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笔记(9)
仁 波 切 传 讲
今天讲的内容是爱说废话的过失。很多人爱说无聊的语言,无稽之谈。今天主要讲少说废话,明天讲少睡觉,这两点是主要的教言。这节课讲爱说世间语言的过失,希望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大家说话时,语言要严谨,言简意赅不啰嗦,即使说话也不说别人的过失,令自他产生分别念。这部经典很值得初学者学习,以后你们如果有机会弘扬佛法、建立道场,应该先讲《大乘方广总持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作为初学者,要打好基础,然后再学五部大论,这样可以少造罪业,这一点很重要。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拓展内容【1】
隋译本: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世间人聚集言话,乃有如此多浊过患,无有功德和合。此世间言话者,但增长诸烦恼,于白法中当作虚妄。世尊!何有智者菩萨求功德者,闻此世间过患语已,当不乐独行。世尊!云何菩萨乐于多言复观诸患?菩萨若观时乐择真义,后更无悔。”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学者菩萨应当观察,世间话语的过失有二十种。”如果经常聊与佛法相关的无常、无我、人身难得的教义,讲很多与解脱相关的语言,这很好。两个智者聚在一起,增长更多的定解和智慧,这有必要。但是有些人刚开始时聚在一起聊佛法,聊着聊着成了非佛法,最后可能变成吵架,所以先观察语言的过失很重要。
下面讲世间语言有二十种过失,如果观察,能令菩萨住于决定义,如是观不生烦恼。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著。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六者心常刚强禅定智慧曾不薰修。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十五者染著诸欲随境流转。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拓展内容【2】
A, 藏译本说很多世间语言,以多闻导致心生傲慢、心生放逸、不恭敬其他人,把多闻放在前面,见下图288页倒数第一行红线标处。
B,隋译本:
佛言:“弥勒!于中菩萨当观二十种诸患乐多言者。何等为二十?弥勒!乐多话者当无敬心,以多闻故;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拓展内容【3】
A, 藏译本说身心没有修炼的原因,做出很多不如理的事情。见下图红线标处。
B,隋译本:
所作事当不正威仪,不能伏身心;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5、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爱说世间语言的人,情绪起伏不定,一会上一会下,法忍、安忍法都没办法修下去,因为他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哭,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笑。不爱说话的人,风度优雅,很沉稳,别人不敢轻易惹他。因为人的形象也是一种语言,如果这个人身体一刹那也不能停止,对熟悉、不熟悉的人都一直谈论,这种人情绪一会高一会低,真正的法忍没办法修下去,因为他不可能有稳定、坚固的境界和心态。
6、六者心常刚强禅定智慧曾不薰修。世间语言多的人,其心刚强难化。对寂止和胜观--禅定和智慧,都没办法修下来。或者语言多的人心静不下来,无法生起智慧,这样的原因令心始终非常刚强、坚硬,一直调伏不了。世语多真的有这样的过失,如《正法念处经》云:乐多言语,自高轻动,虽见佛已,心无惭愧。即语言多的人很傲慢,刚强难化,见到佛陀不但没有信心,反而有攀比心。这种人往往没有惭愧心,没有正知正念,很可怕。可见平时语言多的人,可能修行不好,寂止胜观修不了,心态刚强难化。
