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如何见外境的?——《中观庄严论解说》53(视频音频讲记)
讲记视频
中观庄严论解说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仁波切 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思考题
请以染料的比喻,对经部宗的观点做以介绍。
科判
⬛ 甲一、所说支分
⬛ 甲二、所说论义
🔘 乙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
🔷 丙一、名义
🔷 丙二、译礼
🔷 丙三、论义
🔴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
🔶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
✴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
💠 庚一、立根本因
🔹辛一、真实立根本因
🔹辛二、旁述
▪ 壬一、分析有法
▪ 壬二、分析真因
🔺 癸一、分析是应成因抑或自续因
🔺 癸二、分析是证成义理因抑或证成名言因
🔺 癸三、分析是无遮抑或非遮
▪ 壬三、阐明喻理
💠 庚二、建其理
🔹辛一、建立宗法
▪ 壬一、建立离实一
🔺 癸一、破周遍之实一
🔺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子一、破实一之外境
🔸子二(破实一之识)
▪ 壬二、建立离实多
🔹辛二、建立周遍
✴ 己一、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 戊二、遣除于此之争论
🔶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 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 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子二(破实一之识)分二: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有部宗、经部宗等)所许的实一之识;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唯识宗为主)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分二:一、破不共各自观点;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分二: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二、破外道之观点。
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分二:一、破无相有部宗之观点;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
此处所说的“相”,是指识和外境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行相。在承许外境存在的宗派当中,有部宗在取外境时不承认存在行相,因此称为无相派;经部宗则承许识在取外境时存在一种行相,所以称为有相派。
辰一(破无相有部宗之观点)分三:一、建立自证合理;二、说明境证非理;三、说明无相观点不合理。
巳一(建立自证合理)分二:一、认识自证之本体;二、说明彼为自证之合理性。
午一、认识自证之本体:
现量可以分为四种,即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总义当中已经讲过:本论的五大特点之一,即是承许自证在名言中存在是合理的。我们再三说过:名言中应该承许阿赖耶和自证。对此,麦彭仁波切以及自宗的很多论师经常引用静命论师的这一颂词进行说明和论证。
遣除无情性,识方得以生,
凡非无情性,此乃自身识。
【总的来说,有承认外境与不承认外境两种观点。承认外境的观点又包括无相与有相两种。】
遣除了无情法的反面,也即遣除了无情法以后的一种明清法,就叫做识。因此,凡是非无情的本性均可以称之为自证识。
