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达了此理, 才能掌握中观的究竟要点。——《中观庄严论解说》100(视频音频讲记)
100
讲记视频
中观庄严论解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思考题
169、以教证说明单空为什么叫相似胜义谛。
170、中观自续派最终怎样建立离一切戏论的观点?
171、抉择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问题上,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有什么差别?
172、所谓的现空双运有哪些差别?凭自己对般若空性的理解说明这个问题。
科判
⬛ 甲一、所说支分
⬛ 甲二、所说论义
🔘 乙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 丙一、名义
🔷 丙二、译礼
🔷 丙三、论义
🔴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
✴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 庚一、立根本因
🔹辛一、真实立根本因
🔹辛二、旁述
💠 庚二、建其理
🔹辛一、建立宗法
🔹辛二、建立周遍
✴ 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 庚一、认清显现许实空之世俗
💠 庚二、分析彼世俗之自性而宣说
🔹辛一、显现许无欺而存在
🔹辛二、现基必为实空
🔶 戊二、遣除于此之争论
✴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
💠 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
💠 庚二、无以反驳之理
✴ 己二、广说彼义:
💠 庚一、遣除于胜义之争论;
🔹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
无有承认之理
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
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
🔹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
💠 庚二、遣除于世俗之争论。
🔶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 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所谓的胜义谛和空性其实是一个意思,平时闻思修行的时候,大家应该清楚:什么是真正的胜义谛?什么是真正的空性?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自认为已经认识空性了,实际根本没有认识;自认为已经证悟空性了,实际根本没有证悟,这种现象非常多。
前面讲到,将“有所依法”或“无所依法”的想法作为所缘境,以执著相来思量此对境就是实相。如果有些人这样认为的话不合理。
有所依法,比如瓶子、柱子等有的法;无所依法,也就是无有的法,如果将这二者作为对境,以心来思索、衡量,那么,就不可能不以中观理予以打破。
另一种解释方法,也可以说,
所谓的实相,
并不是将有所依法
或无所依法作为所缘境、
通过执著相能够思量的。
【如此,在离边空性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当实执的航船沉没之际,贪恋各种各样所缘相之网的三世间意的诸位商主在惊惶失措、魂飞魄散之中虽然准备抓住一个对境的依处,但所依本身也是不坚固的法。】
下面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宣说,离边空性就如同一望无际的大海,而贪恋各种各样所缘的三有之意识比喻成商主。大家都知道,古代很多商主依靠船只到大海中取宝,在航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狂风大浪等灾难。
那么,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当实执的船只受到损坏、即将隐没之时,各式各样意识的商主非常恐惧,总是想抓住木板、木块等作为依靠,但实际上,所依的木头、板子也并非坚固之法。
从意义上来讲,
在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时,
凡是具有相状的执著全部会被破掉。
这时,有些承认实有、有些承认假有、有些承认单空存在……各种宗派的商主们特别害怕,认为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在这个世间上就不存在因果、不存在轮回了,如果没有一个所依的法怎么可以呢?因此,不管因果也好、前世后世也好,总是想得到一个不空的法。但无论因果还是其他任何法,都像大海中抓到的木板一样,终究无有丝毫可以依靠之处。
【在法界无边无垠的汪洋中,无始以来束缚轮回之因的所有分别念全部葬身其中,谁人对此又有什么闷闷不乐的呢?要拥有不住一切的涅槃国政就必须生起无分别的智慧,因此具有深深胜解的诸位对于此理非但丝毫不惧,反而会兴高采烈。】
