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我们唯一从未遗忘的就是“我”!
作者简介:
当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公认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仁波切,曾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
我宁愿一个人
“祈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自称佛教徒
而不希望他因吃素、持咒、禅定而自称佛教徒
点
击
播
放
器
收
听
若要研读佛学,很重要的是必须知道:佛教徒认为,就连世俗谛和胜义谛都只是在相对层面做出的区分,完全没有究竟的世俗谛,也没有相对的胜义谛。
梵文 śūnyatā 在英文中被粗略译作 emptiness,这并没有真正落入夸大或低估这两种陷阱中,因为“空性”一词的“空”字有点表示“空无所有”之意。
但马上被“性”字纠正了,“性”表示有什么东西在那里。这即是佛教徒关注的:不要堕入低估或夸大的陷阱当中。
提醒各位一下,刚才举的例子是:如果你说“上帝是究竟的存在”,这对佛教徒来说是夸大之词;若说“转世或来生不存在”,则是低估世俗谛。
如果你的思想体系里有这种低估或夸大,佛教徒就会认为那并非真正正确的法道。知道这点有何帮助呢?这是步上智慧道的踏脚石。
再讲一件跟智慧相关的事,然后就从头开始讲这部教文《入菩萨行》。例如,我相信很多人,甚至包括初学者都听过佛教的“无我”概念。
佛教说“没有我”,佛教徒不相信有一个本具实存、恒常存在的灵魂或自我,各位可能听说过这一点。
但你也可能听过“佛教徒相信因果、转世”,于是你就困惑了:既然没有灵魂、没有自我,那么是谁在转世呢?我们安立二谛的方法就是调和这看似对立、基本上自相矛盾的两个概念。
就实际性而言,用较为实修的方式来说,佛教徒相信所有的苦都是我执造成的。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降低自己的自私程度,但这真能一劳永逸吗?不行。
就算你减少自己的贪婪和自私,只要你还有佛教徒所谓的“无明”,也就是认为有一个自我存在着,你还是痛苦,还是没有解脱。
只要有这个基本的无明,即使降低自己自私自利的速度、程度和力度,仍然会受制于苦。
为什么?因为你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概念,就是认为有一个“我”存在着。这是一个错误,因为如果你确实观察,如果你真的仔细检视,你找不到任何本具实存的自性让你说“那就是我”。
接下来你会问:但是有人踩到我脚趾的时候,“我”会感到疼痛;有人表扬我的时候,“我”会开心;我中乐透的时候,是“我”在感到快乐,那个“我”又是谁?那是世俗谛层面上的谈论。
就佛教观点而言,某些有利的因和缘聚集在一起时,现象就会突如其来地显现,正如彩虹一般:一点阳光,一点雨,加上距离,还有观看的人,这一切造就了称作彩虹的现象。
你看见彩虹,彩虹是清晰的,但在清晰的同时,并非实存。自我也是如此,它出现在那里,明摆着在那里——有人踩到我们脚趾时,我们会感到疼痛。
正如彩虹具有美丽的色彩和形状,一切都很有序、不混乱,于是我们从来不会真的如此作想:这不是我,我们唯一从未遗忘的就是“我”。
总之,它虽是空性,却同时具有显相;它在出现的同时,亦是空,如同彩虹那个例子。
这是一切现象运作的方式,你、我、车子、地毯、帐篷、食物、国家、体系、经济、政府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运作。
知识上理解这些并没什么帮助,那不过变成咖啡桌上的闲聊,无法满足你的饥渴,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但是若能透过思维与禅修,一次又一次地落实这份理解,那么你会变得像一个看着小孩搭建沙堡的大人,你会享受,你会参与,但不执着。
而且或许你会很善巧地跟孩子们从日出玩到日落,并带领这些孩子步入正道。关于我们要探讨的智慧,以上讲的只是一个非常简略的知识性趋近方式。
为了播下这智慧的种子,为了理解、培育这智慧,为了令自他生起这智慧,于是开始有了各品的论述。
禅
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