总的来说,有承认外境与不承认外境两种观点。承认外境的观点,又包括无相有部宗与有相经部宗两种。
《俱舍论》中说,承许外境无相的有部宗论师认为:每一个根都是具有不同形状、颜色的一种色法,比如眼根像胡麻花、耳根像卓嘎树的树疥疤一样。经部宗以上承许根只是取境的一种能力。唯识宗认为,所谓的根只不过是阿赖耶上取境的一种习气和功能。
【第一承许外境无相的有部宗诸论师认为:外境虽然存在,但它是依靠根而见闻觉知的,而识就像玻璃球一样不取对境的行相,如是色等是凭借有依根清清楚楚、直截了当地缘取自己的对境,而在对境与有境之间又怎么需要有一个连接纽带的行相呢?诸如,当见到瓶子时,只是认为现量看清了处于外境那一位置的瓶子自相。】
有部宗说,
外境应该是存在的,依靠眼根等可以执取外境的色法等,
而识就如同玻璃球一样,它自己的本体是透明的,不需要一种行相而是直接缘取外境。
其中,鼻根、舌根、身根以接触的方式缘外境,眼根和耳根以不接触的方式取境。
根也可以分为有依根和相应根,正在起作用的根叫做有依根,比如眼睛已经见到色法、正在见到色法或者将要见到色法时,眼根就称为有依根;这时,耳根未起到根的作用,但耳根仍然存在,因此叫做相应根。
有部宗认为:有依根可以直接清楚地缘取自己的对境,如经部宗所许的纽带——行相根本没有必要。他们究竟是如何承许的呢?比如,眼睛在见瓶子时,不需要依靠任何行相而是直接缘取外境瓶子的自相。
这种观点其实并不合理。
暂时来说,在取境的问题上,
经部宗的观点相对比较合理,
但究竟来讲,最合理的就是唯识宗的观点。
因为唯识宗既不承认有部宗所许的外境,也不承认经部宗的隐蔽分,而是说一切万法皆为心的幻变,这种承许在名言中非常合理。静命论师的这部论典,胜义中依靠《中观六论》、世俗中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进行抉择,这种方式最为合理的原因即是如此。
所以,大家应该了知,在对万事万物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按经部宗的观点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真正来讲,最合理的观点是不承认外境。可是一开始就说外境不存在——柱子不存在、瓶子不存在、山河大地不存在的话,世间人很难接受。因此,首先应该以经部观点作为阶梯,《量理宝藏论》和《释量论》中也说:在承认外境时,必须依靠经部宗的观点进行宣说。
【这种观点与诸世间人的想法倒是很相符合,因为世间人们口中说“我亲眼看见了瓶子”,耽著能见唯是眼睛、所见只是瓶子,心里也认为已经看清了明明显现的这一对境本身的体性。因此,当一百个人看同一个瓶子时,所有人所见的就是唯一的那个瓶子。】
有部宗在见外境这一观点上,与未学宗派世间人的想法和说法非常接近。因为世间人经常认为:以眼睛来见柱子、瓶子等法,所见的瓶子就是能装水的这个瓶子。
很多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也从来没有分析过:
瓶子究竟是怎样存在的?
眼睛是如何见到瓶子的?
比如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下面有一千个观众在观看演出,这一千个人当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对境就是台上的这位演员。他们只会产生这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或者实在糟糕等想法,
除此之外,
所见的到底是总相还是自相?
或者是隐蔽分还是显现分?
是以根来见的还是以识来见?
是以有接触的方式来见,
还是以不接触的方式来见?
对于这些问题从来不分析。
有部宗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极其不合理。
《释量论》的讲义中非常清楚地讲到:
一百个人如果真正见到了那一外境,这一百个人就应该同样产生一种眼识。
事实并非如此,一百个人当中,
也许有五十个人产生了
这位演员表演相当精彩的眼识,
另外五十人也许认为他的表演非常糟糕。
如果是真实见到同一个外境,
就不应该产生种种不同的差别。
而且,眼睛见到外境时,
到底是接触外境还是不接触外境?
不接触则无法真正见到外境;