7、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世间语言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像随时开着的念佛机,“叭叭叭”一直在响。看一个人有没有分寸,如藏族的俗话说,说一句话要看整个场面。说话合理还是不合理,要去观察。但是爱说世语的人,应时的时候会说,不应时的时候也会说。因为说的语言太多,把自己也缠绕进去了,往往有这种情况。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也讲过,通常成为亲怨者,余事促成极少见, 多由言词所导致,故当慎察再出言。世间亲人和朋友,其大多数的亲和怨,多由言词导致,由其它事促成的很少。像我们关系很好和关系不好,大多数是由语言所导致的。因为我的语言不谨慎,令我们两个人的关系破裂了;因为他说的话让我感动,自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他很有信心。不仅是我和你之间的关系由语言决定,还有第三人称的他和他之间、他和我之间,他和另外一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依赖语言。如果语言说得不好,会导致很多麻烦。男众稍微好一点,女众这边,有些人经常讲挑拨离间的语言,自己缠在里面洗不清,最后不得不离开发心岗位和班级,这是由自己的语言导致的。现实中确实有这种情况。爱说世间语言的人,自己没有想到,而把自己的"头"砍断了,这种情况时时都有。所以大家时时要观察自己的语言,看哪些是适合的场合,哪些是不适合的场合,观察以后再说。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中,专门有语言篇,以前我要求大家学习。《正法念处经》中有很长的一卷,讲语言的过失和值得注意的言论。人的关系,大多数跟语言有关。如果语言讲得好,就像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所说,像蜂蜜一样甜蜜的语言,大家都产生欢喜心。比如说一个法师或讲师,以一堂课的演讲,令大家终生对他印象都很好;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发脾气、谩骂别人,以后大家只要看到这个人,都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语言对自己、他人,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8、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此处,藏译本说,因为世间语言多,没办法得到圣者的智慧,其所作所为都是动摇的。隋译本说,因为世间语言多,贪执饮食,不能得到圣者的智慧。在此译本中,因为世间语言多,不能坚固证于圣智。语言多的人,乐于世间法,不可能得到坚固的圣者证悟智慧。像佛菩萨的智慧,他没有办法得到,因为其心是动的,可见语言跟心还是有关系。这种人得不到圣智,做不了有意义的事情。
拓展内容【4】
A,藏译本:因为世间语言多,没办法得到圣者的智慧,其所作所为都是动摇的,见下图第二行红线标处。
B,隋译本:
当贪饮食;不得圣智;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9、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世间语言多的人,天龙护法、白法圣众,对他们不会恭敬。世间人也许会想,没关系,只要人对我恭敬就可以,天人不恭敬无所谓。如果这样想,就是不太懂规律,因为我们肉眼看到的,只是光明的一部分,阴暗的部分我们看不到。任何事情都有显现的一面,还有不显现的一面。像天人、天龙八部对我们的帮助,非常重要。做一件事情,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同样的道理,肉眼看不见的天龙夜叉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平时这个人不怎么样,不要说人,连非人、天龙对这个人也不恭敬。我以前讲过,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记载,宋朝的一位禅师入定时,在定中看见禅房附近的栏杆旁边,有两个出家人在说话。刚开始有天人恭敬聆听,过一会就离开了。他们还在聊,过一会饿鬼来了,其后饿鬼开始唾骂他们,很不恭敬,他们的脚印都被扫除掉。出定后,禅师询问两个出家人讲了什么。刚开始两个人聊佛法的教义,天人很欢喜,过来听。后来他们聊到世间的家常方面,天人没什么兴趣,就走了。再过一会他们讲到名闻利养,这个时候饿鬼来了。可见两个出家人在聊佛法时,旁边肯定有天人在听。如果只是闲聊,天人没兴趣听。如果讲贪嗔痴或者名闻利养,就会招来其他非人。这样的规律,大家要明白。修行很好的人,就像《地藏十轮经》中讲的那样,天王也顶戴他所踩过的微尘。如果这个人修行不好、人格不好,经常说废话,天龙夜叉不会帮助,不会恭敬。
拓展内容【5】
莲池大师著的《缁门崇行录》记载:
