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其前愆,还要戒其后行
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是的,我们强烈希望不再给其他众生和自己制造痛苦。这个愿望对于戒后很关键。
VAJRASATTVA
戒后,如果从今往后能戒除一切恶行,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做不到那样,也可以把目标放低、变具体,从某一段时间内戒除某一种不适当的行为开始,一点点增加扩大时间跨度和行为的范围。
比如不杀生,你可以从决心不杀某种众生开始,像苍蝇、蟑螂,或者从断杀一天、一周开始,逐渐扩大到戒杀一切众生,遍一切时地。
又比如不妄语,你可以从一天不说谎或者不对某个人说谎开始,直到从时间、内容和对境上全面断除妄语这种过失。
我们强调戒后的决心,但不鼓励讲大话空话。自己心力不够,却一开始就把话说满:“从此断除一切恶业”,仿佛决心很大,实际上远不如从小处入手持续进步来得有效。
决心是否大,主要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不放弃不动摇,而这不仅由你的毅力决定,也由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决定。
VAJRASATTVA
是的,我们强烈希望不再给其他众生和自己制造痛苦。这个愿望对于戒后很关键。
我们不要狭窄地把戒后之心理解为只是从此以后不做什么、不做什么,它其实也是一种出离心、慈悲心——渴望通过正确的方法出离痛苦,为了不伤害众生而努力调整自己的言行,所以它会更广泛地反映在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应对问题的方式上。
也就是说,戒后不仅仅是你决心不杀生、不偷盗等等,你还会逐渐培养出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你会谨慎取舍因果,处事敏锐而宽容⋯⋯因为你在努力戒除伤害。
VAJRASATTVA
理论上,为了把道理讲清楚,我们需要分门别类,而一旦把这些名词、理论落到现实的身语意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它们是一体的不同侧面,彼此关联含摄、互为促进。
你不可能只修了忏悔,而没有同时修出离心、慈悲心和智慧。
不过好像我们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比如修完一座忏悔下座来,我们可能立即就会因为一点点不顺而出口伤人,平时也很少顾及别人感受,或是为了避免伤害而谨慎看护言行,或是对四种厌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总之,我们认为忏悔是忏悔,出离是出离,空性是空性,就像我们认为无常是无常,痛苦是痛苦,因果是因果一样,是这个就不是那个,一定要分清楚不要混为一谈了,不然让人觉得你学习没学好。
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
所有一切罪障不善业,
纵遇身及命难亦不造,
于今佛陀您前立誓言,
祈请您以大悲舍无记,
具大慈悯如子作救护。
——摘自《永不失的誓言》
2024-06-27
2024-07-01
202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