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离见,不起于念无有念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敦煌的原本和新本都有这些字,但有一点点不好解释。更重要的是敦煌两个版本的“世人离见”中,有一个字不一样,其他都是一样。“世人离见”这个怎么理解呢?世俗人他们没有证悟空性的见解,所以怎么怎么样,是这样子理解;但是敦煌的另外一个版本是“世人离境”。
敦煌的两个版本,一个是“见”,一个是“境”,到底哪一个字正确也说不清楚了。后来从曹溪原本开始,像宗宝本它们统统把这几个字去掉了。宗宝本说“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接着就说“自心本无一法可得”,这句话和惠能大师开悟偈子中的“本来无一物”是一个意思。本心是清净的,所以这个上面就没有任何的世俗、涅槃、轮回等等,这些都是存在自己分别念当中的,本质上不存在,所以“自心本无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得到的话,那会怎么样呢?“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如果说幸福、痛苦这些都是存在的,这么讲的话,这是邪见,这就是烦恼。“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这一句话敦煌版也有,是说“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文字不一样,内容一样。
宗宝本、曹溪原本以及其他的版本很好理解,就是刚才讲的这些内容,没有别的复杂的东西,也许这些文字以前就没有。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存的这些版本中,敦煌版最早,但是它这个版本很多字都错了。也许抄书的人有一些字也不太认识,有些字的偏旁部首都分开写了,把一个字分成两三个,这样的错误都有。所以它虽然早,但不一定它讲的都真实,因此后来曹溪原本、宗宝本的修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把“无”字改成 “死”字,这个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了。
现在这个地方就有一点点不一样,这确实也不好解释;怎么样就变成了一句话,这个也很不好理解。两个版本也不一样。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我想可以这样解释:首先不用“境”字,就是“世人离见”——禅宗讲无念,世俗的人没有这种无念的见解。
但这个地方的标点符号有一点点问题,“不起于念”后面的这个符号去掉,改成“不起于念若无有念”。“于念而不念”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于念而不念”跟“于念无有念”就是一个意思。但是中间多一个“若”字,解释就有一点点勉强了,所以删改为“不起于念无有念”,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呢?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无有念”——因为世俗人他没有这样子的见解,所以他不可能于念无念。“无念亦不立”,世俗人他不立无念。为什么没有这个“于念而不念”呢?就是因为世俗人没有见解、没有证悟,所以就是如此。禅宗有,世俗人就是没有。如果我们把这几个文字稍微修改一点点,可以这样子解释。
如果是“世人离境”,也能解释,但这些解释是对还是错,说不清楚。因为《坛经》有太多的版本了,有二十多种,所以这样解释,到底是不是六祖他自己的意思呢?但是我们这样解释,虽然没有办法确定是不是六祖的原话,但是可以肯定这个跟六祖的思想或者见解没有任何冲突,这一点可以保证。所以我觉得这样讲的话,不需要把整句全部去掉,只有把中间的标点符号修改一下,然后“若”字有一点点不顺,但是也可以解释。如果我们不考虑保留这些,就跟曹溪原本、宗宝本一样去解释的话,那就不需要费心思,直接去掉就行了。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