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兜兜转转之后
更觉幸福可贵
/
🐾
幸福,是个终极难题
对于幸福,人们有种种不同认知:有些人认为有吃有穿是幸福;有些人认为找到所爱的人是幸福;还有些人通过抽烟、喝酒甚至吸毒等方法刺激感官,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甚至有些人选择自杀,觉得这条道路能通向幸福。
以前法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帕斯卡,他说:“即使是上吊自杀的人,也是为了摆脱痛苦——因为别无他法。”
所以,世间人做出种种不同选择,其本质都是想获得幸福。
那么人们苦苦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么?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柏格森认为:“人类所有伟大的思想家给幸福下的定义都是模糊的,他们按自己的思维方式给出不同的定义。”按照他的观点,这些智者并没有给出幸福的确切定义。
然而,佛教对幸福的认知却非常清晰——幸福有两种:暂时的和究竟的。
🍌
赖以幸福的,往往依此而痛苦
暂时的幸福,是依靠一些外缘带来的短暂满足感,或者说痛苦的减弱,比如通过刺激感官带来的快感。
这种幸福主要依赖外在事物,所以一旦离开这些事物,幸福就不复存在。
有些人以拥有青春而自豪:“我很年轻,我很漂亮”,但是衰老降临时,就会不堪其苦了;有些人以家财万贯而骄傲,但是资财耗尽时,就会痛苦万分;有些人以身居高位而得意,但是无常出现时,就会陷入忧愁。有的人喝酒时才能快乐,一旦离开酒就不快乐了;有的人依靠某个朋友带来快乐,一旦朋友不在时,就会苦恼了。
现在很多人的幸福,都是这种“暂时”的幸福。
我始终觉得这种幸福非常渺小,如同闪电一般,一会儿就消失了;或者如同手机电量一般,充一下有一些,很快就耗尽了,又要充。这实际上并不幸福。
我接触过的个别有钱人,很喜欢买高楼,认为房子越高越有幸福感,结果自己从最高的那个窗口纵身跳下,发生过这样的悲剧。
总之,试图从外在事物那里获取幸福,是非常辛苦的,也没有真实的意义。
🐌
我们总是揣着幸福,满世界寻求
究竟的幸福,是一种更为恒久、稳定的幸福,不论自己身处何种境地——得到抑或失去,兴盛抑或衰落,年轻抑或衰老,富裕抑或贫穷,都始终保持快乐。
这种幸福,无法依靠物质得到,唯有从内心收获。
我的老师法王晋美彭措在晚年的一个作品中说:“人已经越来越老了,但是幸福却越来越增上,无论死也好、活也好,我恒时处在修行的状态中,无比快乐。”
这样的境界,很多人可能感受不到,包括在座很多成功人士,也许今天心情愉悦,明天就愁容满面。
我个人虽然没有法王那样的境界,但是刚出家时对名声、得失等比较执著,现在已经看得非常淡了,内心也更加宁静、快乐。
我想每个人如果通过修行,能拥有一颗慈悲心,或者一定的空性境界,暂且不说对整个世界做出贡献,即便对自己也有巨大的利益——这种利益也许超越豪车、豪宅的价值。
我不希望地球上的人都陷入自私,如果是那样,即使科技再发达,生活在自私的空气中也不一定快乐;我希望每个人都对其他众生心怀慈悲,如同对待亲密的朋友。也许很多人不能马上接受这种慈悲理念,但是不管怎样,如果能在生活中点点滴滴传递爱,对整个人类社会都非常有意义。
🎈
一个关于幸福的发愿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偈颂,这是印度著名的寂天论师所造:慈悲心如同妙宝一般,如果在你的心中尚未生起,但愿它能生起;如果已经生起,但愿它日益增上。
我用藏语念一遍:
香且森窍仁波切 菩提心妙宝
玛基巴南洁杰结 未生者当生
基巴年巴美巴扬 已生勿退失
恭内恭德培瓦效 展转益增长
摘自索达吉堪布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演讲
《藏传佛教的慈悲幸福观》
/
你和你的幸福
从未远离
/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