在无边无垠的大离戏空性当中,以中观理进行观察的时候,所有的分别念全部都会埋藏在这一法性的汪洋大海中。
反过来说,能观察的心有没有一个可靠之处呢?好的执著也好、不好的执著也好,任何执著都会在空性的汪洋大海中死去。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大家应该高兴。
有部宗等个别执著有实的宗派特别害怕,认为全部抉择为空性的话,是不是因果也没有了、上师三宝的加持也没有了……
其实不用害怕,如果能够在真正法界的汪洋中死去,其实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因为想要拥有不住一切的涅槃国政,就必须生起无分别的智慧,所以,真正对空性法门具有深深胜解的诸位智者来说,对此理不但无有丝毫畏惧,反而会兴高采烈。
《入中论》中也说过,
智慧和悲心的种性真实成熟者,
遇到大乘空性法门时相当高兴。
同样,前世在空性方面
积累了一定的资粮,
即生也是依靠善知识
使自相续得以成熟,
这种人通过中观理
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的过程中,
不但没有任何担忧和痛苦,
反而会对中观法门越来越有信心、
越来越生欢喜心。
大家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看一看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自己的执著心是不是越来越减弱?如果没有减弱而是越来越强大的话,说明学得还不够深入。因为空性法门是打破分别妄念的,但是对家庭、生活、工作、地位、名声、财产等越来越贪执,说明对般若空性的见解非常薄弱和欠缺。作为学习空性法门的修行人,应该明白:一切法只不过是因缘聚合产生的一种假法,就像梦中的幻化物一样。以这种见解和行为来摄持,说明我们的中观见解已经有所提高。
【尽管中观的所有论典均开显了万法无自性,但对于无自性与空性可以理解成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差别。】
不论中观自续派或者中观应成派,
在所有中观的论典中
都抉择了万法无有自性这一道理。
但对于无自性与空性,
根据众生根基不同,
在理解的时候,
有些解释为单空,
有些解释为
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实空性,
还是存在这样的差别。
【按照真实胜义来说,远离一切戏论,如云:“所谓空性是一无所见之异名。”】
从真实胜义的角度来讲,一切执著、一切戏论全部消失,如云:“所谓空性是一无所见之异名。”《中论》和《入中论》中,通过共同五大因和不共四大因也作了这样的抉择。表面看来,《金刚经》等《般若经》经常说空性、无有自性,实际上,无有自性就是万法一无所得。所谓的一无所得也并非单空的一无所得,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一无所得,了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此生起定解之后万万不可再以无自性的词句来固步自封,其实“无自性”就是为了说明远离戏论之义。】
对于真实空性的意义
生起定解之后,
万万不可再以无自性的词句
固步自封,
认为这就是一种单空,
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其实“无自性”
就是为了说明远离戏论这一意义的。
现在科学比较发达,海内外的很多高僧大德、法师们讲经说法的光盘比较多。有时候看了以后,觉得堕入单空这一层次的还是非常多。麦彭仁波切讲到后译派为主的个别高僧大德的见解时,也说他们特别强调单空。宗喀巴大师在《现观庄严论释·金鬘论》里面也说:当今时代的众生福报特别浅薄,对于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见解难以接受,但对单空却可以轻而易举接受,依此修持也可以积累很多福报,并从名声、利养等各方面带来诸多利益。当然,宗喀巴大师肯定不是为了获得名声、地位等利益才抉择单空的,但从显现上,的确有很多高僧大德单单停留在了“无”这一层面上,并且认为这就是最究竟的空性见解。
我们学习禅宗等任何其他宗派,
千万不要将所谓的空性
建立在一个无自性的状态当中。
因为这种无自性的状态,
就像麦彭仁波切前面所讲的,
毕竟是一种分别念和语言的对境,
根本不属于不可思议、
无法言说的境界。
这种瓶子不存在的境界,不要说得地菩萨、阿罗汉,即使未得地的人也可以在分别念前显现出来。
对于上述所讲的道理,有些人也许认为:我不是学中观的,知不知道都无所谓。作为欲证悟释迦牟尼佛真实教义的佛教徒,无论是否学习中观都应该明白,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精神是修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想证悟二转般若空性的教义,就万万不能将所谓的空理解成瓶子里没有水或者瓶子不存在的单空,假设如此理解,那你连中观自续派的究竟意义都没有通达。
所以,禅宗的明心见性,以及净土宗、华严宗、法相宗等任何宗派,在宣讲的过程中将见解停留在一个单空的层面,就不可能证悟佛陀所说的不可思议境界。