宋朝光孝安禅师,住持清泰寺。有一天入定,在定中看到两个僧人倚着栏杆交谈,开始时,有天神拥护保卫,并恭听他们的谈论,好久之后天神离开了。不久却又听到恶鬼在旁不屑地谩骂他们,扫除他们走过的脚印。出定之后追究结果,原来他们两位起先讨论佛法,所以天神护卫倾听,接着叙旧家常,最后谈到财物供养的事,恶鬼闻之亦不屑地唾骂。安禅师于是终身不再谈世俗琐事。
10、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世间语言多的人,有辩才的人也会轻贱他。因为有辩才者,看一个人内在有没有智慧,是从其外显去判断的。如果这个人的语言都是有营养的干货,有实在意义,大家就尊重他。像辅导的时候,有人讲得很好,从此遇到他的时候,大家态度就不同。因为他讲得很好,大家很专注地听;如果讲得不好,还乱说,轮到他讲时,大家态度就不怎么样了。这叫做有辩才者会轻贱。
11、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爱说世话的人,有证悟的人会呵斥。这些人每天聊家常,浪费时间、浪费生命。那天我们讲议论,即讲法的时候,太多的议论,圣者也呵斥。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有次专门讲过:“有些堪布,该讲课的时候不好好讲,不该讲的讲很多,这样很不好。”当时我在嘎多堪布那里听传承,第二天嘎多堪布说:“昨天这番话,法王如意宝可能是对我说的,以后我们在课堂上少说一点。”因为他有时候会在讲课时加一些故事,后来就不敢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偶尔会讲一下吃的喝的,但不能整天讲。讲生活佛教时,只讲生活不讲佛教也不行。现在人们喜欢养生的话题,电影电视的情节,这些讲起来很开心。大藏经中有一部《佛说邪业自活经》,讲用邪命养活的一部经。由法护翻译,是短短的一部经。佛陀在印度给孤独园时,有位比丘讲法,一直没完没了讲吃的、喝的、穿的这些世间语言。僧众呵斥他:“这样不叫佛法,叫邪命养活。”后来这件事传到佛陀那里,佛陀也呵斥。有些法师爱讲世间语言,一开口就没有经典、论典的内容:“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怎么样,现在怎么样生活、养生、赚钱、理财。”或许很多人喜欢听,尤其是人间佛教、生活佛教,这样实实在在的理念,大家是接受的,但这对解脱没什么关系。因此,有身证者包括菩萨,有一定证悟境界的上师,都会呵斥。因为这不算真正的传法,只是世间演讲。我们的传法,偶尔可以讲一下这些,让大家欢喜。比如我以前是一个军事家,出家后天天讲军事、战争方面的事情。我是一个艺术家,出家后天天聊艺术,这样没有意义。这种习气,跟自己的身份和爱好也有关系。我经常去偷听法师讲课,这个法师讲得还不错,那个法师在这方面习气重一点,有时候我有这种分别念。作为法师,要着重讲与解脱有关的教言。听众比较喜欢的话题,也不是不能说,佛陀也开许,但如果说得太多了,也不太好。
拓展内容【6】
《佛说邪业自活经》
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具。
时和难释子,为人说经,论生活业,但讲饮食衣被之具。为人说经、讲福德事,报应之果,未曾讲论道谊之慧,大获衣、被、饮食诸馔。摄取此已,立离贤圣,有若干事,说俗经典,世间饮食,兴起种种非宜之说,不演度世无极之慧。
诸比丘见所行分卫,在于人家,但说俗事衣食之供,即时诃谏,转相告令。众学闻之,即共追随呵谏所为:“云何贤者,世尊大圣已以圣通身最正觉,讲世妙法,难及难了。玄普道教,无念无想,其心离名,安隐无患,明者所达。从无央数亿百千劫,本从诸佛,听闻奉持,皆安隐度。诸比丘闻,以家之信,离家为道,而返更说世俗经典。多想多求,兴发诸事,世俗饮食,无益之义,离圣贤迹,乃复讲论世俗之事。”
时比丘往启世尊。佛告比丘:是非沙门。此非具足出家之业,因法生活,但求衣食,未曾教导。”时佛世尊,以无数事,诃之所作,非道法教。
拓展内容【7】
A,藏译本是不住修行,不会好好修行。见下图第三行横线。
B,隋译本
后当常悔;不住于正,行当轻躁;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13、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世间语言多的人,说来说去,对这个也怀疑,那个也怀疑,没有尖锐的智慧深入经藏。如果能这样,其怀疑就没有了。他没有很好地闻思,整天讲世间语言,怀疑越来越多。言多必失,令身心不安住,一直在动摇中。
