人转转经轮的照片,这也很好,不过我想如果能有超高像素的相机,把藏族人内在的慈悲拍下来,可能更精彩。


还有,一些人可能看到过,很多藏族人三步一拜去朝礼拉萨等圣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发利益众生的大愿。


第二类人,主要通过学习教理,或修持禅定,来挖掘心中本具的大爱。这种大爱的境界,每个人都应当追求。


总之,不论通过哪种方式而生起了慈悲心,都非常值得赞叹。



修慈悲心的窍诀


藏传佛教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格西叫博多瓦,有一天一个妇女来到他面前请教:“应当怎样修慈悲心呢?”博多瓦格西说:“你对你的儿子托雷扎如何关心,就那样去关心所有众生,这就是修慈悲心的方法。”


所以,如果想修慈悲心,可以想想自己最爱的是谁,你对他(她)如何关爱的,就那样去关爱其他众生。


很多人也许觉得这很难做到。确实一开始并不容易,但是心可以修炼,到了一定时候,你的慈悲可以扩展到一切众生身上——无条件地爱护所有人,乃至其他类生命,如同慈悲自己的亲生孩子或知心朋友一样。


现代神经学、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


与此类似,人的心灵也可以转化,向着贤善、美好的方向——这并非天方夜谭,不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许多在家或出家人,有信仰或没有信仰的人,通过努力修行,最后的确对自我不太执著,而愿意为他人奉献。这种效果,即使短短时间也可以出现。


如果很多人能够修慈悲心,家庭战争也会减少。不知道你们这边有没有家人吵架的现象?表面看来没有,不过公众场合中一般也看不出来,因为家庭战争都是内战。我认识的有些人,因为这种战争,似乎已经与“和平时代”绝缘了。


其实人与人的战争、冲突,大多是自私心所致。如果能培养慈悲心,内心就会变得柔和、无私,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找得到幸福。


作者:索达吉堪布

来源:《藏传佛教的慈悲幸福观》

推荐阅读

人生贵在开悟

在困难中要随缘

要学会接受无常

一个承诺

和平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目标


以善存心 以德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