对于这样的空性道理,我认为首先自己一定要通达,自己通达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可以与别人探讨,或者给他人宣讲,这个时候不会搞错。否则,你自己认为:所有的相不存在,这就是空性。这时很可能会在自相续中生起一种增上慢,觉得自己已经证悟空性了:“因为用中观推理来观察的时候,我知道瓶子根本不存在,这不就是空性嘛!”然后自诩为大圣者……这样可能不太好。
【如《显句论》中讲述:有人言:没有任何给予你的财物,对方说:那么请将“一无所有”的财物给我吧。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拥有不存在的财物呢?务必要清楚耽著空性也与之相同。】
《显句论》中讲到这样一个比喻:有人说:请你给予我一些财物。那人无有任何可以给予的财物,于是这人说:请将一无所有的财物给我吧。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拥有根本不存在的财物呢?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怎么给他呢?根本没办法的。
同样的道理,
如果将究竟的见解抉择为单空,
然后将不存在看作实有法,
就如同索要
根本不存在的财物一样。
《中论》说[1]:耽著空性是无可救药的见解,并且用不善于捕捉毒蛇和不善于明咒的比喻[2]来说明了这一意义。
[1] 《中论》: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2] 如果能利用适当的明咒、法药与窍诀,如理地去擒获毒蛇,就能得到毒蛇头上的如意宝珠。反之,如果离开了这些方法,擒拿者反而会受到毒蛇的伤害。
【总之,心中具有万法无自性的执著相实际上是相似胜义的有境,而真实胜义完全是远离承认与戏论的,】
总之,
认为一切万法
无有自性的执著相,
实际就是相似胜义,
其对境为相似胜义,
对此执著即是相似胜义的有境。
而真实胜义完全是
远离一切承认与戏论的,
正如中观自续派的清辨论师也说:
真正的胜义谛就像清净虚空一样
远离一切边。
【必须要以此来辨别清楚含义的要点,而单单依靠无自性的片面词句则无法认清。】
因此,大家必须辨别二者之间的差别要点,单单依靠无自性的片面词句根本无法认清。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都会出现空性、法界、双运等字眼,仅仅依靠词句无法区分二者的差别。
大家每次遇到这些名词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只有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才是最究竟的实相。当然,你自己能否证悟这一点,就要看自己的根基了。
【应成派与自续派的说法虽然圆融无违而于究竟的离戏要义中无二无别,但在辨别后得时按照自续派的观点将胜义分为两个则有便宜(方便合适)之处;如果悟入入定无分别智慧中,则无需分开,即建立大离戏的本性。】
暂时来讲,中观应成派不需要抉择单空的见解,而中观自续派有一个单空的观点;从究竟角度来讲,二者在离戏论的观点上完全是圆融无违、无二无别的。因此,对哪些情况下两个宗派观点一致、哪些情况下观点不一致,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
当然,中观应成派的真正见解,
在入定位无须承认
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
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也说:“当知应成派于此时,着重抉择双运离戏大中观,此宗无有真胜义与假胜义之类别也。”这里面所说的“此时”,也就是指以入定为主抉择见解时,无须作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的辨别。
但在菩萨出定位时,
月称论师和寂天论师的观点
也与中观自续派一样,
承许胜义谛分为两种,
暂时抉择单空,
究竟远离一切戏论。
所以应该了知,
中观应成派最主要的见解,
就是在入定智慧时
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
建立大离戏的本性。
而在后得位必须分开,
就像前面所讲的中观四步境界,
显现抉择为空性、
空性抉择为双运、
双运抉择为离戏、
离戏抉择为等性,
其中所说的空性就是指单空。
这一点,在学习《中论》、《入中论》时也可以看得出来,其中也抉择了一些单空,这就是中观应成派后得位的一种见解。
【只有通达了此理,才能掌握中观的究竟要点,否则实在是困难重重。】
在这里,麦彭仁波切说:
“只有通达了此理,
才能掌握中观的究竟要点,
否则实在是困难重重。”
这一句话一定要记住。
对于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之间,
在哪些地方承认相似胜义,
在哪些地方承认真实胜义,
这些辨别要点没有掌握的话,
就会像菟丝草一样混淆不清。
【从相似胜义的角度而言,所谓的“生与无生”仅是相互观待而安立的,这两者如果以理分析,则同样不成立。】
从中观自续派所承认的相似胜义而言,生和无生观待而安立,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就像燧木与燧垫一样是互相观待的。