如果接触,一百个如同胡麻花那样的眼根应该出现在瓶子上,由于眼根是微尘性的,那么多种色法——一百个眼根与瓶子又怎么会在同一个位置上存在呢?根本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说接触也完全不合理。
【关于这一问题,经部等宗派如此加以分析:一切对境绝对是显现于自识前而取的,如果不以识来缘取,那么又怎么能认知那一对境呢?无情法不可能了知对境,所以并不是依靠眼根来见的,因为眼根是无情法而不能充当能见,并且即便被玻璃等透明的色法阻隔依然能看得见之故。无论是任何对境均是由识而现见、了知的,离开了识又如何能了知呢?绝不可能了知。因此,眼根只不过是眼识趋入对境的助缘也就是取境的一种辅助力量,取境能否成功也取决于它的存在与否。】
关于这一问题,《俱舍论自释》当中,世亲论师站在经部宗的观点,对有部宗发出了很多太过。
经部、唯识等上一乘的宗派认为:
真正的对境不可能显现,而是依靠所指点出的那一行相显现在眼识等面前的。
但是,只有真正了知那一外境才叫做取外境,比如眼识见到色法后可以了知外境色法的特点,这才是见到了外境;或者,耳识听到声音并了知此声音的特点,这就是“听到”的含义。《俱舍论》中称为领受——只有领受到外境,才可以叫做取境。所谓的“取”并不是用手来抓着某种东西,而是对外境的本体如理如实地了知,这就叫做“取”。既然了知外境才称之为取境,有部宗的观点又怎么会合理呢?根本不合理,因为你们承许眼根是一种色法,是一种无情法,以一种色法又如何了知另一种色法呢?根本不能了知。
麦彭仁波切的《释量论大疏》讲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道理。有时候特别想翻译,但是这个工程非常巨大,而且,翻译完以后可能也没有人看得懂。法称论师在《释量论》的颂词后面说[1]:就像江河融入大海一样,如此甚深智慧的论典唯有融入自己,世界上的其他人不会了知。的确是,法称论师的智慧相当尖锐,对一切事物的本体分析得非常透彻。因此,闻思过《释量论》、《俱舍论》这些论典,很多小的问题都会轻而易举通达。但是究竟能不能翻译也只有以后再看,这些都是随着自己心情的波涛随存随灭的法,现在也不好说。
[1] 《释量论》:彼诸慧能无劣弱,亦无通达甚深性。彼诸增上精进者,亦无能见最胜性。诸众生中我相等,继持善说不可得,如众河流归大海,吾论隐没于自身。(法尊法师译)
有部宗认为经部所说的以识来见外境不合理,因为识是无有阻碍的法,如果以识来见,墙壁外的法也应该可以见到,事实上根本见不到的缘故,应该是以根来见外境。
实际上,以根来见更不合理,比如有玻璃阻挡时还是可以见到外面的景物,而眼根这种色法又怎么会穿过阻挡的玻璃直接见到外面的色法呢?肯定不能见。这说明并不是以根来见的,而是通过识来见色法的[2]。
[2] 经部宗认为,虽然识可以见到色法,但并不能见到所有的遮障之法,只有因缘具足时才可以见到;如果因缘不具足,识也见不到。
无论任何对境都应该由识来现见并了知,离开了识又如何能了知呢?绝不可能了知。虽然不是真正通过眼根见到色法,但是眼根不存在,也就如同盲人一样根本不能取境。因此,眼根是一种增上缘——眼识取境的一种辅助力量,取境能否成功也取决于它的存在与否,不过真正的领受者应该是识,如此承许非常合理。
【譬如,镜中映现出影像只是在镜子里产生一种与所现色法相同的像,又怎么会是真正的色法呢?同样,显现在识前的一切部分仅仅是识浮现出外境的行相而已。一百个人看同一个瓶子时,各自不同的识现出瓶子的行相,好似一百个镜子中分别显现同一个瓶子的影像一般。否则,一百个人截然不同的相续中,如果没有一个了知瓶子的现分或识分,则无法了知瓶子。如果有(现分或识分) ,那么各不相同之心识前的那一现分不可能现于另一者前,因为相续互为异体之故。】
下面通过镜子的比喻来说明经部宗的观点。
比如说镜子当中显现一个瓶子,
并不是瓶子真正到了镜子里面,
只是与瓶子相同的影像
在镜子中出现。
因为镜子
是具有八种微尘的色法,
而瓶子
也是具有八种微尘的色法,
如果真正的色法——
瓶子出现在镜子里,
那是不是原来的镜面
已经不存在了?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经部宗特别强调说:显现在识前的一切部分仅仅是外境的行相而已,而在识前显现的外境行相,是由真正的外境这一隐蔽分指点才得以显现的。就好像镜子中显现的只是瓶子的一个行相,并不是真正的色法——瓶子。同理,人们见外境也只是见到外境的行相,并不是真正的外境,真正的外境是一种隐蔽分,通过它可以指点出这一行相。
比如一百个人见同一个瓶子,
每一识的行相各不相同,