14、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犹如倡妓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随着声音就转了。倡妓随着世间的乐器、别人的要求,随着声音而转,没有自己深度的主见。语言多的人,就像倡妓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15、十五者染著诸欲随境流转。染著诸欲,这种人染著世间的欲望,随着外境一直流转。没有自在的时候,一直想着贪欲、嗔恨,认为这很好看、很好听,没有主见。真正有智慧的人,别人说是别人的语言,但自己会不会照着做?他会用自己的智慧观察。没有智慧观察,别人一说就“是是是,是这样的。”有些人太容易相信别人,别人说什么就“是是是。”像有些堪布堪姆,比较听话,但是太听话了,说什么都回答“好的好的,没问题。”,我也有点怀疑。听话是很好,但还是凡事还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这件事情,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说“好的好的。”也没啥用。现在说:“好的好的。”到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就变成:“不好的,不好的。”
16、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世间语言多的人,肯定没有时间观空性、观真实义、观无常。因为世间语言很多,他经常诽谤正法。以前的六群比丘,到城市里面化缘。回来的时候,他们在十字路口说这个那个。当时在家人呵斥他们:“这些人不闻思修行,在这里聊什么?”佛陀知道后也遮止了。出家人也有这种情况,修行不好的人,不分场合说很多事情。尤其是刚刚出家的人,很多行为不是很如法。我建议出家至少六、七年以上的,有威仪的人,才可以跟世间红尘的人交往。有些人只是剃了头,衣服换了一下,行为、语言还是跟俗人一样。世间人也很聪明,知道这个人虽然头发没有了,但心里的贪念、执着很重,基本的威仪都没有。佛陀遮止六群比丘这种行为的时候,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家佛教徒也一样,在很多不信仰佛教的人面前,说话要注意分场合。不能心里这样想,嘴上也这样说:“你们学佛,学佛很好,不要杀生,要放生。”在任何场合都这样喊口号,效果不一定很好。有智慧、辨别能力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中会说不同的语言,这很重要。在所有的场合中,都拿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宣扬,这样不一定很好。
17、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世间语言多的人,自己也有很多希求。但是因为语言多,别人知道这个人的底细,不会发自内心地帮助他、支持他。他所求的事情,没办法如愿以偿,经常遇到坎坎坷坷。有些人办事情很费劲,原因是什么?这跟自己的人品、语言、心态、行为有关系。为什么有人做任何事情,只要说一句话就成,而有人却做不成?这跟上述的原因有关系。世间语言多的人,别人不会把你当人看,认为这个人很无聊,到处说废话、惹是非,这种评价你本人不一定听得到。藏族有种说法,难听的语言自己听不到,自己根本听不到别人说你坏话。但是别人评价你,一般都比较准,因为大家都是六根齐全的人。旁人会对你的所作所为进行观察。我以前说过,尽管大家都没有穿警察的衣服,但却跟警察没什么差别,只是身上没有带执法记录仪和工作记录仪而已。可见很多人会记下你平时所有的言行举止。包括你的心态,有些人通过推理记下来。所以说,语言多的人办事很不顺利。
18、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世间语言多,他的心肯定不会调伏,整天说是非。我说过,有些人自己说着说着就发疯,不舒服了。有些写剧本的人也很厉害,因为想象力丰富,一直讲,最后自己心不调顺了。这样的心态和人格,别人不一定接受。《增一阿含经》讲别人不信任的语言有五种过失:1、别人不信你的语言;2、不接受其教;3、人不喜见:别人不喜欢见你,觉得这个人很麻烦,都远远离开;4、爱说妄语;5、斗乱:即争斗和扰乱。有五个方面语言的过失。心不调伏,别人也会舍弃你。
19、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世间语言多的人,不可能了知本来清净的法界光明,不可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不可能认识法界空性。以这样的原因,随顺恶友,被恶友所转。如果心有证悟,别人的是非等各种事情,不可能扰乱你,因为你不可能被恶友转。但是因为语言多,心没有融入法界,最后被恶友转。
