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体验到智慧呢?
我们马上要开始禅,那些已经学过禅修的人知道要怎么做;对于初学者,把脊背坐直,把臀部垫高,让它比腿还高,都是不错的方法。
你可以呼吸,如果需要,可以眨眼睛或吞口水。除此之外,在我说结束之前,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动,即使觉得哪里痒,也不要去抓,只是注意那个感觉。
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不论当下生起什么念头,就只是看着它。不需要想过去的事,也不需要计划未来。如果没有念头,那也很好。
如果你觉得脚踝酸痛,或觉得想咳嗽,不要动,不要清喉咙。如果你忘记关手机,而它响了,不要去关,只要看着这个内疚不安的感觉。你必须要做的只是保持觉知,其余什么都不要做。
好,我们就开始了。
你们或许知道,一些国际主要报纸报道过禅修有益健康。现在科学家也了解到,禅修有助于纾解压力、放松身心等。但如果你是佛教徒,真正的佛教徒,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健康,也不是为了放松身心。
谁在乎你是不是神经紧绷。因为当人们说到放松,那意思是短暂放松一下,然后再度狂乱不羁,不是吗?所以在短暂的休眠之后,他们可以做更多伤害自己和别人的事,这就是他们寻求放松的理由。
如果你真的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保持放松或免于紧绷就不是你的目标,或至少你对放松和紧绷的定义应该有所不同。
什么是神经紧绷?依照佛陀的看法,任何分别都是紧绷。凝视日出或日落可能是紧绷,而不是放松。
什么是放松?离于分别的心才是放松,以这样的概念,我们才是在寻求究竟的放松,才是真的想要去除一切紧绷的根源,亦即“分别”。
禅修是一种方法。你可能会纳闷:“它如何帮助我们发现内在的佛性?”但它的作用非常大。事实上,像我们刚刚进行的禅修可能是最安全、经济、方便、简易的方法。
我们习惯性的做法是,每当念头生起,我们就跟它交织、交配。我们可能有许多不同的交配方式,正面的方式像是欣赏日落、做爱、拥抱或行善,但也有极为凶恶的强暴方式。
比如当嗔心生起,你心里想:“噢,这样不好。”然后沮丧、内疚、气愤都随之而来,这就是我所说的强暴——你在强暴你的念头。
不管在哪一种方式里,你都忘记戴安全套,而且你像只兔子,每回都可以达到九次高潮,生出许多兔宝宝。于是一直会有兔子在你脑海里跑来跑去,所以你看不到佛性。
我们刚刚的禅修方法——不管发生什么念头,只是看着,其中的这个“看着”就已经有点像是交配,但在目前这个阶段没有关系,这是你唯一能够取得进步的方法。如何进步呢?从学习忽视念头开始。
什么是“忽视”?或者这么说吧,如果你在宴会上忽视一个人,这是什么意思?这意思是说,你知道他在那里,但是你没有直接看着他。如果你根本没看见他,就不能算是忽视,对吧?那只是单纯地没看见他而已。
禅修的时候,你看着念头,知道它们在那里,但你忽视它们。你既没有款待正面的念头,也没有劝阻负面的念头,就只是看着,所以你没有跟它们交配。没有交配,就没有繁殖,没有一群兔子,如此一来你就不那么忙碌了,因为你不必去追逐或喂食这些兔宝宝。你会非常自由,这就是禅修的理由。
禅修显然是个好东西,但持之以恒却不容易。缺乏热诚、缺乏环境,主要是缺乏纪律,都使这件事很困难。持续性是关键。如果一次禅修数小时,之后却连续几个月都没修,你就退回到起点了;如果每天禅修五到十分钟,持续大约一年,你就会对禅修产生一些喜悦和热忱。
喜悦是很难产生的,因为禅修很无聊,没有一点娱乐性。什么都不做是很困难的,禅修正是什么都不做的艺术,这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人来说尤为困难。
事实上,禅修的效果很快就能出现,但非常细微,而我们喜欢具体、生动、明显的效果,喜欢普拿疼这种止痛剂,这就是现代文化。所以,在刚开始建立这种喜悦尤其是不容易的,因为禅修的效果纵使已经出现,却不见得看得见。
如果只是看着粗重的念头,这还算容易。比如你正在禅修,忽然听到小孩尖叫,叫声触怒了你,这种情况下你通常能够意识到你的恼怒,然后就只是看着它。
