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参半的人生
苦和乐,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从来没有感受过痛苦,或者从来没有感受过快乐,这样的人有没有呢?是没有的。生活中,苦乐总是交叉出现,有时候乐多一点,有时候苦多一点。
其实,没那么苦,也没那么乐
人们热衷于追求快乐、幸福,害怕遭遇痛苦。在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里,“避苦求乐”是天经地义的事,对此我们都有感受。
但如果是一个修行人,当他遇到痛苦或快乐,就不一定那么害怕或希求。依靠修行,他可以转为道用。
快乐为什么要转为道用?
有人想,苦可以转为道用,但乐是求之不得的,遇到快乐理当欢喜,为什么也要转为道用?
确实,世间人很难承受痛苦,会伤心、一蹶不振,甚至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由此产生焦虑、伤感、脆弱等等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生活都变得不太正常。
但快乐是不是就能承受呢?也不一定。因为人在快乐的时候,容易傲慢、看不起别人,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心态。
有句话叫“无福消受”
享用快乐是需要福报的。
我们常说“厚德载物”,一个人有了厚重的德行,或者说福报,才能承载得起相应的快乐,否则,即便有钱财、有势力,也消受不了。
世间人往往觉得:“等我有了钱,肯定很成功、很快乐!”但如果缺少福德,钱可能会让你越来越烦恼、痛苦,甚至到最后,拥有的一切都毁于一旦,有这个可能性。
因此表面看来,乐是能够接受的,苦是很难接受的,但从修行的层面分析,不仅苦要转为道用,乐也需要,否则同样会对你的人生不利。
独享则消福,分享则增福
无论苦乐,都可以通过修行转化为顺缘。
很多修行人就是这样,当他感受快乐时,不会以此轻视别人,不会产生贡高我慢等的烦恼;相反,会马上将快乐分享给众生。
当快乐成了他修道的助缘,就不会以此损失自己的福德。
快乐时,更考验人心
一般来讲,应对痛苦还比较容易,应对快乐是很难的。
比如有些道友,刚来时缺衣少食,他反而很坚强,努力办道,所以修行上几乎没什么违缘;后来恭敬、供养的人多了,有了种种利养、名声、地位……加上自身德不配位、福报不够,很多修行境界便逐渐丧失。
这正是快乐要转为道用的原因。
痛苦时,也是修行时
痛苦也需要转为道用,因为这个轮回,苦多乐少。
无论你是否发觉,生活中都充满痛苦。苦苦、变苦、行苦,这三大苦一直缠绕着我们,如果做不到转为道用,我们的修行将无法成功,因为谁也不可能一辈子平平安安、顺顺利利,什么违缘、痛苦都没有。
过去那些伟大的高僧大德,确实了不起,从传记中就能看到,他们所经受的痛苦往往比常人多得多。在苦难岁月里,若没有一种修行的方法,这些痛苦也很难转为道用。
剃掉头发,就剃掉了痛苦?
有些人活得痛苦不堪,于是想出家,他以为出家就不苦了,其实不然。
即使你剃光头发,把耳环、戒指等曾经贪爱的东西,扔到一百公尺以外的地方,也离开了所有至亲至爱的人,但如果没有修行,你只不过是光着头而已,光着头还是会痛苦,还是会天天哭泣。
若能把这些修心的大乘佛法,真正融入自己的相续,那时即便没有剃发出家,也没有任何外在的改变,但你的内心已然不同,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有了转为道用的力量。
装扮成大威德,就成了大威德?
光有理论是不能转为道用的。大乘佛法中这些极为殊胜的内容,需要好好去修行。不管你有怎样的名声,堪布也好堪姆也好,格西也好格西玛也好,法师也好大居士也好;不管你得过怎样的灌顶,受过多少菩萨戒、皈依戒;不管你具足多少加持品、法器——脖子上挂满上师们的头像,左手金刚铃、右手转经轮,甚至从尸陀林找来大威德本尊那样的装束……
但你的心从来没有与法相应过,就都无济于事。
真正的修行,能化危机为转机
修行是很重要的,当你遇到难以接受的痛苦或承受不了的快乐,如果真正修行过很长时间,你会轻而易举地应对。
苦乐转为道用的窍诀,能调伏我们的心相续,化解不平、矛盾、纠结等负面情绪,这对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
现在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整个轮回也是如此,但外在的这些变化,很可能是极好的因缘,借由此,我们对内心隐藏的、差一点就能开悟的某些奥秘,或许能自然而然地通达。
是温室里的花朵,还是风雨后的彩虹?
总之,修行人和世间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感受快乐的时候,一个世间人可能会陶醉其中,“太开心、太美好了!”但愿永远也不离开。就像早上睡得很香很沉,就会拼命按掉闹钟,只想舒舒服服再睡一会儿,沉浸在乐的海洋中。但修行人不同,他会把乐转为道用。
尤其遇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比如失去父母、受到别人的诽谤呵斥,诸如此类的遭遇不断发生,一个接着一个,此时的你,如果还有一种坚强的心态,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摘自索达吉堪布讲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