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德育 >> 别太把“高考”当回事,但是别把“孩子的成长”不当回事 返回

别太把“高考”当回事,但是别把“孩子的成长”不当回事

儿子:“妈,我要上哈佛?”


妈:“没事,上不了,咱们还有哈尔滨佛学院不是也挺好。”


学生:“今天本省的分数线还是特别高怎么办?”


老师:“没事,你们压力不用太大,不行咱们就去北大(高中北面的技术大学)”



“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个已经是远古时期人们的想法了。如今的青年,他们幸运多了。不仅有琳琅满目的高等专科学校,职校,技校供他们选择,更有着留学,创业,就业等多种出路。同时,他们也赶上了包容的社会风气和开明的父母,父母们越发懂得:孩子的幸福快乐和大好前途,远远不是一张文凭决定的。有评论说,现在的家长越来越“佛系”了,他们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希望他们顺其自然,不论将来是怎样的出路,父母都全力支持,或者是“好生安排”。


但是,佛系的父母不一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佛系的人生。孩子们要想从生活中有所建树,坐地成佛,那还真的需要这人生中一场又一场的“高考”。各位家长,切莫走偏。


高考,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有着一定的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张检测学习成果的考试,更是年轻人成长过程的“考验”,从紧张的备考,到考试期间面对的压力,考后的忐忑和思考,不得志后的意气消沉,复读的咬牙切齿,如愿以偿的成就感,人山人海的投简历,挤破头混人才市场,职场的艰辛和适应……高考体系带来的经历和成长对于年轻人来说远远超出象牙塔之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学会调整以适应,尝到竞争的紧张和刺激,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审时度势,扭转自己的乾坤。这就好比胎儿要出来见世面,就是要经历过一番钻研刻苦,调整适应,才是最结实的。


高考考的是“规划能力”



高考分数,各个科目所占比例不同。因此,要想脱颖而出,年轻人必须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突出主体科目的成绩,比如语文、数学、英语。而所占分值比例较小的科目,学生们既要学的好,但是又不能太喧宾夺主,影响了主体科目的学习。不过很多学生,大多数情况下跟着学校“赶进度”,往往忽略了自己“谋划安排”自己时间和精力的意识。每个个体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多样而变化的,父母更多的不是安排孩子,而是启发孩子,“如何安排好自己。”


高考考“耐心和毅力”



没有高考压力的孩子,是很难体会高考的“乐趣”的。“我爸爸早就给我安排好了大学,有艺术特长生的加分,面试也都差不多了。”这种被安排的孩子幸福不少。他们每天神色潇洒,上课的时候放声大笑,作业浑水摸鱼,考试嘻嘻哈哈,看着别的同学苦哈哈的埋头苦读,心中升起无限的优越感。心想着:我爸爸厉害,木有办法。


前段时间,出现了有位美国女星为了孩子进入好大学,在美国高考中行贿而坐牢的新闻事件。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人生毕竟是一场长跑,有了一双好球鞋也许可以发力快一点,但是最终能最先冲过终点的,凭借的绝对不是外力,而是自己的坚韧和爆发力。不要问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培养的,先看看你是不是给自己的孩子“喂”的太多, 早就形成了他们一切坐享其成的习惯。哪一天爸爸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可能会抱怨“我的爸爸是个坏爸爸。”


高考考“认识自我的能力”



“人生就是一场学习如何做选择的过程。”从高中选文科理科,到填写高考志愿,选择大学,选择专业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时时刻刻激发着年轻人对自己“想要什么”进行深入的思考。有的学生会说:我要去一线城市,见世面,好就业。有的说,我要去一个风景好的大学,好好享受校园生活。有的同学说:我想学兽医,以后开宠物店。有的说:我想学商科,可以挣大钱……。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自我的过程。而一旦年轻人可以早早想清楚这些问题,他们的人生可以避免很多心理的纠结和精力的浪费。术业有专攻,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家长们切莫说,“什么专业不好就业,一定要学什么什么。”或者强势一点的,“必须听我的安排,否则不给生活费。”“你以后干这个,我的面子哪里放?”


别太把“高考”当回事,但是别把“孩子的成长”不当回事。


作者:陈美丽

来源:德育行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谁的大眼睛

赢得了起跑线,输掉了幸福力

情绪小怪兽,玩坏了的节奏

刚毕业,该找空闲的工作还是钱多的工作?





本文文字已获授权,版权由原作者享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