这样很好,就应该这样!但接着,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念头生起,它们来了又走,反复好几回,而你都没有觉察,因为这些是非常细微的念头。后来当你终于觉察到它们时,二十分钟的禅修大概已经过去了十五分钟。
觉察白日梦,以及由极细微的念头所造成的全然涣散,当然都不及觉察小孩尖叫所引起的恼怒那么容易。然后又会发生什么事?你感到后悔:“噢,我不该有这些念头,我应该专心禅定才对。”看,你又在交配了。
后悔是另一种交配。不过,如果后悔出现,你应该也只是看着它。事实上后悔这种交配的伤害性小多了,因为不那么亲密,有一种更糟糕的情况是,当你感觉这次真的没分心:“哇!我完全觉知一切,没有分心。”这时候你其实是在交配,而且是非常亲密地交配,很难松开,你很想停留在这种感觉之中。
禅修的持续性很重要,因此每次时间要短,但次数要频繁,也即依照龙钦巴的开示:“时间短而次数多。”时间长却只修一次,不会有太大效果。你应该每天禅修,而且不要限定只在早上或晚上才修,每当能坐着的时候你就应该修。
一阵子之后,你甚至可以在站着或跳舞的时候禅修。但对于初学者,打稳基础比较好,所以我认为先坐着修很重要。
禅修时,如果觉察到妄念,正知就在那儿。但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对强烈的烦恼束手无策。举例来说,如果你发现你的男朋友欺骗你,你却试着运用毗婆舍那,那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们骄慢,有清偿宿怨或寻求报复的习惯。
再或者,如果家里出了问题,双方都知道分手是唯一的办法,但两人都在等待着看谁先说“我们分手吧”。
初学禅修时,专注很困难,因为心总是在追逐问题。假设你是比较成熟的禅修者,当嫉妒、占有、骄慢、不安在禅坐时生起,你能够只是看着它们,这样很好。不过当闹钟一响,你可能又立刻回到散漫的状态去了!——“好,现在我来做些什么?”
只是看着,不投入,不交配,慢慢地你会变得更加熟练,座上禅修和座下禅修之间的壁障会渐渐坍塌。
目前,座上禅修和座下禅修之间隔着一面很厚的墙。不过没关系,我想你们需要它,否则初学者没办法开始。一段时间之后,这面墙会开始塌垮。
于是当你在座下的时间被嫉妒惹恼,你会懊悔、内疚、失望、受挫——“为什么我没有保持专注?”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你就应该受奖励了,因为这说明你已经修得不错。
假设你一天可以数到十次挫折、失望或内疚,那就很好了,至少有点禅修者的样子了。当你因为分心而感到挫折,那意味着什么?想想看!当你知道分心时,自然意味着你知道什么没被分散注意,你就接近智慧了。所以,祝你一直感到挫折。
“毗婆舍那”的意思是非凡的了悟或深透的洞悉,又被称为“内观禅修”,它基本上是禅修智慧。智慧与佛性是一件东西的不同名称。现在你明白了,佛性或智慧——毗婆舍那的智慧,并非超乎自然、超乎常人、非常神圣,或是某种需要培养的东西。智慧已经在那里,它就像一股清泉。
但为什么我们体验不到?因为我们一直搅和在交配当中。那要如何才能体验到智慧呢?借由什么都不做,借由不搅和,借由随念头去。当你不再交配,不再随着一个念头起心动念,无判断的智慧就出现了。
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无分别。
无分别又是什么意思?以非常粗略的方式来说,无分别基本上就是不做判断。你所要做的只是看着,不要涉入,不要动念;看着念头,但忽视它们,不做判断。
这也许只能保持非常短暂的片刻,但在这个只是看着、什么都不做的片刻里,你已经体验到无分别,体验到智慧。这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也是你们必须去做的。
修道是多么奇妙啊!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却得到所有东西。
得到什么?控制权。我们全都是有控制癖的人,对吧?我们都希望下命令,都希望成为操控者。如果你起心动念,就没有获得控制权,对吧?那要如何操控自心呢?就用毗婆舍那这个方法。
慢慢地你会成为操控者,这对于像我们这种有控制癖的人来说是再完美不过了,你们都将会坐在驾驶座上。先忘掉开悟这档子事,只练习去做个厉害的操控者!
公众号推荐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