也就是说,任何人也没有见过
真正的外境——瓶子,
但是瓶子的行相
可以在每个人的眼识中显现。
就好像一百个镜子
同时对着一个瓶子,
这一百个镜子当中
都会出现瓶子的行相,
你不能说一百个镜子里
有一百个瓶子,
也不能说瓶子的一部分
跑到镜子里面去了。
同样,一百个人见瓶子的时候,
瓶子自己的本体
以隐藏的方式存在,
但瓶子的行相
可以在一百个人的眼识
当中出现。
由于每个人都有
各自不同的意识部分,
一百个截然不同的相续中,
必定各自存在着
了知瓶子的现分或识分。
如果不是这样,
而是如有部宗所说的
仅仅依靠眼根来见,
那么,由于不存在
了知瓶子的现分,
也就根本不可能见到瓶子。
因此,应该承许以识来见外境。
然而一百个人在见瓶子时,
各自眼识前所显现的那一行相,
不会出现在其他相续面前,
互相绝对不会混杂,
因为相续是互为异体的。
【所以说,只要是显现就一定为自现,这一点虽然不可推翻,但显现的行相无因无缘不可能产生,因而能指点出行相的外境是存在的,由外境产生它的行相,犹如印章中现出印纹、色法中现影像一样。例如,镜中照出色法的行相时,真正的色法始终不可能显现在镜子中。然而,如同按照色法如何存在而如何显现一样,自心中的某一显现也只是外境的行相,但那一行相有多少外境也需要不增不减有多少。如是将自己的心识前显现的行相以及能指点出行相的外境这两者误认为一体,实际就是显现的这一行相,而并非真正的外境。因此,真正的外境似乎以隐蔽的方式潜伏在某一行相的背后而不被发现。】
所以说,只要显现,就一定是意识的一种自现。这一点是谁都不可能推翻的。但是,显现的行相不可能无因无缘中产生,因而能指点出行相的外境应该存在。
“指点出行相”是经部宗比较关键性的一句话,他们认为:
外境——瓶子这种隐蔽分存在,
就如同镜子中可以显现瓶子,
而且瓶子的颜色、形状等
无有丝毫差别地在镜中显现一样,
外境的所有特点和形象
可以完全显现在眼识当中。
人们在取舍的过程中,
只是将显现在眼识中的行相
与真正外境的自相错认为一体而已。
我们平时照镜子也是这样,
看到自己的面容在镜子中显现时,
经常认为:
“我现在瘦了、难看了……”
其实镜子里的面容
并不是自己真正的本体,
而是将镜子里的影像
和自己的自相误认为一体。
实际上,眼识见到瓶子时,
我们认为已经见到了瓶子,
实际只是见到了瓶子的行相,
并非真正见到了瓶子,
只不过将瓶子的行相当成了自相,
如此而已。
这就是经部宗不同的观点:外境——真正柱子的本体是一种隐蔽分,任何人都见不到、摸不到,人们见到的柱子只是一种行相,真正的柱子以潜伏或隐蔽的方式存在着。
【只要是承认外境存在者就不得不接受极其富有合理性的这一观点。】
虽然所谓的外境也是以微尘组成的,对其逐渐抉择就可以了知为空性,但只要承认外境,就必定要承认经部宗这一极富合理性的观点。
【以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以染料改变的真正玻璃作为现量,真正玻璃取的是染料的影像[1]。同样,现量显现唯一是识,呈现颜色、形状的基础是与识异体的极微聚合的外境,因此(经部宗论师)认为外境不是以根来取而是以识来取的。
[1] 此比喻中,染料——外境;真正玻璃——识;染料的影像——行相。】
以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
比如以染料改变的玻璃作为现量,
真正玻璃所取的只是染料的影像。
此处的“染料”并不是指
给其他物品着色的颜料,
而是说,各种颜色的布匹上
放置一个水晶球,
水晶球的本体是透明的,
但我们看的时候,
就好像布匹的颜色已经染在了水晶球上。
其中,布匹的颜色如同真正的外境,
水晶球即是识,
而水晶球上见到的布匹颜色则是行相。
水晶球是可以现量见到的,
当我们将水晶球放在布匹上时,
透过水晶球可以看到
布匹各种各样的颜色,
而真正布匹的颜色却丝毫未见。
因此,现量显现的唯一是识的本体,而如同布匹隐藏在水晶球下面一样,真正的外境也是以隐藏的方式存在着,根本见不到。真正来讲,经部宗在见外境的过程中,实际就是自己的眼识见自己,只不过这样的眼识带有一种外境的染污而已。
(小编注:【】里为麦彭仁波切所造《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的原文。)
○
○
胜妙刹土寂静眼,
如莲瓣饰笑盈盈,
现量照见何者前,
供此善说音令喜。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