如果以理分析,
如同生不成立一样,
无生也不能成立,
这就是中观自续派的观点。
因此,大家不要认为中观自续派从头到尾只承认一个单空,不承认远离一切戏论,不是这样的。
平时在汉传佛教中弘扬《金刚经》或者其他般若经典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金刚经》中有无相、无所有等很多词句,表面看来似乎在抉择一个单空,其实所表达的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意义。当然,针对暂时无法通达离戏的个别人来讲,为了破除他的实执,抉择为单空也未尝不可。
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将自相续中的执著破掉。那么,破除了执著之后是不是万法的真相呢?不是的,还有更深、更远的路要走。很多人经常会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但是,作为学习佛法的人或者讲经说法的法师,必须明白释迦牟尼佛的究竟意趣。虽然真正的开悟有一定困难,但即使没有开悟,也应该从道理上说得出来,这样的话,自己在修行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困难。
【如果明明能够摈除耽著境,却始终不放弃无生的执著,那么实难切合万法的法尔,由此生等的耽著也无法予以断除。】
通过理证观察之后,无论有的耽著还是无有的耽著明明可以排除,你却始终不愿意放弃对无生、单空的执著,一直认为无生存在,这样一来,也就非常难以切合万法真正的法尔。为什么呢?由于所执著的无生并非真正的法尔,观待它的产生就难以破除。比如看见一个瓶子时,通过中观推理可以了知瓶子从未产生从而抉择为无生,并且认为无生始终存在,但实际上,如同产生不存在那样,无生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生与无生全部由分别执著所安立,此二者并不是瓶子真正的本体。
现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执著单空的人相当多,这一点,只要到一些讲经说法的道场去听一下就可以知道。有一次我在一个佛学院听一位教授讲空性,他的语言特别好听,各种各样的表情非常丰富,但是所讲的内容很多地方与佛经不太相合,我听着都有点不舒服……当然,别人错了也好、没错也好,对我们来讲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自己在修行或者弘扬空性法门的过程中千万不能错,法本上如何宣讲,我们也应该尽量契合它的意义,这一点相当重要。
格鲁派个别高僧大德是这样认为的,瓶子上的实有需要遮破,瓶子本身无须破,因此,作为所破对境的瓶子与排除瓶子相的分别念二者,不仅在世俗中存在,胜义中也应该存在,也就是说,对于无的执著到最后也不应该舍弃。你们正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在这部论典的胜观部分,宗喀巴大师讲到了有关这方面的很多观点,这就是他们在众生面前示现的一种中观见解。
【对方的想法是这样的:诸如拿“无瓶的执著”来说,如果所破瓶子的行相与排除瓶子相之分别念二者不存在,也就不能执著无瓶,然而无瓶的分别念是单空的有境。在没有瓶子的地方,所谓的瓶子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因此也体现不出缘起性空双运的意义。生等虽然在名言中存在,但实有的生绝对无有,这才是缘起性空的实相,由于是与之相符的智慧,因此对无生的执著永远不能推翻。】
他们认为所破瓶子的行相和对无瓶的执著一定要存在,如果此二者不存在,也就不能执著无瓶了,而无瓶的分别念是单空的有境。如果无瓶不存在,所谓的现空也就不能双运。这种观点是如何安立的呢?在没有瓶子的地方,所谓的瓶子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因此根本体现不出缘起性空双运的意义。也就是说,瓶子上的实有是空的,瓶子是存在的,现空双运的意义应该如此解释。比如某处不存在瓶子的话,那么名言中也就不存在,名言中瓶子本体如果不存在,这样一来,空虽然存在,但所谓的显现已经没有了,现空双运根本没办法体现.《定解宝灯论》和《善解密意疏》里面都说得非常明显,瓶子本体如果是空的,名言中也不存在瓶子、柱子也不能撑梁等。
对方的观点认为:
生等在名言中存在,
但实有的生绝对无有,
也即瓶子在名言中存在,
这是显现;
瓶子在胜义中不存在实有,
这是空性,
这样的生和无生、
空和不空才可以双运。
个别大德在《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也是这样讲的,最后获得佛果时,对单空的执著也不能舍弃。因此,生的执著和无生的执著二者现空双运,这就是他们的观点。
很多人认为:
瓶子正在显现,
但它的本体是空的,
这就是所谓的现空双运……
依靠眼睛可以看得到、
心里也能够思维。
实际并非如此,
真正的现空双运,
在凡夫人的心里面根本无法显现,
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单空的一种现空双运在分别念前通过轮番方式现前,现完了以后空、空完了以后现。或者说,在思维柱子时,知道这就是显现,第二刹那间出现一个空性,这两个在分别念面前可以轮番显现,但真正的现空双运是不可能的。龙猛菩萨也说:有实无实全部远离,佛陀说此为双运。所以,真正现空双运的境界,唯一佛和菩萨的智慧中才能现前。
