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解脱与束缚 |《维摩诘经》导读⑪ 返回

解脱与束缚 |《维摩诘经》导读⑪

宗萨仁波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7-10-17


🛁

A Celebrity Falls Sick




上期回顾: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维摩诘经》导读⑩





 

解脱与束缚

Liberation and Bondage



👁

“解脱”与“束缚”是什么意思呢?大乘的一个基本教法是,本基是空性,法道无特质,果报无作意(基空性,道无相,果无愿)。基于这个教法,如果有一名菩萨相信解脱,并且认为她可以发愿去获得那个解脱,那么她对“结果”的信念,就是一种束缚。然而,若是这位菩萨以愿一切众生解脱的悲心作为善巧方便来进入轮回,其结果就是解脱。这就是维摩所说的,如果菩萨的禅定虽不散乱却缺乏智慧,那就是“束缚”。


所以,如果一位菩萨在禅修,她就是在生病;如果她的禅定虽不散乱却缺乏智慧,那就更糟——事实上,此时她就病得很重了。同样地,现代的“内观”(vipassana)修行者所珍视的那种心不散乱、一心专注的安住,也是一种根本上的疾病。


如果菩萨能够尝到禅定的滋味时(例如藉由安住的修行),她只能免于疾病。但是,如果她能不停留在安住的状态,而懂得运用必要的善巧方便去超越并拆解“安住”,或换句话说,如果她能够超越“必须要有专注能力”的这种负担时,这位菩萨就会得到解脱。


如果一位菩萨有智慧,但这智慧缺乏任何善巧方便,也就是说,如果她的智慧缺少悲心,这就是一种疾病。但是,如果她的智慧伴随着善巧方便,她就会得到解脱。


菩萨如何被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所束缚、局限或控制?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束缚?维摩诘说,所有的见地、情绪、习气、善行,如果没有为一切众生的证悟而回向,就会缠缚菩萨。那么,菩萨如何运用伴随着智慧的善巧方便来达到解脱?就是藉由回向一切给所有众生的证悟。



这是用来修持“不执着”极为殊胜的方法!不用说,对于财产、名声、家庭,甚至自我,我们都应该以不执著为目标。然而,维摩诘似乎是在暗示,还有超越了这一切的东西。他说,对于法道毫不执着,就可以让你从所有其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哇!但这不是只在你已经成为强大而成熟的修行者时,才发展得出来的能力吗?其实不然。维摩诘文殊师利所说的恰恰相反,即使是像我这种凡人,都能够、也应该开始练习不对法道或果报有所执着。同时,我们也都应该培养将我们的修行回向给一切众生证悟的习惯。


假设你有机会见证柏拉图与老子之间的一场对话,你也有哲学家的能力去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洞见,你也急切地想向他们学习。在那之后,你难道不会想要吹嘘你的经验,炫耀你所学到的东西?难道你不会将这两位思想家关于人权、命运、宿命、自由意志等看法牢记在心?这就是我对维摩诘文殊师利之间对话的感受,但不同的是,他们所探讨的主题远比本体论还要深奥。


事实上,我应该做的就是去阅读并思维这部经典里的对话,仅只如此,就会让我获益良多。更进一步说,如果我根本不去思考,只以全然开放的心去阅读这些文字,不做任何假设,不存任何期待,那会更好。如果我能够毫无迟疑、一心虔敬地投入经文内,我就可以从信心与怀疑的负担中,迅速地解脱出来。事实上,就因为它是有史以来最深奥的对话的缘故,如果我只是把《维摩诘经》放在房间里的高处而礼敬它,并供养灯、花、香、食,那么我会获益更多。这么做,可以将我对这部经文的理解提升到完全不同的层次。但是,看看我!我一方面挣扎地想要增长知识并详做笔记,另一方面又想要引用这两人的对话来向你们炫耀,正因为如此,我才写了这个导言。同时,即使只是他们一小段的对话我都摸不着头绪,让我更觉得自己相当卑微。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文章转载自【八万四千•佛典传译】官网,为宗萨仁波切所撰写的《维摩诘经》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