20、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世间语言多,不能了知诸根,不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根和境。因为你不知道六根六境,随着烦恼转,一点自由都没有。不爱说废话,经常安住、念咒语的人,心态很好,六根很清净,虽然不是没烦恼,但烦恼鲜少。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像一个乞丐和一个总统都是人,但是能力、福报、形象、内在的智慧,好多方面都不同,差别非常大。有人前世的业力现前,现在没办法改变。有人依靠后天的闻思修行,即生也可以变成好人,或很好的修行人。依靠经论的智慧和加持,我们都有希望改变,并非没有希望的。
上述内容,佛告诉弥勒菩萨:“为菩萨乐于世语,喜欢世间废话的二十种过失。”上述内容,我讲一遍,你们不一定都记住了。没有讲的话,大家不一定清楚,我讲了还是更好。希望这次学习以后,你们自己还要再继续看。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下面世尊再次以偈颂的方式宣说。偈颂说的,大多数是上述的内容,少部分不是。
憍傲于多闻 执著诸诤论 失念不正知 是名世话过
因为多闻令自己骄傲,执著诤论,失去正知正念和智慧。这是世间语言的过患。此处,此译本的每一偈颂都以“是名世话过。”作结尾。隋译本每一偈颂后面都是以“乐于多言如是患。”作结尾,藏译本的则是以སྨྲ་ལ་དགའ་བའི་ཉེས་པ་འདི་དག་གོ作结尾。这两个译本的语言比较好懂一点,因为傲慢、执著戏论,丧失正知正念,这些都是爱说世间语言的过失。修行不好,好多都是爱说世语的过失。我相信,从今以后,两三天当中好多人都不爱说话了,但不知道这能坚持多长时间。如果不爱说话,很多修行的境界就现前了,有些人能坚持很长时间。以前的很多上师,得到的法,他永远都记得住。有些人是当时记下来了,但是后来没有用在实际行动上,这样对修行不太好。可见这不能一概而论,有人终身会做到的。想到佛经中有,乐说世间语言的有二十种过失,我以前太无知了,说的好多都没有什么意义,浪费生命,从此以后,要学会观察自己的语言。是名世话过,有十四个过失,这是第一个。
拓展内容【8】
A,藏译本此处每一偈颂都是以སྨྲ་ལ་དགའ་བའི་ཉེས་པ་འདི་དག་གོ།为结尾,见下图红线标处。
B,隋译本的此处每一偈颂都是以“乐于多言如是患。”为结尾,见下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多闻如醉无敬心,劳乱言语依倚住,忘失正念无正智,乐于多言如是患。于内思惟甚为远,身无寂定心亦然,行动俯仰不屈伸,乐于多言如是患。正法思惟忘失意,唯有干鞕无润心,禅定止观皆远离,乐于多言如是患。尊者胜边无敬意,恒常乐于诤竞言,住处不坚颠倒意,乐于多言如是患。于诸天众不恭敬,诸龙夜叉不念彼,于后无有诸辩才,乐于多言如是患。有诸智者恒呵责,所有应当证身者,彼寿虚然无有利,乐于多言如是患。彼痴命终时有悔,我被虚诳今何言,彼当记说有众苦,乐于多言如是患。轻躁犹如风吹草,有诸疑心不能决,彼无坚意不能定,乐于多言如是患。犹如那吒在戏场,说他猛健诸功德,彼时亦复如那吒,乐于多言如是患。彼于耳闻乐染心,彼爱音声离正智,如有思惟不正道,乐于多言如是患。彼当谄曲最无望,数数还发诤竞事,于诸圣行最为远,乐于多言如是患。动作有为念无势,他问圣德恒轻动,犹如猕猴躁扰心,乐于多言如是患。彼人痴者被他使,自智无有正定意,被诸烦恼随顺助,乐于多言如是患。彼当乱眼及耳鼻,舌身及意亦复乱,诸根一切皆乱行,乐于多言如是患。无智虽求多言语,求于诸法意不倦,彼当不受喜乐法,然心不喜于一念。甘蔗茎干皮不坚,然彼心中味最上,不以压皮令有味,其味不离于甘蔗。如皮多言既如是,如汁思义亦复然,是故多言乐远离,思惟正义莫放逸。义味法味胜于众,解脱之味亦为妙,此是味中最上味,何故智者不独行?如是多言觉知已,如是最胜义功德,若有智者欲学道,于彼真义应思惟。是故远离无利言,欲求真如胜义者,应须亲近最胜法,当住于此证胜道。”
--《发觉净心经》 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 译
远离正思惟 身心不寂静 退失于法忍 是名世话过
爱说世间语言,对无常、无我、出离心、菩提心这些法义的真正思维,都没有了,身心不寂静。爱说世间语言的人,自己不快乐,令他人也不快乐,整天都处于争论中。我有个亲戚,我的叔叔--父亲的哥哥,一辈子跟人打官司,今天跟这个人打官司,明天跟那个人打官司,每年都有官司。他有时候念几句观音心咒,一想起事情就说起来了,一辈子都这样。有些人身心都不寂静,退失法忍,是名世话过。
其心不调顺 远离奢摩他 及毗钵舍那 是名世话过
不尊敬师长 爱乐于世论 智慧不坚固 是名世话过
诸天不恭敬 龙神亦复然 退失于辩才 是名世话过