有些法师也见到佛经中再再提起所谓的现空双运,但在自己的心里始终显不出来,觉得“这就是现、这就是空”,自己总是特别矛盾。其实不用矛盾,在名言中可以跟随佛和菩萨的语言宣说现空双运,但这并不是我们的境界,因此没有必要特别害怕。
【这种想法也不正确,正因为是双运,所以它的本体真如必然远离言说而住,否则,所缘境怎么会不成为存在的法呢?然而,凭借分别念将现空结合在一起而执著绝不会成为相合究竟实相的智慧。】
认为无有的执著始终不能放弃的想法并不正确,正因为是双运,所以它的本体真如必然以语言无法言说、以分别念无法思维。否则,以心可以缘、以语言可以表达,所谓的现空双运也就成了世俗中存在的法了,如同柱子、瓶子一样,现空双运并非不可思议佛的境界了。实际并非如此,《澄清宝珠论》里面引用《五次第论》的教证说:现和空各自分开时不称为现空双运,一旦现空二者融合为一体才叫做现空双运[3]。
[3] 《五次第论》云:显现暨空性,精通各分已,何处成一体,彼名为双运。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认为:现空双运在我的分别念里实在显不出来,好痛苦啊……。然后讲起现空双运的时候依靠各种各样的教证装饰自己,这样没有必要。或者,凭借分别念将现和空合在一起,就像黑色的绳子和白色的绳子搓在一起一样,认为这就是现空双运,这也没必要,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实相智慧。
【如果以胜义的观察理来分析,则不可推翻的名言之生与它上面的无生这两者同样了不可得,因此在真实胜义的这一场合里,应成派与自续派的密意完全一致。假设以名义的分别念执著所谓的“无自性”等已不复存在而仍旧不见实相,那么诸位圣者以远离分别念的现量也难以照见实相了。】
通过胜义量来观察,不能说“名言中不可推翻的产生是不存在的,而它上面的无生应该存在”,正如同产生不能得到一样,所谓的不产生、无生也是根本得不到的。因此,在真实胜义这一场合里面,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的究竟密意完全一致,也就因为如此,才将《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称为所有中观的庄严,因为自续派暂时抉择单空的不同观点,最究竟来讲,所有见解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就像格鲁派或汉地禅宗的个别法师一样,认为:名言中的执著不存在,但无自性、无相或者无生一定要存在,如果这一点不存在就不可能见到真正的法性。这样一来,在诸位圣者的境界中,对于有和无的境界都不可能得到,那么,所谓圣者如来的智慧与凡夫人的智慧也就无二无别、根本不可能见到法性实相了,得不到无生见解的缘故。
大家在学习中观、因明或者《现观庄严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疑问还是非常重要的。个别的道友一直提不出疑问,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以前的传承上师们说:在闻思修行过程中可以分三种人,上等人会产生很多疑问,产生怀疑以后,通过自己思考、翻阅经典论典,可以自行将疑团解开;中等人自己无法解开疑问,但是向上师或道友提出问题,由别人帮忙解开;下等人根本不起疑问,每天糊里糊涂地听着,认为讲得都对、都很好,这不是一件好事。
学院这边的个别人,每天好像特别快乐,什么问题都不思考。希望你们互相提一些问题,如果在很多人的时候不敢提出来,就在六七个人当中讨论或者自己的法师面前提一些问题。一般来讲,任何疑问都没有的话,说明对这个法从来没有关心过,因此,没有疑问不是好事!
希望大家在每天所讲的内容当中多多少少有一点儿收获,如果一点点收获都没有,可能我在这里讲也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们在学院里面每天都讲课,今天也讲、明天也讲,你们就好像完成任务一样,我也觉得是长期的一种工作,心里没有一种珍惜的感觉。前段时间开持明法会的时候我出去了一趟,在外面放生、传一点皈依戒、居士戒。当时,在上海大概放了十五万元、在深圳也是六七万、广州十七万、成都大概五六万,短短的时间当中放生的数量也很多。虽然没有传中观、因明这些甚深的法,只是讲了一点故事,但还是有一点利益一样。这样的话,我想每天在学院里坐着讲讲讲……结果一点利益都没有,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一个小时中好好睡觉多好啊,堪布的这一堂课又耽误了我们睡觉的时间……”
希望你们在每一堂课里面还是能够得到一点利益。在我的胡言乱语里面不一定会获得什么利益,但是,在麦彭仁波切和其他高僧大德的教言里面,你们每个人如果有一点收获,我在这里也不算是白白浪费时间,还是很值得的。尤其看到你们比较精进的时候,也实在不愿意出去,所以大家精进一点……
(小编注:【】里为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原文。)
○
○
胜妙刹土寂静眼,
如莲瓣饰笑盈盈,
现量照见何者前,
供此善说音令喜。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