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

骑着蓝色獅子BL 2022-06-10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佛没有开始 

所以无生

佛没有中间 

所以无住

佛超越结束 

所以无竭、无灭

 佛的境界平息了所有概念与边见

谁了解这种境界?

是我们自觉知的智慧”

......

周五是更新宝性论的时间

今天连载《宝性轮》开示的第三

在通往佛性的旅程上 

让我们从「佛」这个字开始吧


 


 前三金刚句:三宝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第一金刚句:佛

4

谁无初中后三际,寂静自觉而证知,

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

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你们现在将要广泛详细地学习佛、法、僧的意义。首先我们要解释“佛”。

佛没有开始,所以无生;佛没有中间,所以无住;佛超越结束,所以无竭、无灭;因此佛是非和合的。你必须以训练有素的耳来听这些解说。

佛已经寂灭。寂灭了什么?寂灭了一切边见和概念。等等,我犯了个错,我说“佛已经寂灭”,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好。我有种感觉,当我们说“佛已经……”,那听起来好像我们谈的是一个历史事件,但我们在此谈的是真实的佛,亦即究竟的佛,而不是化现的或历史上的佛。我想我们应该说“佛是……”,换句话说,佛的境界平息了所有的概念与边见。谁了解这种境界?谁发现或注意到这种状态?不是别人,是自觉知的智慧(自证智);因此,一个人不可能凭外在条件而达到或了悟佛的境界。

听到这些,我们可能认为佛是不可企及或是超越了我们。我们有限的心不自觉地会问,佛是如何运作?虽然佛是证悟的,但对于那些尚未获得这种证悟的人,佛怀有很大的悲心。因此,为了让众生了解并无惧轮回的痛苦,佛开示了无畏轮回之道。以如剑的智慧,砍断痛苦的苗芽;以如金刚的悲心,摧毁高墙般的各种见地。这部分在接下来的偈颂里会详细解释。

5


无为[1]法体任运成,不依他缘而证知,

具有圆满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佛是非和合的(无为)。既然无需费力,所以佛是任运成就。因为唯由自证智可以了悟佛,所以不能以其他的方法或条件来领会。智能是无为且任运成就,不依赖其他因缘条件。悲心则是希望他人达到这种无为与任运成就的状态,这是悲心的重要定义;然而悲心通常被理解为某种同情心。弥勒菩萨认为,前者才是悲心的究竟意义。这并不是说智慧与悲心没有力量,它们有消除他人痛苦的力量。因此,佛有二层意思。对佛而言(自利),佛是无为、任运成就,并且不依他缘而证知;对他人而言(他利),佛具有智、悲、力。

我会再作解释,但我要先把叙述“佛”的这些偈颂讲完。

6


非初非中非后际,自性故是无为体;

寂静法身自性故,应知称为任运成;


7


唯以各别自证故,不依他缘而证知;

证此三相故为智;宣说道故为大悲;


8


依于智慧及大悲,断除苦惑故为力;

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后三者成他利。


现在加上理由,再详细解释一次。因为佛没有开始、中间及结束,所以佛的本质是无为。因为佛超越了身、语以及概念的各种极端,佛是寂静的。离于各种边见与概念,那样的寂灭,我们称之为“法身”。因为不具身、语、意的边见,我们说佛是任运成就、毋需费力。

由于只能以自证智来领悟佛,所以不能借由他人的教诲或训练方式来理解。具有这三种功德,就是我们所称的“智慧”。为了引导众生走上修道以达成这三种功德,佛具有悲心。

而佛的力量正是智悲的结合,因为有了智与悲,佛才能从根彻底驱除各种蕴苦及其原因,从而驱除烦恼或各种负面情绪。前三种功德与佛有关,是他自己的功德,是“自利”或说“自受用”;第二组的三种功德[2]与他人有关,是“他利”或说“他受用”。对佛的介绍到此为止。

要讨论“佛”并不容易;我们无法以文字、语言这种世俗、普通的方式来理解,这是困难之处。例如,说到佛的时候,我们惯性的心立即想到一个人。这有许多原因。从一般的观点,我们在佛堂安置一尊佛像,作为尊敬、顶礼、皈依等的对象。我们同时习惯性地认为,佛是一种境界,是某种我们想要达到或获得的状态,这是我们修持的原因。甚至在经中也有像是“佛乃众中尊、人中狮”等的语句。当我们谈到佛时,这些都强化了我们视佛为人的思惟习性。同样的,谈到悲与智,我们认为这讲的是行为的施作者,一位能够了知以及具有悲心的人。这种理解佛的世俗方式,必须改进。

正如昨天的讨论,当我们谈到舍除的功德,我们总是忘记“舍除”这部分,而迷于“功德”的部分。例如,甚至“佛”这个字也被粗略地译为“觉者”。当我们说“觉者”(藏sang),这意思是“舍除的功德”。“觉”意指灭除无明沉睡。要讨论佛这个概念真的很不容易。

基本上,如同弥勒清楚指出的,佛正是这六种功德。既然没有开始、中间及结束,我们谈的就是超越时间。如果佛这个实体或现象被时间所染,他就会受苦,所以佛超越时间。因此我们甚至不能说“成佛”,因为成佛与时间有关。

我们另一个凡夫心的习性是,每当提及佛,我们说的是做这件事或那件事的某个人,例如一个赤足托钵在摩揭陀国街上乞讨的人。如果有人说“当我是菩萨时”,那表示有过去生;基本上,这个人受限于各种外相。弥勒所指的究竟佛超越了这一切,超越所有概念。我们想到某件事的那一刻,它就是个造作,是一种和合的现象(有为法),这个现象依赖他者。依赖他者有什么问题呢?它会改变。所以早上你是佛,到了下午可能不是佛。我们必须了解,究竟的佛超越所有这些边见。