天人不喜欢说是非的人,龙、神也不喜欢。虽然我们看不到,但经常爱说乱七八糟的话,旁边的非人都不支持你,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圣者常呵责 如是耽著人 唐捐于寿命 是名世话过
很多上师会说:“这个人话太多了。”我们选发心人员、负责人的时候,会问:“这个人怎么样?”“人还可以,但是嘴太差了,整天喋喋不休一直聊,肯定不行,选上了肯定惹是非,我不要。” “那我也不要。”大家都会这样的。这样耽著的人,执着说废话的人,唐捐于生命,一辈子聊长短、是非,浪费了自己的生命、时间、所有的精力,是名世话过。
《法句譬喻经》讲到,有七个婆罗门,晚年找佛陀,乞求出家。刚开始佛陀没有开许,后来开许了,让他们一起修行。他们住在一起,觉得:“佛陀成佛很简单,我们也应该没问题。”于是他们出家以后,不好好修行,还经常欢声笑语说是非。后来佛陀发现了,亲自到他们的寝室里,说:“万法无常,你们为什么不好好修行?为什么那么开心张扬?世间人觉得自己傲慢的原因有五个:1、自己处于少年、壮年时;2、相貌端严;3、多势力;4、多财富;5、种姓高贵。世间人耽著这些,但是这些你们都没有,有什么可开心的?天天这样笑。”佛陀呵斥后,老婆罗门特别惭愧,从此精进修行,获得圣果。
拓展内容【9】
《法句譬喻经》: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食后为天人帝王臣民四辈弟子说甘露法。
时有远方长老婆罗门七人。来至佛所稽首于地。叉手白佛言。吾等远人伏闻圣化。久当归命而多诸碍。今乃得来觐睹圣颜。愿为弟子得灭众苦。
佛即受之悉为沙门。即令七人共止一房。然此七人睹见世尊寻为得道,不惟无常共坐房中,但思世事。小语大笑,不计成败。命日促尽,不与人期。但共喜笑,迷意三界。
佛以三达智知命欲尽。佛哀愍之,起至其房。而告之曰。卿等为道,当求度世。何为大笑也。一切众生以五事自恃。何谓为五。一者恃怙年少。二者恃怙端政。三者恃怙多力。四者恃怙财富。五者恃怙贵姓。卿等七人小语大笑。为何所恃,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何喜何笑 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
不如求定 见身形范 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 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身死神从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佛说偈已,七比丘意解望止,即于佛前得阿罗汉道。
诸行皆缺减 远离大菩提 命终生忧苦 是名世话过
疑惑心动摇 犹如风吹草 智慧不坚固 是名世话过
譬如倡妓人 赞说他勇健 彼人亦复然 是名世话过
随逐世语言 染著诸欲境 常行于邪道 是名世话过
希求心不遂 谄曲多诤论 远离于圣行 是名世话过
愚人得少利 其心常摇动 如猿猴躁扰 是名世话过
智慧多退失 无有觉悟心 愚者所摄持 是名世话过
迷惑于眼耳 乃至意亦然 常与烦恼俱 是名世话过
愚人乐世话 尽寿常空过 不如思一义 获利无有边
这些爱说世间语言的人,空耗生命。不如好好观一观无常、观一观人生难得、观一观空性的意义,利益无边无穷。
譬如甘蔗味 虽不离皮节 亦不从皮节 而得于胜味
皮节如世话 义理犹胜味 是故舍虚言 思惟于实义
智慧诸菩萨 能知世话过 常爱乐思惟 第一义功德
法味及义味 解脱第一味 谁有智慧者 心不生欣乐
佛法的美味和空性意义,这是解脱第一味。只要有智慧,肯定愿意学空性、证悟、解脱的法义。只要有智慧,谁不喜欢这些。在座有智慧的人,今天的语言全部都记录下来了。没有智慧的人会想:这么啰嗦,干嘛。有些人前世、今生对佛法有信心,就像到了百货商场,耽著衣服的人,这也想买,那也想买。对佛法有信心的人,认为这句话也很好,那句话也很好,全部都想记录下来。
如是第一法 诸佛所赞叹 是故明智人 当乐勤修习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
弥勒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真的很稀有,这些语言的过失,我们以前不知道,所以认为值得听、很稀有,有些人不知道世间语言有那么大的过失。这次世语的过失,思维胜义的利益,佛陀都讲得很好。弥勒菩萨说:“世尊,作为菩萨,求如来的真实智慧,哪会喜欢虚妄的世俗语言呢?”作为真正的菩萨,都喜欢殊胜的智慧,谁喜欢虚妄不实、乐于世间的语言呢?我们都不喜欢。
这一段话,希望大家记住。我相信,这对大家暂时会起到作用,但是能不能长期起到作用?如果能长期依教奉行,大家都会变成很好的修行人。
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