同样的,我们的凡夫心认为佛是可以证得的,例如,透过供养花或饮水的礼敬行为,或借由观想佛在面前,或观想自己是佛。然而,如果佛超越时间及概念,就无法以供花之类的概念及边见证得那样的佛。因此,佛自己受用的三种功德很重要,因为即使当我们说话,我们也是用一种非常染污的语言在说。例如,我们说“他自己”,听起来好像佛受到性别限制。佛在《金刚经》中说道:“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但即使我们听到如此的引述,也会认为“这是出生在印度的佛、乔达摩所说的话,他说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我们这么认为是因为他用了“我”这个字,在“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这里的“我”被认为是净饭王与摩耶夫人的儿子。《金刚经》是另一部非常重要的《般若经》,本论是对这些经的注释;这里便说明了他所谓“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我们昨天谈到的“舍除的结果”(离系果)。这是一个很好的词汇,各位应该要逐渐习惯它。因为当你舍除了黑暗,然后发生什么事?所谓的光明出现了,而这正是黑暗的舍除。我们必须了解光明与黑暗的一体性。当然,我们经常感到迷惑,因为当我们说“舍除的功德”,大乘经典提到的三十二相,其中有些是很具体的特质,比方说有蹼的手、特殊的耳垂等等,所以它看起来非常实在。

但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等形相具有象征意义,它们是很重要的象征性教授。例如,毘卢遮那佛被认为是形色的本质,包括我们可以觉知到的一切形色的本质。从一朵花到佛的耳垂,每一样都是一种形色、一种形状;这一切的本质就是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是谁?究竟上,他是具有这六种功德者;然而在对一般人说明时,有些教法将毘卢遮那佛的外相描述为“无止境的雪山”,他们会说这是一尊很巨大的佛。对佛的描述以“大”为开始,因为不知何故,在凡夫心中,大比小更受重视。当然,佛没有任何偏好,没有大小的边见,但当凡夫谈到这些时,总认为要以最好而非较差的方式来描述佛。论及大小时,大可能是比较好的那一个。

你们应该从头到尾仔细阅读这类典籍。有关毘卢遮那佛的描述,我们听说他的坐相是双手结定印,定印上是钵,钵上有二十五层莲花,每一层莲花都含摄三千大千世界。第十三层莲花包含有许多世界,其中一个称为“堪忍世界”。在那个世界中,可以找到须弥山及许多星球,其中一个小星球称为“南瞻部洲”,即目前我们所处的地方。所有这些描述都告诉我们,他是一个超大巨人!我们继续往下读,然后经典又说,他的每一个毛孔都有一整套刚才所说的那些东西。在此之前,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巨人,但现在说到他每一个毛孔都有一整套世界时,我们开始质疑巨人的概念。接着又说,这些毛孔不因为要容纳这个世界而变大,这些世界也没有变小;它们的大小都没改变。因此我们又回到不二,回到佛是无为及任运成就,回到那个无法用一般方式理解的佛。

这些都很难想象,因为我们通常谈到佛的时候,总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谈。我们想象有个地方,那里的东西比我们现在拥有的好上七倍,他们的gigabyte是好几G,还有超快的宽带网络。但只要我们以gigabyte、宽带、快速、自动这些角度来想象,概念就出现了;只要有概念,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独立的。于是你再度受苦。所以各位可以了解这有多困难!要确切指出佛很难,而圣弥勒做得很不错!

这一切都让我们以为,无论佛是什么,他都是完全不可企及的,他超越我们所有的人。我们拥有的只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眼、我们的鼻和我们的意识;佛超越我们的心,超越我们透过任何其他方式而获得的理解。如果他真的是个“他”,那么他和我们之间就没有沟通的桥梁。因此,如果他确实超越我们、不可言传且超乎我们的概念,那么我们要如何开始呢?要如何建立起〔与他的〕沟通呢?

这是为什么佛的六种功德要分成两组。前三个称为“自受用”的功德,后三个为“他受用”的功德,有时在六功德上加入自受用及他受用而成为八种功德。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桥梁出现了。在这六种功德之间,在前三个和后三个之间,已经有座桥了。我们不需要其他东西,因为我们有“界”,亦即“元素”,这是为什么“界”(第四金刚句)如此重要的原因。

“我们有这个元素”,这么说其实会误导我们,但我们能怎么做?我们只能像这样来讨论它。无论如何,假设我们拥有这个本质、这个种性、这个元素,正因为如此,就理论而言,我们就能够体验“离系果”,即“舍除的结果”或说“舍离的结果”。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去除暂时的垃圾,我们只需要这么做。去除暂时的垃圾是什么意思?就是接受佛的智慧、悲心和力量。这是为什么祈求有用、加持有用,为什么每件事都有作用。这是为什么所有的思惟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帮助你到达无念或超越思惟的境地。

希望我完成了对佛的一些概略性介绍。佛不应受到时空、性别的限制。你不能像悠惚恍神的嬉皮那样,说佛无所不在;也不能像书呆子似的虚无主义者,说佛不存在。你什么也不能说!若你真想说什么,就念念这些偈颂。

对了,介绍“佛”的第一个偈颂(偈颂4)采取了礼敬、顶礼的形式,但这不是一般经典开头的礼敬。

接下来讨论“法”。

「注解」

[1] 无为、任运成就、不依他缘而证之。
[2]   悲、智、力。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请大家不断的发来反馈
让我们一起开启佛性的智慧之光
邮箱:zhengjian2007@163.com


相关阅读

1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翻译的缘起

22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

3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2)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